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农历养生法 >

第13部分

中国农历养生法-第13部分

小说: 中国农历养生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湿为长夏之主气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长夏季节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和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夏 季 养 生(2)
夏季对人体情绪的影响
  气温的升高,使人体生理活动和外界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稳,神经反射变得迟钝,精神不振,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对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若超越了心理承受能力,易导致坐卧不安、精神迟钝、出现夏季情感障碍症。
  炎炎夏日,往往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也有所下降,从而使心情变得急躁。同时,夏季噪音增多,受噪音危害的机会也会增多,也易使情绪烦躁,但这一危害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另外,夏季出汗多,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使得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因而影响大脑神经的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夏季养生原则
  夏天的三个月,是所谓的“草蕃木秀”的季节,这个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宣泄,表现出外在的美。这是对夏季养“长”的呼应,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
  要注意避暑: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若伤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因此,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要防湿邪侵袭:湿为长夏之主气。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大寒凉;亦不要吃的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
  夏季养生要重养阳: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外发,皮肤腠理开泄,乘凉饮冷,每每易损伤阳气。素体阳虚之人若不注意保养,则阳气虚损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所以夏季宜养阳。
  夏季要注意养心、脾:盛夏是心与之相应,而在长夏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故夏季要注意对心、脾的呵护。同时,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运转,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另外,夏天大量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因此,夏季应健脾益气,以达到开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
  夏季养“长”: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应于人体主生长发育。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夏天要多吃各类食品,尤其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老年人要在这个时候服钙片、喝高钙奶,可以为冬天养骨、健骨奠定基础。
  防因暑着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
  夏季谨防冷气病
  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出现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冷气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这样人体多次经受冷适应的条件反射,促使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因为五脏应五时,具体到夏季是心与之相应。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因此,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显而易见,在这个季节,心脏的负担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由上可知,夏季人们多次反复出入冷气环境,于心脏是不利的,而心属火,伤心即伤阳气。第二,久处冷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时,体内就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除体温迅速上升外,皮肤开始出汗,而带汗的皮肤又往往沾有许多细菌。当人们再回到冷气环境中时,皮肤和血管马上收缩,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
  谨防冷气病的办法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夏季睡眠保健
夏季的特点就是日常时间相对较长,天亮较早,天黑较晚,因此,人们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适当地减缓速度。而平静地、有计划地工作,可减少焦虑心境。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夏季一般晚上22~23点就寝,早上5∶30~6∶30起床,午饭后半小时作短时午睡。保证充足的睡眠,可提高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晚睡,早起:夏季作息,一般地说,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黄帝内经》里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在夏季人们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适当午休: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由于晚睡早起,夜间睡眠多有不足。且经过上午的劳作后,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因此,每天应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易醒的特点,早晨起得又早,到了中午就想打瞌睡,因此,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此外,由于白天气温较高,汗出又多,体力消耗较大,再加上正午时分,烈日当空,此时人体血管扩张,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从而引起体内血液分配不太平衡,脑部供血量减少,因而时常感到精神不振,有昏昏欲睡之感,午睡可消除疲劳,更好地适应工作和劳动。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一小时以内。午睡时间过久,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时间越长,越是感到疲倦,不利于醒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甚至醒后有不舒服的感觉。午睡应采取平卧或侧卧姿势,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不宜坐着打盹,这样易导致脑部供血减少,会出现头晕脑胀等症状,也不宜伏桌午休,以免眼球受压,导致眼疾。
  保证午睡的质量:午餐时不宜饮酒和喝咖啡、浓茶,以免兴奋而难以入睡,并且不宜餐后倒头便睡,应活动10分钟才上床。不要在喧闹的场合午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也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者露天迎风而睡,避免受凉感冒,不要为了午睡而服安眠药,应顺其自然,不必人为催睡。此外,午睡是健康充电,并非人人皆宜,65岁以上,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人,血压过低,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特别是脑血管变窄经常头晕的人,不宜午睡。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午睡醒后,不要立即起床,而应该做一些准备性活动,如,伸伸懒腰、打打哈欠,然后再慢慢起床,以缓解醒后突然运动造成的血压变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
  睡眠防风寒:夏季虽热,但下半夜仍有一定的阴凉,入睡之后,机体的抵抗力也相应降低,这个时候极易遭受风邪的侵袭,出现热伤风、面瘫、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腹痛、腹泻等疾病。因此,在夏季也一样要注意防止风寒邪气侵袭人体。
  首先,忌袒胸裸腹。为防止因受寒引起的腹痛、腹泻,夏季在睡眠时,应当注意适当穿些衣服,如背心,或用毛毯裹住人体易受寒邪侵袭的腹部。
  其次,忌在树下乘凉。为避暑,有些人往往喜欢在树下乘凉,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白天,树木能反射和吸收一部分热量,并释放出氧气,树下比空旷地温度低33℃。因此,白天在树木成荫的地方走路或乘凉,会感到舒适。但到晚上,树下往往比空旷的地方热,因为,太阳下山后,树下地面散热受到树冠的阻挡,其散热速度相对较慢,而且晚上树木还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晚上在树下乘凉不可取。
  再者,忌露宿。有些人喜欢在夏季的时候露宿,虽然露宿的确可以使人感觉更加清凉,但是露宿的时候,气温相对较低,尘土也更容易在露宿时被人体吸入口腔和肺部,地表水分蒸发,还会诱发风湿症。再者,夏季室外蚊子较多,可传染多种疾病。一些类似于隐翅虫、蠓等,不但会叮咬,还可能在人体皮肤上行走,有可能引起血疹、水疱等。
  自制药枕养生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宜自制药枕。药枕所选用的药物,应预先晒干而且粉碎为绿豆大的粗粒,以便增加舒适感,并有利于药气扩散。但是,枕中药物只能用一季,来年必须更换。
  夏季自制药枕,可取黄荆子、生大黄、黄芩、荷叶、藿香各等份作枕心。夏日暑气炎热,人体内湿热常聚,往往让人疲惫不堪,选用上述清热、消暑、除湿的中药为枕心,可在一定程度上消暑除湿。此药枕对体胖湿痰多者最为适宜。
  

盛夏居室的布置(1)
夏季,居室环境静安静,对身心健康尤为有益。首先要将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使居室拥有较宽敞的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可将沙发、坐椅等家具换成藤、竹质的,这样要凉快的多。室内应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窗子应挂上浅色窗帘。早晚室外气温较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将门窗紧闭,洒些凉水,保持室内的清凉舒适,使人心静神安。如果空气流通不畅,室内相对湿度增高,人的汗液排泄受阻,会感到闷热并易发生中暑。所以,在无风的天气,洒水或擦地板后,应打开电扇或空调吹一会,以起到降温效果。每天,将南北两向的门窗打开,呼吸对流而生的自然风,可使居室满屋生凉透爽。
  其次,用淡绿、浅蓝、瓦灰、乳白等色彩装饰墙面、天花板、窗帘、沙发套,因为冷色调的色彩,能让人心里产生舒适感;若在墙上挂一幅雪景图的油画,亦可产生心底生凉的效果。还有,在向阳的外窗户上方装上凉篷,可将烈日直射带来的热量阻之窗外。
  另外绿化屋顶、阳台和庭院,减少热辐射,也是改善家庭小气候的一种方法。有爬蔓植物覆盖的墙面和阳台,比裸露的墙面和阳台,其气温要低5℃左右;有乔木遮阳的墙面,比裸露的灰墙面温度要低8℃左右;种有葡萄的顶棚可减少辐射至原来的一半还多。若在室内放置盆栽植物,既能感到清凉,又可净化空气。比如,吊兰能在24小时内把室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吞噬干净。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夏天室内照明应尽量用3W的小荧光灯,灯光色彩最好是淡绿或天蓝。
  由于嘈杂的噪音在热天更令人厌烦而平添烦躁不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