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法兰西印象 >

第24部分

法兰西印象-第24部分

小说: 法兰西印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硪患矣胫嗔冢谢ㄉ窨Х裙荩–afé de flore),店面不大,外观雅致,漆黑的窗檐,白色遮阳布,二楼窗外的花架有青枝蔓藤缠绕。花神咖啡馆的名字源于法国作家莫拉斯,他当时在楼上喝咖啡,写下名作《在花神爱下》,小店立刻声誉起。诗人阿波里奈曾将此作为其工作室,布列东、阿拉贡、苏波等超现实主义诗人作家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波伏娃也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这里的看家咖啡叫花神咖啡(Café express flore),带杏仁果香,并附送一杯冰水;第三家咖啡馆与双偶和花神隔街相对,是一家叫利普啤酒屋(Brasserie Lipp)的咖啡馆,它始建于1880年,原是法德边境阿尔萨斯地区的特色酒店。利普咖啡馆最早不卖咖啡,只是偶尔提供点咖啡供餐后点缀。没想到咖啡用料奇香,招引很多客人,这才大张旗鼓地改成了咖啡馆。由于利普咖啡馆在拉丁区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文人和商客前来聊天和洽谈生意。与隔街相望的双偶和花神相比,这里主要是政治名人出入的场所。如果有一天你在此喝咖啡碰到一位议员、内阁部长,也是很正常的事。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内容不断充实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法国人泡咖啡馆出现了下降趋势。无论是巴黎,还是外省,咖啡馆不再是法国人饭后茶余最主要的消遣地,聊天,玩纸牌,抽烟,高谈阔论,尖叫打闹,这种老牌咖啡馆已成为一种记忆。据统计,100年前,法国咖啡馆的数量高达50多万个,但到1980年时,只剩下8万个,现在可能剩下的更少。据报道,法国每年还有4000个咖啡馆破产倒闭。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好莱坞文化不断侵蚀法国,美式咖啡馆也开始登陆巴黎。在世界34个国家拥有7000个销售点的美国连锁咖啡店“星巴克”(Starbucks)在巴黎最好的歌剧院大道、拉德芳斯和蒙帕那斯三个最好的街区开设3家分店,这种集约化经营模式,对法国传统的夫妻老婆店咖啡馆又是一种冲击。法国著名的矿泉水公司佩里耶曾进行过一次调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法国人称他们从来都没进过咖啡馆。尽管如此,仍有六分之一的法国人坚持去咖啡馆,即1000万法国人每周至少要去一家咖啡馆里喝咖啡,加上我们这些客居巴黎的外国人,慕名而来观光的外国人,喝咖啡的人就更不计其数了。但对我来说,喝咖啡已不是为了时尚,而是交友的一种有效形式。我喜欢咖啡馆,因为它无拘无束,给人一种非常放松的感觉。使馆所处的乔治五世大街就有许多好咖啡馆,我常去的就是使馆对面的那家。来朋友了,喝一杯,叙叙旧,气氛很好,既在工作,也是在享受人生。
  *倜傥——人人都爱有一段罗曼史
  上海《新民晚报》曾报道过一则小消息,一对法国情侣偎依在黄浦江畔,突然男的乘女方不注意,纵身跃入滚滚流淌的浦江水。女方看男孩跃入水流中后再也没有露面,急得直哭。警方得到报警后全体出动,在江面上不停地搜索,但丝毫也没有动静。正当法国姑娘哭喊着男孩名字的时候,男孩从水里钻出来后穿过人群,突然来到女孩面前。女孩喜出望外,一阵猛烈的接吻,仿佛是劫后余生,加倍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原来那天是女孩的生日,为了给女孩一个惊喜,男孩以“死”来让姑娘记住他对姑娘爱情的真挚。这样的故事只有法国人才能做得出来!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法国人的同义词是玫瑰、香水、香槟、葡萄酒和浪漫的亲吻场面。初次来法国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不被法国人的当众接吻目瞪口呆。在街头、地铁站,甚至排队购物的人流中,都看得到一对对以彼此的双唇止饥解渴的热情男女,而这种男女激情地拥抱和亲吻,一旦开始起来,就完全可以不管周围来来往往的人和车。在世界浩如烟海的摄影作品中,以巴黎街头情侣亲吻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计其数,但最著名的一幅是1950年法国摄影师杜瓦诺(Doisneau)抓拍的一对法国恋人在巴黎市政厅前的接吻照片(Baiser de lHtel de Ville, Paris)。这幅照片十分有名,叙述着二战后法国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也多少说明法国人一激动就爱接吻的习惯。
   。。

浪漫的法兰西民族(4)
在巴黎,亲吻是法国人的一种公开的爱情语言。从各种街头露天咖啡馆、餐厅到公园、塞纳河边,一对对情侣在众目睽睽下耳鬓嘶磨,热吻甚欢。一旁的行人熟视无睹,相安无妨,堪称巴黎一绝。
  吻是法国人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看上去就非常罗曼蒂克,不像咱们中国人,就是情人久别,也不可能当众做出接吻的动作。在法国你还会发现,法国人亲吻的对象并不限于自己恋爱着的异性,只要想表达爱慕心情的,都可以用亲吻,如他们也吻婴儿吻小猫小狗,甚至吻长在路边的花朵,似乎只有用吻才能表达最高一级的感情。然而,只有是在情人或夫妻之间,法国人才嘴对嘴接吻。至于社交场合见面时的贴面吻礼节,则如同中国人见面时的握手一样普遍,大凡朋友见面时男女总要如此这般地贴一番。如果是同性好朋友,也可以贴脸。但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对初来法国的中国人来说贴脸均是一种“考验”。一位留学生朋友对我抱怨说,她应邀出席法国朋友家的晚宴,宾客20多人,见面时每人必须亲别人3下,分别时再重复3 下。仅这一次活动她就要与人贴面吻过百次!
  其实,一个吻字只是法国人罗曼蒂克写照的一部分。法国人*倜傥,有关其各种罗曼史的说法很多。有人说过,天堂的生活是坐德国人的汽车、美国人的效率、瑞士人的组织、中国人的佳肴和外加一个法国情人。与法国人接触多了,我发现,法国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一段罗曼史司空见惯。想当年拿破仑为了情妇约瑟芬南征北讨,所向披靡。号称“伟大的第三者”的大文豪巴尔扎克,与德·韩斯卡夫人相恋20年,不止一次把韩斯卡夫人当成理想女性原型写进自己的小说。他每天创作10多个小时,爱情是其力量的源泉。革命者卢梭天性腼腆,但对作为长者的华伦夫人的求爱却猛烈炽热。粉碎“四人帮”不久,国内放映司汤达的《红与黑》电视剧,年轻的家庭教师于连与市长的老婆德·莱纳夫人偷情故事曾一度在不少人心目中成为法国人男女交往的代名词。在今天的法国社会,男女绯闻报道得很少,原因是私生活受到法律保护,另外法国的政治文化也不允许用此来攻击对手。密特朗生前与私生女马扎里纳(Mazarine)在约定的餐馆定期碰头,法国新闻界人人知道,但谁也不做这样的文章。
  说不清是罗曼史的原因还是结果,法国人结婚离婚十分平常。据法国国家统计署(INSEE)统计,法国家庭三成结婚生子,三成结婚无子,三成单亲家庭。在组成家庭的6对夫妇中,又有一对属于未婚同居夫妇。因此,在一个家庭由几次离婚后的重组也不少见,出现了一家许多半兄半妹(Demifrère, Demisoeur),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叫的“干哥、干妹”。因为法国人婚姻复杂,在巴黎社交场合切记不要贸然问对方的婚姻情况,对方携不携小蜜与所有宾客无关。我们常遇到法国内阁部长携女朋友和男朋友来使馆做客,宾主心照不宣,因为这本来就是别人的私事。然而,说到同居,也并不是国内有些人想像中的朝三暮四,为了经常更换性伙伴。同居的原因很多,有些听起来几乎可笑,如对婚姻看法的变化,认为一纸协议没有意义,爱是相互的,不需要通过法律来约束。也有干脆怕麻烦,没有时间去市政府办手续,等孩子今后长大了结婚时再一起办;还有一种以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其伴侣德波娃为代表的男女绝对平等主义,认为婚嫁是不平等的。为什么男的是娶,女的是嫁?为了消除不平等,干脆不娶不嫁。这些形形色色的同居者,同居的时间都比较长,有的甚至超过结发夫妻,如萨特和德波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当然,在巴黎呆久后你还会发现,巴黎更是一座独身者的城市,一座孤独者的城市。像纽约人一样,下班回家,打开电视,看着美国走红电视剧《性与城市》(Sex and city),结束一天的生活。在巴黎,已婚者又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只占婚龄人口50%,但其中一半的已婚者又选择离婚。由于巴黎房租昂贵,又出现了许多所谓“经济夫妻”,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减少房租等生活费用。为了解决单身贵族的婚姻问题,用来进行婚姻介绍的咖啡馆、酒吧则又成为精明商人的赚钱机会,一些从东欧介绍新娘的跨国婚姻介绍所也成为日进斗金的好营生。然而,这种跨国婚姻常常因文化背景的差异,最终使一段段罗曼史以悲剧结束。
  需要补充的是,法国人的罗曼史也会发生在同性之间,这在素以文化宽容和多元著称的巴黎倒并没有什么,但让中国文化熏陶的我委实大跌眼镜。巴黎艺术圈内同性恋之多,超过我的想像,这些人都极有素养,在高雅的文化岗位上成为法兰西艺术的象征,不少还是我的熟人。在巴黎,同性恋每年要举行一次大*,每次几十万人,市长德拉诺埃常常走在前头,并供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有一次阿根廷驻法国大使与我聊天谈到了同性恋问题,他认为这是后工业化社会的生活节奏造成的,因为男人心目中的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而今天的女性彻底解放,像男人一样工作,像男人一样待人接物,已失去了母亲的温存与女性的妩媚。当然,这只能是他的一家之说,但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罗曼史似乎是一样的,在社交场合总是有这些如胶似漆的一对对男女鸳鸯,抑或一对对男鸳鸯和女鸳鸯……
  

浪漫的法兰西民族(5)
人人都是夜猫子——魔方式的夜生活
  法国人的夜生活在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在巴黎。作为外交官,各种应酬的社交活动几乎都发生在夜晚。如果你再有些好朋挚友,一星期就算交代了。当然,使团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不具典型意义,但巴黎人的夜生活的确闻名遐迩。在使馆工作期间,经常要加点班。当我半夜12点离开办公室时,香榭丽舍大街居然车水马龙,出现了类似白天交通高峰时间的交通堵塞情况。浪漫的法国人从夜总会、电影院、咖啡馆、西餐馆里进进出出,其情形之壮观,如同世界又回到了白昼。
  法国人喜欢外出,夜晚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巴黎,有世界最好的时装展示,有最新的好莱坞电影,有最动听的歌剧,有世界上最*的夜总会,有最前卫的画展,有最紧扣时事的国际研讨会,也有最国际化的家庭生日晚会。林林总总的晚会,同一晚上不知会有多少个,如果你同时被邀请出席,就得“赶场”。然而,对中国人来说,最怕的是晚会开始得太晚。我有时应邀出席朋友家宴,晚会开始特别晚,有时居然是20点,甚至21点开始。中国人守时,来得早,法国人来得晚,等客人到齐时,肚子都快饿瘪了。等高朋满座后,各路神仙又会海阔天空,从法国到中国,从政治到经济,从人生、艺术、假期、美食到伊拉克战争,滔滔不绝,云山雾罩,侃得你眼皮直打架他们还在侃。说实话,我就怕法国人这种没完没了的神聊。冗长的晚宴节奏,对喜欢早睡早起的同胞们来说等于是种折磨。有时我陪国内代表团,个别领导实在招架不住了要提前离场,让主人,特别是我们这些使馆的外交官感到很不自在。
  法国是开放社会,夜生活则是社会的缩影。除家里吃饭外,公共场合的文化活动是巴黎人的首选。巴黎卡尼埃歌剧院、巴士底歌剧院、夏特莱剧院、奥林匹亚音乐厅、法兰西体育场,甚至各种博物馆等均在巴黎人的夜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听一次音乐会、看一场戏、当一场体育比赛的啦啦队,法国人愿意排长队,哪怕是等上1—2个小时,也没人报怨。这对以性急出名的法国人是很难得的。如在奥林匹亚音乐厅前,经常会发现蜿蜒好几里的排队购票队伍。送别了短缺经济的中国人,谁都对排长队没有好感,而眼前发生的排长队又不是为了生活必需品,这常常使我陪同的中国代表团感慨万千。
  在法文里,SOIREE(晚会)是指一种比较正式的晚上社交活动,虽然现代人提倡礼仪简单化,但西装革履的仍大有人在。女士们为了晚会,梳妆打扮好半天是常事。晚会的这种正式性使许多人将本可以安排在白天的活动放在晚上,以显示主人对活动的重视。密特朗总统的侄子让加佩耶埃·密特朗是巴黎一位著名的画商,我们也是好朋友。我曾应邀出席他为一位北京来的画家举办的画展开幕式。他的画廊位于巴黎1区,离市府咫尺之隔,面积不算很大,当晚巴黎文化圈来了不少人,房间因而显得有点小。仪式后我又作为嘉宾参加了晚宴,与中法文化年法方主席昂格雷米、希拉克总统亚洲事务顾问达纳、蓬皮杜总统基金会总干事克洛德等海阔天空神聊到午夜。这样的晚会在巴黎是很典型的,每晚也不知有多少个。与法国精英们在一起神聊,你就会发现,夜生活的魅力对谁都一样。工作忙碌一天后,大家在一起玩玩,放松一下,这也是夜晚的好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每次接待中国领导人时,法国人总喜欢在外交部金碧辉煌的宴会大厅里多呆一会,喝点饭后消化酒,天南地北再聊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在巴黎众多的夜生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次参加由世界头号奢侈品公司LVMH组织的专题文化之夜,每次只有50—60个幸运者,我们在大宫殿里静静地听讲解员介绍世界绘画大师的作品,然后再吃宵夜。我记得有一次是将毕加索和马蒂斯作品联展。在庄严的艺术宫殿里,我没有丝毫附庸风雅的感觉,心灵在接受艺术的一次又一次冲击。我听着讲解员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突然感觉到夜晚的世界太美妙了,夜里的世界静得只剩下女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