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小女人 >

第1部分

小女人-第1部分

小说: 小女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禺 序
我不知该如何形容我的老伴玉茹。假若我再年轻些,又不生病,我想我是能够把她写出来的。
  她很不精明,不善于周旋,很愣,也很呆气。尽管她已这把年纪,为人处事仍有时像个孩子那么天真。也许正由于我俩都有些呆气,才能这样相处亲密无间吧。
  有一阵子,她偷偷摸摸离开我身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我问她在做什么,她总是笑而不答。
  过了些时候,她举着一沓子稿纸送到我面前说:“你看看吧,我写的小说。”我惊讶地望着一叠稿子,不料她还有这样的勇气。心想,她能写写也好,可以减少些她内心的孤寂。我知道,写作在她来说是多么困难啊!但我总是给她鼓劲说:“写吧,写得不错,继续写吧!”
  我生病住在医院里,玉茹因工作回上海去了,她来信告诉我,她的小说有希望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我既为她高兴,又觉得不大可能。可不久,真的在《新民晚报》上连载了。
  这些连载初次映在我眼前时,我正躺在病床上。我十分兴奋,忘了自己患病的苦恼,每天盼望着早点拿到《新民晚报》。
  这样,一天天地读下去,兴趣益发浓了,其中人物故事很吸引我。到了书中关节处,我猜想下面该有什么转折,总该奇峰突起了吧?不料作者写得平易亲切、不动声色,然而真实动人,人物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才是玉茹的文章,诚恳真实,像她的为人。
  玉茹告诉我,上海人认为不是唱京戏的李玉茹写的,而是一个同名者。
  我担心,夫妻关系密切,免不了偏爱、主观。我问过她的朋友和看过的人,他们都说确实写得不错,很感动人。我恨不得再多问一些人,肯定一下。
  我早就希望这本书能出单行本,但因种种原由,未成事实,耽搁了这许多年。现在有机会出版了,我是喜出望外的。
  这是玉茹写的第一本书,然而她已有些年纪了。
  《小女人》原名《品子》,它不是迟开的花朵。这粒美丽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地里,日后还要生长出更鲜美的花。
  我祝贺玉茹,更感谢那些用尽精力和智慧的朋友们,如王志远诸位,使《小女人》得以和读者见面。
   。。

胡絜青 序
我知道,李玉茹有“两好”,一是好演员,二是好妻子。现在,又多了一“好”,她还是个好作家,真不简单!
  好演员,用不着多说,尽人皆知。
  好妻子,却要特别地提一提。
  曹禺是老舍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我要公允地说一句,假如不是李玉茹及时地嫁给了曹禺,曹禺活得绝对不会这么愉快,也绝对不会活得这么硬朗。李玉茹救了曹禺一命!是她把他由郁闷、孤独、恍惚中解救出来,重新给了他生活的欢乐、温暖和规律。看着李玉茹如何关心照料曹禺,真让人感动。她替他制定菜谱,一星期都不重样;她替他穿衣服、洗脚,像对待一个虚弱的大孩子。李玉茹崇拜曹禺,尊重曹禺,打心眼里喜欢他,爱他。他们相识得很早,几十年之后才结合在一起,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桩幸事。在曹禺面前,李玉茹表现出了女人的一切柔情,是一位绝好的“小女人”。
  真巧,李玉茹写的第一本小说就叫《小女人》。
  这个《小女人》并不是那个“小女人”,但在骨子里,在本质上,小说是一首对“小女人”的颂歌。
  李玉茹年近70才拿起笔来写小说,这吓人一跳,证明李玉茹有才气,是个才气洋溢的人;而这件事本身就会对读者有吸引力,会吸引许多读者,包括我在内,都要读读这部书,看个究竟,听听这位叫李玉茹的大名鼎鼎的演员要讲个什么故事给我们听。在读者心目中,不论李玉茹讲什么,大概都会是有趣的,像有着无穷的奥秘似的。
  李玉茹是北京人,是满族人,是穷人,这三条决定了李玉茹的语言一定是生动活泼的,带着北京话特有的幽默和俏皮,带着北京话特有的表现力。它嘹亮,它朗朗上口,有强烈的音乐性,很好听。而当了一辈子演员的人写起小说来,一定会天然地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果然,李玉茹在语言上出手不凡,是活生生的。
  李玉茹生活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满腹故事,随便掏一点出来,便是好小说。我喜欢这些由生活中飘出来的故事,它们绝少胡编乱造,绝少做作,踏踏实实,朴素可爱。李玉茹的小说素材是她早年生活的回忆,回忆必然是亲切的,即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能生出好故事来。
  李玉茹写的是女人的故事,主角是女人,配角也是女人,而且写作的时候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我深深地被她那种柔情下的刚强、正义所震动。我觉得这是一本相当争气的新女性小说。
  所以我说,《小女人》很可爱,像它的作者一样可爱。
  我愿意看见可爱的“小女人”——70岁的小女人——写出第二本、第三本好小说来,我盼着它们的问世,再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 1993年12月23日于89岁生日之际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女人》内容提要
这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女士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品子的童养媳如何自强、自立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老北京天桥艺人及下层市民的生活。
  品子自幼给一家旗人的傻儿子做童养媳,饱受婆婆虐待,14岁便圆了房。男人死后,带着女儿艰辛度日,婆婆还谋划着卖她为娼。万般无奈,品子只好跟着唱莲花落的艺人到天桥卖唱。她从艺认真,洁身自好,并结识了一些侠肝义胆的艺人及进步青年郭先生,从而找到了自己的新生。
  小说描述细腻,朴实平易,娓娓道来,颇具京味,是一部戏剧界老艺术家所创作的少见的文学作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女人》目录
序曹禺
  序胡潔青
  搬家
  小破院
  活不下去
  雨地里
  好街坊
  我行吗?
  豁出去!
  撂地儿
  白兰
  为了小丑
  新街坊
  还得活!
  开小押店的
  品子真行!
  要出人命
  贫民学校
  侦缉队
  瑞福子
  怎么办?
  韩家潭
  像蜗牛
  真窝囊
  没想到!
  不易!
  说不出
  迷瞪
  逼得没路
  爱
  没奔头
  蚂蚁!
  天坛
  有了奔头
  没路!
  认输?
  别了,小院!
  舍不得
  活了
  新的路
  后记李玉茹
   。。

搬家(1)
“九一八”以后的北平,依然十分热闹。北平人爱说一句话:“咱们这儿,是出皇上的地方!”
  确实,北平内城大大小小就有九个城门。内城以外,还有七个外城门,北平人叫它里九外七。北有德胜门、安定门,南有永定门,东有东直门、齐化门,西有西直门、平则门,真是固若金汤。北平人十分以此自得。
  东西南北,经纬分明,聚集着的人们也是三六九等。有权有钱的人都住东城、西城。北城曾是八旗驻地,大清被推翻了,这一带也就算是贱地了。“下九流”则在东南城一带云集,时代变迁了,哈德门、花市,也都成了北平热闹的地方。南城更成了商业十分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前门大街到珠市口这一带,格外繁华,大绸缎庄、大药铺、首饰楼、古玩玉器铺、大茶叶铺,应有尽有。东单、东四牌楼,西单、西四牌楼,虽也有些商业店铺,但远远比不上前门大街热闹阔气。东西城住着的有钱人家,买东西也得到前门大街。那时候,王府井还提不到话下,也只有少数外国人开的铺子在经营。虽然已经有了东安市场,可仿佛也都是富贵人家常去的地方,一般人并不愿意去。因此前门大街这一带,真是车水马龙。有轨电车,北平人叫“铛铛车”,因为开车人不住地踩着脚底下的一个铜铃,发出“diāngdiāng”的响声,为的是叫人回避。马车、汽车,还有擦得锃亮的人力车,有时也发出丁冬声。坐在人力车上的人,往往故意把脚铃踩得既有节奏,又十分清脆,以显威风。行人们往往被这种丁冬声吸引着,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来看看。车上的人,有妙龄少女、少妇,打扮得花枝招展,故意叫人们多看看她们;也有穿蓝缎团花长袍子的先生,外穿一件黑漳绒坎肩,跷着二郎腿,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留着八字胡子,修剪得十分整洁,不可一世地坐在车上,偶尔也踩两下脚铃,为的是引人注目。就是他们的洋车夫,也是干净利索,上身白布对襟小褂,数不清的一字纽绊儿,下穿黑布裤子,扎着一副绑腿,脚踩千层底黑布鞋,头包雪白的羊肚手巾,跑起来飞快。
  北平人嗓子各个好,无论洋车夫的喊声:“靠边啦!”“借光您哪!”还是珠市口往南卖估衣的吆喝声,都是又有腔,又有调,这一嗓子老远就能听得见,真是地动山摇。
  就在这样热闹的前门大街上,有辆破洋车。拉车的是个老头,慢条斯理地走着,也不知他是吃力还是故意慢慢腾腾。车上坐着一位50岁左右的老太太,身穿一件蓝布夹袍,洗得退了颜色,可是板平板平的;黑布裤子绑着腿,一双家做千层底布鞋;头上用刨花水抹得连根头发丝也挑不起来,又抹了一层锅烟,像个乌黑乌黑的墨壳。她永远闭不上嘴,露着一口黄牙板子大薄牙,叫人看着恶心。这位老太太挺着腰杆,端端正正坐在洋车上。她的右边,戳着一条显鼻子显眼的红木板凳,左边还放了一卷席子,车簸箕里又放了一个煤炉子。
  跟在洋车后面走的是个20岁不到的小寡妇,长得白净,高高的鼻梁,鼻尖稍有点上翘,细眉秀目,眉目间带着一丝忧郁。她穿着一件灰布旗袍,挎着个蓝花土布包裹,背着个不大的铺盖卷,脚上一双黑布鞋,满脚尘土,但仍然看得出是一对不大不小的天足。她右手拎着一把铁壶,左手还领着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膀子上挎个破篮子,里面装着破瓶破罐。小女孩不断听到妈妈轻声的催促:“快点儿走!跟不上洋车,奶奶又要骂了!”小女孩很懂事,精瘦精瘦的小脸上净是虫癍,一双大得出奇的眼睛,满头黄毛被汗水紧紧贴在头上。坐在洋车上的老太太姓关,后面跟着走的是她的寡妇儿媳和惟一的孙女。关老太太东张西望地看着前门大街上一家家阔绰的店铺,还时不时地扭过头来喊:“品子,你们娘儿俩磨蹭什么?快点儿走!”
  这辆破洋车和这个老车夫、小寡妇、丑女孩,走在前门大街这么繁华的地方,很不相称,便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觉得挺稀罕。原来她们是从司法部街后身的四眼井,往南城珠市口大街西边的博余胡同搬家。前门的门洞两侧各有一座庙宇,一边是关帝庙,一边是观音庙。刚好今天是初一,关老太太让老车夫在关帝庙前停一停,她要烧炷香,求求关老爷保佑她们搬到新家日子过得顺畅;还想求个签儿,问问老头子的下落。老车夫慢悠悠撂下车把,品子连忙搬下炉子、席子和那条红木的宽板凳。关老太太常用这条红木板凳炫耀自己过去是够有谱儿的。品子把老太太扶下洋车,要搀她进庙。关老太太一甩手,龇着黄牙板子,竖起三角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
  

搬家(2)
“别进去!一个寡妇还进庙?冲了关帝爷,没有你的好!在门口看着我的红木板凳。小丑子也别进去!”关老太太说完,迈着方步进庙烧香去了。
  老拉车的看看这个年轻的小寡妇和细脖大脑袋的小姑娘。小姑娘正瞪着一双像被惊吓的小鹿似的眼睛瞅着妈妈,汗水顺着头上的黄毛滴滴嗒嗒往下流。老拉车的怜悯地说:
  “少奶奶,您背着这些东西走了一道儿了,在车簸箕里歇歇脚吧……把东西放在地上,抱着孩子上车歇会儿。”
  品子说:“不,不。谢谢您啦!不累,不累。您走了这么长的路,自个儿歇歇吧!”说着,把背着的东西放在车上。
  老拉车的也就不再吭声,从腰里掏出烟袋荷包,蹲在地上吧嗒吧嗒抽起烟来。品子把小丑放在车簸箕里坐下,给她擦擦汗,又把鞋脱下来,拍拍土,再给她穿上。老拉车的望着这年轻的小寡妇和丑丫头问:
  “进庙烧香的是你婆婆吧?”
  品子垂下眼皮,嗯了一声。
  老拉车的自言自语:“我一猜,就猜着了。不然怎么舍得!丫头,进庙去磕个头,保佑你长大了找个好婆家。”
  小丑两只大眼睛对着品子翻了翻,她多么想进去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呀!
  “奶奶为什么不叫我和妈妈进去?”小丑问着品子。
  品子用手给小丑理了理湿漉漉的黄毛,露出一丝丝苦笑,“小孩子,不要进去。奶奶烧香,不愿意咱们跟进去,怕冲撞了佛爷。等你长大了,妈妈带你进去烧香。小丑,你就在庙门口磕个头吧,让老佛爷保佑你快快长大!”
  小丑听妈这么一说,高兴极了,把挎着的篮子放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在庙门槛外磕了个头。小丑还没挺起身,关老太太就从庙门里出来了,她又从鼻子眼里哼了一声。
  “又是你妈教的!脏拉呱叽的,也不怕关帝爷见怪。快起来!”关老太太满脸怒气,瞪着三角眼瞥了一下品子。
  品子一见婆婆出了庙门,连忙把小丑拉起来,替小丑掸掸膝盖上的土,把篮子扔给小丑挎在小胳膊上。关老太太不屑一顾地撇了撇那张永远闭不上的大嘴,狠狠地说:“天生挎篮子的命!那么细的胳膊肘上,长了那么大的一颗黑痣,正好是挎篮子要饭的地方!”小丑吓得睁大了眼睛,把小胳膊使劲往后背,不肯再挎篮子。品子噙着眼泪,拉着小丑的另—只膀子,仍然给她挎上篮子。
  “不会的。不会的,奶奶吓唬你呢……”品子悄悄和小丑说着。
  拉车的老头慢慢地磕了磕旱烟袋,把烟荷包别在腰里。
  “我也想进庙烧炷香,保佑我这孤老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