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

第31部分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31部分

小说: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公而又默默无闻,决不居功自傲。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兼容、包容任何事物的特性。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

  力(特别是包容万物的能力),驾驭好自己的内心世界,向更高的生命解脱境界前进。

  当我们状态不佳的时候,仍然要保持激情、热情,仍然要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同时要注意实效。勇于

  克服自我,不断攀登高峰。

  当然了,自己的修养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步到位的,但是只要我们努力,那么提高是必然的。我们要

  面向未来,不断塑造良好形象,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是我们修养的必经之路。

  祝愿大家在修养上芝麻开花——节节高,融自利于利他之中,共同进步。不要迟疑,赶快行动。生命

  的乐章已经为我们奏响。我们要沿着良好的轨迹不断向前,向前,直到永远的明天。但是我们不做无畏的牺牲,在

  总结反省中不断前进。踏着历史的轨迹、年轻的脚步,我们乘风破浪,不畏艰辛,直奔美好的未来和生命的自由解

  脱。

  2007年8月12日发布于百度博客。 最好的txt下载网

157、无量善行,大地为证(续)
157、无量善行,大地为证(续)

  博友留言:善行,种种善行的重要,威德为什么就能退魔军呢?

  以下供参考。 

  烦恼为魔军分为十种,简称十军。《智度论·十五》:“问曰:何处释烦恼为魔?答如《杂宝藏经》

  中,佛说偈语魔言: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第五睡眠军,怖畏为第六,疑为第七

  军,含毒为第八,第九利养军,着虚妄多闻。第十军自高,轻慢出家人。诸天世间人,无能破之者。我以智慧力,

  摧伏汝军众。”大意是说,什么是烦恼魔呢?《杂宝藏经》中,佛用偈子对魔王说:“欲望是你的第一军;忧愁是

  你的第二军;饥渴是你的第三军;执著于情爱为第四军;睡眠是第五军;恐惧是第六军;多疑为第七军;含毒凶狠

  是第八军;第九是利养军;为博取而利养执著虚妄多闻;第十军骄傲自大,轻慢修行人(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为出家

  相)。诸天神和世间人,没有能够攻破你们的。我通过智慧力,摧伏了你们这些军众。” 

  佛用智慧、善行、威德,克服欲望的执著,去除忧愁烦恼,对饥渴等自身条件能够坦然面对,不执著

  情爱,征服睡眠欲,具有大无畏精神,克服多疑习气,为人善良慈悲,不贪图名闻利养,谦虚进步,不轻视他人,

  所以征服了魔军。 

  由此可看,善行、威德退魔军。

  2007年8月12日发布于MSN博客

158、什么是“耐孤独三昧”(续二)
158、什么是“耐孤独三昧”(续二)

  博友留言:老师,“小乘佛法讲的是万物没有这种假的永恒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大乘佛法则侧重真的自性(即佛性),认为万物都具有佛性。”这句话我怎么读不明白呢?

  关于万物没有这种假的永恒自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无自性】谓诸法为因缘生,无一定之自性也。”《唯识论·九》:“一切法皆无自性。”《佛光大辞典》:“【无自性】指无实在之自体。又作无本性、无性。谓诸法皆因缘所生,故无自性。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相离,物即灭尽;人亦为四大所成,四大不调即成病,四大相离则亡。”

  关于大乘佛法则侧重真的自性(即佛性),认为万物都具有佛性。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自性】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

  我们要仔细领悟这两种自性,而不要闹误会。

  2007年8月1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59、宾头卢为什么离开人间?(续)
159、宾头卢为什么离开人间?(续)

  博友留言:西瞿耶尼是什么地方,版主?

  佛家认为,西瞿耶尼,又称瞿陀尼,为四洲之一。所谓西瞿耶尼,是住须弥山四方碱海的四大洲,即北郁单越,东弗婆提,西瞿耶尼,南阎浮提。《起世经&;#8226;卷一》:“诸比丘,须弥山王北面有洲,名郁单越,似地纵广,十千由旬,四方正等;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东面有洲,名弗婆提,其地纵广九千由旬,圆如满月;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纵广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如婆罗门车;其中人面还似地形。”

  2007年8月12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160、奖励送给更多奉献者
160、奖励送给更多奉献者

  博友留言:版主:一直困惑一个问题,您怎么来的那么大的智慧?说的话句句在理、通彻读者的身心,

  读您的文章,能真切的感受到您话中那强大的慈悲和对读者的责任!读着您的文章能看到您殷切渴望大家进步、自

  由、幸福、解脱、自在、快乐的强烈的博爱的心灵!能看到您期待我们健康、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那份期盼!

  能看到您为了民族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世界的和平而做出的不懈的努力!能看到、能看到……版主,在此,仅让

  我代表我们所有有缘拜读您文章的朋友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结识您是我们今生最大的幸运和无边的幸

  福!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这份机缘,愿生生世世与您有缘!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幸福吉祥!

  这位博友过奖了。我认为这只是尽我所能,干自己分内的事情而已。有更多的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

  着、奉献着,我们应该把奖励送给他们。

  我的能力还很小,所做的贡献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会借这位朋友的吉言,继续努力工作,不断提高

  自身修养和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为大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美好的未来

  而奋斗。

  2007年8月1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161、什么样的感动才是持久的感动?
161、什么样的感动才是持久的感动?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郭老师您原来是一位出色的科班出身的中医师,并且是学科带头人,心

  怀救护大众之善良的心念。实践中,您看到用医生的治疗手段并不能解除更多人们的疾病,不能使之获得真正的身

  心的健康。而更多的人存在精神、心理、心因问题和道德的缺失,这是影响健康甚至致病的更重要原因,因此,您

  依然放弃了国家正式医师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帮助更多人的愿望,毅然选择了研究和弘传民族文化这条充满艰辛

  的路。看到今天的社会,确实需要这种精神食粮,我们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我相信很多朋友一定会同您一起沿着

  这条路走下去,义无返顾。下面的问题您能否为大家讲解一下?谢谢。

  1、谈到人生修养,人们都觉的令人赞叹,但是轮到自己就觉得很难,做不到,又认为修养好像和现代

  社会的忙碌有点对立。

  2、有的时候,看到感人的事情很受感动,但是也就那一会,过后回到现实中后,好像就忘记了。

  以下供参考。

  1、做工作、做学问、做事与做人、修养自己是一致而不矛盾的。《智度论·五》:“诸行和合,皆名

  为三昧。”大意是说,各种因缘和合的行为都可以处于修养定态之中。所以,修养与现代社会的忙碌不对立。恰恰

  是修养可能很好地为社会生活服务。良好的修养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工作形象。而很多人因为道

  德的缺失,而使工作一败涂地。即便一时因违法犯罪而成功,最终也难逃法律的严惩。

  为什么轮到自己提高修养就觉得很难,做不到?可能提高修养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明确。为什么很多商

  人能够做到顾客至上?因为目的明确。所以一个真正想达到生命自由解放、自利利他的人,应该通过自己高尚的理

  想、誓愿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他才会有动力和使命感。我们要不断树立良好形象,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

  人。

  2、什么样的感动才是持久的感动?只有理想或誓愿。如果要想持久地感动自己和他人,就要树立伟大

  的理想或誓愿,并为之而不懈努力。尤其要在现实中真正地落实和实践。另外,我们一定要多接受震撼我们心灵深

  处的道德教育。而不是一点点就够了,要学习很多。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感动自己,熏陶自己,使自己的修养潜移默

  化地发生变化,并主动落实到现实社会中。

  2007年8月1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想看书来

162、宽恕与喝斥
162、宽恕与喝斥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在《听蓝莲花老师谈理想》中听郭老师讲,对于别人的缺点,当他自己

  没有真正认识时,不要强迫,否则对方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受电影启发)。请老师再给讲一下,使我们能更好地

  理解和包容他人,避免作出硬性或不随缘的事情。谢谢!

  我的意思是说:有的人犯了错误之后,如果他真心、真正改变了,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宽恕他。如

  果不宽恕他,有时候,他为了证实自己已经改变,甚至会用生命为代价来做证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尽管是犯过

  错误的人,他的生命依然如此。所以,从宽恕一个人和他付出生命比较来看,宽恕一个人显得微不足道。因此说,

  我们应该最大可能地树立宽恕别人的心。不要等对方付出巨大代价来证明自己已经改变了的时候才想到宽恕对方。

  但是我们的宽恕不能被一些不想改变自己恶行、恶习的人利用。我们要智慧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确

  实要看一个犯了错误之后改正自己的力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他的口头道歉和口头表态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

  是误会,那要尽快化解。他的不良行为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他通过改变后,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那才可以

  说是他在真正改变自己的恶行、恶习。为了帮助他,必要的时候要运用喝斥、惩罚、揭穿其恶行等手段,迫使他必

  须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积极改正(当然这些都要符合社会正常因缘)。因为有的人你对他采用鼓励的方式,他将永

  远也不改变自己的恶行、恶习。

  2007年8月13日发布于百度博客

163、关于微细的“四相”
163、关于微细的“四相”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请问老师:在网上回信中,您说“随着修行境界的提高,还有更加

  微细的“四相”需要去除。”请您讲讲还有哪些微细的“四相”需要去除好吗?谢谢您! 

  所谓四相,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谓更加微细的“四相”,是指在我们不断努力提高

  自己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一直未发现的四相执著和习气。例如“我相”,就是“我执”,除了人我执,还

  有法我执,越来越微细,随着需要我们在克除习气的时候越来越深入。

  2007年8月13日发布于MSN博客

164、关于五住地烦恼
164、关于五住地烦恼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胜曼经》里谈到无明住地烦恼力,远胜于四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请问老师,能不能(或者用比喻的方式)讲解什么是“无明住地烦恼力”和“四住地烦恼”?又为什么无明住地烦恼力,远胜于四住地烦恼?

  以下仅供参考。

  这涉及到五住地烦恼的问题。所谓五住地烦恼就是指四住地烦恼和无明住地烦恼。其中四住地烦恼,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四住地】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见惑即见解上的迷惑错误;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例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四住地就是三界的见惑和思惑。

  所谓无明住地烦恼,《佛光大辞典》:“【无明住地】指一切无知之根源。为五住地惑之第五。无明住地属根本、枝末烦恼中之根本无明;为我法二执中之法执。乃一切烦恼之所依,为变易生死之因,故称无明住地。”由此可见,这里的无明住地烦恼是根本烦恼,是法执,是一切烦恼产生的原因,也是克服这些烦恼而变易生死的原因(参见博文《空生妙用的“变易生死”》),所以说无明住地烦恼,远胜于四住地烦恼。

  例如有人有得理不让人的习气。其实这也是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习气。其原因是因为“法执”,以自己的阅历与观念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所以需要增加自己的阅历,改变自己的观念,去掉相关习气,特别是去掉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习气。其实,很多事情在自己的眼里看上去似乎很“得理”,全面而不是片面看待问题的话,所谓的“得理”并非真的“得理”,那是有原因的,自己的看法未必站得住脚。特别是自己看似“得理”往往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因此,我们才说,遇到事情一定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特别是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严重缺乏,同时又很自负张扬的人,更要这样做。所以通过学习道理、学习做人等方法改变自己的观念、习气比硬性强制自己不要有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习气还重要。另外,强制自己改变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习气也很重要,也不可忽视。标本兼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