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风雨彩虹 >

第2部分

风雨彩虹-第2部分

小说: 风雨彩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命的颜色,有的甚至是满眼的黑色、黑色、黑色——这是绝望与死亡的颜色;还有的是满眼的红色、红色、红色——这不是太阳的颜色,而是鲜血的颜色,是来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是老师、同学的鲜血的颜色。其实,这也是他们自己的生命的颜色。
  还清晰地记得,在去年“5·12”后的第10天,我们新教育团队就去了八一帐篷学校,除了童话、音乐盒和童书、绘本,我们带得最多的就是图画棒、蜡笔盒和绘图纸。我们知道,这是帮助孩子们疗伤的最好的工具,绘画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宣泄和投射。虽然孩子们的作品有不同的生命的颜色,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同伴的影响,这些颜色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再配上那些诸如《爱心树》、《獾的礼物》等美丽的童书、绘本,孩子们的心灵就会更加阳光灿烂。
  应该说,画集的绘画水平不敢恭维,与我们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比也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不要把它们看成是简单的绘画作品,而应该理解成为这些劫后余生的孩子对人生、生命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想象,应该把它作为我们认识这些孩子的生命的颜色的窗口。你看,那幅关于搬家的图画:一家人正在搬简单的家具,地上摆放着几条长凳,长凳下是一条由星星点点组成的黑线。这条黑线是什么呢?小画家的说明文字告诉我们:“搬家的时候,请不要踩到了凳子下的蚂蚁。”这些星星点点组成的黑线,竟然是同样具有生命的蚂蚁!“慈悲不伤蝼蚁命”,我想,这是灾难给孩子上的生命课。
  生命是有颜色的。生命的颜色在不同的“遭遇”下是可以变化的。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生命中的各种“遭遇”,但是,我们可以认识别人和我们自己的生命的颜色,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和自己书写生命的颜色,让它更加阳光、更加多彩。
  2009年5月1日于北京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
  

序二:啊,那些穿过震荡的天使
啊,那些穿过震荡的天使
  袁  岳
  我曾经在“5·12”地震后到过震区,见到很多震区的孩子,也看到很多为震区的孩子提供学习、娱乐和安慰场所的志愿者和各方面的支持者。在地震一周年以后的今年,我要非常感谢这本震区孩子的图画的编撰者,让我们重新看到我们惦念的孩子们的作品,这些让我们得到激励的作品。
  孩子会在他们的世界里想些什么?有多少人还记得在你童年的时候你每天的想法?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最怕和最喜欢什么?你还记得你夜中的噩梦,或者更可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反应?如果是你,经历“5·12”地震那样的震荡和黑暗,你会留下怎么样的印象?如果失去亲人与家园的是童年的你,你会是怎么样的感受?我们祈祷灾难不要降临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但是,我们想象过那些灾难降临在他们头上的孩子们的心中世界,是不是变了一个模样?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一份份明信片,来自于我们震区的小宝贝们,在这些图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童稚与天真,看到彩色的梦想,看到重新站立起来的家园,看到未来世界的景象,还有未来世界中我们的小天使焕然一新的式样。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不要去吓倒小孩子,因为孩子们的内心是脆弱的。我想,地震可是比我们普通人做出来的吓人动作,要厉害百倍,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孩子们绘画出的梦想,让我们看到他们内心的力量与坚强。
  那些穿过震荡的小孩子,是力量强大的天使,他们让我们体会到他们飞翔的能量。我们很多人生活在安乐之中,生活在无风无浪的日子里,但是,也许我们已经失去了生活的色彩,也失去了穿越日常生活刻板无趣的情趣,那么,把我们的眼光放到这些小朋友的图画上吧,你一张张地看,一点点地品,我们也许就能找到我们灵魂丢失的营养。我们能读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也能读到他们穿越他们眼前的现实,伸向未来的翅膀。
  什么能打破我们生命的硬壳,使我们的生活更明亮?让我们爱这些天使,让我们为他们献出代表我们心意的热量。我们会在热爱他们与热爱别人中得到充电,在帮助别人中重新出发得斗志昂扬,因为我们付出一些我们就在这样的付出中得到更多的补充与重新振作的航向。就这样,我们要把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小朋友,看成我们的示范与榜样,他们是我们生命的机会与明明可见的臂膀,因为他们和我们的彼此热爱,我们可以因此把我们的世界改造成一个面貌一新的地方。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东方卫视第一财经《头脑风暴》主持人。发表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方面的论述约900余万字。为多家美国著名思想库、知名大学、国际关系机构提供常规讲座。)
  

序三:像彩虹一样美丽(1)
像彩虹一样美丽
  李公明
  这是一本极其美丽、珍贵的画集。
  曹保印先生为本画集拟订的出版方案题为“为了风雨后的那道彩虹”,我觉得没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说明这本画集的意义了。美丽家园,幸福生活,自由梦想——这些出自经过劫难的孩子们笔下的图像真的像雨后彩虹一样美丽。
  风雨骤至,地裂山崩,灾难的突然降临使孩子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言传的。什么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这个问题之复杂、敏感可能会远远出乎人们的想象,更何况是发生在年幼的生命身上?在孩子们的图画中,倒塌的房屋、被压在废墟中的亲人、那些伸向天空的绝望的手……这些都是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是稚嫩的心灵所无法承受的重压。在孩子的笔下,死亡的痛苦呈现出它的各种形相,这是最令我们感到痛苦和忧虑的。对于成年人的世界来说,不难知道生之脆弱与无常、知道命运之吊诡与残酷,因此学会以珍惜和感恩对抗苦难,劫后的幸存者对此更有体会。因此古罗马作家西塞罗说,探讨哲学就是为了迎接死亡;许多哲学家都提倡在灾难后让心灵开朗飞扬,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以自由的浩气取笑和蔑视命运的残酷。但是,对于儿童来说,痛苦很容易滞留在他(她)们的心灵和梦魇中,风雨会过早地浇灭萌芽中的人生理想,这是最令人忧虑的事情。画集的编辑们认为应该尽力减少孩子们对痛苦经历的回忆,以明媚温暖的阳光和美丽的彩虹帮助孩子们走出灾难的阴影,是很有道理的。
  在西方古典文献中,中止悲哀、抚平痛苦的最有效方法是《奥德赛》中海伦从埃及人手里拿到的“有消除悲哀、愤怒、痛苦记忆的力量”的灵药。现实中当然不存在这样的灵药,只有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才是最好的灵药。因此,面对孩子们描绘美丽的家园和自由的梦想的图像,我认为他(她)们是在表达对于进步与幸福的祈愿;我还认为“风雨后的那道彩虹”绝不应被理解为和被利用为虚幻和廉价的装饰品——这是成年人的世界常对孩子的心灵犯下的罪错,而是在劫难后更强烈、更自觉地意识到的面对生活的真实理想和祈愿。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房屋整洁,亲人快乐——这些儿童美术中常见的图像在这里具有了无比真实的含义和强烈的情感。曹保印先生在笔记中说到:“在他们的笔下,理想依然是绿树红花,家乡依然是青山碧水,鸟儿展翅在蓝天中自由飞翔,小鸡小鸭小狗小猫小兔子享受着各自的乐趣。可以说,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出灾难的阴影,走向温暖的阳光。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我在欣赏这些图画时所强烈感受到的,以绘画的形式描绘出的心中彩虹,的确是抚慰孩子们心灵创伤的精神良药。当生活的悲剧降临、幼小的心灵可能会遭到扭曲的时候,表现美的观念和艺术创作必定可以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在纳粹残杀犹太人的特莱津集中营里,女艺术教育家弗利德仍然相信要用真善美的观念教育儿童,极力通过绘画使孩子们保持正常儿童对美的敏锐感受。她指导的儿童创作的几千张绘画作品保存在布拉格犹太人博物馆,今天的人们终于读懂了这些儿童画的价值:在集中营里,绘画依然美丽。'1'虽然历史不同、性质迥异,但同样是经历着痛苦的幼小心灵,这次展览和这本画集中的作品不也正是具有释放痛苦、向往美好人生的价值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序三:像彩虹一样美丽(2)
我还想顺带谈一谈由这些图画所联想到的目前儿童美术教育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在西方思想史上真正深刻地认识和呼吁儿童教育的意义和力量的,首先不是教育家,而是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艺术家。'2'与一般的儿童教育相比,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力量就更为凸显出审美、游戏、纯真精神等特性;对于儿童来说,绘画只是一种手段,从中可以获得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审美体验和体会自由创造的*。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珍护儿童的天性、稚趣的童真,并激发最新鲜奇特的想象力、最大胆的创造力。由于生活的进步,孩子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五彩缤纷。我们既应该让孩子们不断认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但也应该使孩子们慢慢懂得: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其实仍然只是那么少、那么谦卑地等待着朴素的心灵去发现和感受;应该使孩子们懂得珍爱一只在台阶上吱吱觅食的小麻雀,应该让孩子们相信森林中的绿衣仙子会为了车前草的被劫掠而哭泣……
  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中,有一种“小美院学生”或“小齐白石”的现象,大人们惟恐小孩进不了美院或当不了大师,过早地向儿童灌输成年人的审美观、绘画的技术能力。要懂得珍惜、呵护儿童纯真的感情、奇异的想象力和稚拙的表现手法,这是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最为关键的价值观念和教学素质。我曾经有过一次带一群学美术的孩子出去旅行写生的体验。我尽量鼓励孩子们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大胆创造,优美风景、民间的故事等等这一切都在孩子们的笔下互相穿插、自由衍生,形成了一幅幅洋溢着无限稚趣与自由想象的画面。但是我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年人世界逐求功利性目标的影响下,这种天真、自由的岁月很快将成为过去。
  从儿童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在这次展览所收集的绘画作品中还使我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是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美术教育的落后状况,从许多不同年龄孩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缺乏相应的绘画与审美教育,一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的绘画能力还是处于幼儿园的水平;二是应该警惕和避免成年人社会的意识、口号对孩子们朴素、纯真心灵的污染和扭曲,这一点是更为重要的。在20世纪英国作曲家迈克尔·肯普·蒂皮特 (Michael Kemp  Tippett)创作的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A Child of Our Time)中,那些孩子的命运在迷途中昭示着他们的无辜、善良和纯真,但社会强权的轰鸣、改造,使人心悸不已。作者因此而说∶“我要让悲剧唱出声来!”当这部清唱剧在欧洲各地上演,据说有数次令全场泪如雨下……我们也真该想想,我们以成年人的名义、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对孩子作了什么?
  据悉,这次展览的作品和绘画集义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支持灾区重建,特别是关注儿童的绘画才能培养,这真是很有意义、很值得大家关注的事情。我相信雨后的彩虹不但是美丽的,而且可以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永不褪色。
  2009,5,5
  注释:
  '1' 参见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第70~71页,三联书店,2007年
  '2' 参见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第44页,王柏华、马晓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系主任、美术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美术史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至今任《美术馆》杂志执行主编,2003年任《东方》杂志主编。著有《广东美术史》、《历史是什么》、《左岸的狂欢节》、《图说世界美术大系》等。)
   。 想看书来

序四:从什么时候起,“理想”变成了“梦想”
从什么时候起,“理想”变成了“梦想”
  陈家琪
  这是一本很幼稚的画册。里面有一位孩子说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在我看来,这个梦想与那个说他的梦想是当一名音乐家,另有一个说他的梦想是一家人在白云上走,幸福一身(生),平安一身(生),还有一个名叫王辉的孩子用了“未来的故居”这样语句不通的想象来表达他的梦想,所有这样,真的只能算是梦想,梦中的想象,而不是我们小时候高唱的理想。
  我像他们那么大时,整天唱的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前后两段,第一段的结尾是“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第二段结尾是“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理想建立在“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上。
  半个世纪过去了。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胜利”在哪里?“理想”在哪里?他们,或者说我们该向哪个方向前进?
  在地图上沿汶川——北川——青川向东北方向搜索,刚刚进入甘肃境内,向西看一眼,那就是文县。它肯定在“5·12大地震”震区范围内,但似乎又是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我不记得哪里曾经报道过那里的情况——至少在我,印象中并没有出现过文县震后的画面。
  但现在,有这么一本画册就摆放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它逼迫着我们必须面对孩子们的幼稚与梦想,面对他们梦想中的家园、青山、房舍、教室、帐篷、吊针、和平与荒凉,当然还有苦涩的心灵。
  文县,文县的孩子,如果没有人提及他们,如果没有这本画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