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香蒲草的记忆 >

第42部分

香蒲草的记忆-第42部分

小说: 香蒲草的记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月十五月儿圆,

  西瓜月饼敬老天;

  有吃有喝又有穿,

  全家团圆都平安。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说:九为阳数。日月都逢九,故名重阳。村里人也称重九节。重阳节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日,古人将这个节日定在九月初九,可能含有惜秋的意思。九这个数,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人们称为“至数”。古人特别讲究物极必反,九月九日,双阳重合,也意味着阳衰阴盛。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雁来燕去,相逢路上话春秋。

  《续修崞县志》中记载:九月九日,祭城隍神。过去村里人,在这天就有祭祀天地或城隍的习俗。在其它一些地方,有采*的习俗,也有登高的传统。。 最好的txt下载网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四)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四)

  
  农历十月初一,村里人称寒衣节。它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重在祭祀祖先。十月为孟寒,十月初一又是进入冬季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联想到亡人的防寒需要,尊祖孝先,表示悼念,应该是送寒衣节来历的根源。过去,传说还有这么一首歌谣:

  粘纸做衣细剪裁,

  送往坟头化尘埃。

  都说阴间可御寒,

  遍地哭声随风来。

  说得正是十月初一人们上坟的情景。

  还有流传在村里的《光棍哭妻》,形容这天一个光棍的心情:

  人家上坟般般样,

  光棍上坟心难活(难活为村民土语,意同难受)。

  娃娃们哭闹着要亲娘,

  好像刀子绞肚肠。

  人家吃饭变花样,

  咱家顿顿熬稀饭。

  白天受上一天苦,

  黑夜还得补衣裳。

  一人偷偷哭一场,

  没老婆的好徆惶(徆惶为村民土语,取意为可怜)。

  农历十二月初八,村里人称为腊八节。《风俗通》里是这样解释“腊”的: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也就是说,“腊”是古人一种祭祀方式,也称腊祭。过去是祭天地之神,也有慰劳农民的意思。《礼记&;#8226;郊特牲》中说: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过去祭祀物品是丰收的五谷,就是将五谷制熟分享,这种食物就是“粥”。佛教进入中国后,又有此说: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伽牟尼的成道日,在这儿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释伽牟尼成佛前,曾四处寻求人生真谛,苦修行多年。一天,他来到北印度摩揭陀国,也就是印度现在的比哈尔邦尼连河附近,由于饥饿劳累,晕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看见后,用自己的乳糜将其救活。释伽牟尼恢复元气后,到尼连河中洗了个澡,然后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悟通了人生真谛,于十二月初八成佛。因此,佛教以这天为佛成道节,煮粥供佛,僧俗共食。清朝道光皇帝还专门写了一首《腊八粥》的诗: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雅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马邑县志》中说:腊凡四十日,而以十二月之八日为胜。俗于前夜煮诸豆和米,杂以枣、核桃为粥,黎明食之。稍迟则忌之,曰犯红眼。

  村里人的习俗是,腊八前一天,到河里“刨”一冰块,然后放进水缸里,或将冰块放在树杈上,也将冰块扔在粪堆上。原因为何?村里人都不知道。只是习惯。老人们从冰块上,还能看出明年种何种农作物收成好。至于做粥,原料又是五花八门,有人取八种豆类,如黄豆、黑豆、绿豆、红豆、豌豆、莲豆、芸豆、小米;有人取八种农作物,如红暑、红枣、核桃、杏仁、果脯、草霉、黄豆、糯米。大部分村里人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一般是用家里现成的豆类及米类,也有放红枣、红暑等物的,总之是就地取材。而且有这个讲究,意思是说,腊八粥吃得越早越好。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村里人称祭灶节。《马邑县志》中说:今俗以二十三日夜初,涤釜濯叠,设香楮、饴糖,又以黑豆、寸草为秣马,具祭告灶前,曰送灶君上天。村里人没有这么复杂,他们只知道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的节日。过了二十三,村里人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哪天打扫都没有说法,娶媳妇,嫁闺女,不用选吉择日,称为赶乱婚。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得:

  岁晏乡村嫁娶忙,

  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

  守岁今年是洞房。

  下来就是忙着除夕节的准备工作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腊月:寒冬里的喜庆
腊月:寒冬里的喜庆

  
  以前,村里人过大年时,家家户户总要生一盆豆芽,做几瓶黄酒,做一锅豆腐,自家也吃,但主要是为了招待亲朋好友。

  先说生豆芽,村里人一进腊月十*,先把绿豆拣好,放在盆子里,做晚饭时,烧一锅开水,放凉,手放进水里能定住为止。定在这儿,也可以理解成不动。晚上睡觉前,将凉水倒在菜刀上,然后再流进盆子里。或者是在盆子里放一个顶针子,顶针子是过去女人们做针线活时,手指上套得那个铁环儿,用来保护手指。村里人讲究,水过铁,生出来的豆芽没有铁豆(指不发芽的绿豆,用铁来形容其硬)。然后放在炕头上,有的人家还在盆子上盖一个棉被子或棉大衣,取保暖之用。

  之后,每天早晚各浇一遍水。村里人自古以来就有珍惜水的良好传统:从盆子里流出来的水,还要再倒进盆子里。有的人家还想出一个更巧妙的办法,就是在盆子底下钻一个洞,往里倒水时,把那个洞用布堵住;往出放水时,把那个布取掉。这样不厌其烦地过上七八天,多则十天,豆芽就生好了。一般是一升绿豆,能生十升豆芽。就这个比例,然后根据家里的人数,再决定绿豆的数量。然后把生好的豆芽放进盆子里,吃的时候,捞出来,或炒,或凉拌,都行。现在人们很少种绿豆了,也就很少有人家生豆芽,一般是买上几斤现成的,人们图省事,却没有了生豆芽那种乐趣。

  小时候,我见过母亲生豆芽。

  做黄酒的方法,基本上和生豆芽的程序差不多,只是将黄米煮熟后,放进一个封闭比较好的容器里面,倒上水,也是放在炕头那儿,也是在上面盖一些衣被之类的东西,为取暖,也为其发酵,还加一种叫“粬”的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捞出碴子,然后就做成了黄酒。小时候,见外祖母做过黄酒,初喝不习惯那个酒味,多喝几口,感到还行。外祖母说,冬天喝一二口黄酒,对身体有益,补身,暖肚,还健胃。现在人们不怎么做这种酒了,可能是嫌其麻烦,也有可能是不会做。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喝白酒,个别家庭也喝啤酒和红酒,那是极其少数的。

  做豆腐的程序也不复杂,先将黄豆拣好,然后在粉碎机上打成四六瓣儿,再倒上水泡着,然后再放进粉碎机里磨成糊状,然后放进锅里煮。煮熟后,还放一种卤水,村里人称点豆腐。所谓的点,就是用那种卤水点。点好后,放在架子上压,过一段时间,就做成了豆腐。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放进锅里煮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灶火里的火,不能太急。火急了,豆腐会老;也不能太慢,火慢了,会没有豆腐。其二是点豆腐放卤水时,一定要均匀适时。 

  由此,想起村里人在冬天用的一个东西,它叫烟筒盖子,当然这是过去的事情。在数九寒天来临之际,村里人家家烟筒上都安着一个烟筒盖子,每天睡觉前,把盖子放下来,也就是不让烟筒把坑里的热气抽跑,其作用不外乎保温。每天早晨一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拉开烟筒盖子,否则不能做饭。我原以为一个木头做得烟筒盖子,怎么能在高高的烟筒上放住呢?别说是数九寒天的西北风,就是早晚这一拉一放,还不把它给拉下来?

  父亲的解释之词,在我意料之外:先在烟筒上放一块坑板,中间掏一圆洞,把烟筒盖子放在上面,然后用泥抹住。这么简单的答案,我都想不出来,可见我这个人是聪明不足,糊涂有余。

  由过年做黄酒,生豆芽,做豆腐,我想起烟筒盖子,说明过年在我小时候的印象是非常美好的。男孩可以放炮,吃好吃的;女孩则喜欢穿新衣,吃糖块。

  人过三十,娶妻养儿,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二步并成一步走,还嫌赶不上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年,对中年人来说,虽说也有一点兴奋,但心里想得更多的,则是对家庭的责任:子女大了要上学,学习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孩子不上学,眼看着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没有新房怎么办?父母年龄大了,整天下地劳动,万一劳累成疾怎么办?弟妹们也都成家生儿育女了,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虽说见面满脸微笑,衣着高挡,但是微笑背后是什么?高级的衣服里面又是什么?

  还有许多。当然这是我的想象,也可能是多此一虑。俗语说得好:有钱难买老来福,儿孙自有儿孙福。但是,这二句俗语当中,并没有提到中年人的福在哪里?

  上有老人不是福吗?下有子女不是福吗?有人这样对我说,我无言以对。

  在这儿,我还想加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与冬天有关,这个故事与过去的农村有关。

  在村里,过去我家有一个穿壶,就是在火炉子里面放的那个又细又长的水壶。后来和父亲说了,他老人家说我这个穿字写错了。我问他老人家怎么写?父亲说了这么三句话儿:

  兴字头,

  林字腰,

  大字底下卖火烧。

  这三句话,写成一个字,就是:爨。

腊月:春联
腊月:春联

  
  村民的节日,基本上与群体娱乐,勉劝农事,祈求丰收,祭祀祖先有关。以农为本,驱灾祈福,又是所有节日的特点。儒、释、道三教并存,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佛教、道教为两翼的文化格式,养成了善良、宽容、纯朴、务实、敦厚的民风民俗。

  在村里,数除夕节最能体现节日那种气氛了。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村里人称之为除夕节,也叫年三十。除者,岁时逝也;夕者,夜晚也。原意是:

  一夜连双岁,

  三更分二年。

  忙忙碌碌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这一刻更显珍贵,尤其留恋。除夕这天,村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第二天的过大年,进行最后的准备。

  第一项工作,首先是清扫卫生。室内室外,都要彻底打扫一遍,就是平时很少光顾的墙旮旯,也要认真清扫。俗语说,柴有柴样,炭有炭样;清水洒街,黄土垫圈;院里院外,喜气洋洋。大部分人家,还要把院里的垃圾杂物,以及厕所里的粪便,都要清理出去。

  把院打扫干净之后,然后是安置神位,村里人习惯把各路神仙统称为“爷爷”。村里人认为,春节凌晨,上天诸位神灵都要降临人间,与民同乐,与民同庆。村里人一般请得神仙有:财神爷、灶君爷、土地爷、天地爷。木匠人家还请鲁班爷,读书人家还请文昌爷,饲养牛马驴羊的人家,还请马王爷。所谓的请,其实就是在一张黄纸上写个牌位,牌位旁边再写一副对联,贴在一块木板上,前面摆上香炉,在香炉里插一小枝柏树,牌位旁边放上一些香和蜡烛,这就行了。

  土地爷的神位,大都摆在人家的大门里面。灶君爷的神位,一般设在人家的锅灶上。天地爷的神位,一般设在人家的院落里。财神爷的神位,一般设在人家居住的房子里。文昌爷的神位,一般设在人家的书房。马王爷的神位,一般设在人家的牛马圈外面。

  下来就是写春联了。村里人写对联,一般找有文化的人来写。其实他们也会写,只是不愿意磨墨洗砚,展纸捉笔。记得祖父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就为村民写了一辈子对联。从早上一睁开眼睛写至天黑,就坐在坑上不动,给村里人写对联,给村里人写爷爷的牌位。写完一家,接着再写第二家。写累了,就靠在被子上躺一会儿,或者是抽支烟。然后接着再写。人常说,文如其人,其实是字如其人。看一个人写出来的字,就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和脾气,也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来。祖父是非常正统的教书先生,言行都极其规范,从他老人家写出来的字,就可以看出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绝不是我笔下的狂草疾书,也不是那种龙飞凤舞,而是横有力,竖有劲,一撇一捺见功夫,用二句成语来说,就是:

  *浑厚,

  真气盎溢。

  祖父走了之后,父亲又继承了祖父的遗风,接着为村民义务书写对联。而我则是在他们基础上,又多了一些个性。反映在写字作文上,就是一种浮躁,也可以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是天性,也是性格。但在我的骨子里,不能否认祖父和父亲遗传给我的那种与人为善。

  有时,我在场的话,看见父亲那么累,我说我替您写写吧!虽然没有父亲写得好,但是我写得快。有人喜欢我的字,有人就不喜欢,他还不敢明说,先让我抽根烟,然后和我闲聊,这意思就是让父亲写。因为父亲写得工整,而且还传统实在。而我的字是龙飞凤舞,不拘形式,好像写钢笔字那样。

  写好对联后,就该贴对联、贴字楼、贴窗花了。有的地方还贴门神,村里没有这个习俗。对联多为红纸黑字。一进腊月二十,村里人就开始置买红纸。 

  近年来,从城里流传到村里一些不良现象,就是过年不写对联,而是从商店里买印刷好的对联。小的五角一对,大的一元一对,这也是极其少数的。大多数村里人还是自己写,一来省钱,二来主要是要这个气氛。

  在这儿,我想起村里人讲过这么一件故事:过去人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