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恐怖悬拟电子书 > 掘墓志之梁皇谜陵 >

第20部分

掘墓志之梁皇谜陵-第20部分

小说: 掘墓志之梁皇谜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吊木头也能吓人?”阿惨见状也学着张老蹲下,看了看紫黑色的地板,又有手敲了敲。“屌破木头有什么看头?又不是红木的。”
    “你懂个屁!”江教授看到我们的反应,意识到了这些木料的珍贵。
    “这个要是红木也就算了。”张老慢慢站了起来,掸了掸衣服上的脏。
    我也站了起来,看了看地板。“这些是上好的老紫檀,看来都是当年周边国家进贡来的上好木料。这种老紫檀是最上等的木料之一,除了降龙木和金丝楠木估计就要算是它了。这样一块木料一米以上的少说得卖50万,恐怕这座宝塔的木质结构全是这种老紫檀,我们现在等于是踩在一堆钻石上。”这也是我们为何露出那种又吃惊又惋惜表情的原因,知道这点后我们不自觉的把脚步放的更轻更缓。
    自古硬木就是上好的木材,而紫檀又是硬木中质地最为细密的一种,其密度甚高。因此不太遇到虫蛀的情况,也不易腐坏变烂。这些木制结构如此坚固主要也是因为如此,而且古人为了保护木材,还会用桐油浸泡木材,让桐油充分的吃进木材,这样一来即便是木材外部受损也不会让木材受潮腐坏。成品后再刷上几遍漆后还要上成清漆,这样一来经过重重保护木材完全和空气隔离开来,大大延长了木材的使用时间。
    然而即便是这样,想要保存上千年还远远不够。因为紫檀对湿度有很大反应,湿度太低会收缩,湿度大了有会膨胀。所以一定要在湿度相对很定的状态下才可以保证紫檀不频繁收缩,这样就可以长久保存。
    但是在这个地下,古人是怎么知道湿度的变化的?抑或他们知道如何调节湿度?我边想边走到窗边,我用手电照了照窗外,看到的是伸手可及的岩石墙壁,看来这个塔还真的是倒立在整个岩石中。真的很无法理解古人是怎么去想的,即便是要在地下盖一座宝塔,但是为什么要倒着盖?这样还不如直接做个地宫来得方便。我打着手电,又绕了一圈,确认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后,我跟随着老高又开始向下行走。
    下到第三层,四周放置了木制的香案,中央供奉着一尊弥勒菩萨的铜像。这弥勒菩萨和我们的平时在寺庙里间的到大肚憨笑的胖和尚形象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我信奉佛法看着他的造型根本就不知道是弥勒菩萨。
    这尊弥勒相貌如同释迦穆尼佛,相貌庄严,成盘腿禅定样。身披红色金边法衣,上身裸露。这是典型弥勒下生的造像,此形象从北魏开始流传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渐渐被现在的弥勒佛相貌代替。
    “这是释迦穆尼佛?”张老扶着眼镜仔细的看了看铜像。
    “不是!这是弥勒佛!”听我这么一说,其他几个人聚过来看这铜像。
    “弥勒佛不是大胖子吗?”阿惨不解的问道。
    “谁告诉你弥勒佛非要是大胖子啊?”我笑了笑,江教授和张老都盯着我看,我看它们饶有兴趣便继续道。“弥勒佛准确的说应该叫弥勒菩萨。因为他是未来佛,现在还没有成佛。现在的他正在兜率内院与众菩萨罗汉说法,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后降生人间,得道成佛。”
    他们各个听的都津津有味,我讲的也更带劲了。“弥勒菩萨的造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在十六国时期,采用的弥勒上升经中的交脚弥勒的菩萨形象;第二阶段形成于北魏时期,就是我们面见的这尊弥勒菩萨像,有时也会塑造成依坐的形式,这是采用弥勒下生经的记载,最富盛名的当属四川的乐山大佛;第三阶段形成于五代,逐渐变成了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啧啧~这些都是学问啊!”张老抬头看了看我笑道,“回去干脆我把你掉到佛教史那边去吧!”
    “算了吧!”我知道张老是开玩笑的也就随意的回道。“我可不想把信仰和工作混为一谈。”
    我有看了看,香案上摆放的香,都已经化为了一摊散泥。我用手捏起了一些,放在鼻边闻了闻,依然传来阵阵的檀香。窗外依旧是不规则的石壁,上面有着明显用器具开凿出来的痕迹。
    老高皱着眉不住的向我挥手,示意让我快点下去。
    第四层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这是我最敬重的大菩萨。他曾经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誓愿之宏大十方诸佛大菩萨都赞叹不以,因此他自得菩萨果位以来就一直在地狱救度罪苦众生。
    拜过了地藏菩萨之后,我又在四层大致绕了一圈。这里靠墙摆放了很多柜子,柜子是双开门的,都没有上锁。拉开柜子,里面是一格格的经书,书名在隔板的头上都有标识。经书看上去没有被人翻动过的迹象,看来下班人对这些经书没有半分兴趣,殊不知里面可能夹杂着已经失传的古本,那就是佛学及考古界无价之宝。
    虽然这些书没有受潮霉变,但是经历了千年的岁月,纸张已经变得很脆,所以我也没有敢贸然拿起一本来翻看,于是原封不动的把柜门关上。向下层走去,临下去以前,我又看了看窗外仍旧是那熟悉岩壁,但与此同时却听见了空气流动的声响。
    越接近塔顶我们的动作变得越发谨慎,下面随时会出现一伙穷凶极恶的盗墓贼。
    我和老高小心翼翼的走下第五层,仍旧没有看见那伙人的踪影。这层明显比第一层小了不少,看来这宝塔形制和地面上是一样,每一层的面积都在逐渐递减。这里供奉着的是观世音菩萨圣像,这是一尊带有浓郁藏传佛教风格的千手观音像。四十二只臂膀犹如孔雀开屏般在身后展开,每只手上各自持有一种法器。
    四周依旧是装有佛经的木柜紧靠墙边,窗外依旧还是岩石只是空气的流动声越发响亮,而且隐约有阵阵凉风从窗外吹入。我怕老高等的太急,匆匆拜过观音后又继续向下走去。
    
    ☆、第三十一章 一路向下
    
    任凭想象力再丰富,再也想不到有人会在这山体深处还修了这么一座倒置的宝塔。往常到寺院里参观宝塔,都喜欢爬到顶层蹬高望远。这一次到好,是下去顶层,一进塔内就一个劲的往下跑,这种体验还正是从未有过,心里终觉得乖乖的。
    离开第五层,我和老高率先进入第六层。这一较之上面又更小了一些,但这里供奉着的佛像却是最大的。这里的中央是座三圣像,中间是释迦穆尼佛盘腿端坐在莲花状的金刚座上,身穿佛装,相貌无比庄严殊胜。他微睁双目,以怜悯的目光向下注视着我们,让人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恭敬心。只见他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相互叠加在丹田,大拇指相触结成禅定法印。阿难、迦叶两位尊者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分别站立在佛陀左右。
    这层四周也没有放置任何东西了,只是在四周的墙上刻满了朵朵莲花在圆满的荷叶间盛放,栩栩如生。仿佛只要有一阵微风拂过,它们就会翩翩起舞。
    “下面好有些动静!”老高关掉手电,轻手轻脚的从楼梯口来到身边,小声的说道。听他这么一说心中不禁开始紧张起来,我悄悄的来到楼梯口,示意后面的人关掉手电,抹黑前行。我则来到想下的楼梯口处,静静的听了听下面的动静。隐约能听到有人在叫喊着对话,但是声音提起来从远处传来。好似在空旷的山谷间,两个山头的人在对话一般。难道这下面还有着难以想象的巨大空间?
    想到这,我起身在黑暗中靠着墙摸到了窗口。只觉得外面吹进来的冷风更大了些,应为我们全都关闭了手电,现在四周真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步,因此更别想看到窗外的景象。人对于未知永远充满了恐惧和好奇,因为窗口气流的变化,总觉得窗户外应该是空洞的。于是我拿着劈山刀将整只胳臂连同刀生了出去,根据在上面的目测,岩壁和塔檐的距离只有一拳圆,胳臂连同刀的长度应该勉强能抵制岩壁。所以我尽量绷直了胳臂,上身尽量往外够,升值连肩头都伸了出去,当时人就没有碰到任何东西。心想或许是塔身渐渐变细,所以于岩壁只见的距离也就变的更远了。
    想到这我便收回了胳膊,忽然有人在我身后拍了两下,吓的我劈山刀差点从手中滑落。“谁?”
    “我!”老高的声音在我背后响起,“下面好像没有动静了!我们两先下去看看!”
    听他这么一说,我也不用收起我手中的刀了。还不知道下面的家伙们,会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来。“你们先在原地别动!我们下去探探。”我也不知道他们人到底在什么方位,就对这塔内部的方向说了一句,在回应之后我和老高慢慢的向下层摸去。
    第七层依旧是黑暗一片,看来他们已经不在这里了。我和老高人就不敢打开手电,只好贴着墙摸索着。按早前面的经验,这个方形的塔里,上下的楼梯都是成对角而开。我们向先去,必定先要摸到对角的楼梯才行。所以我们两靠着墙慢慢移动着,可是才走没几步手上的感觉不一样了。身后的墙壁消失了,竟然是一个木制门框,蹲下身甚至摸到高高的木头门槛。
    “这里有扇门。”走在我前面的老高提醒了我一下。“而且门已经被打开了。”
    有门就是说这里已经是最后一层了,既然是最后一层为什么没有看见他们人影?唯一合理的解释,梁武帝的棺材并非在这塔里,所以那些人又到塔外去寻找了,这也是为何门是打开状态的原因。
    “打开手电!”说着我把手电打了开来,一瞬间塔内变得明亮起来。突然在黑暗从恢复光明,一时眼睛还适应不来,有些痒痒胀胀的。
    片刻后恢复了视觉,发现这层果然空无一人。而且也没了向下的台阶,如此看来这里的确是塔的顶端了。这绝对是依照佛经所造,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的七级浮屠意思就是七层的宝塔。
    这一层供奉着的竟然是一座没看过的佛像,佛像盘腿端坐在莲花台上,身穿袈裟,双眼微闭。看上去肃穆庄严,声旁站着两个侍者,右边的身穿文袍,左边的是一武将,这样奇特的三圣像还从未见过。
    “这是什么佛?”阿惨他们见下面没有什么动静而且灯光也亮起便也跟了下来。
    “这恐怕不是佛吧!”江教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眼前的三圣像。“是不是啊?小爷!”
    “恩!这恐怕就是梁武帝,身边一个文臣一个武将。他一直都以菩萨皇帝自居,认为自己的功德无量。”我忽然觉的这个武将特别眼熟,好像在哪见过一样。
    “怎么?”老高以为又有什么机关之类的东西,警惕道。
    “你有没有觉得这个武将很眼熟?”听我这么说,老高也仔细的打量起这个武将来。身穿一身黑色铠甲,在前胸与后背的位置各有一块打磨的似镜子一样的圆护。在战场上因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给对方的视觉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这种铠甲被称为“明光甲”。
    双脚微分而立,宝剑杵在地上,双手交叉按住剑柄,看上去威风凌凌。忽然张老好像想到了什么。“这个和修陵墓墓道壁画上的你一摸一样。”
    “什么我啊!是和我同名的将军而已。”给他怎么一说我倒是有了印象,不但是那壁画,在我做的那个奇怪的梦中,那整只修陵的部队身穿的都是黑色的盔甲。
    “什么情况啊?古墓壁画里面还有你啊?”阿惨听了张老所说显得比较兴奋,跑到我身边问我。“你屌来斯(南京放言,表示厉害的意思。)嘛!搞穿越啊?是《神话》还是《宫》啊?”
    “宫你妹!”我把他推开,看向刚刚我们摸的木门。木门的开向和上面是一样,应该是向着南面。双开的红色木门向里打开,可以看见外面的回廊。
    我打着手电来到回廊,回廊的朱红木栏一直到我腹部。木栏外则是一片黑暗,我用手电照了照才光线在远处散开,映出模糊的岩壁。看来这里已经不想上面是紧贴岩壁建造。我有向下照了照,只看到一片纵横交错的斗拱和塔顶,从塔顶的四角分别有两根碗口粗的金属链一直连接到远处的岩壁。之下就是一片黑暗,塔的正下方因为被塔顶遮蔽什么都看不到。
    我绕着回廊走了一圈,发现东边远处的岩璧上有点点微弱的火光。忽明忽暗,看上去像是快熄灭的油灯。对面有人,我关了手电对其他几人轻声说道。大伙一听都跟着关闭电源,向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样一来对面的光线在这黑暗的空间中更为明显。
    “看来那些家伙已经到对面去了。”只听见江教授的声音在后面响起。
    “刚才目测过去,应该还挺远的!他们是怎么过去的呢?”阿惨的声音也跟着想起,听位置应该和张教授站一起才对。
    “你偶尔也能问出有意义的问题嘛。”我笑了笑。
    “那是必须的。”听他没个正行,我也难得理会。
    就在此时对面的光晃动了一下,渐渐消失在岩壁上。“消失了?”阿惨叫道。
    “你还能别大惊小怪的呢?”我打开了手电。
    “看来他们是进入了岩壁的内部了,没想到在那种地方还会有通道。”从进来就没说话过的胡兄看了看对面,走到门口用手电照了照。“过来看!”
    随着他手电的亮光,我们看见对着木门的栏杆上竟然有两个小型的木栓。木栓外竟是四条粗粗的铁链,连着对面的岩壁。
    “恐怕这原来是一座吊桥,木质结构已经完全腐坏散落了。”胡兄把手电的光定在对面的岩壁上。隐约可以看见岩壁上还有些什么东西,只是太远光线已经不够了。这里到岩壁大概有20米的距离,而我们手中的的手电有效照明距离只有10多米。
    “不行,太暗了看不清对面的情况。”我看了看胡兄,只见他握住了手电的外圈,轻轻转动了一下,原本扩散开的光线开始聚集起来,对面也边的渐渐清晰。岩壁上出现了斑斑点点的黑色阴影,看上去是有规则的排列着,并非是岩壁的上自然的岩石突起。
    “是木梯。”我回头才发现,老高举着望远镜看着对面的。“不过看上去损坏的挺严重。”
    “木梯?”听老高这么一说,脑中倒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