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军火帝国 >

第175部分

军火帝国-第175部分

小说: 军火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十章 醒中国论
“吾远测中国之前途,逆料中国民族之未来,吾惟有乐观。”
“则中国之在二十世纪必醒,醒必霸天下。”
“中国其既醒乎,则必尽复侵地,北尽西伯利亚,南尽于海。建强大之海军,以复南洋群岛中国固有之殖民地。”
“既醒之后,百艺俱兴,科学极盛,发明日富,今世界极盛之英德美不足与比也。”
??????
民国二十一年初,国学大师刘师培在给北方军政府大都督陈安的亲笔信中,再提复兴汉室发扬国粹一说。除了洋洋洒洒对未来的期盼之语外,刘师培在亲笔信中,很大部分却是转述美国人古德诺在所著新书《解析中国》的观点。
古德诺何许人也?当年袁世凯大总统复辟帝制,最主要的政治理论依据,就是时任北京政府法律顾问的古德诺所著《共和与君主论》。
作为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当年也发表了另一篇鼓吹帝制的政治宣言《君政复古论》而名声大噪,自然同样被骂得狗血淋头。同病相怜的刘师培和古德诺经常往来信件,保持了相互联系。
回到美国之后,古德诺于民国十五年出版新书《解析中国》,其中很多思想耐人寻味。
经过长期对中国的政治状况的认识以及其后军阀各行其是、纷争不断的状况进行分析后,古德诺认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具备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家族传统、故老风俗、权威崇拜、等级观念等传统文化中难以消除的因素,使中国有着一种顽强持续的专制政治传统,所谓的共和政体只能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虚壳。
客观地说,在古德诺写作《解析中国》这本书的时候,怀揣着皇帝梦的袁世凯已经失败了许久,古德诺本人早已成为一个局外之人。
但是,深悉中国现实的古德诺,却依然执著地认为中国可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期待出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扫平军阀,国家归复统一,而这个真正强大的人也将得到类似于历史上的天子一样的权威。
如果换一种说法去理解,古德诺赞成的是有条件的君主制度。
也许早在民国十五年,也就是西历一九二六年,美国人古德诺就已经预测出了今后半个世纪内中国的政治格局,只是我们不得而知罢了。
或者,也许古德诺的预测亦或是如同流星一般,无比璀璨却又一次性短暂划过思想的天空。
就在陈安字字斟酌地看着这封刘师培亲笔信的时候,却不料在整个甘疆蒙藏的民众之间,已经掀起了轩然大波。
刘师培居然将这封亲笔信,同时寄了一封给北方日报,实在是太意外了。
君主与共和?这个诡异的话题,原本是亲满洲国一系悄然在甘疆蒙藏等地跳动起来,最初的本意不过是为了影响北方军政府向满洲国靠拢罢了。
但是民国成立已经二十多年了,忠于腐朽的满清王朝思想在国人心中早已灰色烟灭,声讨君主,拥护共和的浪潮几乎很快就压过了不成气候的亲满洲国势力话语。
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复兴党的思想灵魂人物刘师培忽然重磅一击,抛出了一封放佛是以局外人观点介绍的亲笔信。一边倒的舆论氛围,忽然起了诡谲难辨的形势。
短暂沉寂之后,复兴党两位重量级人物同时给北方日报写去稿件。一贯以拥护共和为宗旨的北方日报,在重量级人物的投稿面前,被迫放弃了给非支持共和投稿擅加酸溜溜评语的习惯做法,一字不动地将原文刊登在了报纸头版上。
新闻事件是没有立场的,但是没有立场的报社是不存在的。只是当彭英甲、杨增新等巨头也向报社投稿的时候,再有立场的报社也不敢擅自加以评论了。
一时间,甘疆蒙藏等地的舆论批判偃旗息鼓,无论是保皇党、还是立宪派,亦或是革命党,或者是复兴党,都停下了各自的批判活动,第一时间派人翻译那本几乎无人所知的《解析中国》。
如果不能通读全文,如何可以进一步批判呢?这是各派系力量的统一见解。
只是复兴党的理论部门还多了一样任务,不仅要分析古德诺思想的正确与否,还要直接研判古德诺思想进一步贯彻实施的可能性。既然彭英甲、杨增新都已经出现思想倾向,那就更要完成党内思想统一了。
几天之后,一篇短短的文章小心翼翼地出现在了北方日报的偏僻角落,虽然没有加上评语,但是其排版的位置却说明了北方日报社的意见。
但是这一切小动作,都没有将刘师培亲笔信点燃的柴薪浇灭,反而最终扩散出来,出来满山烟火。
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意思,从关内外的发展对比来看,合理稳定的强权政府是中华民族以最快速度脱离苦难深渊的唯一办法。
也许这篇始终只查出笔名,却没有人认领的小文章,并不是赞同君主立宪,而是隐晦地提出了最高执政官的想法。但是很快统一了内部思想的复兴党终于全力出手了,在林玉山的怂恿下,连篇累牍的理论文章出现在北方日报上。
以这篇笔名小文章为引,复兴党的理论高手们,结合几位大师的巨著,飞快地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终于再次引发全社会的论战。
无他,不过是相互延伸、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几个问题。
先是关内关外谁更有实力的问题,东三省顷刻间沦丧已经给这个问题最好的标注。其次是政治制度有效性的问题,没有人否认北方军政府始终延续下来的威权体系远比南方政权不断地自治、独立、或是大元帅制更有效,甚至就是阎锡山昔日在山西闷下头来搞建设都比中原争霸更富有成效。然后就是满洲国的权威性问题,一个不可抑制的念头出现在愈来愈多的论战者脑中,溥仪可以复辟还不如北方军政府自己搞君主立宪制。
半个月激烈争辩后,整个舆论导向已经彻底变了,在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中,竟然转成了军政府和满洲国那个更适合古德诺所提到的强权政府的争辩,其中蕴含的味道已经无需多言了。
甘疆蒙藏一地的民众,对满洲国爱新觉罗溥仪这一个退位皇帝的同情悄然之间消耗殆尽。
        
第九十一章 黑色军服
天际晚霞即将谢幕的时候,荒废了大半年的中东路铁路海拉尔往东段悄然驶来几列火车,长长的闷罐箱,宽大的帆布遮挡车皮,直接就在离齐齐哈尔不足三百里的扎兰屯停了下来。
扎兰屯早已戒备森严,所有人都是许进不许出,尤其是火车站附近到处都是穿着类似黑色警服的武装卫队在值守,到处都是环形的工事,沉重的M1917重机枪拖着长长的弹链冷冷地注视着大街小巷。
警察署里,同样穿着黑色军服,军衔却是上校的林玉山,面无表情的坐在警察局长的座位上,听着下属的汇报。
扎兰屯警察局长,实际上是北方军情报署秘密特工,向林玉山敬礼后,沉稳地说道,“长官,所有电力线路和电话线路都被切断了,被围住的伪军一个营和日军一个中队向我们提出了强烈不满,都已经对峙起来了。”
另一名黑色军服的军官走了进来,直接汇报,“长官,冲锋队已经控制周围制高点,火车站正在卸载南部军团部队。”
黑色军服的冲锋队,这就是为什么林玉山别的是上校军衔的原因。
从德国回来后,见识了德国社工党最精锐的冲锋队力量后,林玉山为之深深折服,不停地向陈安建议也成立类似的准军事组织,专事于复兴党党魁的指派任务。因为德国冲锋队中的精锐党卫军,在那时并不显赫,为取名伤透了脑筋的林玉山最后还是认可了在德国臭名昭著的冲锋队名称。
虽然遭到了绝大多数军方高层的坚决反对,成立冲锋队的提议居然鬼使神差地被陈安同意了。
大喜过望的林玉山,吸取了德国冲锋队胡乱扩张所导致的良莠不齐,决定冲锋队的规模永久限定在六个步兵营,而成员也只在退役士兵之中选取,最关键的一条考核原则就是对陈安的无限忠诚。
令人寻味的是,冲锋队规模和招收方式被明确之后,北方军军方却突然转变态度,转为积极支持配合起来。原因自然不外乎规模少了不会对北方军的主体地位造成冲突,还有就是很多精英士兵退役之后难以就业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军方,而这些士兵在忠诚陈安的问题上往往都是狂信徒。
虽然不通过军方也可以完成冲锋队的武装,但是军方转变态度后,非常爽快地将冲锋队的补给计划纳入军方计划一并谋划,只不过军费开支却是需要林玉山另外想办法的。
这个难题在陈安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直接大笔一挥所有冲锋队的开支一律从陈家庄的庄产中列支。甚至在听说了德国冲锋队的恶行后,对褐衫非常不满的陈安,明确否定了褐衫军服的建议。
林玉山倒是不以为意,很快就选定了彰显森严肃杀的黑色军服,虽然非常类似于警服。也许后来德国党卫军的军服考量,也有类似的想法掺杂其内吧。
军方的支持,林玉山的权势,很快就让这支已精锐的退伍老兵组成的准武装部队成立起来,除了没有重装甲部队,冲锋队战力几乎和类似的山地营空降营一般无二。
只是在冲锋队的编成上稍微出了一点问题。最狂热信服陈安的人自然集中在陈家庄,结果林玉山提出将陈家庄护卫队编列为冲锋队第一营时,遭到了护卫队指挥官柳石的断然拒绝。
油盐不进的柳石只是抛下一句话,“陈家庄护卫队只属于陈家家主,不属于陈安”,就扬长而去。以前是属于陈老爷子,现在是属于陈安,但将来就属于继承陈安的嫡长子了,柳石显然是这么认为的。
目瞪口呆的林玉山除了跺脚大骂几声,“真是一块石头”之外,也毫无办法,只好重新招收营兵力补充冲锋队缺额。
心有不甘的林玉山为了恶心一下柳石,居然宣称永久保留冲锋队第一营的称号给陈家庄护卫队,而其他营的编号从第二营开始。于是,在两人的斗气中,编号从第二营到第七营的冲锋队武装成立了。
也因为只有六个营的规模,林玉山自己定位为旅级部队,本来没有军衔一说,但他自作主张冲锋队成员要高一级军衔列编,最低军衔以士官起步,而不是列兵起步。可冲锋队又不能算作正规部队,只好挂上了自己设计自己认可的冲锋队军衔。
为了表示对自己心爱的冲锋队支持,林玉山居然不再使用北方军中将军衔,而是挂上了冲锋队上校军衔。
战力丝毫不弱于正规军的冲锋队,因为独特的黑色军服,很快让制定突袭北满计划的参谋本部惦记上了。征得了陈安同意之后,参谋本部调动了冲锋队参与这次战役,而作为冲锋队唯一高级指挥官林玉山,带上一个冲锋队作战营,在内线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占领扎兰屯,首开冲锋队作战记录。
只要戴上别着满洲国国徽的警察帽,几乎就和维持治安的东三省警察别无二致,这就是参谋本部紧急调动冲锋队参战的根本缘由。
沿着海拉尔到齐齐哈尔的车道,林玉山指挥手下的冲锋队作战营,提前一天出发,绕道扎兰屯以南,借用新京赶来北满剿匪特别警察部队的名义,趁着深夜和内线的掩护,非常顺利地混入了扎兰屯。
扎兰屯只是一个前哨警戒阵地,纯粹是为了给重兵屯守的齐齐哈尔预警,因此并没有大批的驻军防守,除了近两百人的警察,就是不满编的大汉奸张海鹏手下一个伪军营三百多人,和一支日军小队六十人。
当然,在警察局长都是内线的情况下,伪军和日军的有线无线通讯设备,都在昨天深夜遭到了提前破坏,甚至那股时有时无的电力供给都被彻底破坏。
等到日本人和死心塌地投敌的伪军发觉,军营四周已经被重机枪火力和迫击炮火力死死封住了,就连整个小城都被冲锋队和反正的警察控制了。
谁也不知道扎兰屯中是不是还有日本特务机关隐藏的电台,围住军营的冲锋队没有选择立即攻打,而是分兵借查缉土匪的名义对城内进行了大肆搜索,清剿可能的敌伪电台,或是让敌伪特务搞不清状况而无暇发报。
手持索米冲锋枪的冲锋队员,在警察局反正警员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进行搜查,彻底打破了小城的宁静。所有人都糊涂了,难道真的是有罪大恶极的胡子混进来了,虽然进来搜查的那些警察手上拿着的家伙非常怪异,既不是常见驳壳枪,也不是水连珠,更不是少见的花机关。
白天很快就过去了,轰隆而来的火车虽然晚了二个小时到达,总算是完成预定作战任务。
        
第九十二章 收复首战
缓缓驶入扎兰屯火车站台后,车厢门很快拉开,一名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跳下站台,飞快整队后马上开赴军营附近,增援还在对峙的冲锋队。
南部军团一个步兵营和一个75毫米山炮营从海拉尔赶到了扎兰屯,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利用铁路运输过来。
吸取了山地步兵营在丰满地区孤军作战被火力压制的教训,步兵营的身后,马上就跟上了专职的火炮部队。
戴着法式头盔的高桂滋,在警卫人员的护送下,坐上刚从火车上卸下来的小车,直接来到扎兰屯警察署。
看到高桂滋走了进来,林玉山楞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的从舒服的座位上站了起来。
“长官好。”少将军衔的高桂滋抢先行礼,虽然林玉山此时挂着的只不过是上校军衔。
林玉山赶紧回了一个军礼,奇怪地问,“高将军,怎么会是你第一波到达呀?”
高桂滋沉稳地回答,“林长官都亲自带着一个冲锋队作战营到了扎兰屯,我还能第二波赶来吗?”
林玉山打趣地说道,“我们现在不过三个营,如果日本人重兵突袭扎兰屯,南部军团指挥机关就要被摧毁了。”
高桂滋哑然,真是不会说好话,只好转了一个话题,“中东路失修多日,很多地方都是临时停车一路整修才通过的,尽管铁路段的员工提前半天出发,还是拖延了两个小时大部队才赶到这里。”
海拉尔到齐齐哈尔的铁路距离不足千里,减去扎兰屯往南的三百里,南部军团部队南下七百里不过十小时就可到达。
“林长官,有没有发现适宜兴建临时机场的位置?”高桂滋摊开地图,直接开口问道。
往摊在桌上的地图瞄了一眼,林玉山随手指了一个方向,“这里叫魏家地营子,位于扎兰屯东北,北边、东边、南边都被河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