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

第6部分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6部分

小说: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里,贤惠也是女人所推崇的。所谓贤惠,就是能够将自己的家庭打理得头头是道。作为女人,应该做到“六合”敬。在上要照顾、孝敬好老人,在下要教育好孩子,同时周围要维护好与朋友、同事和亲戚的关系。这才是贤惠。这才是具有家庭责任感的女人应该做好的事情。而实际上往往是媳妇仍然像孩子那样娇气而幼稚,没有家庭责任感,常常因为不懂礼貌而不能做到很好地孝敬老人,也不能很好地做好社交。这导致婆婆对儿媳的能力与修养经常发生怀疑和否定。

  4、由于儿媳的不良习气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当婆婆表现出不满时,儿媳往往还不清楚是自己不良行为所致,从而认为婆婆是有意与自己找茬作对,于是矛盾愈演愈烈。

  所以,因上述情况而引起的婆媳关系,对于儿媳应该主动反省自己的不足,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增强家庭与社会责任感,不要有在为别人做家务等不正确的想法,逐渐成熟自己的心理,克服娇气、好逸恶劳等种种不良习气,培养勤快、节俭、热情、重礼等优良习惯。而对于婆婆,则应该对媳妇给予一定的耐心,允许对方的学习有一个过程。这样,很多矛盾就会逐渐解决。

  而在二者间,丈夫一直要做好调解工作,除了不要拖延、掩护妻子的习气而令其长期不改,使得婆婆更加伤心外;还应该劝慰婆婆要对儿媳给予一定的包容,进步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2007年6月2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txt小说上传分享

26、“知自”与“行善不恼众生”
26、“知自”与“行善不恼众生”

  一位朋友问:在世间随顺正常的善因缘,自利利他。觉得主动生起善行,不容易。尤其“主动”二字,有时该生起的生不起;有时觉得心因很好,但是结果对方不认同,这就是不该生的生了,也不好。我们应该合于社会正常善因缘,自自然然地随缘行善、随缘利益他人。这需要哪些品质呢?敬请郭老师再做指导。

  我提一下参考意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知自”;二要注意“善行不恼众生”。

  什么是“知自”呢?《涅槃经》:“知自者,谓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大意是说,所谓“知自”就是对自己的信心、多闻(文化水平和阅历)、对不良习气和执着的舍离程度、智慧的大小、大脑中的正念以及身口意善行为等都要做到心知肚明。如果我们对上述内容做到了“知自”,确信我们随缘主动做出的善行是从大局出发,真正利人的,即便对方或一些人一时不理解,我们也应该毫无怨言,也就是要做到第二点“善行不恼众生”。否则又有谁能够“敢为天下先”地行善呢?

  所谓“善行不恼众生”,《三藏法数》:“【善行不恼众生】菩萨于诸众生,常起怜悯之心,虽有加恶于我,不生嗔恼。譬如慈父爱念小儿,虽有秽垢,不生憎恶也。”大意是说,修持菩萨行的人对于众生常起怜悯心,即便众生加害于我也不起嗔恨心,就像慈父喜爱护念孩子一样,孩子虽然有缺点,但是也不憎恨他。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上两点的前提下,可以努力学习一切优良品质,从而去不断地随缘利益他人。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7、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27、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一位朋友问:看到大家是因为精进心而引起的问题,真是很惭愧。不知老师是否有更好的对治放逸习气的办法吗?总感觉没那么大的上进心,很懈怠。谢谢老师!

  我提供一下参考。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进。

  《法句经》:“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大意是说,我们刻意地去精进,结果这反而是“妄心”,而不是真正的精进。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精进呢?那就是仔细体察、分析、领悟、驾驭自己的内心,使自己不生出“妄心”来,或者将妄心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用闪念取代妄心,或者直接生出善心来,这就是真正的精进,而且这种精进是没有止境的。精进不是作秀,是自己真实的心行的改善与提高。

  所以,这位朋友要注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仔细体察、分析、领悟、驾驭自己的心念,这就是大精进。而不要误以为某种固定形式化的内容才是精进。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8、更大的福智资粮
28、更大的福智资粮

  一位朋友问:请教老师:“加行位菩萨因为得到了福智资粮”,这话啥意思呢?这个福智资粮在加行位的位置上是有尺度要求的吗?学生愚钝,请老师给说的再详细些,谢谢老师!

  我的回答仅供大家参考。关于资粮,《菩提资粮论》卷一:“资粮者,能满菩提法故,譬如世间瓶盈、釜盈等;盈是满义,如是以满菩提法为菩提资粮。”《佛学常见辞汇》:“【资粮】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亦如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才能到达。” 大意是说,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修养、修行)也是如此,也需要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称为资粮。资粮充盈了,就像世间的瓶子满了、锅满了一样,这样才能满菩提法(寻求菩提觉悟之法)。

  这些资粮中有福智资粮。福智为福德与智慧的合称。《佛光大辞典》:“【福智】福德与智慧之并称。据成唯识论卷九记载,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菩萨一切行为,虽总摄于福行与智行……”大意是说,修菩萨行者通过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他们的实践过程是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福、智二行(福智二业)是觉悟圆满(成就菩提)最殊胜的实践,所以称为“二种胜行”。

  可见,觉悟成佛是需要福智资粮的,而且是需要很多的。可是,我们很多人没有那么大的福德和智慧,难道就无法修养自己,无法成就无上菩提了吗?

  关于这个,善无畏(637~735)在所译的《大日经》中特别提出关于菩提心的解释。文中说,什么是菩提呢?它就是“对于自心的如实地了解”,也就是“无上正等菩提”。这里,“如实地”就是“按照真实情况”的意思。又说,虚空自性就是心的自性,心的自性就是菩提的自性,所以心、虚空界、菩提(三者)相通无二。因此,想了解菩提的,就了解自己的心性(本性)好了。本经认为使菩提心清净的过程(即证觉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心的过程。这就使菩萨行由积集福智资粮的外部行修转变为认识自心从而开显自心(菩提心)本具功德的过程(《中国佛教》【发菩提心】条)。

  由上可知,菩萨行积集福智资粮侧重的是外部行修——“显修”,而转变为认识自心,在仔细体察、分析、领悟、驾驭自己的内心上下功夫以开显自心(菩提心)本具功德——“密修”,是又进了一步趋向菩提,这是在积累更大的“福智资粮”。所以,只要你真实地而不是做秀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在积累更大的福智资粮,在趋向菩提的征途中不断前进,是真正的大精进(参见博文《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一般认为上述内容是显密义理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中国佛教》【发菩提心】条)。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应偏执于一方。修持六度应该通过内心的把握与调驭,而驾驭内心又不应离开六度之行自度度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9、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29、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一位朋友问:“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也就是创新性教育。如果单纯强调应试教育而没有与社会接轨的创新性教育,那么学生们的思维可能很死板,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是屠龙之技;单纯进行创新性教育而离开系统学习,那么就失去了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也成了空谈。所以,只有‘T’字形教育,才能弥补双方的不足。”斑竹您的话很简单明了。不光是孩子这样的教育针对他们的健康,我们这些成人也很适合斑竹您的这个观点。在民族文化中学习到的提高修养的一些具体的指导,也要到社会上实践,否则也是空谈。但怎么能很好的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这确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很困惑这个问题,不知如何才能更好的随顺社会善因缘,有什么更好的更直接的方法没有?请教斑竹?谢谢您百忙之中的耐心细致的答复!

  以下仅供参考。佛家是非常注重实践的,通常将拘泥于文字而不积极实践的人称为“文字人”,将不努力学习佛学理论而一味冥思苦想、参禅的人称为“暗禅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字人】暗禅者之对。谓拘泥文字上所现之学问,而闲却实践的方面之修业者。”“【暗禅】谓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堕于上慢。修行无志,终于独证盲悟之徒。”所以,我们要注意,当我们有与佛学有关的问题一直想不通时,要注意多学习理论,而不要一味冥思苦想,更不要“暗于智解”而自以为是。我们学习到理论后,也应该落实到实践中。

  那么如何落实到实践中呢?龙树菩萨言:“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龙树】条)大意是说,涅槃与世间实际上没有什么分别,涅槃(圆满解脱)的本质在现象和行为上表现为现实社会的因缘和合。所以,做好现实社会中的一点一滴,就是中道,就是涅槃。不要将修养自己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

  如何做好现实社会中的一点一滴呢?在博文《更大的福智资粮》中我们已经提到:一要把握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二要修持好六度。所以,通过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将六度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各种优良品质,克服各种不良习气,逐渐完善人格,并不断积累善行功德,就是真正的实践。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0、佛家对恶人可以指斥吗?
30、佛家对恶人可以指斥吗?

  在博文《“知自”与“行善不恼众生”》 中一位朋友留下如下评述:说的不错;可是都“善行不恼众生”了,那行恶的可就美了,人民永远被欺压。俗话说“恶人终需恶人治”,否则佛祖为什么要压孙悟空于五行山下?每次人类社会的进步离开了对邪恶的清算?(比如清算二战的法西斯)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佛家讲随因缘度化众生。所以,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或者行恶,如果你与他有缘,也就是符合社会正常因缘,符合角色关系,例如你是他的父母、长辈、老师、领导或其他可以说他、管他的人,那么可以批评、教育甚至惩罚他,但还必须在社会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允许之内。如果他违法犯罪了,那么警察、法院或者军队可以制约他,如果你不是警察、法院或者军队任务执行者,那么你只能起见义勇为的作用。如果你不符合上述条件,那么就不能跨角色地、充当上述角色去随意惩罚他。否则你和大闹天宫的孙猴子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社会是有许多规则的。个人不可以随意跨越规则而“无法无天”。

  如何你有上述因缘,也就是你符合上述的角色关系,那么你对他可以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甚至惩罚,只要在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允许之内。《佛光大辞典》:“【恶人】……梵网经卷下、菩萨戒义疏卷下等,对恶人严加指斥……皆是恶人,名为畜生,如无心之木石。”大意是说,据《梵网经&;#8226;卷下》、《菩萨戒义疏&;#8226;卷下》等,对没有善心行的人,如果你符合了我们上面说的正常因缘,你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这样的恶人严加指责和训斥,绝不手软,因为他们的恶习气很重,性格很坏,甚至如畜生和无心之木石。这样做,可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不是包庇他,从而使他不断进步。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1、文偃为什么骂佛
31、文偃为什么骂佛

  一位朋友问:斑竹:怎么做才能合于社会正常善因缘,自自然然地随缘行善、随缘利益他人呢?

  以下供参考。所谓“合于社会正常善因缘,自自然然地随缘行善、随缘利益他人”,就是我们要真正投入到现实社会中,将自己学到的理论和学习的修养融入其中,并从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更好地利益他人。而不是追求神秘主义,也不是作秀和搞形式化。

  佛家有一个“文偃(yǎn)骂佛”的典故,可以给我们作参考。《佛学常见辞汇》:“【呵佛骂祖】……又有一僧问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如何是佛?云答:‘干屎橛’。他也曾说过:‘释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大意是说,有人问文偃禅师:“什么是佛?”他回答说:“佛是‘干屎橛’。”他还曾经说过:“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走了七步,环顾四方,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我要是当时看见了,一棒子打杀他喂狗吃了,图个天下太平。”

  文偃为什么骂佛呢?难道不尊敬佛吗?肯定不是这样的。他是为了帮助人们克服那种追求神秘、虚幻、高人一等(虚荣)、形式化等心态和行为,而把修养自己真实地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佛学常见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