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杨锦麟这家伙 >

第32部分

杨锦麟这家伙-第32部分

小说: 杨锦麟这家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人云云。恰好之后不久,杨锦麟去了成都,不少人向他讨说法,希望他给成都人正名……这样的例子,在杨锦麟短短的读报生涯中实在不胜枚举。而此之前,作为学者的杨锦麟,数百万字的大部头,还从来没有引起过这样的关注与热烈反响。
  在凤凰早期,乃至之前的台湾中天卫视,杨锦麟主要是作为嘉宾,与主持人一起在谈话,有具体的交流对象,有问有答,彼此之间常常交锋,思想、观点撞击出火花,灵感也会突然爆发。主持《有报天天读》,这一切完全不同了——坐在演播室里的只有杨锦麟自己,伴随他的只有冰冷的摄像机,杨锦麟成了给摄像机读报的人,这与他以往习惯了的谈话节目大不相同。
  杨锦麟很快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电视的传播过程,既然是电视节目制作者建构观众的场所,作为主持人,必须紧紧抓住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恰当的表达方式形成为一种技巧,面对镜头,杨锦麟试图努力地在自己与镜头之间建立一种默契。他把镜头当成了倾诉的对象,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你喜欢他、他也欣赏你的人,力图把自己亲切、自如地展现给对方。既为满足作为媒体人传播信息、言论责任的宣泄快感,又为观众搭建起获得资讯的平台。
  经常出现在观众的客厅、卧房甚至厨房,久而久之,杨锦麟俨然其中的一员,有意无意间参与着观众的家庭日常生活,撩拨起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今,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已是电视大众传播和杨锦麟名人效应的混合体。杨锦麟以平易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把他的意见观点带进每一个收看电视的家庭。双方的对象感都会因此亲切而真实,这种真实的错觉使受众有一种在自家客厅里就能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的现场感——观众因为受到尊重而获得心理满足,因而会更乐于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接受传播者就意味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
  如此说来,电视造就了杨锦麟,他则成就了一个节目的声名远播。久而久之,杨锦麟成为家中颇受欢迎的一员。在家里,习惯了每天要听听老杨说些什么;有事情发生了,更想听听老杨怎么说。于是,杨锦麟的粉丝也成了家庭中最不分年龄层次的人,几乎是全家总动员。
  “ 出名要趁早。”“ 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是一句张爱玲的名言,也是她的一个情结。世俗的进取心,让张爱玲对出人头地、大红大紫抱有一种从不掩饰的急切渴望。这个奇女子甚至在她成名还没有一点影子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设计过成名后的盛景,并沉醉其中,尽情地品尝出名的喜悦。
  杨锦麟虽然是以“ 电视新人”出名,但这位新人的世俗年龄,按照内地标准真可谓大器晚成。两者相比较,对出名、对“ 文章是自己的好”的无比享受,异曲同工。写作对于张爱玲而言并非索然寡味,写的时候非常高兴,写完之后简直就是“ 狂喜”。对着自己的满盘花果,张爱玲是绝对的满心欢喜,喜不自胜,而且从不掩饰,这一点上,杨锦麟同样如是。毕竟,这也是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和成果。
  每天清晨,杨锦麟六点准时赶到公司,水顾不上喝一口,厕所来不及上,就开始忙忙碌碌地做着各种准备,一直到上午十一点节目录制完毕。享受完这个过程对杨锦麟来说还不算完事,下午一点,他铁定还要坐在电视机前,当一回自己的观众,一边看一边自我陶醉,手舞足蹈地为电视屏幕上的杨锦麟喝彩,大叫过瘾过瘾。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触电的感觉真奇妙(2)
北京有一位叫陈牡的听众,撰文写道:“ 凤凰卫视出了个杨锦麟实在出乎我的预料。‘非典’肆虐,上中学的儿子停课在家,单调寂寞的生活里,‘天天读’成了儿子惟一的乐趣,每逢周末,‘天天读’暂停,儿子就会垂头丧气地叹道,没有杨锦麟的日子该怎么过?一个桀骜不驯的中学生会被一档读报节目吸引。”他感觉很纳闷,儿子的理由是,“ 他的口才好,长相中正仁和,而且还在‘天天有话’栏目中教英语”,在陈先生看来,杨锦麟的英语发音不那么准,但儿子全都记牢了,于是,老子和儿子一起成了杨锦麟的拥趸。
  “ 首先是杨锦麟的真诚打动了我。读到大快人心的消息,他会大声叫好;媒体揭露腐败现象,他恨不得拍案而起,猛烈抨击。生灵遭涂炭时,他更是激动难抑。他的叫好、他的拍案、他的抨击,是一个媒体人正直、善良之心的真情流露。杨锦麟的机灵也是他主持风格的一大特色。譬如,他讲到一些敏感问题时,不太好直接批评,他就说‘ 真是……哈哈,哈哈’,有些敏感时事,杨锦麟报道后,不加任何评论,而是让观众‘ 姑妄听之’。”
  在这位看来,最有意思的还是杨锦麟的幽默,或让人捧腹,或让人哑然,每天都有包袱抖给观众,让人乐不可支。一次,他说:“ 自从‘非典’发生以来,农村中有两种人特别活跃,一是巫婆,二是神棍。”讲到台湾有人把胸罩当口罩卖时,他把两只手在胸前比划了一下,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说到###的儿子在抗“ 非典”中表现不佳,杨锦麟又说“ 这个阿扁的儿子真该贬一贬了”,还建议杨锦麟编一本《杨氏幽默笑话集》。
  “ 不知道是《有报天天读》让杨锦麟出名,还是杨锦麟使得《有报天天读》成为内地电视台竞相克隆的节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杨锦麟是最适合、最会读报的人。”2003年电视之最,最有贡献的节目——《有报天天读》。
  杨锦麟的聪明是属于那种捷才型的。观众还有作诗评价的:
  妙语连珠点要闻,警言斩铁论原因;
  传媒载体篇篇旧,出口成章句句新。
  谈笑风生迎厉鬼,雷鸣电闪送瘟神;
  唇枪舌剑凰中凤,铁嘴钢牙让锦麟。
    二、电视是自我陶醉的,也是供人分享的
  电视是自我陶醉的,对曾经的报人杨锦麟而言,尤为是之。
  在国外,优秀的新闻评论员往往都有过当记者、做编辑的经历,外形上往往是头发花白的智者形象。CBS《晚间新闻》著名的主持人沃尔特·凯特就是在四十六岁时,即转入CBS的十二年后,才走上电视新闻评论员岗位的。至于年龄,电视主持人的行业则更像是专为有年龄者甚至长者而设的。白发、银发主持人比比皆是不说,许多大牌主持更是一二档节目,可以坐镇二十、三十年之久。他们是自己节目的化身,也是众多痴迷者的偶像。
  就杨锦麟的电视从业经历而言,即使在今天,对内地电视媒体而言仍是不多见。杨锦麟常常自嘲,按照内地的标准,自己在电视台能混上个看大门的已经该要烧高香了。为此,他十分看重这份由电视带来的观众迟来的爱,力求给观众最好的回报。对此,他十分地享受。
  所有媒介都是人体自身的延伸,正如收音机扩大了人们的听觉范围,书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杨锦麟的读报,则是通过收看和收听两种不同的获取方式,同时将资讯和休闲合二为一。
  凤凰卫视以主持人为核心的特殊运作机制,使得多种类型的节目主持人、评论员们可以在各自的节目中,拥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和主动权,展示自我鲜明的个性,因而节目特色优势也因之更为鲜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传播效果而言,电子媒介本身有着信号不易保存、稍纵即逝的弱点,如果没有鲜明的个性,就不能给受众强烈的信号,也就无法实现传播的意义。
  从《有报天天读》不难看出凤凰的最优竞争战略。依照管理学理论,同时拥有成本和差异这两种武器,并以具有差异化和低成本的最优产品为基础,即所谓的最优竞争。而实施这一战略是在追求低成本的同时,考虑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其明显的优势在于,产品内容上可以与竞争对手相似,成本上却保有优势;或与对手成本上相接近,但产品的内容、质量、包装上体现独到之处;而这两方面均为优胜,则是这一战略发挥的最优效果。将此运用在电视领域,凤凰的许多做法无疑不是这些枯燥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具体化。
  电视是视觉的,读报中平行剪接插入各种电影音乐资料,来表达新闻的意图,体现了发掘资料的细心,以及他们对所捕捉到的人和事,都保持了一份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有报天天读》编排巧妙,几个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峰谷技巧,六个环节一张一弛,时峰时谷,不断形成新的兴奋点,不至于使受众产生视觉疲劳,符合受众的收视心理,从而增加观众的频道忠诚度。
  读报渐渐俘虏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杨锦麟读报的本身即给他们莫大的快感——“ 杨先生的节目刮着浓浓的中国风”。“ 他的读报很有信服力”。有观众说,这个经常为了把普通话发音发准而咬字过头,听着别扭的老杨,很像五六十年代鼻梁上架了副破眼镜的大队会计,但读起报来,有板有眼,那情形,不但读的认真,听的也津津有味。还有观众说,“ 看你的读报,经常会笑出来,虽然吐字不清,常发错音,语速太快,可是你的大实话又好笑、又痛快,是《有报天天读》使凤凰台不同于中央台”。“ 若漏掉一天不能看到您的这个节目,心中便有种遗憾的感觉。中午一点钟看不到,抽时间下午五点再看,再看不到就等深夜一点多,反正是看了您这个节目心里才踏实。”热心的观众们也如此这般厚待屏幕上与自己面对面的老友,还有的观众甚至希望读报节目能有光盘出售,“ 方便我们收藏、回味”。
   。 想看书来

触电的感觉真奇妙(3)
除此,杨锦麟的另一个切身体会是,一个主持人的成功,还需要整个制作群体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美国CBS著名的《晚间新闻》,几十年没有改版,却一直是新闻节目权威性的象征,它依靠的就是包括克朗·凯特和丹·拉瑟在内的新闻主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出色工作。而杨锦麟任何时候,都会自觉地将《有报天天读》的火爆归功于凤凰卫视,她的运行模式,用人制度,她的一整套相互配套的灵活机制,以及凤凰人的疯子精神,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杨锦麟是得益者,也是带动者。而每一个曾经或现在与杨老师合作过的凤凰人,都无法抗拒这位“ 性感的糟老头”的魅力。
  分享成功,这也是杨锦麟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甚至,杨锦麟节目的热心观众也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越来越多的观众,如今成为了节目的参与者,报刊的发行人包括读者都十分乐意将他们自己的、喜欢的报纸、杂志推荐给杨锦麟,希望他一读为快,介绍给更多的人。“ 识天下报纸,知海量信息”,这是观众对杨锦麟读报的评价。有的观众代表奶奶索取杨锦麟的照片及签名。
  母亲节前一天有观众来信:我想你们这一天一定会用有关母亲的图片作为内容吧,希望你们可以用许巍的《礼物》作为背景音乐。
  而这种围绕节目的人际传播,又以其传播形式灵活多样和信息交流双向互动性强的优势,实现了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形式。
    三、知道分子,公众意见领袖,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从传播者的角度,节目主持人作为传播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信息,传播者不同,传播所产生的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意见领袖对大众传播的效果起着促进和阻碍的作用。研究认为,大众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首先要重视这些意见领袖的存在。
  《有报天天读》从选题策划到制作播出等一系列环节,都能看到主持人的身影,观众的反馈体现了现代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主持人说出了观众想说而又没说的心里话,告诉受众欲知、应知而又未知的新闻。
  在解读方式上,杨锦麟还以“ 说”替代了一般“ 播”新闻的方式。体现了电视新闻大众化的特色,增强了媒体的亲和力。如果说,播强调的是客观、公正、全面,那么,说即是对所知新闻的转述,点评更是对转述之事的进一步分析,是为了新闻传播更为有效,说之有据,评之有理。
  《有报天天读》,“ 浓缩报道,探知社会当天的最新资讯,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决策”,为了使节目更加吸引人,杨锦麟挖空心思,在画面处理上,既有报纸版面的展现,也有主持人的形象,并利用电脑连线在所读的文章上圈圈点点,引导观众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杨锦麟的一张利嘴,睿智犀利、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点评,评论条理分明,观点明确且有理有据,嬉笑怒骂不着痕迹,受众此时就不仅仅是在读报了,更像是边读边与主持人交流。读报节目中另一个难以把握的环节,就是主持人对报章新闻的点评。
  电视读报节目本来就是不很完整的“ 介绍”,主观性太强或过多地追求个人风格,评论过多地引申会导致与报纸原意不符,造成信息的变形和误传。尤其是一些敏感话题的误传信息,导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就需要度的把握,点评恰到好处,有理有据,而不是没有边际的过度引申,更不能歪曲原意。
  《有报天天读》之所以看起来不呆板,其多层次的节目编排形式,版块间的有机组合,避免了主持人一读到底,在紧张的节奏中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加之音乐、书法、电脑动画诸多手段,给沉闷的节目吹入一缕清新,按照传播学适配性的原则,节目形式与节目定位、节目内容相适应。读报包含了“ 聊报”与“ 评报”的成分,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也包括肢体语言的运用。
    四、始料不及的跟风,读报火爆荧屏
  杨锦麟的读报,给内地媒体的冲击是从“ 惊艳”开始的。
  《有报天天读》卖的都是二手货,但对信息相对闭塞的内地来说,都是紧俏货,这体现了凤凰的经营之道。
  报纸有地域限制,杨锦麟的读报打破了这个界限。这个定位很特别,其实读报纸文摘是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