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14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4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朝大国蒙蔽了他们的心志,相比于晚清的自欺欺人,自我欺骗,汉灵帝们则是低估了反对者的活动能量,她以为这么一收拾,剩下的老百姓就要老老实实的被剥削了,所以,除了被逼得狗急跳墙的时候做了一些修正之后,并没有进一步的自我反省。

  结果,不过两年的时间,农民暴动再度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打的还是黄巾军的旗号,这次和之前一样,更加缺少一个统一的领导:2月,郭太等于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东郡等地。4月,汝南郡葛陂黄巾军再起,攻没郡县。10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又起,攻略郡县。

  可是,由于更分散了,所以,汉灵帝不能再像之前那样集中三个火枪手四处灭火,那也忙活不过来啊,于是,不得不进一步发动地方郡守和地主武装自行决断。

  其实早在第一阶段就已经这么干了,刘备组织了自己的武装力量,皇甫嵩剿杀颍川、汝南的黄巾军之时,曹操就被朝廷拜为骑都尉,作为后援部队投入战争,而朱儁,更是保举孙坚征募军队参与作战。

  只不过相比之下,第二波战争中,这种行为被进一步默许,更多的豪强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

  这就是黄巾起义的最大作用了,他给已经成为一潭死水的东汉政局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从而导致了一些列的权力格局更迭。

  对于汉灵帝们来说,这是一个苦不堪言的消息,相当于上天做出了这样两个选项——

  A:被黄巾军灭掉;

  B:话语权被养肥的地方军阀代替,名存实亡。

  东汉政府的选择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就代表着未来的乱世更加复杂,富有魅力,而东汉政府,也是凭借着惯性向前滑行了几十年,直到被不耐烦的曹丕代替——曹丕的老爸曹操就是接着这个机会成为军阀领袖之一的,即便没有曹操,后面还会有袁绍、刘备,乃至孙权们所代替。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02—11:几家欢喜几家愁(1)
在黄巾起义之前,如果问谁是最牛逼的阶层,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十常侍为主导的宦官团队。

  张让,甚至已经被皇帝戏称为“爹”了——汉灵帝:“张常侍是我公。”,虽然说是开玩笑,但是足见他们掌握了多少话语权,他们帮着皇帝买官卖官,在解决所谓的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时,更多的达到了中饱私囊的目的,他们掌握着对朝臣的生杀大权,因为皇帝对他们是无条件的信任,所以,即便是有几个不知道死的上书痛骂宦官,那么结局只有一个:死。

  张让们其实都不容易,他们目前的地位不是天赐的,不是世袭的,而是自己以丧失做人的尊严和难以言表的耻辱换来的,像张让这样的大宦官,一开始不过都是一个杂役而已,从杂役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期间的辛酸自是不少了。

  但是,这种辛酸之外还有的就是操蛋,比如鼓动皇帝卖官,还很*的在皇宫之内玩*秀等行为艺术。

  他们不仅自己在做着操蛋的事情,忽悠着皇帝做着操蛋的事情(也有很多事情是皇帝自己想出来的,他们只不过是执行者而已),而且还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家族式*,虽然他们没有子女,但是,他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不要脸认上门的干儿子,所以,“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

  都知道自己干的是缺德事,但是干起来都是争先恐后,忘乎所以,因为他们尊奉的是这样的一个信条: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他们不信有下辈子,所以,到时候有什么报应根本就不管,只要活着的时候没有事就可以了,甚至,他们可以保住目前的地位靠的就是这份ca残忍和龌龊。

  自东汉中期以降,历代的宦官都是这么干的,他们知道,这么干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激发大动荡的,党锢事件就是一次很好的例子,让他们胆战心惊了好久,也认识到了自己是多么的被人痛恨,一旦失势,那就不是一无所有那么简单了。

  可是,他们也知道,事情已经做到了这个份上,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没有人会原谅他们。

  而且,还有一件事得到了确认,就是,不管干了多少操蛋的事情,只要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十分忠诚就可以了,毕竟,天子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就没有问题。

  所以,他们也抱着一分侥幸心理,这玩意就和在中国玩股票一样,一看行情好了都想捞一笔,只要保证自己出手之前不遇上熊市就可以,换言之,不要拿到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历代宦官就是这么干的,都知道大汉朝要完犊子了,只要自己死前不遇上就可以了。

  张让们比较倒霉,得瑟了没有多久(其实老百姓已经忍受了很长时间),就发现后面没有人了,接力棒握在自己手中根本就抛不出去——黄巾起义爆发了,既然你们是最有权势,最操蛋的一个团体,那么一旦出事,你们就必须承担起责任来,必须付出代价。

02—12:几家欢喜几家愁(2)
前面说了,宦官团体要想保证自己的长久不衰,就必须要对皇帝无限忠诚,之前皇帝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干掉三好学生们也要保住这帮垃圾,不是因为皇帝是傻子,而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人离开我就将一文不值,所以,他们对我是最忠心的。

  黄巾起义改变了这一切。

  当起义刚刚爆发的时候,一个叫做张钧的人以为机会到了,于是就上书汉灵帝,痛陈十常侍的罪状,认为正是这个黑恶势力以及他们的父兄子弟为祸乡里,才导致了民变,所以,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斩杀十常侍,“悬头南郊,以谢百姓”,然后布告天下,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的让百姓老老实实回家种地了。

  张钧已经是很讲究说话的策略了,还是引来了汉灵帝的龙颜大怒,否定十常侍,还是全盘的否定,那就是在否定皇帝的权威,承认皇帝的眼睛是*,难道我是傻子吗?

  于是,汉灵帝说了这样一句话:真狂子也!十常侍固当有一人善者不?也就是说,皇帝本人也知道这帮人并非是什么善类,但是,总归是有那么一点半点的好人吧?真要是十恶不赦,岂不是说我也是王八蛋了?

  这就是扫了皇帝的面子了,因此,张钧的结局只有一个:关进大牢。

  十常侍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指示朝中的小弟往死里整,于是,一些马屁御史马上上书皇帝,说张钧是黄巾军的卧底,一直在偷偷的学习太平道,说这话就是要扫荡朝中真正的忠臣。

  结果,赤胆忠心的张钧同志倒在了曙光之前“收掠死狱中”。

  不过,之后,汉灵帝对宦官的待遇有了直线的下降,归根结蒂,就是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何况这锅汤本来就不怎么样),封谞勾结张角为内应经过查实,确有其事,于是按照律法已经诛杀。

  这件事宦官们无能为力,即便封谞和他们是一条船上的也保不了了,因为他是被黄巾军的叛徒给供出来的。

  当得知这件事属实之后,汉灵帝的愤怒和失望可想而知,我对你们无比的信任,你们就是这么报答我的?!于是,把张让一干人等叫到身边,一顿训斥:汝曹常言党人预谋不轨,皆令禁锢,或有伏诛,今党人更为国用,汝曹反与张角通,为可斩未?

  我听信了你们的谗言,认为他们和黄巾党勾结,结果或杀或流放,很对不起他们,结果呢?国难当头,人家出力甚多,你们呢?恰恰是你们中间有人和张角一个鼻孔出气,说!是不是该杀啊!

  这可以说是汉灵帝对宦官们最为严厉的训斥了,吓的张让们一个劲的磕头认错,一方面承认自己的失误,一方面尽量的把责任推卸到已故宦官的头上,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不过,宦官们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变,这不光是一个封谞的问题,汉灵帝之所以现在才训斥他们,还因为在剿杀黄巾贼的时候,真正站在第一线上的都是那些清流和士大夫们,他们不在乎之前受到了多大的委屈,现在都在奋勇杀敌。

  而宦官们呢?他们什么都干不了,汉灵帝这才发现自己的一个巨大失误,之前,这个弊端被和谐的假象给掩盖了,不管是对付清流,还是宦官和外戚之间的争权夺利,都是属于内部矛盾,属于官场上的暗战和黑幕,看谁心狠手辣,看谁站对了政治立场而已,但是,一旦国家出事了,外部有人要颠覆政权,这些人渣一点用也没有,因为他们只是纯粹的垃圾,只会互相咬,给我这个皇帝拍马屁而已,一点技术水准都没有。

  真要维持这个国家的运转,真要保证我的皇位不被张角这样的野心家窃取,不能指望宦官。

  这也就意味着今后不能再一边倒的支持宦官了。

  虽然说灵帝是一个没有记性的家伙,对于宦官的爱不会一夜之间就消失,甚至由爱生恨,尤其是随着胜利的到来,很快的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而且,能陪着自己玩舒服了,能想尽一切龌龊的办法给自己敛钱的只有这些没有任何羞耻感和荣辱观的宦官才能够做的出来。

  但是,宦官的优势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因为至少因为黄巾军,党锢已经被接触了,知识分子们的政治权利已经被恢复了,那个年代的读书人还是有很多硬骨头的,张钧们的牺牲不会吓到他们,只会激发出战斗和复仇的信念。

  虽然宦官集团的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还需要一段时间,可是,借着黄巾起义的光,恢复了名誉权的知识分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初步的获得了皇帝的认可,开始真正的进入权力的核心机构,虽然说还要不甘心的和外戚合作一下,可是,毕竟一切都在变好。

  而这些变化,都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的,张角们通过自己的死亡给了他们一个证明的机会。 。。

02—13:几家欢喜几家愁(3)
对于知识分子的这种变化,在三个火枪手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现,而以这三个人为例,可以更好的证明权力格局已经发生了倾斜,真心改变也好,被迫顺从民意也罢,话语权不再被那个龌龊的宫廷所完全把持垄断了。

  卢植,在黄巾起义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出任地方长官,进入中央之后也只不过是先干干文化教育事业,即便是录为尚书,可是,所有上书条陈一概被冷处理;

  皇甫嵩,虽然是出身于名将世家,综合素质也很出色,不过,黄巾起义之前只不过是一北地太守,地位和声望值还不如卢植;

  朱儁,凭借着自己做人和做事的精明以及抓住机会表现,*了不少地方武装叛乱,但是,也不过是封为都亭侯,赏了五十斤黄金,拜为谏议大夫而已,不要以为封侯就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早就不是刘邦时代有功才封侯的标准了——当然了,有总比没有强,至少,他朱儁在三个火枪手中是发展最好的。

  黄巾起义的爆发,给了他们的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清流们有着自己的党派倾向和立场,他们想借着这个机会让自己的代表人上位,攫取话语权,于是,三个火枪手浮出水面:“黄巾贼起,四府举植”、“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将皇甫嵩给挖掘出来、“及黄巾起,公卿多荐朱儁有才略”。

  皇帝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三位的社会属性是什么,知道他们还有他们背后的那个团体是自己支持的宦官们的死对头,但是,他也知道,这些人说的话也许不太舒服,不过还是忠心的,比宦官们更有技术底子和能力,要想真正的剿杀黄巾,就必须放手的使用他们。

  于是,三个火枪手分别出任北、左、右中郎将,持节,调动着动辄数万的精锐官军四处驰骋,扑灭暴民的怒火。

  不管这是真正的纠错还是被迫的行为,三人的上位都意味着清流们部分的收复了失地,掌握了一些话语权,这在党锢之后,已经是多年未见了,死的人已经死去,活着的人忍气吞声为的就是这一天,对自己,对战友和烈士们有一个交代。

  他们的言论被汉灵帝的接纳程度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卢植上书,痛陈改革的必要性和切入点,可是被汉灵帝全部否决,而之后,面对黄巾起义,皇甫嵩的奏折内容和卢植大同小异,甚至明确的提出了解除党禁,而这些,曾经被看做是大不敬的言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通过了国务院的表决。

  这是一个强烈的改变信号——自诩为正义人士的清流们的生存条件正在得到认可和改善。

  随着清剿黄巾贼的工作顺利进行,态势依旧在转好的轨道上——

  卢植的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宦官的陷害,已经被剥夺了指挥权,甚至要被怒气中的汉灵帝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但是,当皇甫嵩上书,陈明卢植的功勋,并且声明自己正是按照卢植的作战思路才获取成功之后,皇帝的气就消了,不仅免去了他的死罪,还论功行赏,再拜为尚书。

  这要放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张钧还尸骨未寒啊,凡是得罪了宦官的人,不死也要剥层皮,但是,黄巾起义中截然相反的表现给了正义人士一个扭转劣势的机遇。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自古以来就文人相轻的士大夫们这一回不仅是同甘苦,还共享乐了,一个人好不是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三位也许做人的境界上和处事方法上有高有低,不过都算是同心协力,其中皇甫嵩出力颇多,可是并没有居功自傲,不仅救了卢植一命,还把自己的一部分事迹放在了他的身上,对于朱儁,他同样是显得很有胸襟,大大赞扬他的功绩,因此,朱儁被封为西乡侯,拜镇贼中郎将。

  三个火枪手拧成了一股绳,自然让那些小人无处下嘴,种种迹象表明,皇甫嵩是最具备老大哥风范的,处处宽于待人,礼贤下士,似乎一切都在好转,汉灵帝,一直看走眼的汉灵帝在生死存亡的时候终于选对了一把,这三个都是老实人,好人,本分人。

  比如皇甫嵩,就是好同志的模范,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