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惊雷入汉 >

第318部分

惊雷入汉-第318部分

小说: 惊雷入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院凉亭之中,文立一身布衣,坐在其中,对面则是数年未曾相见的好友高玩。

“陛下调你回来,想必是接手川中之事?”文立看着满园绿色,微摇羽扇道。

高玩点了点头道:“文仲乃是好友你之心腹,竟然离奇死于川中,龙颜震怒之下,好友你不可心生怨气。”

文立轻声叹道:“是文某管教无方,疏于教导,酿成此事实乃咎由自取。陛下此举已是轻罚,我怎会心生怨气。关于文仲一事,我也倍感蹊跷,曾经几度参与详研却是没有答案,哎!”

“哦?以好友之智慧,仍然找不出线索么?”高玩若有所指的问道。

文立似乎没有听出高玩的弦外之音,一张嘴却是连咳,虽用羽扇掩盖,仍是慢了半分。

高玩眼尖,身形一动抓住文立手道:“好友你之病情为何如此严重!?”但见文立口角留着一抹朱红,羽扇之上更是红的触目惊心!

探手从怀中拿出手帕擦干血迹,文立缓缓道:“陈年旧疾不须介怀,我有此病陛下也是知晓,其实这次得以空闲也是陛下希望我好生养病之意,咳咳。”

高玩摇头道:“好友你之性格我知之甚详,人前绝不肯低头示弱,若非病情严重,怎会如此?”

文立把羽扇放在一旁,淡然笑道:“想你我当年与陛下并肩作战,时至今日已是残躯,时间过得真快啊。”

负手亭边,高玩悠悠道:“好友你素来知晓我快人快语,我只问你一事,如实答我!”

闻言顿感事情严重,文立正容道:“陛下最近调动频频,可是出了什么乱子?”

以文立的身份地位,以及家族势力,就算身上没有官位同样是八面玲珑,各路消息毫不遗漏。京师成都与各地州郡所发生之事,如何瞒得住文立?

见文立毫无遮掩,高玩微微放心道:“我在许镇府中盘桓多时,发现五年之间各处匪患发生之地,皆使山路荒废,山岭无人,此举恐怕便是陛下的用意了!”

“啊?哎呀!”文立闻言微微一愣,旋即手拍桌案道:“匪患之事我曾翻阅一二,若是好友所说的程度,难道是有人暗中操控,试图从川中割出地界图谋不轨!?”

仔细关注文立的表情形态,高玩终于放心的道:“若我所料无误,应是何惠兴发现此事的,好友你疏忽了啊!”、

文立乃是何攀的前任,何攀甫一上任便从陈年公文中找出了一宗大阴谋,等于打了文立一个嘴巴……

“此事之后,陛下对于好友你恐怕会……”高玩想了想还要继续说下去。

文立挥手打断道:“是我之过失,不怨他人,现今好友虽然奉命镇守川中,可此事却不宜参与。”

“你之意思是……?”到了这里高玩心中又是扑腾一下,从嫌疑上讲文立颇具嫌疑,可从情感上讲,那是自己多年的好友同僚。

站在文立的立场,是在不宜多说话。本身你嫌疑就大,若是一语成谶岂非是招惹麻烦上身?





第二百六十二章 度势(上)
兵败如山倒,魏军遭逢大败,士气低落,人心晃动。司马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坐在营帐之中愁眉不展。

原本自己可以在这声威最为显赫之时一举攀越高峰,如今却是一步之差跌落谷底。登基称帝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远,军情迫在眉睫,更是直接关系到许昌的安危。

两路四十万大军折损三成有余,仅存二十几万,军心士气大不如前。兵力上蜀军自然不可能毫发无伤,可以胜者之威以及缩小的兵力差距,蜀汉已经稳站上风。

“此战关乎许昌安危,大魏基业,各位爱卿有何退敌之策?”强压心中惶恐,司马炎望着营中文武,抛出渴求的目光。

魏国文武彼此对视,左右观望,闻言一阵骚动,却是无人肯挺身而出。秦秀乃是前车之鉴,彼此铭记在心,此时怎敢多嘴?

诚然晋公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抚平人心平息怨恨,只是退兵明明就是晋公你自己的决定,又不许别人说话。结果酿成惨败之后,反而拉了秦秀这般积极献策之人背黑锅,大家皆不是傻子,心中如何不寒?

再说秦秀怎么也曾经作为杜预的副将,可谓是军中的行家。秦秀当时的献策与判断并非是不入流,只是对手高深莫测罢了。话说回来秦秀这种水平的遇到姜维都是白给,其他人就算有献策之心,也是没了这个勇气。

当时魏军还有宛城在蜀军后方牵制,如今蜀军没了后顾之忧全力杀来,谁拦得住?

见众人不做言语,司马炎也是清楚之前拉秦秀垫背的举动伤了人心。只是自己也是有苦衷的,退兵确实是自己的主意,可谁让秦秀之前的判断都是失误?秦秀信不过了,余者更是不吭声,不信自己信谁?

难道我养着你们这班人锦衣玉食,就是每日阿谀奉承,点头哈腰的?关键时刻都没了表现,不杀一个给你们看看怎样?

“诸位爱卿尽管畅所欲言,孤不会追究诸位失言之罪!”按下火气,司马炎委曲求全,这些人诚然不合自己的胃口,但此时此刻,自己还能够指望谁呢?

踌躇再三,张华微微叹息,晋公若是在杜预等人面前自承错责,事情便不会如此复杂。为了一点点的威望,就杀了秦秀这般积极份子,朝中群臣如何敢畅所欲言呢?

“臣认为我军新败,不可与蜀人硬拼,当退保许昌。”张华挺身带头出列道。

“许昌……”司马炎看着张华坚定的目光,想起当初自己与张华的计划,退守许昌等于迈向了退保河北,放弃中原的战略计划。

现在的声势想登基称帝已然全无可能,唯一的办法便是放弃中原,放弃魏国,在河北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如此一来便可以将家族士人的消极影响减至最低。而且河北有滔滔黄河阻断,可以引为屏障。

可因此付出的代价,是把半壁江山拱手让给蜀人,这又让人如何抉择?

“孤手中仍有二十万大军,怎可输给蜀人!输给刘禅老儿!”振臂怒吼,司马炎丢掉了晋公的仪态,怒火填满双眼。

张华之举在于暗中询问司马炎的意思,见晋公坚持与蜀军决战中原之战略方针,便不再多言,缓缓退入人群之中。

文武百官见张华默不作声,晋公脾气大作,纷纷不寒而栗。清醒时的晋公仍有斩杀秦秀之举,怒火之下的司马炎如何让人放心?

“本公纠集全国之众,此间粮草囤积如山,军械不计其数,难道尔等只知叫孤退避,不知抗击蜀贼么!”

司马炎心有不甘,心生怨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到晋公的愤怒,胆子小的额头开始见汗。

沉默许久,众人目光落在了杜预身上。大军新败,将帅浴血,可要想在接下来的作战中不再重蹈覆辙,唯有依靠杜预。

司马炎渐渐回复平静,营帐内鸦雀无声,杜预缓缓抬起头来,面容似已苍老许多。

“晋公明鉴,我军精锐一朝尽丧,留在此处野战毫无裨益,唯有退守许昌方是上策!”

“什么!?大将军你也认为应当退兵?”身躯颤抖,司马炎不可置信的看着杜预,想不到连这朝中第一人也认为在此地不可能阻止蜀军……那自己的霸业,自己的帝王之梦呢?

退,附和无数人的利益,可却是众人不愿意见到的结果。纵然司马炎诸多差错,纵然蜀军军容鼎盛,众人也从未想过堂堂大魏竭尽全力也是挡不住蜀军的推进,想不到二十万大军竟然不堪一战!

张华手心见汗,心知杜预此语绝非玩笑,若真有办法击退蜀军,以杜预之忠诚断断不会沉寂许久。

一脸惨笑,杜预额头之上深深的皱纹绞在一起,缓缓说道:“军中精锐荡然无存,余者士气低落,负伤者更是不计其数。退守许昌是唯一的办法,却并非是怕了蜀人。”

“哦?此话怎讲?”司马炎听出一线希望,急忙问道。

杜预定了定心神,将自己心中的盘算托出道:“蜀人之害不止于此,我军新败难以为继,却未必输给蜀人。许昌巨城,钱粮充沛,臣请兵十万固守在此,拖住蜀汉主力,这是其一。”

“西线战场,胜负未知,然函谷关为天下之险,撤其城下之兵反保虎牢,与许昌形成犄角呼应,这是其二。”

“马隆其人智计绝伦,可继我位,使其引兵五万一路东行,破两淮蜀军,解青徐之围,此乃其三。”

侃侃而谈,并非是什么齐某妙策,却清晰的布下了整个战略。时至今日,曹魏已经不占任何优势,唯有奋力相搏罢了。

司马炎静静的听着,杜预的战略很是清晰,将西线的兵力撤回协助许昌的守卫,分出仅存的兵力舒缓两淮与青徐的紧迫局势。魏军攻不下函谷关,就如同蜀军难以越过虎牢关,因此西路之守,稳如泰山。

马隆是杜预力举的将领,在历次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当朝杜预之下的第一人。由马隆率领五万人马前去增援东方各处战线,便可打破当下僵持的局势,一旦东方的危机缓解,中路的蜀军便是孤立无援,断难讨得便宜。

战略清晰,责任明确,可司马炎心中始终有一个疑问,杜预要留守许昌,自己又去到哪里?

见群臣纷纷点头,司马炎也在思索,杜预又开口道:“此战凶险万分,旷日持久,即便取胜我方也是元气大伤。晋公可屯兵陈留,濮阳,乃至黄河北岸,以铁骑施以援手,牵制蜀军部分战力,减轻许昌城的压力。”

……

大战之后,满目狼藉,蜀军屯于宛城清点死伤。此战虽胜可文鸯的五千精锐全军覆没,文鸯本人也是重伤在身,一时无法出战。柳隐一部八万人马折损四万有余,活下来的也是伤痕累累。

各路兵将皆有折损,粗略估算,蜀军折损之兵力在七万上下。比起魏军覆灭将近二十万人马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可蜀军总兵力也因此减少到了十几万人,比起魏军仍是少了一些。

宛城的物资焚烧干净,蜀军除了占据地盘之外,可以说是毫无所得。魏军虽然战败,可占据有利地势,又是兵多将广。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魏军一方杜预根据魏国的状况布置接下来的战略;蜀汉一侧同样有刘禅与姜维根据自身情况改变战略方针。

到了这般紧要时刻,双方首要之务皆是安顿好自身,然后才能图谋对方。以姜维之能未必不能度量杜预的打算,难道杜预的能为便不能估算姜维的安排么?

可二人选择先行巩固自身,乃是为了完全的把握啊!




第二百六十二章 度势(下)
将汉献帝迁都在许昌,是孕育曹魏基业的奠基石,其重要性无可比拟。魏国建立以来,无论帝都如何变迁,许昌风采依旧。

以许昌这座代表曹魏始兴的巨城作为屏障来抵挡蜀军的攻势,是不得已的办法,繁华的都市会因此而凋零,城中更是人人思危。毕竟,许昌乃是曹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兵临城下,结果只有两面。

一面是败,另一名是胜。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江山易主并不是什么大事,民生与战火才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这是许昌城中百姓的真实心态,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如今的曹魏是如何的不得人心。

曹魏,不过是司马氏的代名词,就算三岁小儿都知道司马氏早晚会取代曹魏的统治。

眼下,看起来貌似不大可能实现了,可随之而来的又是巨大的危机。若说兵荒马乱,曹魏的百姓早就习惯了,近十年来曹魏可曾有过半分喘息?蜀汉的国力如何膨胀,想短时间赶超曹魏都是困难的。形势发展到眼下这一步,谁能说不是连续的战乱让曹魏缓不过气?

当年襄阳之战,关云长威震华夏,曹操几乎迁都避之;数年之前吴军杀到许昌城下,被司马昭击退,而今呢?

姑且不论蜀军之战力是否堪比当年的吴军,只看宛城的败绩,朝野之上便没有太大的信心。

这也不是主要的,毕竟杜预在宛城守了那么久,许昌的条件比宛城优越许多,似乎也没有那么悲观。

问题是晋公司马炎率领三万人马退到了陈留。

陈留距离许昌路途不远,却也不近,正是需要大家众志成城之刻,司马炎这主心骨不在许昌,军民士气都是深受影响。不能同生共死,甚至不敢一试的主子,谁稀罕呢?

朝中的文武跟随司马炎离开的有七成之多,七成中的半数被送往了河北。此举自然是为了留下后手,但在这节骨眼上,又是让士民心中一寒。

诟病最大的,仍是司马炎不肯留守许昌,选择陈留避开蜀军锋锐。以杜预方面的说法,司马炎此举乃是牵制蜀军之意,毕竟需要有一支人马在外围保持压力。

可更多的人对于司马氏早已不满,自己的家在许昌,根在许昌,几代的家产都在许昌,人可以去河北,去陈留,财物呢?运不走,根本没有时间……因为蜀军要杀来了。

留下的人不一定是自愿,走得人也是满腹怨言。父亲去了河北,儿子留在许昌,举家离开许昌的却是带不走任何财物。

战时不比寻常,有些人宁愿留下来守护家业,也不愿意避开战端,为何?

打不过大可以投降,投降之后家业依旧是自己的,高官厚禄没有,荣华富贵总是在的。

国家的主心骨是司马氏,可名号上仍旧是大魏,皇帝乃是曹奂。司马炎去了陈留,曹奂却是走不得的,曹奂一走这就是迁都,影响会更加的恶劣。也就是说,司马炎与张华等人采取了迁都的行动,却是留下了傀儡皇帝曹奂撑场面。

曹奂什么都不管,也管不了什么,登基的时候不过是个少年,而今还是未及弱冠。每日沉浸在悲痛中,缅怀过去强大的曹氏,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的要恢复手中的权力,可一切都是徒劳。

帝位,如此冰冷……

以玩乐丧志,以悠闲度日,时间一久,就算曹奂曾经聪明无比,而今也不过是普通之人罢了。

岁月带走了生命,也消磨了志向。

十几年来,支撑曹魏的是司马氏,因此司马炎此举并不聪明,也只能糊弄下层的百姓而已。有些见识的都开始采取自保的准备,却不敢摆出自保的姿态,因此许昌城中忙碌依旧,繁华依旧。

攻城是件辛苦的事儿,十万人的许昌就算有三十万的部队也休想轻易得手,不过蜀军不同,杜预心知肚明。

蜀军有投石车,有各种先进的军械,对城池的破坏力可谓惊人。可这不是杜预担忧的,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