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249部分

大隋帝国风云-第249部分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逆cháo的影响;再加上北虏始终觊觎中土而极尽yīn谋之能事;使得边陲的一些野心勃勃者早已蠢蠢yù动;所缺者无非就是一个举旗契机;一个能够集三地势力、召三地豪雄共襄盛举的最佳机会。
    今天;伽蓝把这个机会拱手相送。
    率先举旗造反的便是涿郡第一豪望赵氏。
    赵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到战国时为鼎盛。秦吞并六国一统中土后;赵氏衰微;宗族随即分为东西两家。数百年来西北天水赵氏最为知名;而东北涿郡的赵氏次之。北魏后期天水赵氏曾镇戍武川。西魏八柱国之一的赵贵便是起自武川;一直为武川系的中坚人物。涿郡赵氏则闻名于燕、代;扬名于北虏;近代史上其子弟先后效力于北魏、西魏和高齐;在南北战争中更是屡见功勋;其族群也随之分为涿郡赵氏和河间赵氏。随着中土的统一;涿郡赵氏、河间赵氏与整个山东贵族集团的命运一样;均受到关陇贵族集团的遏制和打击;权势渐微。
    在燕北各种势力中;涿郡赵氏为汉人世家势力之首;横行于黑白两道;纵横于南北两地;只手遮天;然而随着伽蓝的到来;其势力遭到了致命打击;一夜间便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涿郡赵氏与各地、各种势力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利益联系;伽蓝即便是强龙过江;也无法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没有将其彻底“打死“的恶果非常严重。就在伽蓝与燕北大军在长城外与北虏联军对峙之际;以赵郡赵氏为首的与伽蓝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燕北地方势力联手造反;在伽蓝和燕北大军的背后狠狠捅了一刀。
    伽蓝已有预防;他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派遣冯翊和西行带着两千jīng骑悄悄返回长城以内;对叛乱者痛下杀手。
    与此同时;伽蓝利用北虏联军对燕北所造成的威慑;成功借助北虏的力量钳制住了燕北大军内刚刚收编的地方武装;让他们即便在知道燕北爆发叛乱的消息后;也不敢有所动作;因为大军一旦内讧;分崩离析;必然会遭到北虏联军的猛烈攻杀;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同归于尽。燕北地方势力不敢以身犯险;只能无奈地等待着局势的发展。
    大炎飞之际;伽蓝屯重兵于长城以北威慑大漠;同时遣jīng骑于长城以内剿杀叛逆;其行险之策虽遭到部属们的担忧;但最终结果证明伽蓝的计策是正确的;帝国大军不但在长城以北扼杀了北虏以武力威胁中土试图维持南北私市回易的图谋;还在长城以内给了背叛者以沉重打击。
    叛乱首领、涿郡赵氏的赵德言也同样做了两手准备。他选择叛乱的时机是恰当的;而叛乱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北虏的配合;只要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能顶住燕北大军给予他们的重压;并伺机发动攻击;牢牢牵制住伽蓝和燕北大军的主力;那么赵德言即便实力有限;也能借助燕北人对伽蓝的仇恨而掀起狂cháo横扫燕北;继而把伽蓝和燕北主力困在长城北线;然后在严冬的帮助下置伽蓝和燕北主力于死地。然而;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却是有心无力;当联军内部众多诸种部落迫于帝国大军的威慑而撤回本部之后;联军也就解散了;根本无力牵制燕北大军;更无法配合赵德言占据燕北。
    赵德言对形势的发展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好在他做了两手准备;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计策失败后;遂为了保存实力;急速撤离了燕北;拉着队伍上了太行山;与盘驻于上谷飞狐陉一带的豪雄王须拔会合;并利用严冬之时机;积极与幽、燕、代、冀等大小势力合纵连横;打算集结更多力量在太行山南北掀起一场席卷整个北疆的狂风暴雨。在赵德言、王须拔等帝国叛逆者看来;若能在北疆重演北魏末年的六镇大起义之惊天波澜;则必能动摇帝国之根基;摧毁中土统一之大业;为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创造一个空前的大机遇。
    伽蓝殚jīng竭虑;耗竭心血;最终还是在隆冬时分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外有虎视眈眈的北虏诸种;内有野心勃勃的燕赵豪雄;再加上动荡不安的朝野政局;伽蓝即便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挽救加速颓败的帝国。
    年底;裴世矩来信;授其分裂北虏之计;要求伽蓝把主要jīng力放在外事上;未来一段时间不要去分心平叛。在他看来;外患远远大于内忧;攘外更重于安内;帝国唯有解除或者遏制了北虏对中土的威胁;才能把主要jīng力用于平息国内的叛乱和稳定国内局势上;否则帝国只能在内外两条战线上苦苦挣扎。
    伽蓝遵命执行;通过燕北胡商向阿史那咄捺发出了可以谈判的讯息。
    =。
    ~∷

第三百零一章 大业十一年的初春
    w大业十年的冬天;帝国内忧加重;虽然皇帝和中枢想尽办法扭转危局;但无奈政令出不了东都;zhōng yāng和地方、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各地叛乱者有增无减、有恃无恐;不少贼首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迅速扩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⒈⒋⒋书院无。;弹窗⒈⒋⒋go。
    十一月下;晋中离石郡胡贼刘苗王集数万之众举兵叛乱;自称天子。河北邯郸贼帅杨公卿、汲郡贼帅王德仁、清河郡贼帅张金称、高鸡泊贼帅高士达和窦建德、豆子岗贼帅郝孝德、格谦、高开道等各自聚众数万;纵横河北;严重威胁着东都至涿郡的水陆粮道。河南贼帅更多;其中齐鲁贼帅孟让、左孝友和卢明月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劲;他们横行于齐鲁江淮;攻城拔寨、烧杀掳掠;无所不为。
    皇帝震怒;以剿贼不力之罪斩杀右骁卫将军、检校彭城太守董纯;并诏令江都留守王世充、齐郡通守张须陀不惜代价戡乱平叛。王世充遂率江淮军;张须陀遂率齐鲁军;倾尽全力剿杀叛军;经过艰苦作战;帝国大军终于在年底之前击败了孟让和卢明月诸贼;重创了叛军;遏制了叛军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也算勉强维护了东都的颜面;维护了zhōng yāng的权威。
    转眼就是新年;历史进入了大业十一年的初chūn。
    这个冬天对北疆来说充满了苦涩和无奈。在外;以突厥人为首的北虏诸种已经形成联盟。并对中土虎视眈眈;虽然在帝国大军横扫高句丽的巨大威慑下有所隐忍;但兵胁燕北之举;还是清晰地暴露出其觊觎中土之野心。可以预见。只有给北虏一个机会;大漠数十万控弦之士必定席卷南下。在内;以上谷王须拔、河间魏刀儿、博陵甄翟儿、燕北赵德言、幽州杨仲绪为首的北方豪雄纷纷举旗;他们利用这个严寒迅速扩张和结盟;并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以北太行为中心的席卷幽、燕、代、晋、冀五大区域的庞大的义军势力。
    此刻;整个北疆镇戍军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从幽燕的涿郡到代北的雁门;乃至灵朔的贺兰山畔。帝国镇戍军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患直接影响到了中土之安全;而内忧则严重威胁到了镇戍之根本;一旦粮草武器等战争物资不能及时充足地运送到边陲;镇戍军拿什么抵御外虏的入侵?
    鉴于国内rì益严重的危机。帝国在新的一年里其战略是“安内”还是“攘外”?安内是必需的;是国祚存续之基础;而攘外则迫在眉睫;必需全力备战。帝国陷入两难困境;进退维谷。
    帝国改革派势力当然知道“安内”的重要xìng。国内不稳;何谈改革?然而;帝国国内之所以陷入深重危机;正是因为帝国保守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当初保守势力混乱国内局势的目的是为了阻挠皇帝和改革派发起东征;如今这一危机却成为他们胁迫皇帝和改革派停止甚至放弃改革的最佳手段。
    皇帝和改革派绝不妥协。妥协意味着政治上的失败;而政治上的失败不仅意味着他们将被废黜和赶离政治中枢。还意味着帝国将倒退回门阀士族政治;而门阀士族政治必将摧毁中土的统一大业;必将把中土再一次推向分裂之深渊。
    何去何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你制造国内危机;拿国内危机来胁迫我;我就拿外部危机来反制你;并以此为契机牢牢控制住军队。只要我掌控着军队;我就掌控了主动权;我就能始终压制住你。等到国内危机发展到一定地步;国内叛乱必然在严重损害皇帝和改革派利益的同时;也严重损害到了保守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到那时帝国的保守势力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祸;最终为了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得不向皇帝和改革派做出妥协;不得不向改革做出最大程度的让步。
    于是;皇帝和改革派从这一思路出发;诏令北疆各路镇戍军;把主要jīng力放在对北虏的防范上;并做好南北战争的准备;至于戡乱平叛;则交给各郡太守和地方军。
    说白了皇帝和改革派的目的就是借外患来控制军队;我的军队我控制;我的实力我保全。而国内危机则因为源自帝国改革派和保守派之争;源自各贵族集团和各地方势力的放纵、怂恿和不作为;甚至还有亲自参与其中的;所以皇帝和改革派“落井下石”。既然烂摊子都是你们弄出来的;那就该你们去收拾;你要权;我就给你权;但如果你们收拾不了烂摊子;我就名正言顺、冠冕堂皇地收拾了你;如此则一举多得;一箭多雕;在迫使各贵族集团和地方势力与叛乱者自相残杀的同时;也进一步打击和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只待帝国遏制了外患;皇帝和改革派就能调用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把保守贵族、地方豪望和叛乱者等反对势力一扫而空。
    养肥了羊;纵容了狼;驱使狼羊互战;当狼羊两败俱伤之际;也就是牧羊者最后出手确保胜局之刻。
    只是;皇帝和改革派的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响;但未免过于自信;过于乐观了;孰不知各贵族集团和地方势力虽有自陷绝境之危;但反过来也可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地反击。我不能迫使你妥协;干脆就把你彻底摧毁;只要我活着;我的利益尚存;那么即便为此付出亡国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帝国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在东都、西京的激烈交锋;迅速影响到了国内地方局势;也影响到了边陲镇戍局势。
    新年之后伽蓝接到了皇帝诏令和裴世矩的密信;帝国中枢谋划以和亲之策来赢得突厥牙帐南部诸部落首领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的归附。继而分裂牙帐;让大漠北虏自相残杀;以此来缓解北疆危机;继而给皇帝和改革派实现他们所拟定的新的中外战略而赢得充足时间。
    皇帝和裴世矩都很急切。而且对和亲之策颇具信心。他们依据历史经验;认为外虏皆以迎娶中土帝国宗室公主为荣。
    和亲之策由来已久;对中土来说这是对付外虏的最经济的政治手段;而对外虏来说;这同样是以最小代价赢取中土帝国政治联盟的上上之策。从最近的历史来说;便是西突厥的shè匮可汗;三番两次遣使求亲;为了赢得与中土帝国的政治联盟而把姿态放得很低。但中土帝国虚与委蛇;至今也没有答应shè匮可汗的恳求。
    与大漠东突厥的和亲则始自先帝开皇年间。帝国在分裂和削弱大漠北虏后;又主动扶植东突厥的启明可汗以维持大漠局势的稳定;故先是以安义公主和亲。安义公主病逝后。又以义成公主嫁之。启民可汗死后;依照大漠继承制度;义成公主为始毕可汗所娶。在这一背景下;东都主动再施和亲之策嫁宗室公主于阿史那咄捺;虽然名义上是加固与东突厥的政治联盟。实际上则是扶植阿史那咄捺;蓄意要在大漠上制造两个实力相当的牙帐;行分裂之yīn谋。
    东突厥人心知肚明;但始毕可汗和牙帐尚不敢公然阻止以交恶中土帝国。更不想因此中了中土人的jiān计而兄弟反目、手足相残;导致当前正在成形的大漠诸虏大联盟走向分裂。所以始毕可汗和牙帐保持了沉默。但始毕可汗的一帮兄弟不能沉默;他们必须摆明自己的立场。是支持始毕可汗完成东突厥东山再起之梦想;还是支持阿史那咄捺让东突厥再一次坠入中土人所设的jiān计重蹈衰败之覆辙。
    结果不言自明。阿史那咄捺势单力孤;假如他一意孤行;把个人利益至于牙帐利益之上;则东突厥人历经整整一代人的卧薪尝胆、励jīng图志、重振牙帐之大业必然功亏一篑;所以阿史那咄捺根本没有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牙帐;忠诚于始毕可汗;然后以病重为由;无限期的拖延谈判时间。
    伽蓝和僚属们商量之后;一致认为若想顺利实施东都的和亲之策;必须再设计以离间始毕可汗与阿史那咄捺;一旦阿史那咄捺被逼上绝路;他唯有以赢得中土帝国的支持来抗衡始毕可汗;如此则可达到分裂突厥牙帐之目的。
    伽蓝把目标瞄准了史蜀胡悉。只要在谈判过程中诱杀了史蜀胡悉;必能离间始毕可汗和阿史那咄捺。
    只是;依照历史进程来看;皇帝今年要北巡;而突厥人今年会乘机南下入侵;并围困皇帝于雁门达一个月之久;若不是有义成公主的帮助;再加上各路勤王之师蜂拥而至;突厥人或许还会继续包围下去;以胁迫皇帝签肚下之盟。一凳帝被迫向突厥人低头;那对皇帝和zhōng yāng的威信是个致命打击;帝国崩溃的速度会更快。好在最后突厥人主动撤离了;但即便如此;皇帝和zhōng yāng还是因为这件事导致威权骤丧。另外此事也充分暴露了皇帝和zhōng yāng基本上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而北疆镇戍军之所以不堪一击;又充分暴露了国内深重危机对帝国国力所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巨大伤害;其中对帝国国防和外交战略的破坏xìng尤为严重。
    伽蓝想知道的是;皇帝北巡的路线是个机密;而这一机密因何泄露?东突厥人选择南下入侵的时机敲是皇帝北巡雁门之时;皇帝固然措手不及;但东突厥人又为何来得如此之快?为了这次南下入侵;始毕可汗集结了大漠诸种部落数十万控弦之士;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更需要周详的谋划;那么;北虏入侵雁门的谋划又在何时拟定?是在皇帝决定北巡之前拟定;还是之后?由此来推断;皇帝的身边或许有内jiān;但假如没有内jiān;那么;这段记忆中的历史就存在着诸多疑点;后人在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为了抹黑皇帝;或许有意篡改和隐瞒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
    伽蓝犹豫不决了。接下来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挽救皇帝和zhōng yāng的威权?是设计阻止皇帝北巡;还是设计阻止突厥人南下入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