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15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5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皇甫嵩,就是好同志的模范,典型中的典型。 。 想看书来

02—14:几家欢喜几家愁(4)
皇甫嵩是一个有主见,敢说话的好同志。

  卢植说过真话,但是,那是宏观调控,构筑了一个很大的架子,而朱儁,不说这种话,那是一个实干家。

  皇甫嵩同志说话向来是有的放矢,比如人家就敢把党禁这样的禁忌词汇放到桌面上。

  他比卢植还不怕被和谐掉——当然了,时机也是找准了。

  不光敢说,还是一个实干家,说到做到,*起义过程中就看到他的能力很强。

  放在之前,就要把皇甫嵩归入到刽子手里面了,其实这有点苛求古人,皇甫嵩和贪官污吏们还是有区别的,*不假,那有一个立场问题,吃着公家饭就要吃里扒外吗?封谞倒是和义军站在一起了,但是,有几个人说他是革命烈士的?当然了,造反成功就另讲了。

  不过皇甫嵩是经过考验的,经过历史考验的,他*的只是造反的人,对于那些安分守己的老百姓,还是以保护为主的,比如在平乱之后,就奏请拿出冀州一年的田租赈济灾民,汉灵帝大笔一挥,批准了。

  你可以说他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可是,即便如此,又能怎么样呢?就像成龙自掏腰包捐款和李连杰组建壹基金一样,虽然成龙的话有所指,可是,我还是比较欣赏李连杰的态度,大家都是在做善事,何必比来比去?有那个时间干点什么不好?

  同样,对于皇甫嵩来说,即便没有拿钱赈济灾民,可是,还是在力所能及的做着好事。

  中国,眼光放的长远,不去一步一步走的人太多,光说不练的人也太多,往往是没有做到那些被嘲笑者的十分之一。

  此言论一出,皇甫嵩不光是获得朝野的一番称赞,还在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人们作词传颂皇甫大人的伟大情操“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不排除这是一种炒作,因为这么典雅的句子不像是没有什么文化的老百姓有感而发,应该类似于今天的某位写手在网上发的帖子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皇甫嵩在军队中也有着很好的声誉,一般外出行军,都是等待将士们的大帐修建完毕才开始忙活自己的(当然了,不用自己亲手完成),吃饭也一样,军士们都吃完了,才开始开小灶,这是一个很古典的职业军人,他不会像霍去病或者卫青那样特立独行,那样突发奇想,只是严格的按照自己的信条一步步的完成既定目标,这是皇甫嵩牛逼的地方:坚持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也只有传统的武将世家才可以培养出这样的风范来。

  但是,同时这也是皇甫嵩的一个短板,他是优秀的将领,不过对于杰出来说,还有一个境界的差距,换言之,他可以力挽狂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面对的是一群缺乏必要的军事素养的乌合之众,如果换成一个全盛时期的匈奴,或者是朱元璋这样级别的暴动领袖,那么只会失败——李广,是他的顶点,注定了不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写入军事教科书。

  人无完人嘛,再回过来看皇甫嵩牛逼的地方,一个再优秀的团队也会有一些蛀虫的,尤其是看门大爷级别的,那都是*的死角。

  按理说,皇甫嵩的治军也是十分严格的,处理地方政务的时候也应该延续铁腕风格吧?

  恰恰相反,凡是那些贪污受贿被查实的,不仅不依法严办,反而给他们钱物,我们可以想象以下这个场景:

  季度或者年终表彰大会上,一群典型和英雄、先进工作者登台领奖之后,又上来了一群灰溜溜的家伙,人家戴的是红花,这帮人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张三,某年某月某日受贿金钱XX,今天予以表彰,以兹鼓励 ”字样。

  除了奖章授予仪式之外,皇甫嵩还作为颁奖领导亲自上台,笑眯眯的挨个颁奖,奖品不一样,都是什么呢?你受贿拿的是什么,现在就给你什么。颁奖之后,下面是掌声、笑声、相机闪烁声一片。

  皇甫嵩的做法很明确,用这种办法臊你们,结果这帮人一个个纷纷磕头认错,更有脸小的还有当场自杀的,甚是热闹。

  这一招至少在皇甫嵩那里很灵,贪污罪的爆发几率降低了很多,这在遍地贪官的东汉末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补充一点,这一招,热衷于曲解历史的御用文人和动不动要以史为鉴的当今社会不要模仿,对付小孩子或者是像小孩子一样的人还差不多,那个时候,虽然说社会风气不好,可是,再不好,还知道点礼义廉耻和所谓的自尊,现如今这个“隔着一个枪毙一个,还有贪官漏网”的年代使用这一招简直就是变相的逼着国家财政破产,笑贫不笑娼的年代,脸面这东西还不如人工处女膜值钱,经捅。

  不好意思,有点扯远了,接着说皇甫嵩,不管是发自内心的和观众互动,还是炒作自己,总之,人家是得到了老百姓和军队的衷心拥护,既有资历又有威望,还有民心度,之所以费了不少笔墨在他身上,就是因为这个标尺立的标准很高,刘备跟他比,方方面面都差的很远(除了自我炒作和那种韧性的战斗精神以外)。

  只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皇甫嵩有意无意的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或者说是临界点,就必须要经历一些事情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2—15:几家欢喜几家愁(5)
提出这个略显尴尬的话题(至少在皇甫嵩看来,这个话题是比较尴尬的)的是信都令,汉阳人阎忠。

  和大部分的大忽悠一样,阎忠同学上来就是一套理论,什么天命所归啊,什么顺时而动啊,然后再吹捧一下皇甫嵩,说什么“将军遭难得之运”,最后表露一下自己的遗憾:这么好的机会摆在您的面前,您却是什么都不动,什么都不做,未免有点可惜了,甚至有可能连目前的地位都保不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这就把皇甫嵩弄得有点发蒙,人家的生活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好好工作,报效国家,没有多余的想法,所以,就很谦虚的问阎忠:先生,你是什么意思啊,有话直说。

  如果他可以料想到阎忠的终极想法,他就不会这么客气了。

  阎忠开出的剧本是:老百姓不光是要认同有德行的人,还拥护有能力有权势的人,现在,将军您就已经达到了这个要求,现在朝野上下和民间都是极为推崇将军您的,即便是商汤还有周武王在世也是比不上将军您的啊——这就有点吹牛逼了。

  阎忠的的意思很明显,让皇甫嵩拥兵造反,这代表着一股已经彻底的对汉灵帝以及他背后的东汉政府极端失望的一股势力,黄巾起义虽然已经被扑灭了,但是,汉灵帝和曾经占据了话语权的势力集团在这次事件中的低能已经不让这些人士抱有什么希望了。

  这个价码开的有点狠,即便是猖狂如董卓也只是想想而已,真的踢走皇上没有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皇甫嵩的实力够了不假,但是人家还没有昏头,明白自己立身于江湖靠的是什么,就是忠义二字,不错,百姓和朝臣的确是赞赏自己,支持自己,可是,一旦堕落为叛臣贼子了,他们还会这样吗?就算不会落井下石,也会站在中立立场,静观变化,到时候自己倒霉了,一样会被落井下石。

  曾经被奉为宗教领袖的张角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证据,好好的当一个道家协会会长不好吗?开馆戮尸的仪式皇甫嵩已经参加了,那个震撼的场面他一辈子不会忘记。

  再有一个,皇甫嵩属于是旧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三好学生,他所学习的理论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他:你应该尽一切努力去修补这个王朝,哪怕他已经是无药可救,但是,你就算是死也不能推倒一切重来,王莽很少得到评论家的认可就是因为他迈出了皇甫嵩不想(或者说是不敢)迈出的这一步,要知道,王莽的名誉在称帝之前比皇甫嵩强了多少倍——是不是作秀,另当别论,王莽被骂得很惨真实原因不是因为他作秀,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

  所以,皇甫嵩说他喜欢这个生活状态,活的心安理得,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走出这一步,这条不归路你还是领着别人去吧。

  在皇甫嵩看来,我不举报你就不错了,赶快走吧。

  阎忠不死心,进一步开导皇甫嵩,举得就是韩信的例子,韩信总是惦念着刘邦对自己的恩惠,结果当断不断,被刘邦给干掉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现在,您手中的兵力和韩信有的一拼,而汉灵帝的手腕又和刘邦差出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只要可以征集冀州的精锐部队,进京诛杀宦官,到时候就可以取而代之了。

  阎忠替皇甫嵩想了不少,不要怕别人说你什么,只要你立于不败之地就可以了。

  依然被皇甫嵩拒绝了,虽然由于此时已经受到了小人的小报告指控,被汉灵帝整饬了一番,但是,世代忠良的传统拽住了皇甫嵩,不让他迈出这一步,他对阎忠说:你不要以为汉室就真的不值钱了,四百年的基业不是你说颠覆就颠覆的,不错,我是挨整了,但是我恪尽职守,报效国家,无愧于心,这样一来,我可以流芳百世,您就不用多说了。

  十分爱惜名声的皇甫嵩抵制住了这种虚幻的诱惑,不管是不敢还是压根就不想,至少人家坚持住了。

  所以,汉灵帝的眼光在三个火枪手身上还是没有错的,他们都在把持着忠君这个底线,即便是被小人诬陷,依旧无悔。

  但是,黄巾起义还是让人的心理产生了足够的波动,权力格局已经发生了变革,阎忠在劝告皇甫嵩的同时,张玄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鼓动着另外一位地方大员张温做同样的事情,甚至冀州刺史王芬已经策划了一个暗杀组织对汉灵帝下手。

  皇权的威信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喜欢搞活思想?因为思想活跃的话就会怀疑所谓的神权统治地位,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八股文和科举大行其道就是要扼杀这种思想在摇篮之中。

  黄巾起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汉灵帝和他的几位败家祖宗们自作孽,凭借着现行的腐朽体制已经无法撼动庞大的逆流,不得不发动被压制了很久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三剑客的本分和尽力挽救是幸事,可是真要这么简单的话,黄巾起义就是起着积极作用了,这样的家伙像熊猫一样稀少,更多是一些想入非非的群体,他们有野心,也有克制力,知道在适当的情况下压抑自己的欲望,还有能力,经过了验证。

  所以,黄巾起义的真正意义不是让汉室拧成了一股绳,焕发了生机,而是开启了一个群雄乱舞的年代。

  之前的那些差等生们找到了表现的舞台。 。。

02—16:几家欢喜几家愁(6)
曹操,还要提到这个家伙,当汉灵帝被迫启用一些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挑大梁的时候,这厮立刻浮出水面了。

  黄巾起义之时,曹操从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议郎,一个小小的京官,对于体内一直涌动着不安因子的曹操来说,这不该是他的归宿,所幸,黄巾起义给了他机会,一个带兵的机会:以骑都尉的身份率领一支军队跟着几个火枪手驰骋疆场。

  乱世,是武人和权谋家的乐园,学者的地狱,曹操,终于踏上了一条成功者的道路。

  曹操是公费培养出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起点很高,得到的分红也是*的很。

  还有一位差等生,虽然比不上曹操,可是,好歹也算是一个定向委培,被名家点名举荐也是不错的。

  这就是孙坚。

  孙坚之前凭借着之前的武勇闯出了名堂,于是,火枪手之朱儁表奏孙坚为佐军司马,和自己一同作战。

  自诩为孙武后人的孙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跟着自己混的同乡子弟兵第一批举手加入了孙家军,然后,又征募诸商旅以及淮泗精兵共计1000多人,人少,但是质量上乘。

  曹操是旱涝保收,孙坚则不然,所以,要拼命的努力,“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拼到了什么程度呢?乘胜追击的时候由于太激动,以至于和大部队脱节,在西华失利,孙坚本人也受了重伤跌落马下,当时场面比较混乱,难分敌我,而孙坚暂时失去了自卫能力,于是,只好猫在草丛中。

  大营中的士兵见和孙坚失去了联络也很焦急,好在还有那匹战马,回去之后一个劲的剁脚——没有办法,不会说话啊。

  有人明白了,于是就“信马由缰”,这才找到了撅着屁股猫在草丛里面的孙坚,受伤不轻的孙坚回去只不过是休息了十几天,还没有好利索,就又出来拼命了。

  后来在大破宛城的时候,又是孙坚,拿着盾牌身先士卒登上了城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朱儁才表彰孙坚,上书要求封赏孙坚为别部司马。

  相比于曹操,孙坚的锦绣前程是拼出来的。

  还有一位是更差劲的,就是我们练摊的刘备同学,他没有曹操有钱有人,他没有孙坚那样敢去打仗,敢去拼命。

  所以,一开始他逊色了不少,不过还是靠着黄巾起义,趁乱改变了一下命运,不用去练摊了,一方面靠着两位*人士的资助拉起了一支500人左右的义勇军,又找了一个靠山校尉鄒靖,最后,靠着芝麻大的功劳捡了一个芝麻大的官职:安喜尉。

  不过看似获益最小,可是刘备还是最应该感谢这场*,没有别的原因,曹操和孙坚至少还是体制内的产品,而刘备完全是得益于这次扩招,他是自费生,也阴差阳错的挤进了这个殿堂。

  三个差生,有着各种不同点的三个差生因为一场大乱而走进了一个胡同,也许他们是竞争者,免不了一场惨烈的厮杀,可是,在现在来看,他们属于一只球队,只不过能力高低、位置不同,名气不同,拿得薪水,拥有的话语权也不同而已。

  下面,以足球的方式对黄巾起义造成的权力格局变动做一个总结,历史和足球,是我的最爱,希望可以达到强强联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