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759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759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等,换算困难。
秦灭六国后,实行统一货币措施: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这就克服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
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把它铭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发到全国,作为标准器具。
现存咸阳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补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同时,还继续执行度量衡定期检查制度,每年二月对全国度量衡器进行鉴定,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和统一。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但它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修筑驰道
秦统一后,立即下令拆毁以往各国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
这些驰道宽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1800余里,这条“直道”的遗迹现在尚可辨识。
另外,还在今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
确立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当秦统一的事业刚完成时,就在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体制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
以宰相王绾为首的一部分官吏,主张实行郡国并行制。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诸侯所造成的。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焚书”事件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丞相李斯加以反驳。他指出,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儒生们“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可能遭到破坏。因此他建议:
一、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逾期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作城旦(旦即早晨,是清晨就开始筑城的一种苦役);
二、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
三、严禁私学,“以吏为师”。
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坑儒”事件
公元前212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议论、诽谤。于是秦始皇下令追查,共逮捕了460人,全部坑杀在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不可谓不必要。
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特别是焚书毁灭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而坑儒则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摧残了知识群体。
匈奴威胁
匈奴族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长期以来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战国后期,匈奴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进行袭扰和掠夺。当时,秦、赵、燕与匈奴为邻,经常发生战争。由于各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在北边修长城并派军队戍守。
秦统一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大规模移民
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征伐。战斗进行得很顺利,公元前215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211年迁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抢掠,而且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修筑长城
在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长城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
南服“百越”
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是越族人民的居住地区。这些越族通称为“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各自独立,互不相属。
秦始皇在灭楚之后,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建置会稽郡。接着于公元前221年,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今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置闽中郡。秦始皇命令尉屠睢指挥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对居住在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秦军遭到越族的抵抗,相持达三年之久。
秦始皇为了支援前线的战争,命令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了一条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解决了运输粮饷的困难,才将越族打败。
公元前214年,越族乘秦军不备,大败秦军,杀死尉屠睢。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了五十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疆域辽阔
秦始皇统一南方和东南,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如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在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达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秦统一历史地位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由秦代开创的各种制度以及辽阔的疆域、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古代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欧洲人至今仍称中国为china,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日本侵华期间此称呼是种蔑称,为避嫌,现在一般日本人忌称此名),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作为秦朝创始者的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秦统一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的无限制的搜刮徭役,则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使被压迫阶级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在位时期,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是非常残酷的。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
田租是按土地数量征收的土地税,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征收地租。这实际上是使已经失掉土地和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民增加了负担,而使大地主得以逃避国家的租税。赋是按人头征收的人口税。徭役和兵役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灾难的重要原因。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秦始皇修建阿房宫
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始皇就派人将各国宫殿图样描绘下来,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照样修建。统一的次年,即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宫和甘泉前殿。
公元前212年,又在渭南的上林苑建筑规模宏大的朝宫,其前殿称阿房宫。据记载,仅阿房宫的面积,东西就有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一万人,下面可竖立五丈的大旗。
当时兴建的离宫别馆达七百余所,遍布函谷关内外及渭水南北两岸。
修建骊山陵
秦始皇还为其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这便是与阿房宫齐名的骊山陵。在未统一之前,他就在骊山北麓(陕西临潼县城东)给自己修建坟墓。
骊山陵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内筑各式宫殿,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极其惊人的。据记载,仅修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30万人,戍守五岭的50万人,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而当时全国不过有2000万人口。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20倍。大量劳力脱离生产,人民负担又如此沉重,这就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当时,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残酷的镇压。这便使全国变成一个巨大的监狱,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
秦二世的昏庸统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秋,秦始皇巡行到沙丘(河北平乡县东北)途中病死。宦官赵高拉拢李斯,伪造诏书,废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其残暴程度超过秦始皇。他在埋葬秦始皇时,竟下令把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又怕泄露陵墓内的秘密,把修陵的工匠也活埋了。
秦二世豢养了大量的狗马禽兽,供其游猎之用。咸阳粮草不够用,便令各郡县官吏逼迫人民征送。运输粮草的人,要自带干粮,不许吃咸阳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将农民推入了死亡的绝境。
秦二世刑罚
秦始皇时的刑罚已经非常苛重,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二世更变本加厉,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各级官吏都是奉行这种刑法的刽子手。如范阳令杀人如麻,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惨状。
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十分尖锐。秦二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仅杀蒙恬、冯去疾等大臣,而且杀害了他的兄弟姐妹二十多人,以致人心浮动。
原本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此时更达到极点,酝酿已久的农民大起义便终于爆发了。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征调淮河一带贫苦农民九百人到渔阳(北京密云)戍守。陈胜、吴广也在被征之列,并指定为屯长。
在秦尉的监督下,这九百名戍卒行至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适值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按秦法,戍卒误期要处斩。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吴广密谋起义。他们杀掉秦尉,发动戍卒起义,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戍卒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
张楚政权
大泽乡起义爆发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攻下陈县(河南淮阳)之后,在大家拥戴下,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打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鼓舞了全国的反抗斗争。于是,在全国范围内,人民纷纷参加起义。此时,项梁、项羽也起义于吴县(江苏苏州市),刘邦则起义于沛县(江苏沛县东),其余“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秦始皇本纪》)
农民军以陈县为起义中心,向秦王朝发动总攻。当时兵分三路,目标是秦王朝的国都咸阳:一路由吴广率领进攻荥阳(河南荥阳),以便打开通去咸阳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领,迂回南阳(河南南阳),攻武关;另一路由周文率领,进攻关中,直取咸阳。
西路军失败
各路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横扫中原广大地区。尤其是周文的大军,在西征的途中,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群众争先恐后参加起义军。起义大军跃过函谷关,直插关中,一直打到距咸阳只有几十里的戏(陕西临潼县东),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
周文大军至戏的消息,使秦二世恐慌万状。他采用章邯的建议,大赦天下,释放并武装骊山刑徒和奴产子,由章邯率领三十多万大军,向起义军猛扑过来。同时从北方调回王离军队作为援军。周文大军由于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先后失利,周文自杀。西路军失败。
起义失败
章邯击败周文后,率军向荥阳反扑,吴广失利,被部下所杀。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离的边防军也共同进攻陈县。
陈胜军只得放弃陈县,向东南退却。当陈胜退到下城父(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时被其车夫庄贾杀害。陈胜、吴广牺牲后,由他们点燃的反秦斗争的烈火并没有熄灭。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时间,但是他们所领导的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创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英雄气魄,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项羽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反秦斗争暂受挫折,但斗争的新高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