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教女儿学论语 >

第7部分

教女儿学论语-第7部分

小说: 教女儿学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君子之争,就有小人之争了?
  有啊,武侠书里使用“暗器”的,不是常被人称作“非君子所为”么!这就是小人之争——对了,这种事,生活中有吗?
  没有吧。
  比如,你和刘雨辰竞争大队长……
  大家都是君子,当然是君子之争啦。
  小人之争会怎么样?
  这个……贿赂小朋友,是吗?
  打个比方,这么紧张干嘛!还有呢?
  还有,到小朋友那里说刘雨辰的坏话……
  你会这样做吗?
  当然不会!大家都是君子嘛。
  可是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小人呢?
  那,或者,或者我也说他坏话……
  以小人对付小人,这样你也变小人了?
  这怎么办?
  

八佾第三 3。8
子Zǐ夏xià问wèn曰yuē:“‘巧qiǎo笑xiào倩qiàn兮xī,美měi目mù盼pàn兮xī,素sù以yǐ为wéi绚xuàn兮xī。’何hé谓wèi也yě?”子zǐ曰yuē:“绘huì事shì后hòu素sù。”曰yuē
  :“礼lǐ后hòu乎hū?”子zǐ曰yuē:“起qǐ予yú者zhě商Shānɡ也yě;始shǐ可kě与yǔ言yán《诗shī》已yǐ矣yǐ。”
  子夏我们认识了,叫卜商,很年轻的学生……
  那天,他读到《诗经》里描写美女的诗,有了疑惑,来请教孔子:“‘灿烂的笑容多迷人,流转的眼神多诱人,粉白的脸庞,经过妆扮光彩更照人。’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嘛,意思就是美女很美啊,美的不得了啊……
  你可以做子夏的老师啦?孔子回答说:“就像绘画一样,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添上五彩图案。”
  越解释越糊涂……
  简单说吧,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人要打扮才漂亮。所以子夏接着问了一句:“那么,礼也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吗?”
  这又是什么意思?
  子夏的理解是:质朴的天性,就像绘画前那白色底子;学会了礼,就如添上了五彩图案,可以为质朴的天性增添光彩。
  这与《诗经》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吧?
  这是孔子与弟子们讨论学问的方法。听了子夏的发挥,孔子大加赞赏,他说:“启发我的就是你卜商啊,这样就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啦。”
  子贡也被孔子这样赞美过。
  你现在可以发现孔子喜欢什么样的人了吧?
  嗯,他比较喜欢善于引申发挥的学生,就是讲出书本上没有的一些道理。
  还记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吗?子夏温《诗经》而知新,所以孔子觉得他在这一点上启发了自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
  可是,我们学校的功课,都有标准答案,可不能这样开无轨电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佾第三 3。9
子zǐ曰yuē:“夏Xià礼lǐ,吾wú能nénɡ言yán之zhī,杞Qǐ不bù足zú征zhēnɡ也yě;殷Yīn礼lǐ,吾wú能nénɡ言yán之zhī,宋Sònɡ不bù足zú征zhēnɡ也yě。文wén献xiàn不bù足zú故ɡù也yě。足zú
  ,则zé吾wú能nénɡ征zhēnɡ之zhī矣yǐ。”
  孔子在给学生们上历史课时,碰到一些问题,有些讲不清了……
  他也有讲不清的时候?
  先说当时的两个国家:杞国和宋国,都是周朝的封国;夏朝的后代被封在杞国,殷商的后代被封在宋国……
  孔子在说夏朝和殷商的历史?
  在讲这两个朝代的礼仪制度。他说:“夏朝的礼,我可以讲述,可惜杞国的材料不足以作依据;殷商的礼,我也能讲述,可惜宋国的材料不足以作依据。是因为文献不够的缘故啊
  ,如果文献足够,我就能用作依据啦。”征:证明,依据。文献:指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
  。
  很难懂。
  因为你们还没学历史。先背出来,了解个大概意思,别的以后再说。
  

八佾第三 3。10
子zǐ曰yuē:“禘dì自zì既jì灌ɡuàn而ér往wǎnɡ者zhě,吾wú不bú欲yù观ɡuān之zhī矣yǐ。”
  先解释两个名词。禘:古代天子祭祀远祖的典礼,五年举行一次,很隆重;灌:祭祀开始时的一个项目,包括煮香草、酿酒等,以献于神主之前。
  很复杂。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吧。大概因为在鲁国举行这样的大祭,有不合礼的地方,孔子说:“当禘祭典礼进入到‘灌’的程序之后,我连看也不想看了。”
  呵,在闹情绪嘛。
  

八佾第三 3。11
或huò问wèn禘dì之zhī说shuō。子zǐ曰yuē:“不bù知zhī也yě。知zhī其qí说shuō者zhě之zhī于yú天tiān下xià也yě,其qí如rú示shì诸zhū斯sī乎hū?”指zhǐ其qí掌zhǎnɡ。
  正因为禘祭的礼仪众说纷纭,把许多人弄迷糊了;有人来问孔子关于禘祭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
  不是不知道,听他的口气,心里还是不满。
  他接着说:“……知道禘祭说法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之事,就像摆在手掌心一样。”说完,指了指自己的手掌心。
  了如指掌的意思?
  差不多。示,同“置”,摆放的意思——他是在感叹,现在已没有
  人知道禘祭对于治理天下的意义啦。
  

八佾第三 3。12
祭jì如rú在zài,祭jì神shén如rú神shén在zài。子zǐ曰yuē:“吾wú不bú与yù祭jì,如rú不bú祭jì。”
  孔子参加祭祀典礼时的神态,被弟子们记录了下来——“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在眼前一样;祭祀山川之神时,也好像山川之神就在眼前一样。”
  孔子是个很虔诚的人。
  孔子说:“如果我不能亲自参与祭祀,还不如不祭祀。”
  这是什么意思?
  也许当时一些领导,喜欢请别人代表自己参加祭祀活动,所以孔子才这样表明自己的态度:像祭祀这样严肃的仪式,宁愿不去,我也不会请别人代表。
  不但虔诚,还挺较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八佾第三 3。13
王Wánɡ孙sūn贾jiǎ问wèn曰yuē:“‘与yǔ其qí媚mèi于yú奥ào,宁nìnɡ媚mèi于yú灶zào。’何hé谓wèi也yě?”子zǐ曰yuē:“不bù然rán,获huò罪zuì于yú天tiān,无wú所suǒ祷dǎo也yě。”
  事情发生在卫国……
  怎么突然转到了卫国去了?
  你知道,孔子在他五十多岁那会儿,辞职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这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是卫国。在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中,他进进出出卫国好多次。那国君卫灵公,虽说人比较昏庸,待孔子却不薄,经常召见他并请教一些问题。可这个国家的宫廷和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极其复杂,这不,王孙贾来了……
  王孙贾是谁?
  王孙贾是卫国大夫,军队的统帅,属于实权人物。那天,他问了孔子一个奇怪的问题:“‘与其讨好房屋西南角的神,宁可讨好灶神,’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奥,就是房屋西南角的神?
  奥是房屋的西南角,古人认为一家之主神就住在那儿;灶是灶神,做饭地方的神。
  王孙贾是说,与其讨好一家之主神,不如讨好灶神?蛮奇怪的问题。
  孔子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他的意思是不是说:你孔子与其讨好一国之君卫灵公,还不如讨好我掌握实权的王孙贾呀?
  听起来像是这么回事——看来那卫国和鲁国差不多,国君的权力都有限啊。
  这孔子你不要看他是个知识分子,对政治还蛮敏感。他没有正面回答王孙贾的问题,而是话中有话地对他说:“此言差矣!如果我孔丘得罪了上天,不要说奥神灶神,到时候连祈祷的方向也没有啦。”
  也在打哑谜吗?
  孔子的意思大概是,我只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并不曾想要讨好谁。
  哦,是强调自己的公正——脾气也挺倔的。
  孔子是个太讲求原则的人,说到底,还是一个知识分子。不过这段话后人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以后有空再深究吧。
  

八佾第三 3。14
子zǐ曰yuē:“周Zhōu监jiàn
  ○鉴于yú二èr代dài,郁yù郁yù乎hū文wén哉zāi!吾wú从cónɡ周Zhōu。”
  ●[小知识·周礼]周朝初年由周公等人创制的典章和礼仪制度,也泛指当时的政
  治、文化制度。据说周朝初年一切依礼而行,文化昌盛,社会秩序井然。
  二代,指周朝之前的夏、商两个朝代。孔子说:“周朝的礼乐文化,是借鉴夏、商二代建立起来的,所以才这样丰富而有文采啊!如果要我选择,我选择周朝。”
  一直听孔子在讲礼,这个礼,究竟是些什么呀?
  礼就是文化……
  废话嘛!
  我还没说完呢——礼的范围包罗万象,从祖先祭祀、加冠、婚丧嫁娶,到请安问候、宴饮酬唱,加上音乐、服饰、表示敬意的肢体语言等等,统统都有一定的规矩,有许多,一直
  延续到现在……
  周朝的礼乐,真有孔子说得那么好?
  因为它吸收了夏、商两代的文化,加以融会贯通,又增添了周朝初年许多富有人文色彩的成分,自然显得更加丰富了。什么时候我们到博物馆去看看,那里有夏朝、殷商的文物,也有周朝的文物……
  哦,我记得,在博物馆看到过,有陶器、青铜器,包括什么礼器呀、乐器呀,只是没有特别去辨别朝代间的区别。
  下次再去,可能会有点新感觉,看看周朝的文物到底是不是“郁郁乎文哉”。从一个时代的器物里,可以感受一个时代的文化。
  

八佾第三 3。15
子zǐ入rù大tài○太庙miào,每měi事shì问wèn。或huò曰yuē:“孰shú谓wèi鄹Zōu人rén之zhī子zǐ知zhī礼lǐ乎hū?入rù大tài○太庙miào,每měi事shì问wèn。”子zǐ闻wén之zhī,曰yuē:“是shì礼lǐ也yě。”
  ●[人物介绍·周公]姓名: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协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由其摄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叛乱,分封诸侯。
  太庙,就是鲁国祭祀周公的庙。
  周公,就是孔子非常仰慕的人物?
  那当然。孔子年轻时,曾经有一度担任太庙的助祭,这里记载的是——孔子进到太庙,什么都要问……
  他问什么?
  我怎么知道——大概是问:这件礼器叫什么?那边演奏的是哪支曲子?
  他什么都不懂吗?
  孔子从小就对周礼感兴趣,也很钻研,早已名声在外。所以有人就说了:“谁说鄹人的那个儿子懂得礼啊,到太庙来,什么都要向人请教。”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在鄹邑当大夫,孔子就生在那里。
  是呀,既然你对周礼那么熟悉,为什么一进太庙,还要东问西问?
  孔子听到人家的议论,就说:“这正是礼呀。”
  他的意思是,事事向人请教,这本身就是礼——看来孔子不是不懂,而是明知故问,这,是不是有点虚伪?
  他大概觉得,太庙不是一个表现自己能耐的地方,应该谨慎谦虚,尊重前辈……
  可是,比如说,我对老师很尊重,我到老师的办公室,是不是也要把知道的东西再问一遍——指指地球仪,老师,这是什么?指指办公桌,老师,这又是什么?
  你这是抬杠呀……
   。。

八佾第三 3。16
子zǐ曰yuē:“射shè不bù主zhǔ皮pí,为wèi力lì不bù同tónɡ科kē,古ɡǔ之zhī道dào也yě。”
  词语解释:射,演习射礼的射箭比赛。皮,指皮做的箭靶。同科,就是同等。
  又在说射箭比赛了,看来这是当年很时尚的运动……
  孔子说:“比赛射箭,并不以射穿箭靶为主,因为各人的力气不同,这是古代就有的道理啊。”
  他们不可以像拳击比赛那样分轻量级、重量级吗?
  关键不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射箭,不是军射,而是演习礼乐时的礼射,讲究的是仪态、气度,所以只要射中靶心,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讲的还是君子之争的道理吧?
  嗯,不是那种你争我夺、非得战而胜之的竞争。
  

八佾第三 3。17
子Zǐ贡ɡònɡ欲yù去qù告ɡào朔shuò之zhī饩xì羊yánɡ。子zǐ曰yuē:“赐Cì也yě!尔ěr爱ài其qí羊yánɡ,我wǒ爱ài其qí礼lǐ。”
  告朔之饩羊是什么?
  朔是每月的初一。按照周礼,每月初一国君祭祀祖庙,称为“告朔”;告朔之时,须要宰杀一只活羊用以祭祀,杀而不烹叫“饩”。
  子贡是不是希望把那只可怜的羊给放了?
  据说当时,鲁国国君已经很久不举行告朔仪式了,但祖庙里每逢告朔日,还是按惯例宰杀一只活羊,子贡大概觉得既然祭礼已经名存实亡,羊也挺无辜的……
  我也觉得。
  可孔子不这么认为。这里记载说——子贡准备免去用于告朔之祭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告朔’之礼啊!”
  唉,这孔子,也太重礼了。
  对孔子来说,如果连那只羊也不杀,那告朔之礼真
  的就废了——现在,至少还有个精神寄托吧。
  

八佾第三 3。18
子zǐ曰yuē:“事shì君jūn尽jìn礼lǐ,人rén以yǐ为wéi谄chǎn也yě。”
  你们丁老师常常叫你帮她做点事是吗?
  是啊,什么誊写分数啊,打打字啊。
  你做起来卖力不卖力?
  当然啦,帮班主任做事,总要尽力吧,再说她也是看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