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杨锦麟这家伙 >

第31部分

杨锦麟这家伙-第31部分

小说: 杨锦麟这家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项目,蒋市长到任不久后,成片的经济适用房、高档住宅拔地而起;曾经是句容中心区、城市最值钱的地段,建起了供市民休憩游玩的公园;句容原有的四大古迹正在修缮复旧,由当地干部带头、市民自发捐款;还有国家级的科技工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及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洁的乡村街道和参差错落的行道树种……在这个不大的县级城市里,如果问起这里最气派的建筑,市民一定会告诉你是社会福利中心,还有学校。
  八年施政,茅山道教“ 第一福地”,宝华“ 律宗第一名胜”的钟灵毓秀,说不完道不尽的民间的故事、朴素的思想,总是不断地给蒋国星一种启迪和灵感。以民为本,造福于民的理念出自肺腑,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内心,一旦外显,则践行在他施政的方方面面。
    二、有容乃大,人文关怀点题句容现象
  杨锦麟不停地提问,蒋国星不断地介绍,这一晚的话很投机。
  细节无需探究,结果显而易见,杨锦麟回到香港之后不久,立刻在凤凰《时事开讲》节目中,以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施政理念为话题,所举证的正是句容之行所见所闻。节目中,杨锦麟将它概括地称之为“ 句容现象”。
  杨锦麟关于“ 句容现象”的评述,不仅在当地,更一度在内地相当层面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引发连串效应。中央党校的学者专家,还就此为题,开展调研并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句容现象”的完整论述,后来还被杨锦麟写成专题文章,发表在广州《南风窗》、香港《亚洲周刊》上,一些在句容投资的台湾、香港客商读到文章后,还专门带上几本到句容,送给文中提到的蒋国星、冯士超等当地官员。
  句容期间,杨锦麟还细心地注意到,在市中心新世纪广场绿茵上,有两条极不对称的石板路。打听过后,他了解了背后的一段故事。原来广场落成投入使用之初,为了不破坏整体性,并没有这条小径,是不少市民图方便走出的一条捷径。有关部门认为,既然百姓有此需要,就应该满足,于是专门就此铺设成小路,而并没有采取简单罚款或消极禁行的办法。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做法,很得老百姓的民心。
  在杨锦麟看来,句容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经济高速发展、招商引资的力度和市容市貌的巨变,更在于作为共产党基层领导者“ 执政为民”、“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在具体工作、行动中落到实处。他称之为“ 创新思路的地方政治”。在句容,杨锦麟听到过蒋国星要求下属官员读三本书的故事,并把它写进了自己的文章。所谓的三本书,一是###的《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洪昭光的《怎样活到100岁》,三是美国作家斯宾塞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蒋国星的用意在于,执政党的官员要讲政治,需要有新思维和理论指导;要与时俱进,不要墨守陈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身心健康,保持心态平衡。在施政理念上,句容的地方官们还巧妙地将茅山道家“ 有容乃大,有求必应”的思想,融会贯通,发扬光大;提出“ 诚信认真,有求必应”作为吸引外资、做好服务的宗旨,以“ 能容天下客,能容天下事”的诉求,凸显浓厚的人本思想和人文氛围。如此的理念,使得当地各级政府、机构在台商、港商心目中形象可敬可信之余,亲切、生动,富有人情味。
  次年3月,凤凰卫视在国内的“ 两会”报道中,把会议主题与句容现象再度关联,以《求真务实,感受句容现象》为题,又一次对句容现象所蕴含的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评说,对其中所蕴含的“ 团队精神”和“ 人文关怀”理念给予高度评价。
  2004年的“ 两会”,海外舆论对于新一代领导人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的评价,在杨锦麟看来是积极良性的,他用“ 分数高、冀望多、崎岖大”来概括。杨锦麟称总理###在记者会上应答自如,不回避任何敏感问题,这让外界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
  

句容现象,了解内地的一扇窗口(3)
求真务实,依照杨锦麟的解读,所谓求真要符合中国国情,务实就是平实的理论、理念,在施政过程中实现。联系到自己先后三次实地考察过的句容,他注意到,句容很巧妙地把当地的名胜茅山道观一句话“ 有容乃大,有求必应”,作为招商引资、改善当地投资环境的座右铭,或者说是招牌,这个融会贯通让他感觉很是“ 蹊跷”,却同时给了他一个别开生面的重新认识。
    三、洞天福地的关照,高人道出与凤凰不解之缘
  短短两年时间,三进句容,加上几段小小插曲,真让杨锦麟感到与句容缘分不浅,应验了句容素有“  洞天”、“  福地”的美称。
  还要从2002年句容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当天说起。
  因为有一场明星大腕云集的开幕式文艺演出,当地名胜之一的茅山脚下,大清早起就人头涌动,过年般热闹。杨锦麟原本高规格地被安排在贵宾席观看演出,可他偏偏不是那种安居台下当观众的主,没等坐定就嚷嚷着受不了、没意思,一个劲地鼓动“ 走人”,显得不知好歹。
  带着“ 出逃”的队伍,老杨心情格外地放松,风光一路,故事一路。因为演出的缘故,茅山临时封了山,一帮家伙只有绝望地步行,可没走多远,竟然从岔路上窜出一辆残旧的面包车,杨锦麟顿时大叫“ 天意,天意”!打听到是当地山民家的私车,老杨根本不经讨价还价,忙不迭地招呼上车,临下车,除了谈好的车资,还不忘再加上些小费打赏,那神情简直就是捡了天大便宜似的。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 第八洞天”、“ 第一福地”之美称,道教最著名的正一派、上清派,都是在这里形成。唐宋时期,茅山道教达到了鼎盛,有“ 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称,拥有道院二百五十七座,房屋五千多间。“ 日暮衔花飞鸟还,明月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许攀。”像唐代诗人顾况明月之夜远眺茅山道观时的美丽遐想是一种境界,而登临体验又有另一种滋味。如今的茅山终年香火缭绕,游人如织。眼下乘兴登山,刚出发就有幸运、惊喜,吉兆吉兆,一群“ 出逃”的散兵格外“ 信命”起来。
  一路上溪流清唱,鸟语花香,快到山顶憩息地,架不住山民游说,同行的人分别被请进悬挂着牌匾的小屋,说是可得高人指点。待杨锦麟出来,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毫不掩饰,“ 好玩,好玩”,追问之下,他点题一个字,爽!接下来几天,杨锦麟总是呓语般提起此事,当地人打趣说,茅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如果道士说中什么是要还愿的。“ 一定,一定”,老杨高兴得手舞足蹈。
  回到香港不到一个星期,杨锦麟接到了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的一通电话。程鹤麟开门见山,说“ 锦麟兄,欢迎你加盟凤凰卫视,准备让你主持一个节目……”也许这就是当时杨锦麟从茅山小屋走出来时的预感吧。
  杨锦麟意识到,年过半百之后,机会来了。
  茅山之行,仿佛冥冥之中高人在点拨,难道自己注定与凤凰前世有缘。
  两个多月后的2003年1月,一个完全在不经意间诞生的节目诞生了,经过短暂的青涩期,不久,《有报天天读》成了家喻户晓的凤凰名牌栏目。“ 梦想,从不可能到可能,从梦幻最终成为现实,这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欣喜万分的过程”,的确如此。
  杨锦麟践诺,2004年,第二次上了茅山,这次,茅山老道一眼就认出了眼前的这个名人。“ 我知道你还会来的!”杨锦麟哈哈大笑,添上灯油。
  于是,上茅山还愿,就成了杨锦麟每年例行的节目。
  这一次,“ 杨老师”显然是一张句容人十分熟悉的面孔,围观、签名、合影、问候,所受待遇如同明星般,杨老师不得不注重起自己的形象,鸭舌帽、太阳镜,竭尽扮酷起来。
  2005年,杨锦麟三进句容,和往年一样,他总是会烧炷最大的高香,然后供奉灯油。
  一件趣事,一段趣谈。如今经常被杨锦麟的老朋友句容人挂在嘴边。
    四、一个视角,一扇窗户
  句容总是在发展中,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每次来都有惊喜,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杨锦麟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访句容,点评“ 句容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官员的执政理念、施政能力令他钦佩。在他看来,执政者用心为民,这是“ 太平盛世的象征,是民心思进的表现”。而不到两年的时间频频光顾同一个地方,这在杨锦麟也是绝无仅有的。除了杨锦麟已经和当地人结下不浅的交情,杨锦麟还有一个小小“ 私心”,作为媒体人,他想把句容当作是自己观察内地基层情况的一个长期考察研究对象,他希望为自己多开一扇窗。
  作为生长在内地,而今又生活在香港的职业媒体人,充分借助香港的舆论平台,杨锦麟的确有着被内地同行羡慕的言论空间。在第三次从句容回香港所做的一期电视节目中,杨锦麟把自己熟悉的句容和同样是在江苏却颇具争议的宿迁“ 仇和现象”做过一个比较,“ 仇和现象”或者说是“ 宿迁现象”,不仅引起过内地媒体的关注,海外华文媒体也同样给予过极大关注。
  应该说,杨锦麟要比较的这两个现象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的,其实是在一个大背景、大氛围之下的。“ 我很想把这两个有争议的现象跟我所掌握了解的句容现象做一个比较,从这个比较,也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发。我想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国情,特定的政治制度下,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但这只是一个外部原因。最关键的还是执政者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理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句容现象,了解内地的一扇窗口(4)
杨锦麟继而谈到,从江苏句容的现象和经验看,真正以人为本,是这个六十万人口的县级市取得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但当人们再看看另一种现象的时候,则又面临该如何拿捏执政为民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出发点都相似,结果却不同。杨锦麟退而检讨,仇和,包括山西的吕日周,他们可能是先行者,个人勇敢的行为,前驱的行为多一点,他们缺少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一种共识。在推动本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务实的眼光,妥协、宽容的战略思想,有一个短中长期的规划。
  杨锦麟强调“ 句容现象”是一个整体的,不是某一个人,不是市委书记、市长个人的,而是一个团队。也就是当市委书记带头人有这个清晰的理念后,带动了整个团队、整个群体形成共识,而这个共识老百姓接受,老百姓乐意接受又使得主要的负责人倾尽心力,倾注心血。所以,杨锦麟概括,句容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已经形成了氛围,而这个氛围体现在服务,对民众的服务,包括对外资的服务。这个氛围就是充满自信,要做就做最好的。
  节目中,杨锦麟还提到传统道家哲学的中道思想,他认为句容现象很重要的内核,即中道思想——兼顾乡情、国情、事情、民情,协和关系、减少摩擦、争取共赢,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句容原来的一个市长做儿歌、做童谣,致富歌、创业行,给老百姓唱,琅琅上口,杨锦麟认为这虽然是一种教化,而这种教化会变成一种驱动力。杨锦麟试想着,像句容这样的县中国两千多个,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官员都像这样来做,他相信中国的经济建设、长治久安一定有保证,而一个稳健的、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指日可待。
  

触电的感觉真奇妙(1)
  一、电视具有真正的家庭日常性,不经意间,杨锦麟成为家中成员
  2002年末,第一次赴句容回到香港后不久,杨锦麟成了靠嘴吃饭的人,居然还吃得有滋有味。
  杨锦麟发现,与自己从事多年的报刊相比,电视这玩意更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明显之处在于,它扎根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随处可见,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陪伴者、抚慰者;既告诉人们方方面面的信息,也会误传,它的彻底性在于它俨然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正是基于此,有人称电视为家用媒体,可见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果说,阅读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仪式成分,而看电视或者几乎只是听,更多是一种娱乐放松消遣,电视俨然家庭一员,一位陪伴者。
  传播学理论认为,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带到家里来,这既改变了公共领域,也改变了家的领域,现在,一个孩子甚至在不会过马路之前,电视已经带他周游世界了。电视能够而且确有力量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与日常习惯,电视甚至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闲话和谈话的源头。这一点,杨锦麟自己的读报中都不乏例证,他的许多话,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流行语的开始。他点评到的内容,观众多信以为真。
  某次读报,谈到中国人普遍地发福,肥胖人群比例大幅度增加。杨锦麟说,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1世纪中国人民胖起来了。这句话立即在坊间流传,成了人们新的口头禅。一次,杨锦麟在节目中说了一句,有本“ 毛主席语录”听说卖了十万元,马上有观众推荐自己就有杨锦麟说到的那一种,还有八万八千字的,林彪签字的等等,让杨锦麟帮着询价找买主。还有的则借机推介自己收藏的《康熙字典》,说是共三十八本,道光五年的等等。
  还有一天,杨锦麟读报说,据某报报道,成都人懒散、比较会享受之类的,节目播出后,当地媒体报道变成了凤凰卫视名嘴杨锦麟贬低成都人云云。恰好之后不久,杨锦麟去了成都,不少人向他讨说法,希望他给成都人正名……这样的例子,在杨锦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