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203部分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03部分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缓贸闪司陆炭剖橹械姆疵娴湫汀

  这一败也让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无法前进一步,张郃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叛降三郡也无法成为一个根据地,随后不久就被曹魏大军平定,此次北伐只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源头就是马谡那突发奇想。

  《失空斩》的第一折《失街亭》就此告一段落,那么第二折《空城计》的实际景象又是如何呢?

39—19:失策,街亭败北(4)
《空城计》,可以说是京剧,甚至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曲目,央视版的电视剧由于武戏实在是拿不出台面,而文戏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了,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大智者之间的缠斗,尤其是后者的抚琴退敌,堪称是巅峰之作。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虚构的。

  首先,司马懿很忙,摆平孟达,抚平边境之后,明帝问他蜀汉和东吴,应该先从何处着手?

  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

  因此,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旧驻扎宛城。

  诸葛亮也没有被逼到这个绝境上,当他得知马谡不听自己调度,全军覆没,街亭已经被张郃控制后,就知道此次北伐必然会失败,再打下去,粮食够不够是一回事,无谓的损耗则是必然的了,所以,还是主动撤退,总结教训以后再说吧,于是,他就带着主力部队以及西县的百姓向汉中撤退:蜀汉人口匮乏,弄点人回去种地交税也算是有点收获啊——这个时侯倒真的是空城了,但是,真的空,连主角都走了,就剩下一个被搬空的影视基地而已。

  《空城计》倒也不是罗贯中编出了的,这个大纲是出自于一个叫做郭冲的家伙,漏洞百出。

  他把地点设置到了阳平,阳平在汉中地界,而司马懿在宛城,直到曹真死后才真正的调到蜀军前线和诸葛亮作对,玩穿越呢?再者,郭冲忽悠说司马懿带了200000大军,而诸葛亮只有10000人,那么司马懿怎么会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就直接退兵了呢?

  于是,就有人自作聪明的说司马懿是故意把诸葛亮放跑的,生怕蜀汉灭亡了自己还没有把势力做大,难以达到后来控制政局的目的,更不要说篡权了。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骠骑将军,都督荆州豫州,又深得曹睿赏识,还不够吗?干掉了诸葛亮难道不是首功一件吗?何况还有东吴这个战场让自己来练级呢?到时候再玩养兵自重的把戏不可以吗?活捉诸葛亮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啊。

  所以,无论是实际上的人物所在地的部署情况还是司马懿理论上跑偏的概率都不足以支撑空城计在这两位智者之间展开。

  当然了,大名鼎鼎的空城计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历史上有着相关的案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想占有嫂子文夫人,但是文夫人却无动于衷。

  于是他想来一个英雄美女的传奇,显显自己的男子汉大丈夫的一面。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600乘,攻打郑国——这也算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了。

  楚国大军一路过关斩将,直逼郑国兵力空虚的国都。

  危急之下,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

  而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于是,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从这里看出,空城计要么是攻城的不是什么牛逼人士要么是后面有第三支军队威慑攻城部队,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方可成事,纯粹的心理攻势,而且,忽悠的还是司马懿这样的老谋深算的家伙,要想成功,即便是升级版的诸葛亮也是做不到的啊。

  所以,《失空斩》的第2折《空城计》也是虚构的美丽传说,听听京剧,看看电视剧,缅怀一下小说也就可以了,当不得真的。

  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已撤退,作为偏师的赵云和邓芝所部也就无法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好主动撤退,曹真一见想来个趁火打劫,好在赵云让邓芝带着辎重部队先撤,自己率领精锐部队且战且退,抵挡着曹真的攻势,终于最大的程度上减免了损失。

  ——不像《见龙卸甲》啊,活脱脱把人给弄死了,而且是全军覆没。

  曹真(电影里面换成一个娘们)也不恋战。

  看看把敌人给击退了,也就见好就收,诸葛亮弄的声势浩大的第1次北伐就此惨淡收场。

  胜利的话就要犒赏三军,输了的话就要总结经验教训,首先,诸葛亮检讨自己,降职罚薪,以示公平(其实做个样子而已,干的还是丞相的工作,连办公室都没有搬,不过那些比今天的一些官员强,犯了错误,一句交学费就给糖塞过去了,跟放屁一样轻松)。

  惩罚完自己,就要追究真正的战败责任了。

  ——毫无疑问,就是马谡了。

  这也是《失空斩》的第3折,《斩马谡》,和《空城计》的完全虚构不同,《斩马谡》还是有其事实成分的,但是,真的如《演义》中那样令人声泪俱下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9—20:失策,街亭败北(5)
有关马谡的被杀,在《诸葛亮传》和《王平传》中,陈寿是指出马谡乃是事败之后按照军纪法度被诛杀的——“戳谡以谢众”(《诸葛亮传》)、“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王平传》)。

  本来是一件没有什么疑虑的事情,但是,陈寿“画蛇添足”,意犹未尽的在《向朗传》中提出了这样一件事来——“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向朗其实资历很老,襄阳人,决定了他的荆州帮身份(所以和马谡的关系很好),刘备平定江南四郡的时候,让向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后来平定益州之后,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徙房陵,后主践阼,向朗又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诸葛亮南征,向朗留统后事,五年,随诸葛亮进驻汉中。

  但是,因为马谡逃亡这件事,向朗为了讲究哥们义气结果被连累了,一撸到底,过了好几年才出来当个光禄勋,但是政治上还是背着案底的,一直处于不被信任的阶段,直到诸葛亮死了,才给他恢复名誉,迁为左将军,还对他曾经立过的功勋进行了总结和嘉奖,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向朗在马谡这件事上成见很深,他是一个主张依法治国的人,甚至关键的时候更要从严处理,此次北伐乃是第一次大举进攻,举国关注,100000大军啊,准备了好久,进展也是很顺利的,但是,就是因为马谡的自作聪明,功亏一篑了,所以为了给全国民众,全军上下一个交代,他再喜欢马谡,也要杀掉他以示自己的公正。

  但是,马谡不仅在战场上不争气,从战场上撤回来之后又干了一件丢人的事情:畏罪潜逃。

  马谡的逃亡肯定和向朗有关系,按照诸葛亮的气愤程度来说,向朗不仅是知道了他的藏身之处不举报,甚至是主动透露口风说诸葛亮要砍了他要他快跑。

  这就属于泄露军机了,影响很坏。

  所以,诸葛亮不仅要诛杀追捕马谡,还要惩治向朗一番。

  因此,马谡并不是《演义》中那样慷慨激昂的引颈就戮,而是当了逃兵。

  那么,最后是不是被逮捕归案了呢?《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这个写的有点模糊,有以下三种可能——

  A:马谡一直逃亡在外,临死的时候,感觉对不起诸葛亮对自己的厚爱,所以写了这封书信;

  B:马谡跑了一段时间后被抓了回来,关进了大牢,郁闷+羞愧,结果死在狱中,临死的时候写了这封信;

  C:马谡跑了一段时间后被抓了回来,关进大牢,数罪并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处于死刑,临死的时候给诸葛亮写了这封信。

  当然,也可以补上第4种可能:马谡不是被抓回来的,看见诸葛亮很生气,向朗又被自己给连累了,所以,就主动归案自首,然后死去。

  这里面第1种可能比较小一些,马谡的这封信除了对诸葛亮表示忏悔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既是向老大提出要求——您对我像父亲对儿子一样,我也把您当做父亲看待,希望您可以好好照顾我的家人。

  马谡虽然在畏罪潜逃这件事上很无耻,很不男人,但是,还不至于无耻到以一个将死的逃亡者身份向诸葛亮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还想让诸葛亮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不管是哪种可能,反正马谡的死不是很干净利索,肯定是逃亡过一段生涯是可以确定了,相信这才是最让诸葛亮感到郁闷的地方:我怎么就看走眼了呢?

  第1次北伐就此失败,杀了马谡(90%)、张休、李盛,提拔了王平、自行贬官以后,诸葛亮进入了短暂的闭关状态,随即,在同年的冬天就发动了第2次北伐——间隔不过半年的时间也可以看出,第1次北伐虽然失利,但是,蜀军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不过折了马谡的20000大军,收容一下,补充一下兵源,也就差不多了。

  这一次,诸葛亮选择的攻击点是:陈仓。

40—01:小胜,尚不足喜(1)
这年冬天,诸葛亮大军50000从散关出发,进而包围了军事重镇陈仓。

  为什么要这么快进军呢?因为东吴那边有了比较大的动静,鄱阳郡太守周鲂玩起了无间道,欺骗曹休,向曹休诈降,诱他带兵来鄱阳迎接,进行得相当顺利。

  曹休,这位曾经的虎豹骑统帅,自从从汉中战场撤离出来之后(协同曹洪在下辩击败了吴兰等蜀军将领),没有多久就接替了病逝的夏侯惇升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各处军事(还是姓曹好啊),曹丕三路大军伐吴的时候他的表现不错,击败了吕范,杀敌数千,而后一路升迁为征东将军,扬州牧,主打对东吴方面的防务。

  魏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休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侵略皖,被曹休击败,审德被杀,吴将韩综、翟丹等先后率众投降于曹休,因此曹休增邑400户,连同先前的共2500户,升为大司马,仍然都督扬州。

  公元228年,鄱阳太守周鲂玩起了无间道,按照按照孙权的主意(这起卧底身份只有少数高层才知道,以免消息泄露),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他跟大司马兼扬州牧曹休私通消息,约他发兵去接收鄱阳郡。

  一心建功立业的曹休中计,其实他本来也是怀疑的,但是,周鲂割发以示自己的忠诚,于是便信以为真,亲自率领骑兵步兵共100000前来接应周鲂。

  他从寿春发兵以后,魏明帝就叫贾逵带领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往东去跟曹休的军队会合,由皖城去夺取东关,而且司马懿也从江陵进发,形成三路围攻之势,以配合曹休的作战。

  结果,自然是中了诱敌深入之计,当他他走到石亭的时候,就遇到了准备好的陆逊主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好在有后面贾逵的接应,这才免于全军覆没的厄运,所谓的三路围攻之势自然也是胎死腹中了。

  因为东吴和曹魏在东面有了很大的动静,诸葛亮觉得时机到了,于是就准备在这一面也有所行动,配合一下,至于为什么选择陈仓嘛,再给他老哥诸葛瑾的信中已经做了答复:“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陈仓也算是有着悠久历史,位于今天的陕西宝鸡,早在秦孝公的时候就设立了陈仓县,后来韩信那个横空出世就是在这里展现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但是,上次诸葛亮撤军之后,曹真作为北线总指挥,已经留了一个心眼,加筑了陈仓城池,又派遣郝昭和王双两位将军以1500人把守。

  虽然人手不是很多,不过是1个独立团的规模而已,但是,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郝昭,又不是白痴,乃是久经战阵的老将:

  ——镇守河西十馀年,民夷畏服。

  太和元年,西平麹英反,杀临羌令、西都长,结果被郝昭迅速摆平。

  这一次换防到了陈仓,他一直在加紧防御工事的修筑,终于因为诸葛亮的大兵压境而派上了用场,蜀军昼夜相攻20多天就是寸步难进,因为粮食不够,东边已经不打了,后面的援军随后就会来到,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就此打住,回师汉中再图打算。

  本来这一次北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