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白居易传 >

第6部分

白居易传-第6部分

小说: 白居易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初携手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别后何人堪共醉,犹馋十日好风光。

  杨氏弟兄俱醉卧,披衣独其下高斋。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

  耐心等待,吉星高照,不久,白居易终于获得升迁,受命入朝,任官翰林院。

  离开周至后,白居易对周至的山水旧友行思坐想,念念不忘。他不断修书发往周至,问候王质夫并诸位好友——

  回忆当初相识,相互欣赏的是出乎世俗,我任周至小吏,也不是名利使之。春阳下我们流连在仙游潭边,秋风中我们聚谈在云居阁头。

  在高楼上欣赏潺潺流水,在青藤下观览漠漠青潭。吟诗,我们围坐在石头上,把酒,我们相酌在响泉边。

  忽然告别了,乐天我是被簪缨所俘虏了呀。挚友你还是山间的闲云,我已经成了笼中的囚鹤。

  周至岁月好似一场春梦,往事历历全都像在昨日。又是一度春深时日,故地的花瓣想必正在飘落呢……

白居易传 十八 初受恩宠
十八 初受恩宠

  元和三年,对白居易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

  到长安后,先做了一段时间的翰林院学士。四月二十八日,拜授左拾遗。不久,又与杨汝士的小妹完婚。

  杨氏虽然不识文字,也远音律,但贤淑、美丽,她让三十七岁的白居易享受到了迟来的婚姻,由是,白居易曾词意恳切地有韵相赠——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陶潜不营生,翟氏自伐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梁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锈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翰林学士和左拾遗均属近职,随侍皇上,听候差遣,令人羡慕。

  门下省设左拾遗六人,中书省设右拾遗六人。这些拾遗执掌供奉和谏议等职事,朝廷有大事商议,拾遗可参与廷议,直抒己见,也可直接向皇帝陈述政治得失、天下利弊,乃至应当兴废的意见。拾遗虽说只有八品,年俸三十九万钱,但是参与朝政、施展抱负的良职——

  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

  白居易初受恩宠、喜不自禁,五月初八日,他就上了一道奏疏,向宪宗一吐衷肠——

  臣所以授官以来,仅经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今陛下肇临皇极,初受鸿名,夙夜忧勤,以求致理。每施一政,举一事,无不合于道,便于时者。万一事有不便于时者,陛下岂不欲闻之乎?万一政有不合于道者,陛下岂不欲知之乎?倘陛下言动之际,诏令之间,小有阙遗,稍关损益,臣必密陈所见,潜献所闻,但在圣心裁断而已。臣又职在禁中,不同外司,欲竭愚诚,合先陈露。伏希天鉴,深察赤诚……

  供奉于内廷学士院的翰林学士,专门为皇上草拟罢免将相、号令征伐等各种重要制诏,号为“内相”,又被称作“天子私人”。左拾遗隶属于门下省,拾国家遗事而言论之,位从八品。一个经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能获得职位如此,白居易还是比较幸运的。

  这年夏天,宪宗举行科试,选拔直言极谏、贤良方正的官吏。参加这次考试的翰林学士牛僧孺、皇甫湜等三人,在“试策”中胸襟坦白,慷慨陈词,毫无顾忌地纵议朝弊,剑指权宦,很受考官赏识。

  考官吏部侍郎杨于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将牛僧孺、皇甫湜等都列入上等。复考官翰林学士裴垍、王涯等审阅考卷后,也都一致同意。但是宰相李吉甫和众宦官被激怒了,他们以皇甫湜是复考官王涯外甥为由上书,“泣诉”于宪宗,指称考官徇私舞弊。

  宪宗听信李吉甫和众宦官,贬杨于陵为广府节度使,罢裴垍翰林学士,除户部侍郎,裴垍、王涯出翰林院。

  初任左拾遗的白居易目睹这场制科冤案,不禁对李吉甫等人的无耻行径义愤填膺,遂上《论制科人状》,慷慨陈辞——

  ……臣伏以裴垍、王涯、卢坦、韦贯之等皆公忠正直,内外咸知,所宜授以要权,致之近地。故此来情私相谓曰:此数人者,皆人之望也。若数人进,则必君子道长;若数人退,则必小人之道行。故卜时事之否臧,在数人之进退也!……乞俯回圣览,特示宽恩,僧儒等准往例与宫,裴垍等依旧职奖用,使内外人意欢然再安。若以臣此言理非允当,以臣覆责,事涉乖宜,则臣等见在四人,亦宜各加黜责,岂可六人同事,唯罪两人?虽圣造优容,且过朝夕。在臣惕惧,岂可苟安。敢不自陈,以待罪戾……

  《论制科人状》自然难以改变宪宗的决定。

  进士集团要求改革时政,刷新朝纲,宦官和旧官僚集团为保既得权势,主张因循守旧,党同伐异,互相残害,这种朋党之争,长久延续不绝。尽管白居易不介入任何一方,但刚刚入朝参政,尚未深知宦官集团和进士集团长期矛盾内情的白居易实际上已经站在进士集团的立场上了。

白居易传 十九 方镇之论
十九 方镇之论

  元和三年九月,荆南道节度使裴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守司空、同平章于頔请求入朝,宪宗诏准。

  白居易看出此二人的不良居心,于是及时提状,据理陈述利害,提醒宪宗加以拒绝。

  裴均本性贪馋,每为向朝廷进奉,在驻地大肆搜刮,人品低下,为仕林所不齿。但裴均在永贞事变中助宪宗登位有功,因而还是受到宪宗恩顾,得除官职。

  于頔更是公然聚敛,肆意虐杀,专横跋扈,凌上威下,但其搜刮地方有术,对朝廷累有进奉,又因割据势力过大,宪宗为了分化地方武装,采取了宽让和施宠的态度,授其以位,还应其要求把长女永昌公主嫁给于頔的四子于季友,做成了亲家。

  紧接着,淮南节度使王锷来朝,要求宰相头衔。

  王锷曾任岭南节度使; 利用边郡特点,大肆搜刮民财,对于外国来的商船,他也没收其利,得到的钱与两税钱一般多,家财富于公藏,人所共知。但此人善于用赃,对宦官巨款贿赂,对宪宗厚贡进奉。宪宗收了王锷的大宗财物,便想让他遂愿。

  白居易向来鄙视王锷的为人,上《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强烈反对王锷的买官之举——

  臣伏以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合轻授。王锷既非清望,又无大功,若加此官,深为不可。咋日裴均除平章事,内外之议,早已纷然。今王锷若除,则如王锷之辈,皆生冀望之心矣。若尽与,则典章大坏,又未感恩;若不与,则厚薄有殊,或生怨望,幸门一启,无可奈何。

  白居易尖锐指出,王锷担当方镇,不顾地方凋残,只顾大肆收刮,以致淮南地区民不聊生。他带来京城进奉皇帝的大量财物,美其名曰贡赋盈余,实为搜刮所得,朝野尽知。倘若让他如愿以偿,恐怕天下人都会说陛下收了王锷的进奉才让他做宰相的。还恐怕各道节度使,从今以后都要效法王锷,搜刮庶民来谋求宰相。

  宪宗看完白居易据理力谏的奏章后,觉得应该采纳,但他又要顾全面子,便给王锷加了个检校司徒、河中尹、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把他打发了。

  元和四年春夏季节,天气久旱,灾情深重,千里赤地,饿殍载途,宪宗为此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失德之处,白居易大受感动——

  为君者以“明”为圣,为臣者以“直”为宗,热烈祝贺这个体恤黎民的美好开始,衷心希望优良传统保持下去。

  白居易接着上书奏道:皇上空言“罪己”是不够的,要真正惠民,最好是减轻缴纳,免除租税。遇上荒年,谷物歉收,百姓已经难以为生,还要交租纳税,在差吏的催迫征收之下,势必难以活命。诚望皇上能广播皇恩,对受灾地区,按灾情轻重,或减,或免,以救灾民于水火之中。

  白居易奏请免除百姓租税,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民显然是有利的。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来看,也是有好处的。因为百姓久遭兵燹,疲伤已极,人祸未了又加天灾,确实苦不堪言。若再催赋逼税,走投无路者便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抗*。

  宪宗一来怕逼迫过甚,灾民造反,危害大唐的统治,二来也想笼络人心,予民休息,于是获得诏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白居易传 二十 和籴之辨
二十 和籴之辨

  九月秋收,和籴又兴。和籴一法,本无恶意,但推行有年,渐成摊派,而且克扣酬钱,害民不浅,号为和籴,其实不符。

  和籴,官府出钱,百姓出谷,两相商量,进行交易。可以调节谷价,免得谷贱伤农。可是,后来却变成府县提前定价,提前将数量散配给户人,逐户派缴,而且还得百姓送到指定地点,苟有稽迟,则被拘捉,羁押中肆意鞭挞,比追逼赋税还要凶残。

  白居易对和籴中的恶浊情形,深有体会,便立即上疏《论和籴状》,主张改配户和籴为开场自籴,或者改和籴为折籴。

  白居易熟知其情,在奏折中指明危害,提出主张:有司出钱,开场自籴,谷价稍高一点,卖谷的人自然多起来;前弊自除。假若不愿开场自籴,可采取折籴之法,就是折青苗税钱,使纳斛斗,再给现钱——

  臣久处村间,曾为和籴之户,亲被迫蹙,实不堪命。……

  今若有司出钱,开场自籴,比于时价,稍有优饶,利之诱人,人必情愿。且本请和籴,只图利人,人若有利,自然愿来。利害之间,可以此辨。今若除前之弊,行此之便,是真得和籴利人之道也。

  折籴者,折青苗税前,使纳斛斗。免令贱籴,别纳现钱。在于农人,亦甚为利。利归于人,美归于上。

  ……由是而论,则配户不如开场,和籴不如折籴,亦甚明矣!

  然而这种对黎民百姓有利的奏议,宪宗却听不进去,不予采纳。

  白居易出于对朝廷的耿耿忠心,的确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是他的劝谏却很少得到宪宗的采纳,使他感到非常苦闷——

  园子里栽植的是什么呢?满地青青的葵藿。阳光被云层遮蔽,在云层之上盘桓,葵藿们纵然倾心相向,又如何获得阳光的恩顾呢?

  白居易把自己的言论,比做古琴发出的乐声,由于“不称今人情”,再加上有人干扰,便得不到宪宗的听从——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赏识,使白居易常觉凄然,感到怀才不遇——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不管怎么着,违心的话还得说,歌功颂德之辞也还得写。元和五年正月,宪宗命翰林学士们都要撰写太平乐词,以便举办晚会,配乐演奏,歌舞升平。白居易写了七首,是为《太平乐辞》,自然是字美句善,颂扬皇恩,但在颂扬中也蕴藏有自己的愿望——

  连岁丰稔仍然要保持节俭本色,时世安泰更要销毁兵器,铸剑为犁。皇上的想法总是这样,何忧天下不能长治久安呢。

  这年的白居易,除去官场的抑郁不提,重要的是收获了家事的欢乐。杨氏夫人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金銮子。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惭非达者怀,未免俗情怜。虽说想要个头生儿子的愿望没能实现,但将近四十岁的白居易还是为女儿的到来欣喜不已。

  元和四年冬天,河北一带战火又起。

  春上,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宪宗早就想革除河北三镇的世袭积弊,乘王士真死,拟另外任命节度使。若王承宗不从,便发兵*。

  皇上之意旨,在朝臣中却意见不一,事情遂被搁置下来。

  王承宗经过好长时间得不到朝廷承认,不免心虚,出于害怕,便上表自诉,同时愿意把德、棣二州归朝廷管辖。

  九月,宪宗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同时任命薛昌朝为德、棣二州观察使。王承宗受人挑唆,派兵把薛昌朝囚禁起来。宪宗派宦官去,命令王承宗把薛昌朝放回德州,王承宗则拒不奉诏。

  于是,宪宗在十月下诏削去王承宗的官爵,发兵大举进讨。

  然而十分笑话的是,宪宗却把用兵重权交给了宦官吐突承璀。白居易作速上奏,请宪宗罢去吐突承璀。宪宗并不采纳谏言。

  历来征伐之事,必由领军将帅,派宦官带兵,老百姓轻视朝廷,外国人也嗤笑大国无人。结果可想而知,吐突承璀出师以后,将帅离心,士气不振。战争进行了十个月,吐突承璀战无不败。最后,宪宗不得不制诏“洗雪王承宗,以为成德军节度使,复以德、棣二州与之”。

  耗时一年的一场“戏战”鸣金收兵,饱受蹂躏的还是百姓。

白居易传 二十一 刺美见事
二十一 刺美见事

  元和以来,尤其是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期间,白居易除了写作谏章、廷议外,还写了大量“刺美见事”的讽喻诗文。

  西汉时期,皇家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所作的诗歌被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分采自民间,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可以入乐。后来文人多有仿作,但唐之前,尤其是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堪称古乐府。

  大唐初年,诗圣杜甫倡导一种不拘音律的诗歌“新题乐府”。新体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元稹、白居易在新体乐府创作中成就斐然,以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