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170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70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富大贵,还超越了人臣底线,摆明了说曹丕是天子的不二人选。

  鬼都知道这是曹丕找一些笔杆子,御用文人拍马屁造谣生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曹操早就让他当魏太子了,天意不可违啊,何必费了半天劲在他和曹植之间搞竞争选举,甚至一度偏向老天爷不看好的那一个?

  但是,汉献帝即便是知道了也没有辙,一方面,人家没有明说曹丕是天子命,另一方面,曹丕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就剩下一个捅窗户纸的工作,汉献帝还能干什么?

  第二个造势就是说曹丕当年还不确定是魏太子人选的时候,就有人报不平了,一个擅长相面的人说曹丕是贵不可言,眼下只是一个小挫折而已。

  第三个,属于同一性质的,但是比较生猛,乃是历代篡国者的必备良药——不是我们要干什么,而是出现了一些征兆,如果我不这么干的话,就是对不起老天爷的一番好意了。

  什么吉兆呢?这年三月,黄龙见谯。

  这还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初,汉熹平五年(175年)的时候,也是黄龙见谯,于是,光禄大夫桥玄就问太史令单飏:“这是什么吉祥的象征吗?” 单飏回答道:“这里将会有王者再现人间啊,用不了五十年,我们还会看到黄龙的,此乃天意啊。”当时,内黄人殷登在场(我靠,谁知道呢?)暗中把这件事给记录下来。

  到这次黄龙再现人间,不过是四十五年的光景而已,殷登尚在人间(那两位谈话的主角已经不会说话了),于是,就很激动的把当年记录的那个本子拿了出来,逢人便讲:单飏当年的预言应验了啊。

  为什么要说在谯这里出现了黄龙?为什么说这里不到五十年要出一位帝王呢?——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明白了吧?曹丕的籍贯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打哪指哪。

  殷登忽悠了半天之后被曹丕召见了,曹丕评价道:“登以笃老,服膺占术,记识天道,岂有是乎?”于是,就赏赐了殷登谷三百斛,让他回家颐养天年去了。

  托,这就是一个托,看看这个舆论制造过程,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来。唯一遗憾的是,即便殷登同志年老色衰,这个赏赐是不是也少了一点啊,就算是封口费也不至于啊。

  但是不管怎么样,继前面三座大山的压下来,现在在政治舆论上也是连发三枪,不说招招致命,也让汉献帝毫无招架之力。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公平,或者说胜负已分的对决,汉献帝从一开始就没有和曹丕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他所做的只有等待,等待曹丕完成按照游戏规则完成必要的程序之后暗示自己识相点配合一下。

  十月,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35—03:下台,末代皇帝(3)
有关汉献帝禅让,大概是是酱紫的(被我改编了一小下下,不过基本没有跑偏):

  首先,汉献帝这位伟大的好人在皇帝的宝座上混吃等死三十二年之后,终于“自惭形秽”了,终于察觉到“众望在魏”了,于是就“主动”的召集了文武百官居于朝堂之上,商量有关禅让的事情。

  汉献帝的准备十分充分,他写了一道诏书。

  而且,汉献帝的诏书写的很是卑微,开头就是做自我检讨和得了天大的便宜的表态:我这三十二年的皇帝当的那叫一个苟延残喘啊,幸亏有祖宗的庇佑——有祖宗的庇佑尚且是苟延残喘,那么没有了呢?所以我就是一个垃圾。

  现在,垃圾的我无数次的仰观天文,俯视民心之后,终于发现(观察了半天,果然是一个垃圾),大汉气数已尽,曹氏的运数已经到来,不,是早就到来了,要不是因为我执迷不悟,这一天早就到来了!(回音,重复无数次)

  所以,我就不能再当历史的绊脚石了啊,古人不是有禅让制吗?那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啊,我一直很羡慕他们,所以我决定了,要追随尧舜的足迹,把天下让给伟大的曹丕同志。

  ——以上就是汉献帝三十年工作述职报告和离休申请的主要内容。

  他的言论要表达的无非是以下三点:

  1——皇帝(汉献帝)是垃圾;

  2——垃圾挡道,影响市容,恶化空气;

  3——垃圾觉悟了,要让道了。

  他老人家缴枪的背后有没有什么难言之隐呢?那是肯定的了,咱先不说是否使用了武力,但是先礼后兵的话也让他没有颜面坐下去了。

  首先,是舆论攻击的第一阶段:

  第一波,左中郎将李伏声称:武都李庶、姜和对我说过——定天下者,魏公子恒,当和符谶,以应天人之位,张鲁也和我说过——宁肯给曹公当狗,也不给叛贼刘备当座上宾,这就是民心和天意啊!

  按照传统的套路,曹丕必须让几下,所以,很“谦虚”的说道:薄德之人,何能至此,未敢当也。

  老大的“谦虚”,自然不是点到为止,而是鼓励属下再接再厉,施行地毯式轰炸,把汉献帝彻底搞蒙。

  第二波:侍中刘廙、辛毗、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联名上奏:我们拜读了李伏的大作,怎么说也是文化人啊,都有考据精神的,经过对古往今来王朝更替以及谶纬河图洛书的精神把握,我们以自己的学术底子和学术人格保证,现在的确是到了禅让的时候了。

  宣告群臣讨论之后,更大的舆论攻势随之到来:

  第三波: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泌、鲍勋、武周联名上奏,内容大同小异,除了例子不同以外,写作模板基本上是和前面几位相互抄袭一下而已。

  第四波: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一百二十人联名上奏,内容还是大同小异,不过特别之处在于:一者,老刘家人也都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能再死撑下去了,那样的话即使给祖宗丢人,也是对不起眼巴巴看着的老百姓,汉献帝被进一步孤立,二者,人多,过百了,三者,这几位联名上奏了两次——虽然说内容是大同小异,但是,居然一点重样都没有,那也是一门本事啊,当然了,也给我们这样看书的人增加不少难度,毕竟,看了半天发现全是废话、套话、官话、假话。

  第五波:曹丕亲自上阵,独自署名上奏,当然了,不是说皇帝老儿你把宝座让出来吧,该我坐一会了。

  开个玩笑,真要这么说话的话,那就不是曹丕了,而是孙悟空了。

  曹丕什么意思呢?

  我算什么东西啊,我何德何能啊,不仅比不上尧舜这样的大贤,而且就连许由这样的布衣都知道拒绝别人禅让出来的宝座,更何况是我呢?

  所以,还是让我退居二线吧,我没有脸面处在这个漩涡之中啊。

  五波攻击之后,由于曹丕的“谦虚”,一切又都回到了起点,于是,自然要再来一次了,1234,2234,3234,4234,好,我们再来一次。来个第二阶段的攻击吧。

  
  http://vip。book。sina。/book/index_103009。html

  在下的另一部作品,连载ing,还请多多支持,多提宝贵意见

35—04:下台,末代皇帝(4)
其实曹丕的小弟们这一波攻击的套路和之前那一次差不太多,所以,诸位一定不要有什么胃部的不良反应啊,打个预防针——

  第一波: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联名上奏。

  由于人家是学术界的,长期从事着对古典文化的整理,所以说的话自然更加侧重引经据典了。

  第二波:汉献帝“主动”缴枪。

  缴枪的时候说什么呢?

  “我遇见唐僧了我,受不了了,玉玺拿走吧,什么时候叫我出去友情客串我是随叫随到。”

  第三波:尚书令桓阶出马。

  主要任务就是带队若干人等(多少人不详)二进宫为汉献帝的谦虚精神叫好鼓掌。

  第四波:曹丕再上书。

  声称自己是“肝胆颤悸,不知所措”,比不上那些大圣贤,还是低调攒人品吧。

  随着曹丕再次“谦虚”,本阶段的进攻又是告一段落,于是,第三次轰炸开始了——

  第一波:侍中刘廙出马(行,还知道换个马甲出来)。

  带头等人(多少人不详)二进宫联名上奏。

  注意,还是没有写雷同哦。

  第二波:汉献帝带头二进宫。

  也就是二次缴枪,说一定要把玉玺拿出来交给曹丕,不然的话就无颜见天下人民,你不要谦虚啊,我这就让御史大夫张音把玉玺给拿出来,求你了别磨叽了。

  第三波:重量级声明。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联名上奏,除了签名更有分量以外,没有什么内容上的区别了。

  第四波:曹丕独自署名上奏,我还是承受不起啊,张音那件事还是算啦吧,您还是把他弄回去吧。

  随着曹丕的第三次“谦虚”,再度告一段落。

  各位看官,您是不是要崩溃了?别着急,这是程序,人家演戏的都不累(汉献帝肯定是累了,死也不让死的痛快一些),咱们看戏的不应该挑肥拣瘦的吧?而且,透露一下,下一次是最后一次了,1234,2234,3234,4234,这一次真的是最后一次,后面没有了。

  真的没有了?观众席上一片质疑声。

  这回真没有。

  曹丕一脸的诚恳,和小沈阳的差不多——

  第四阶段,终极阶段:

  第一波: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联名上奏——我很怀疑当年如此繁琐的环境下居然没有催生出雕版印刷技术来;

  第二波:汉献帝再度出马——我很怀疑这是一个双胞胎组合,轮流上阵,要不然怎么还没有崩溃呢?

  第三波:桓阶等人联名上奏。

  这一波终于有点不一样的内容了,就是敲定了一个禅让大典的日子和地点——今月二十九日,黄道吉日,可以登坛授命,到时候召集百官前来看戏,不,是前来观摩学习吧。

  汉献帝批示:同意。

  曹丕画押:同意。

  于是乎,一场举国上下折腾了半天的千古闹剧终于告一段落了——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随着幕后导演曹丕一声令下:action!于是,双方一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会战,总计十六次中小型战役(还是至少哦,小型战斗偶没有统计),会战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曹丕这一方至少动员了数百人,还有不计其数的群众演员,至于另一方只有汉献帝一人而已,而且是一个不准不做任何抵抗就缴枪的敌人,一定要把戏份演足了才可以由幕后导演曹丕喊——收工!

  当一件无聊的事情被一大群知名人士乐此不疲的上演了好几场之后,对于观众来说,这就不是枯燥无味的主旋律电影了,而是颇具黑色幽默的大片,很搞笑的那种,类似于《英雄》或者《无极》吧。

  所以,我们不应该像《大话西游》里面的吴孟达那样,崩溃的对着观众说道:老婆,出来啊,快点出来和牛魔王一起出来看上帝啊!

  就算是有这个角色,那也是汉献帝来扮演的,对于我们来讲,对于那个时代的观众来讲,都应该摆正心态,再现如今电影院中某些悲情大片带来的笑声来面对耗资无数,历时一月的情景政治喜剧。

  其实全片的高潮本来应该在下面要讲到的禅让大典,不过可惜,喧宾夺主,精彩之处全在这里了,所谓的禅让仪式,反而逊色不少。

35—05:下台,末代皇帝(5)
这一天的天气应该很好。

  ——其实,就算是不好的话,曹丕的心底表情也应该是如沐春风的。

  反之,不管今天的天气多好,汉献帝“兴奋”的面具下应该是五雷轰顶,连绵不绝。

  但是,不管皇帝老子(前任)心情如何,场面反正是很壮观的,首先,到场人数很多,其次,级别都很高,最后,可谓是面面俱到,三教九流,有头有脸的,方便出场的都来了:公卿、诸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至于礼仪方面和程序方面则是把满天神佛祭拜了一遍,以示公平公正公开。

  ——怎么样?我都通知你了吧?给足你最后的面子了吧?这可不是先斩后奏啊。

  仪式搞完之后,曹丕养了很久的御用文人们就该弄出一份像模像样的诏书了。

  这份诏书,既是给天下人看的,也是给老天爷看的,之前三番四次谦让的曹丕这回也是不客气了,开篇就批评了大汉朝种种不作为,如今被替代实在是天意不可违:四海穷困,三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中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

  于是,很轻巧的就给汉献帝只出了一条“明路”,也是唯一的一条道路:神器、君位授予曹丕。

  而曹丕本人呢?按照剧本来说,不能得意的合不拢嘴,一定要没事偷着乐,一定要暗爽,表面上呢?是震畏天命,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一退六二五,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了老天那里,就像替天行道一样,干什么都要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就是为了防备以后被人找茬的话赖不着自己,不光赖不着自己,还都不知道赖谁,老天爷,多虚无缥缈啊。

  再接下来就很简单了,就像结婚之类的喜庆典礼都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一样,禅让也是,至于哪一天?掐指一算,就是今天了。

  再然后就是改年号了,曹丕为魏王之后,即把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延康元年,现在称帝了,再上一个台阶,年号自然还是要改,黄初,就是曹丕手下一批谋臣挑选出的年号。

  挑选年号完毕之后,就是改正朔了,改服色了,大赦天下之类的,每个新皇帝登基都要干这些事情,讨个好彩头嘛,尤其是大赦天下(当然是殊死以下,罪大恶极的不能被赦免),那就是皇帝发的红包。

  ——从这个角度来讲,最好皇帝选举更迭的更加频繁一些,这样一来红包自然多多。

  黄初元年,延康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