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我读鬼谷子 >

第17部分

我读鬼谷子-第17部分

小说: 我读鬼谷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鬼谷子始终反对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始终要做到平心静气的听取别人的陈述,静观事态变化、弄清事态规律、分清谁是谁非。即便听到的不是自己需要知道的事情,也不要打断别人的陈述。要善于从别人阐述内容的细小情节再结合他的一举一动加以类比推理,也就可以推测出别人是何种类别的人了。

  如果我们探知了别人的内心世界,就可以估量出别人的能力,影射出他的真实意图,这样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如此这般,就可以保证谋略实施的百发百中。

  要想透彻的了解别人,首先要透彻的分析自己,正所谓“知己知彼”。根据自己所具有的客观条件,来制定应对谋略,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应对别人时是否行之有效。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了。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观察别人的言行,推测别人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做到准确无误。

  在未了解别人的情形时,要用圆滑之道来应对,要隐藏自己的情形。一旦了解了别人的情形,就要果断、刚毅、雷厉风行。进退左右,都要按照这种道行行事。

  自己没有制定周密的计划,引导别人就不会按照计划行驶,就叫做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自己经过周密计划后再来应对别人,方法和策略应用于无形之中,不能让对方识破,这简直就是天神所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连环三计
连环三计

  楚襄王刚刚即位,齐王的使者便率50乘兵车赶到楚国。齐使施礼完毕。便“嘿嘿”地冷笑:“当初陛下作太子时留在齐国当人质,以献楚国东地500里作为提前返楚的条件。如今,齐王要我特地来传个话,陛下会不会食言?”

  楚襄王一时怔住了,屏退左右,请齐使稍作休息。他忙请来了当初劝他献地脱身的太傅慎到(约前395—约前315 年):“这事真难办了,齐国果真派人来要地啦!”

  慎到是个学者,被人们尊称为慎子。此刻他沉着地说:“别慌,大王明天召见众大臣,让他们各献妙计。”

  第二天早朝,楚襄王心里直打鼓。

  上柱国子良率先献计:“大王,您不能不给东地。身为一国之君,大王是金口玉言,一旦不讲信义,将被天下诸侯讥笑。先给他,显大王守信;再夺回,显大王武功强大!”

  子良才退下,昭常上前劝谏:“大王,东地500 里国上万万给不得。割去它,楚国将失半壁江山。我愿率兵死守东地!”

  昭常退下,景鲤平静地给襄王分析:“地要给,否则将失信于天下。楚国难抵齐国强兵,臣愿代大王赴秦国凭三寸不烂之舌搬来救兵!”

  景鲤退出后,慎子笑眯眯地踱进拜见襄王。

  襄王皱着脸告诉了一切,慎子呵呵一笑:“大王,子良、昭常、景鲤各有见地,您全采用!”

  襄王恨恨地瞪了他一眼,“别开玩笑啦!”

  慎子笑得更厉害了,他不急不慢地伸出右手三指:“大王发给上柱国子良50乘,东面献地500 里给齐;在子良起程的第二天,派遣昭常为大司马。令他去镇守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再派遣景鲤率车50乘,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大王,这叫连环三计。我管保大王不用一兵一卒,保住500 里东地完好无损!”

  子良奔赴齐国说明来意,齐王大喜之余,急遣使者率兵前去接受东地。

  已在镇守的昭常却迎面慷慨陈词:“别做梦了。我奉命守东地,誓与国土共存齐王闻讯,气鼓鼓地呵斥子良:“这,这作何解释!”

  子良大怒:“昭常肯定是假托王命自作主张。大王,您派兵攻打好了!”

  齐王一声令下,浩浩荡荡的齐国军队直扑东地。杀声震天,飞箭如蝗笼罩满昭常所守的阵地。齐军刚欲攻入楚国边界,50万秦国大军却已铁桶似地围严了齐国西边疆域。秦国领兵将军大声发话:“齐王阻拦楚太子返楚已不仁在先,再要夺楚500 里国土更是不义之举。齐兵欲行非礼,秦国50万大军愿替天下诸侯主持个公道,跟齐军奉陪到底!”

  齐王在朝连听急报,惊恐万状,忙请子良火速回楚:齐国再也不要楚国500 里东地啦!

  送走子良,他急遣特使出使秦国,火速解除齐国的燃眉之急。

  楚襄王听完这些飞速传来的消息,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冲站在一旁的慎子会心地一笑。

  慎子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充分了解了楚国的国情和齐国的现状,特别把齐国国王的心思揣摩的一清二楚,所以制定的谋略能够恰如其分,每战必胜。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无所作为的曹参
无所作为的曹参

  西汉开国功臣曹参是江苏沛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沛县狱吏。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

  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曹参在齐国担任相国的九年中,按照黄老“无为而治”的办法制定各项政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使齐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所以齐国人都称颂曹参是贤明的丞相。

  萧何去世后,曹参担任相国一职,新丞相来了以后,对朝廷的事什么也不管不问,一天到晚就和人在丞相府喝酒聊天。有些性急的官员就到丞相府来求见,想对曹参提出忠告,同时为他献计献策。曹参知道这些官员来的目的,所以凡有客人来,他都不等他们开口谈朝廷大事。就把来人拖到酒桌上,并打岔说:“先喝酒、喝酒,有什么事喝完酒再慢慢地谈。”喝了几杯酒后,曹参还不想谈正事,客人心想不能白来一趟,总想抓住机会谈正事。一看客人要开口谈正事了,曹参马上叫人敬酒,不让客人有开口的机会。他一杯接一杯的劝客人喝酒,直到把客人灌醉送走完事。后来,想到丞相府奏事的朝廷大臣,对这种情况也都习以为常了。他们逐步理解了丞相的苦心,知道丞相对朝廷的事,不想多生枝节,所以也就照章办理,从此官员再也不敢随意变动旧章,更不敢生事或乱出生意了。

  汉惠帝问他:“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曹参是个明白人,他实在是太了解国家,太了解自己了,所以,他能够把汉惠帝说得心悦诚服,他能够无为而无所不为。

鲍叔牙和管仲
鲍叔牙和管仲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颍上(今属安徽)人。(晋张处度《列子&;#8226;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

  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

  不久,齐国发生*,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

  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

  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太了解管仲了,同时他也非常了解自己,所以他自己放弃了当宰相的机会而极力推荐管仲。

孙子与伍子胥
孙子与伍子胥

  孙武(约前535—约前470),字长卿,后人尊称为孙子,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汉族。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他自幼喜研兵法,颇有心得。在其18岁时,因齐国内乱不止,他深感无用武之地,便离开齐国去往吴国。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yun第二声),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人,也有一说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谋战圣》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吴王夫差继位后,虽能继承父业,争当霸主,但其生活极其奢侈、腐化。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在朝政上也逐渐变得独断专横、自以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也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伯嚭收受了越国的巨额贿赂,充分利用受到夫差宠信的合法身份和手中掌握的权力,离间夫差和孙武、伍子胥等忠臣贤士的关系,结党营私,借刀杀人。

  夫差的狂妄孤行,伯嚭的贪婪祸国,吴国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倾轧争斗,这一切孙武看得十分清楚。他机敏地觉察到吴王夫差在奸臣的诱惑下,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执行了极其错误的战略方针,已经不可救药,无法扭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他不愿重蹈叔父田穰苴的覆辙,著述兵法以教后人才是自己的选择。孙武在其兵法十三篇首篇《计》中就曾写道:“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现在该是急流勇退,辞去将军的官衔,归隐养老的时候了。

  孙武向夫差正式提出了自己不愿为官、归隐养老的要求。夫差让伍子胥再三挽留孙武,但孙武此时已是去意已决,不可动摇。临别之时,孙武与伍子胥进行了深谈。他暗地里劝好友伍子胥:“你知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吗?自古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吴王夫差现在自恃强盛,四境无虞,以至奢侈无度,荒废朝政。如果我们功成名就还不懂得隐退,哪将来必定会有后患的。我并不是只想自保,也是想着保全自己的家小啊。”伍子胥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吴王夫差念孙武战功卓越,临别赠送了金帛数车。孙武沿路全部散发给了贫困百姓,以示其全心归隐。

  孙武走后,伍子胥未听从孙武的劝告,在越国的问题上继续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夫差进谏。伍子胥的苦谏,夫差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厌恶反感,日久就疏远他,咒骂他。后来,夫差在伯嚭的挑拔下,借口伐齐前伍子胥偷偷地把自己的儿子送往齐国怀有二心,是对自己不忠,于是派人送属镂之剑(属镂为剑名),赐伍子胥自刎。死后不予安葬,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