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

第7部分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7部分

小说: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学常见辞汇》:“【呵佛骂祖】……这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纵是经典佛像,或圣或贤,既落形迹,皆属生灭,并不是正常如实之道。”大意是说,象“文偃骂佛”那样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开释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即便是人们所信奉的经典、佛像,或者所谓的“圣人”与“贤人”等称号,只要走入形式化,使人追求不是利他的神秘与虚荣,那么都属于生灭法,并不是正常的如实大道。只有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份内的事情,利益众生,并将提高修养融于其中,而不是跨角色地充当“齐天大圣”等角色,那么,就是合于社会正常善因缘,自自然然地随缘行善、随缘利益他人。

  《般若讲堂开示录》:“看来是个凡夫,实则是大菩萨,如果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亦不知道,奉行正常道的菩萨,总是老老实实的,默默在做佛化工作,决不随便显示自己是个菩萨,所以菩萨的风格,都是极为平实的,甚至显得极为苦恼,不容人把他当作菩萨看。”可见,真正“奉行正常道”的菩萨行者,总是老老实实地默默在做利益众生、将所学理论与提高修养融于其中的“佛化工作”,而不执著于某种形式中,也不是故意作秀给别人看。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2、走入智慧门
32、走入智慧门

  一位朋友问:请问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修养智慧呢?谢谢老师!

  以下答复仅作参考。首先我们要清楚“智慧门”。《三藏法数》:“【智慧门】智慧门者,谓了知一切诸法即是实相,是为智慧门。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也。”大意是说,所谓智慧门,就是我们清楚了一切诸法的本质是实相本空(真如实相、佛性、法性),在现象上表现为因缘和合。入了“智慧门”,我们就应该随缘而生妙用,不厌生死,不乐涅槃。

  那么如何产生智慧、修养智慧呢?下面列举几种方法。

  《六波罗蜜经》:“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大意是说,众生根性不定,犹如水波,只有智慧之风才能使其吹入法性之海。所以自己或帮助他人领悟、体悟法性(实相、佛性)之理的过程,就是自己产生智慧的过程。

  《文殊师利问经》:“心性本净,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大意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各种习气、不良性格和恶心行是肮脏的,是心灵的污垢。所以,只有通过智慧水,才能洗涤心灵的污垢。寻找、分析、思考、实践洗涤心灵污垢的方法,就是产生和运用智慧的过程。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智慧火】智慧能烧烦恼之薪,故喻以火。”大意是说,智慧能烧烦恼之薪,故称智慧火。所以,寻找、分析、思考、实践解决贪、嗔、痴(无明)、慢、疑、见(恶见)等烦恼的方法,也是产生和运用智慧的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领悟法性(佛性)之理,走入智慧门,主动、努力发现或找到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良性格和恶心行等,进而寻找、分析、思考、实践解决这些内容的过程,或也帮助别人这样做,就是智慧产生的过程。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3、真妄一闪念
33、真妄一闪念

  在《什么是真正的精进》中,有几个朋友问:

  1、老师,什么叫";闪念“呢?

  2、也是不明白什么叫“闪念”,请老师开释!

  3、好一个“仔细体察、分析、领悟、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闪念是不是观察念头像闪电一样不是真实存在的,住于相续假而不必理会它?老师的讲解使我找到了不能精进的根本,感谢老师,感谢大家!

  关于闪念,即“一念”,《三藏法数》:“【一念】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这里面提到了两种“一念”:凡夫的“一念”(即妄念)和如来正智之念也。大意是说,念指的是心念,这一念有真有妄。凡夫的“一念”是意识对事物所起的执著、无明,念念相续生灭,这是妄念。如果离开臆断妄想,那么在人纯洁的真心本体基础上而生起的妙用之念为正智之念,虽然在现象上表现为随缘而生妙用,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在本质上是不生不灭,非常非断的。

  这提示我们首先要努力体察、分析、调驭不良的念头,增加善的念头,从而体悟到自心本性,进而再随缘生起念头产生自利利他的妙用。所以,在相续的念头里,我们仍然要把握,要甄别他们,看是否真正符合修养,真正利他,真正合道,从而弃恶念增善念。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4、关于如何对待肿瘤
34、关于如何对待肿瘤

  健康信息咨询:有个单位体检80%的妇女同事都有子宫肌瘤,请问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另外有的人在体检中查出了自己有癌症,而此前自己毫无感觉,没有任何症状,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子宫肌瘤属于肿瘤。对于肿瘤,得病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与情志有关系。

  明&;#8226;陈实功《外科正宗》:“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pǐ,结块)涩,聚结成核。”指出了所愿不得志,情绪忧怒不调而导致乳腺肿瘤疾病。

  “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为(筋)瘤”;“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结为血瘤”;“思虑伤脾,致脾气郁结乃生肉瘤”;“忧郁伤肺,致气浊而不清,聚结为(气)瘤”;“房欲劳伤,忧恐损肾,致肾气弱而骨无荣养,遂生骨瘤。”这是陈实功对瘿瘤病因的描述。瘿瘤是生在皮肤、肌肉、筋骨等处的肿块。这段话指出了情绪不调,恼怒伤肝、心火妄动(狂热)、思虑伤脾、忧郁伤肺、忧恐损肾则会得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等相应的肿块。(详见《心莲百合文化网》中的《中医文化随笔62&;#8226;肿瘤》)

  所以子宫肌瘤者这类病也应该主要是因为“恼怒伤肝”、忧郁肝气不舒和“房欲劳伤”等因素而致。

  对于检查出来的肿瘤疾病,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疾病观。《黄帝内经素问&;#8226;汤液醪(láo)醴(lǐ)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荣)卫不可复收。”大意是说,对于患病的人,如果精神上没有生机,心态不积极,志意偏颇不稳定、不正常,就难以愈合。精神不佳,心态不好,营卫之气消耗而难以补足。(详见《心莲百合文化网》中的《中医文化随笔07&;#8226;疾病观》)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类患病的人执著欲望太多,进而多虑忧患不止,从而严重伤害精气,营卫之气消耗,所以这类精神不上进、萎靡颓废的人的疾病难以医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神进,志意治”呢?对于病人,首先应该不要“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应该注意豁达豪迈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淡泊名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世事,而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把自己的疾病看得过重而导致严重的心理负担。(详见《心莲百合文化网》中的《中医文化随笔07&;#8226;疾病观》)

  对于突然发现的“癌症”,如果患者知道了,也要坦然地面对它,正好可以帮助自己看破生命的实质,进一步树立进步的价值观、生命观,珍惜生命,更加进步而不可颓废。张海迪的事迹和媒体经常报导的癌症患者以积极心态生活工作而治愈了癌症就是佐证。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正常医学治疗的同时,进一步调节情志。如对子宫肌瘤者解决“恼怒伤肝”、肝气不舒和“房欲劳伤”等问题。对于“房欲劳伤”,我们可以节制性生活,陶冶情操。

  关于克服郁闷怒气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这样进行对治:

  1、先考虑嗔怒的结果:嗔怒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使事情办得更糟。时时以嗔怒的结果作意来说服自己,就不容易嗔怒了。

  2、一个人生气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荣誉、地位和利益了,或者一味从自己的观念出发想问题,即把自私的“我”看得太重了。要想去除嗔怒,应在克除“我执”上下工夫,要他人第一,从别人的立场出发想问题。

  3、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当遇到事情时,立刻想到自己的誓愿、理想,有那么大的誓愿、理想,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还在乎这点小事而生气吗?以远大理想作意而去除嗔怒心。

  更多的对治方法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综合文化信息网》中《论议慈无量心》。

  总之,对于患有子宫肌瘤和其他肿瘤这类问题我们要意识到一定要注意首先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同时要注意在正常治疗的情况下,不断调节自己的性情,克服不良习气。同时也提醒其他人在平时要注意性格的改善和性情的陶冶,以此来帮助解决这类的社会问题。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搜狐博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5、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
35、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

  健康信息咨询:近日来高校频繁出现高学历者跳楼现象。请问应该如何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这些情况的发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有很大关系。而对于心理危机的认定,只有学生自己应该是最清楚的,学校、老师通过排查了解相对而言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驾驭自身情绪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该叫学生清楚,自杀是害人害己的恶行,而不是善良的行为。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会给亲人带来创伤。《成实论》:“大恶,谓自杀,亦教人杀;自悭,亦教人悭等,是名大恶。”大意是说,自杀或者叫别人自杀;自私,叫别人也自私,都是大恶。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熟青年而言,不应该自杀。

  另外在心理上要学会成熟。要坦然面对自己的环境和处境。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牢骚满腹。

  如果自己感到非常苦恼,无论是自身的条件或处境令自己多么痛苦,或者自己有强迫症之类的精神症状,都要努力改善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做自身情绪和内心世界的主人。自杀不是解脱的方式,唯有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解脱。

  《维摩诘经》:“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者。”大意是说,一个人真正的觉悟解脱,要通过调驭自己的内心世界来获得。

  那么如何做到呢?我们要学会保持情绪的稳定,自己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让情绪、习气牵着自己走。

  有这样一个小典故。瑞岩和尚每日自呼“主人公”,又自己回答。说:“主人公,你清醒呢吗?是的。你可得时刻保持清醒,哪个时间也不要被习气无名所蒙蔽了,使自己找不到自己了。”也就是说,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和不良习气与心理作斗争,要作情绪的主人。

  《瑞岩种电钞&;#8226;六》:“如随驴马前后奴隶者,不是主人公也。今谓情识分别。”大意是说,如果我们顺着自己的情绪,就像驴马前后的奴隶那样,这就是失去了主人公。所以,一定要驾驭情绪、习气。

  那么如何调驭情绪、习气,也就是如何调驭自己的内心呢?

  《法界次第》:“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迫恼,故名为苦。”大意是说,我们之所以感觉很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不良的心理,常常被世间的无常状态(外界环境和自身处境)所困惑而感到苦难。所以调解我们的内心世界,以适应外界环境和自身处境很重要。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不良习气,稳住心神。《资持记&;#8226;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大意是说,要稳住我们的心神,增加自己的定力、意志力,就要清楚我们心中的明镜,要克服不良心态、习气、执着。

  《止观&;#8226;五》:“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 大意是说,对于我们不良的心理状态,就要学习和摸索各种对治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克服甚至避免心理危机。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36、自相惑与共相惑
36、自相惑与共相惑

  一位朋友问:“观诸法自相共相”,敬请郭老师指点。我理解不好。

  所谓自相共相,事物各自的属性、形象叫做自相,而共同的属性、形象就是共相。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共相】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 《唯识述记&;#8226;二末》:“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例如事物各自的形象,人各自的色受想行识,都属于自相,而“空”、“无我”、佛性之理等则是共相。

  对事物的自相与共相的执迷会产生不同的烦恼,我们称之为“自相惑”和“共相惑”(惑,烦恼的意思)。《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自相惑&;#8226;共相惑】指对自相或共相所起的惑。自相惑指迷于色声等各法之自相的烦恼。又称自相烦恼。共相惑是缘诸法共通之苦、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起的惑。略称共惑。”大意是说,自相惑,又称自相烦恼,指迷于事物的色、声等自相的烦恼。而共相惑,略称共惑,是对苦、空、无常、无我、佛性之理等共相不清楚而生起的烦恼。

  《俱舍论》卷二十认为自相惑有贪、嗔、慢(傲慢)三种。《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八认为还包括另加嫉(嫉妒)、悭(吝啬)两种而成五种。这五种烦恼习气都是因为迷于事物的自相而导致的。《俱舍论》卷二十认为共相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