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青少年要培养的60个习惯 >

第3部分

青少年要培养的60个习惯-第3部分

小说: 青少年要培养的60个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培养乐观习惯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2。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

    乐观习惯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3。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乐观,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乐观的心情。

    4。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教育他们,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5。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乐观的『性』格。

    6。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习惯的一个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多得多。

    独立自主的习惯

    当小燕子孵化出来,慢慢长出一点翅膀的时候,燕子妈妈就要开始教给它飞翔的本领了。

    今天和往常不一样,往常燕子妈妈总是将小虫叼到燕子窝里来喂,可是太阳都落山了,小燕子还没有吃早餐。燕子妈妈嘴里叼着虫子,就在不远处飞翔。小燕子饿坏了,妈妈怎么还不给孩子吃食啊?

    “来吧,孩子,试着飞过来。”

    “可是,妈妈,我不敢,我不会飞啊!”小燕子害怕地说,“离地太高了,万一掉下去怎么办?”

    燕子妈妈什么也没说,只在空中盘旋着。过了一会儿,有只胆子大一点的小燕子从窝里探出头。

    “孩子,来吧!你能行,我也是这么学会飞的。你试着拍打翅膀,对,就是这样!很好,你成功了!妈妈真为你高兴。”一只小燕子飞出巢,它成功了!

    接着第二只、第三只小燕子也成功了。

    最后一只小燕子,是妈妈最小的孩子,胆子很小,不敢飞。

    “妈妈,我不敢飞!”这只最小的燕子说。

    “来吧!飞是迟早的事情,我们还要飞越高山、大海,不学会飞,怎么行呢?你的哥哥姐姐已经会飞了,你要向他们学习,勇敢一点。”

    虽然害怕,可是实在是太饿了,小燕子只好一跃而起,向妈妈飞去。

    “哎哟,我掉地上了,好疼啊!”小燕子趴在地上痛苦地说。

    “没有摔伤,试着再飞起来,来吧,妈妈这里有吃的。”燕子妈妈鼓励着小燕子。

    小燕子看着妈妈,还有勇敢的哥哥姐姐,终于拍着翅膀试着再飞起来了。

    “太好了,你也成功了!”哥哥姐姐高兴地祝贺它。

    小燕子终于学会了飞翔,有了自立的能力,能够自己去寻觅食物,不用妈妈整天喂它了。

    如果没有学会飞翔,小燕子不能够养活自己,更不能飞跃高山、大海,在南方过冬,在北方度夏。如果我们事事依赖父母,我们就不能独立生存,照顾不了自己,更别说独自在外求学,走上社会。

    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能再让父母替代我们或者全部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要学会自立。把困难当成锻炼自立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自立的本领。

    “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没有竞争力

    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的良好习惯。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少小学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岁的孩子鞋带散了不会系,急得直哭;9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闹出将内衣当外衣的笑话;10岁孩子要妈妈喂饭。

    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儿童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甚至连能否长大成人都成问题。

    某学校带学生去远足,有一位家长给教师写了一张条子,谎说孩子身体不舒服。老师一问孩子,孩子说了实话。没办法,家长只得让孩子去了。于是给孩子准备了熟鸡、肉、水果、罐头、香肠、巧克力、饮料……真是应有尽有。

    这还不算,家长还特意请了假,骑车远远地在后面跟着学校的队伍,怕孩子受委屈。到了晚上老师去查铺,发现床底下有一个人,吓了一大跳,原来是孩子的爸爸钻在床底下。这位爸爸说:“孩子没在外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儿等着接他呢。”

    爱孩子爱到这个份上,其用心之良苦真可谓空前绝后了,可是,家长们如此良苦的用心,带来的结果却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有媒体报道,一个20岁的大学生在与父亲走散后竟然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乍一听,这事好像是天方夜谭,但遗憾的是,这就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不折不扣的事实。

    做父母的爱子心固然可以理解,但你们可以照顾孩子一时一事,毕竟不能照顾他一生一世。今日的溺爱也许正埋下了日后孩子吃苦受罪的种子。

    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因此,我们要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因为儿童时期是培养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

    你独立吗?你依赖别人吗?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对依赖『性』人格进行研究,并将其特征归结为下面几点:

    ———做事情犹豫不决,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建议之前,难以对日常事物作出决策;

    ———对生活或事业无助,经常让别人帮助自己做出重要决定;

    ———即使知道别人错了,也经常随声附和别人;

    ———缺乏独立『性』,很难自己单独开展计划或做事;

    ———过度容忍,为了讨好别人而经常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害怕孤独,不喜欢一个人呆着;

    ———当某种亲密的关系中止时,会感到无助或崩溃,特别害怕失去朋友或者失恋;

    ———经常害怕被人遗弃或冷落;

    ———被批评或没有得到表扬的时候,内心感到受伤害。

    美国心理学家们认为,具备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培养自己独立的习惯

    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习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思想上要坚定信念,行动上要从小事做起。

    1。发现自己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相信自己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你可以先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自己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进而增强独立的信心。

    2。有独立的思想

    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当你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向父母请教他们为什么那样想,仔细听听他们的理论,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建立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3。自己做出选择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放手过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让儿女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做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确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也恰恰是天下多数父母都担心的问题。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父母一定要冲破这一关,这是孩子独立的关键所在。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任,自己做出选择。

    那么,从现在开始,动手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洗衣服,做饭,整理自己的房间等等,你会在这些小事中找到独立的勇气、自信和乐趣。

    写给父母: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不能娇惯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管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般从3岁左右便可以开始实施。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项目的,并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准,目的在于培养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

    2。孩子分内的事情,父母不得“包干代办”

    如穿衣服、整理床铺、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等,一定要他们自己完成。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做不好,没关系,关键在于练习和尝试。

    3。采取信赖态度,多鼓励少批评

    父母可以一边提出要求一边进行指导,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必要时也可以在暗中帮助他们弥补疏漏。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父母要持信任的态度,尽量不去干涉或禁止。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使其充分运用其智力能力,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感受。然后父母再给孩子以鼓励,告诉孩子在做这类事情时怎样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自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第1卷 第二章

    物归原处的习惯

    有的孩子总是爱『乱』扔东西,把东西弄得满屋都是,大人总要跟在后面收拾。也有的孩子会将自己的东西放得整整齐齐,不用家长『操』心。无论哪种行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培养的。

    一般来讲、孩子从小没有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如家长不注意对孩子从小培养,而是包办代替,日后就会影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12岁的凯文有个令人讨厌的坏习惯,他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把他的书包、鞋、外衣扔到起居室的地板上。虽然凯文偶尔也会按妈妈的要求把东西都摆放好,但大多数时间都是随地『乱』扔。对此,妈妈试过很多方法来矫正他这个『毛』病,但无论是提醒他,责备他,惩罚他,都无济于事,凯文的东西仍旧堆在地板上。

    这天,妈妈终于看到凯文经过起居室而没有扔东西,她立即走上前去,轻轻地拥抱了一下凯文,并感谢他的体贴、懂事。凯文刚开始很吃惊,但很快他的脸上就充满了自豪。因为他将自己的东西带入自己的房间而受到了表扬,于是在这之后,他就尽力去这样做,而他的母亲也记着每次都对他表示感谢。慢慢的,凯文『乱』扔东西的坏习惯终于改过来了。

    孩子坏习惯的养成总是同家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人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他们改掉这些陋习。很多的父母也十分明白这一点,可是却总是苦于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毛』病“屡教不改”就不能容忍,常常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专家指出,家长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相反,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儿童故意扔东西,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1。得到反馈。东西扔在地上会有响声,会变形(破损,压扁,肢解等),他喜欢;

    2。得到注意。他扔了玩具,家长一定要来管,一边替他把玩具放回原处,一边还要说教,偶尔还会打几下,间接地等于给他注意了,这比无人理睬要好得多。

    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则是由于没有东西要收拾整齐的意识,或者父母就没有这种好习惯,孩子看在眼里,自然而然地也就学会了。

    写给父母

    针对上述原因,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不予理睬

    让『乱』扔的东西散在地上,他要用的时候找不到,这时再和他一起收拾,放回原处,使他有对比,知道哪种结果(散在或放在原处)是好的,慢慢地改正扔东西的习惯。

    2、把不良行为变成好行为

    针对他有把东西扔在地上的行为,可以用几个大纸盒,让他把东西扔到纸盒里。

    3。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给他讲家里要有秩序(什么东西放在哪儿要有规定)的道理。

    物品用完了,要放回原处,下次再用,就能马上拿到。也可以通过故事讲出这个道理。

    4。经常和孩子一块儿整理房间,整理好了,一块儿欣赏。让孩子感受整洁的房间所具有的美感。

    5。当有一天孩子主动收拾物品了,哪怕只放好一两件,也要大大表扬。表扬对巩固行为有很好的效果,受到表扬的行为容易再出现。

    6。家长要以身作则,家中随时都要收拾得干净、整洁。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就不好意思随处『乱』扔东西了。

    遵纪守法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急剧上升,并趋向低龄化。据报道:浙江省1983年抓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995名,而1996年已达7663名,13年上升了2。56倍。青少年犯罪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有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对法律一无所知。北京市发生的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北京西城区某中学一男同学,向一名女同学借钱,人家没借给他,就用菜刀把人家砍死了。当公安人员逮捕他时,他还说:“警察叔叔,你千万别告诉我妈妈,告诉她,就不让我上学了。”北京海淀区某中学七八名学生结成一个偷盗集团,多次入户行盗,罪行十分严重。当他们在法庭上被问及自己犯了什么罪时,却说不知道,并声称偷盗是出于好奇,想试试本事。

    这些孩子因为不知法、不懂法犯下了罪行。但是,司法机关不会因为他们不懂法而不予追究,不懂法并不能减轻他们的罪过,当他们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时才追悔当初不该不学法、不守法,以致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处罚。当这些青少年罪犯在铁窗高墙之下怀着忏悔之心开始真正学习法律时,你不觉得一切都晚了吗?

    制止犯罪,惩治只是“扬汤止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