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202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02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对于诸葛亮的行动,曹魏中央很是重视,一方面把硕果仅存的“五虎将”张郃放在这里把守祁山,同时,大将军曹真来到前线,而曹睿自己也坐镇长安,以防不测。

  从双方的部署来看,司马懿没有出动算是一件幸事——之前把骠骑将军放在宛城主要目标不是孟达,而是东吴,当年曹丕病逝之后,孙权趁机进攻,结果诸葛瑾被司马懿击败,丢了1000多兄弟的性命。

  但是张郃和曹真也不是白给的啊,所以,谨慎的诸葛亮还是动了点脑筋,他先是大肆宣扬自己的攻击路线乃是赵云和邓芝所部的斜谷道→郿,吸引曹军主力(曹真所部)的注意力之后,诸葛亮以主力部队直取祁山——这一点倒和倒霉的《见龙卸甲》有点类似,都是让赵云当了炮灰,只不过对邓艾身份的设定以及结局还有对曹真做了变性手术、关兴和张苞这两位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家伙成了大草包这些地方的改动让人感觉无比的郁闷和恶心。

  从现实来看,诸葛亮此举倒是推演的不错,至少,曹真的主力部队真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赵云所部,结果,一阵激战之后,赵云和邓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险些被围歼,在箕谷损失了一部分兵力之后,放弃了攻击架势,改为“敛众固守”,从而成功的让曹真的部队无法立即回撤到真正的主战场祁山上面。

  ——赵云这一面是尽力了,剩下的就看诸葛亮的正面攻击能否奏效了。

  由于张郃的固守,所以,一开始诸葛亮的攻击并不是特别的顺畅,但是,祁山后面的南安郡、天水郡与安定郡,这三郡的一部分官吏忽悠着老百姓(老百姓是谁有势力了就在门前换上哪家的旗号)都“一致响应”了诸葛亮的北伐军,宣布反魏归汉,听从蜀汉军的领导。

  这就把北伐军推向了有利的一面。

  但是,前提必须是在归顺的三郡被剿杀之前速速的赶至增援,所以,前锋部队的攻击力度和取得怎样的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时,蜀汉虽然有点人才匮乏,但是,除了当做疑兵的赵云以及镇守地方的将军之外,还有一些可以拿得出手的将领的,比如吴壹,比如魏延。

  但是,诸葛亮出于各个方面因素的考虑(私人关系、潜质等等),力排众议,选拔了那个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历练过(更何况是领军作战,而且,率领的还是先锋部队了)的马谡来当这个先锋官。

  在此次北伐之前马谡的主要工作经历是什么?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最大的爱好和才华是“好论军计”,因此诸葛亮很喜欢他,带在身边做了参军,因为他是马良的弟弟,爱屋及乌,就把这个39的年轻人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这也就为日后中国国粹。

  ——京剧制造了一个经典曲目《失空斩》的开端大戏:所谓《失空斩》就是第1次北伐的三部曲《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39—17:失策,街亭败北(2)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因此,蜀汉和曹魏双方都不敢怠慢,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带领20000大军抢占这里,就是为了控制张郃军。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嘱咐凭险据守的话,防住张郃的攻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诸葛亮选择马谡并不是一个失误,只要按照既定计划就可以了,毕竟,他不是让马谡吃掉敌人多少部队,因为和经验丰富的张郃比起来马谡还是嫩一点,真要是让马谡的第一仗和张郃死磕,那就不是爱护马谡,而是陷害马谡了。

  所以,诸葛亮的如意算盘是让马谡带领一支精锐人马,按照自己的设计好的计划扼制张郃的攻势,然后再让魏延等久经沙场的老将出马,这样一来,马谡的任务看似因为把守咽喉要地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话难度也是降低了不少,这样一来,既是锻炼了能力又可以有一个好看的答卷。

  诸葛亮的安排真是有些煞费苦心啊,咱们湘想想,一个十分谨慎的人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冒险吗?所以,说诸葛亮有失察,压根就不应该使用马谡未免有点事后诸葛,谁都有第一次,汉武帝第一次使用卫青以及霍去病的时候难道不也是在冒险吗?马谡又不是去和张郃死磕,难道手下的20000士兵都是摆设吗?而且,诸葛亮为了以防万一,还把一个经验丰富的王平拉了出来当他的副手,就是为了借这个机会捧出一个璀璨的将星啊。

  但是,马谡却辜负了诸葛亮的这种用心良苦,当他率领大部队来到街亭进行了实地勘察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那就是舍弃了诸葛亮的“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计划,选择了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这一计划刚一提出马上在指挥所内引起了不小的波动,两位副手张休和李盛人微言轻,虽然有些疑虑但是考虑到马谡的背景和地位也就不说什么了。

  王*对很是激烈,在他看来,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格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到时候就算是有意外的话也可以有责任推卸啊(最后一句是我自己猜的)。

  对此,马谡深深的鄙视之:我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对王平的鄙视虽然有点伤人,但是也是实事求是,后来王平做了大将军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旁边必须配一个秘书给他口述),你们是不会理解我这一招的真正用意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马谡有点立功心切了,或者说是对于诸葛亮如此的呵护有点不满,怎么说我也是天才啊,天才需要的是机遇而不是照顾溺爱,只是阻挡住张郃有意思吗?

  他马谡想的是吞掉张郃的部队,立下惊世奇功,一鸣惊人,不让别人分享此次北伐的胜利果实。

  每当我看到这里,看到马谡的桀骜不驯(这不是骄傲轻敌,在张郃面前,初经战阵的马谡没有资格轻视别人,尤其张郃还是五虎将,曹魏军界的三朝*),我总想到孟良崮上的张灵甫。

  他的计划是在山上扎营,居高临下,将张郃大军吸引住,待后面断水的问题不是没有想过,可是,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来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像韩信那样。

  王平苦劝不听,只好带着本部的1500兄弟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去安营扎寨了,他可不想和初涉战阵的马谡堵上自己的一切,玉石俱焚。

  那么,马谡的计划是否可行呢?

  其实是很有建设性的,看看张灵甫的辉煌战绩吧,被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坚守了好几天,虽然30000大军全军覆没,可是那是在*数万大军苦战不休,以阵亡12000将士的惨重代价才拿下的,而且李天霞等高官可以精诚团结,胜负仍是未知之数,至于韩信,也是故意把本部人马逼入绝境激发潜能,然后取得绝地反击的大胜的。

  马谡也想一战成名,韩信比自己多什么吗?不也是和军事外行刘邦一阵忽悠得到了信任?被自己忽悠住的诸葛亮可比刘邦强多了吧?人家诸葛丞相都绝对自己是一个人才,那么我为什么就不能取得韩信式的胜利呢?

  马谡这是在像他的偶像韩信“背水一战”方略致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山寨版“背水一战”。

  ——把营寨建设在山上,虽然说是向韩信致敬,可是,还真的是山寨版啊,呵呵。

  兵法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那么,为将者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是韩信的战略思想,看起来是和马谡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说马谡熟读兵法,当真是所言非虚。

  但是比之韩信的威震天下,张灵甫的虽败却是不失惨烈悲壮而言,马谡同学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成为此次北伐功败垂成的罪人和笑柄。

  都是深谙兵法,但是,差距咋就这么大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9—18:失策,街亭败北(3)
马谡最后的惨败是因为他有两个重要的不足,或者说有两点要素没有考虑进去。

  首先,对于韩信的“背水一战”要义理解不透,人家的那个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是留有后手的,在他把10000军队摆放在死地之后,也把2000轻骑悄悄运动到了赵军的后方埋伏起来,当那10000大军和赵军相持不下,赵军突然发现自己的大本营已经是改头换面了,所以,心理防线坍塌,在韩信指挥下两面夹击溃不成军。

  但是,马谡却没有这样的准备,而是孤注一掷的把大军放在了山上,王平的那一个团也等于脱离了自己的控制,即便是投入到张郃的后方阵营中又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张郃会为之所动吗?会乱了方寸吗?

  再者,同样是面对死地和绝境,马谡的大军有点被温水煮青蛙的感觉,慢慢的拉死,粮食吃光了,水也不够用了,战斗意志也就慢慢的消退,注意,张郃的策略不是围困之后立即展开攻势,而是等了一段时间,而且,平地交战的视觉差和居高临下的视觉差也不太一样,平地交战,你想象后面有密密麻麻的敌军,而只要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眼不见心不烦就行了,居高临下呢?当敌人漫山遍野的杀上来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你会腿软吗?

  这是马谡第一点估计不足,但是,也不是不能克服,克服的关键所在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个词汇:战斗意志。

  如何调动起属下的积极性,跟着主将舍生忘死的去战斗下去?这是一员猛将和一个庸才之间的重要区分之处。

  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手下的士兵不是棋盘上的棋子,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FM中的球员还要有一个心理素质和与主教练关系的隐形设置,何况是打仗呢?

  调动属下的积极性,要么像张灵甫这样长期掌控一支军队,他的意志已经渗透进了这支部队,所以,可以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血战四昼夜,令善打硬仗的*军队付出了12000人战死的巨大代价——这里面还有一个数据,三年戡乱,解放军战死受伤数量达到了1950000人,而国民党虽然有一个庞大的基数8000000人,但是,其中战死和受伤的不过2000000人而已,在这项指标上双方持平,75%的军队是被俘和失踪,各种奥妙一目了然了吧?变了味的佐料坏了一锅汤。

  除此之外呢?指挥20000人作战,相当于一个兵团司令,眼下,不过是走了一个独立团(王平的1500人而已)而已,于全局实力无损,如果马谡不能做到把自己的战斗意志感染给每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可以让自己管辖的3个军长领略自己的意图,再让他们去忽悠下面的师长,以此类推,最小建制到了班以后都是上下一心,那也是可以的,这一点张灵甫做的也不错,整编74师已经被他打通了任督二脉,几位旅长和团长都被他驯化的嗷嗷叫,打日本人,打共产党都是狠的狠。

  但是,很遗憾,马谡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做到,这不是久疏战阵的问题,而是从来没有经历过战阵的问题,没有带过兵的马谡只是和诸葛亮坐而论道而已,只不过是提交了不计其数的军事论文(满分)而已,他从来不知道他的士兵在想些什么,从来不想知道自己的士兵在想什么,他也不想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在他的眼中,活生生的部队,只不过是冷冰的数字和任自己摆布的棋子而已。

  战场,只不过是他的考场。

  韩信,优秀的统帅,张灵甫,职业军人,马谡呢?优秀的参谋长,血腥的战场不再是一尘不染的书房,而他,还没有适应过来,转变过来,考卷变了,考官也变了,诸葛亮呵护他,张郃这个考官却是存心刁难他。

  于是,当他看到马谡放弃了险要之地而屯扎于山上的时候,他乐了,王平的1个团不足为惧,自己的主力部队马上跟进,断了蜀军的水道和粮道,等着一个机会,等到缺粮少水阵脚有些紊乱的时候,马上开始纵火,看看火势差不多了,他的大兵徐徐向山上进军。

  看着漫山遍野的敌军和四处乱窜的火苗,蜀军崩溃了,根本就不是文弱书生一样的马谡所能勒令住的,一时间做了鸟兽散,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跑,20000大军就此灰飞烟灭了,我们的马谡呢?也是见势不妙,溜之大吉。

  马谡的主力被击溃之后,王平的1500人也就成不了什么气候,再硬顶下去,还不够给张郃塞牙缝的,于是,只得后撤,比马谡稍好一些的是,马谡已经被打散了,而王平还保证了建制,没有成为一股溃兵。

  街亭,就这样有点戏剧性的被张郃给占据了,马谡,本想成为韩信第二,结果却成就了张郃的一番功绩,自己呢?成了赵括的传人。

  以上就是马谡惨败的大致经过,由于基本属于溃败,所以,过程没有什么值得讲解之处,在下只是对马谡失败的原因做了一下分析,篡改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不是关键性败笔,屯兵于山上也是还有挽回的余地的,如果此时站在山上的是魏延这样职业军人,可以把自己的血性感染给手下带了多年的将士的话也可以有点作为,或者不至于被击溃,或者像后来的张嶷那样以5000无当飞军血拼徐质率领的数万大军,自己虽然是全军覆没,但是,也可以让张郃吃些苦口,不没了军人的荣耀。

  马谡根本就做不到这些,他有着出色的头脑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少军人铁血和刚劲的一面,而又偏偏要立一个伟业奇功好扬名立万,拿着自己并不具备的军人气质作为获胜的唯一法宝去死磕数一数二的猛将张郃,最后,只好成了军事教科书中的反面典型。

  这一败也让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