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31部分

齐鲁文化-第31部分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杏花村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极为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杏花仙子由于终日织锦霞,倍感孤单寂寞,便偷偷瞰看人间。王母娘娘发现了杏花仙子的行为,将其赶出天宫,抛落到梁山的东麓,杏花仙子从此变成一株枯杏树。有一天,一个樵夫来到此处,看见了这株枯死的杏树,打算砍断带回家当柴烧。哪知他刚把斧头举起来,那棵枯杏树就说话了,把樵夫吓了一跳。但是当枯杏树说明原委后,樵夫非但不再害怕,反而起了怜悯之心。枯杏树乞求樵夫道:“在八角石的下面有一眼仙泉,如果能将八角石凿开,然后用仙泉水浇我,我便会起死回生,从此开花结果、造福于人。”
  年轻力壮的樵夫决定帮助枯杏树,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努力,终于凿石成井,清澈甘甜的泉水涌了出来。樵夫又继续努力,坚持给枯杏树浇水九九八十一天。结果,枯杏树真的发芽、生长、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多年之后,杏树不断“生儿育女”,最终繁衍出了遍布十里的杏花树,被人们称为“十里杏花村”。至于樵夫开凿的那口井,就是水泊梁山的八大景观之一:“石井甘泉”。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梁山时,村民王林用此泉水和杏花酿出了溢香十里的“杏花酒”,并在此处开设了酒店。由于从梁山的黑风口绕过骑三山,再经过一段盘陀山道就能来到山下的杏花村,于是镇守黑风口的黑旋风李逵经常到王林的酒店开怀畅饮,并出现了李逵大闹忠义堂后“负荆请罪”的传说——李逵把守黑风口时,由于经常到王林的酒店喝酒,与王林的关系很亲密。有一天,李逵又到酒店喝酒,哪知店内一片狼藉,王林遍体鳞伤地躺在地上。李逵急忙扶起王林,询问其中的原因。王林哭诉道:“昨天晚上,有个黑大汉和一个和尚来到店里,他们自称是梁山好汉宋江和鲁智深,大吃大喝后将我打了一顿,并抢走了我的女儿满堂娇,”并骂道:“这哪是绿林好汉,分明是强盗嘛!”李逵性情耿直,没等听完就气得咬牙跺脚,手持板斧立即返回山寨,砍倒了杏黄大旗后又闯到忠义堂,声称要杀死强抢民女的宋江和鲁智深。后真相大白,原来是有两个强盗冒充宋江和鲁智深,而且被捉住。李逵深感自己行事鲁莽,为了求得宋江和鲁智深等人的宽恕,他背负荆条,并让士兵绑着自己去向宋江等人请罪。
  如今,杏花村属于山东的著名风景区,村前立有仿宋街的牌坊,村内的沿街两侧是商业店铺。进入景区便能看到古井、石拱桥、仿宋古城门、木桩板桥、木质亭墩、古帆船、假山石、茶楼、酒楼、戏楼等众多景点,人们在游览这些宜人的景色时还能细细品味关于杏花村的美妙浪漫的传奇故事。
  第五节济南“三胜”
  济南市有“泉城”之称,城中名泉奇景星罗棋布,其中趵突泉、大明湖与千佛山更是被人们称为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名列济南众泉之冠;大明湖湖面宽阔,由众泉汇流而成,岸上花繁树茂、杨柳依依,湖中碧波粼粼、风景秀丽;站在湖边向南望便是千佛山。山上梵宇僧楼与苍松翠柏相间,湖中倒映着山峦、楼台、树木,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自然景观。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13)
一、千佛山
  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城东南,海拔285米,周朝以前称历山。相传:古代禹、舜曾在山下开荒种田,因此又称为禹登山、舜耕山。春秋时期称靡笄山;战国时期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到了晋朝,佛教逐渐渗入,年年举行迁祓仪式,世人俗称“迁祓山”。隋开皇年间,随山势凿窟,建造了60余尊佛像和“千佛寺”,还有极乐洞、黔娄洞和龙泉洞,极乐洞中16尊佛像最高达3米,由此有了千佛山之称。在唐代,“千佛寺”改名“兴国禅寺”,并自元代开始每年的“三月三”、“九九重阳节”都会举办庙会。到了明代,寺院扩建后遂成香火胜地。
  关于千佛山的来历,唐代段成式(字柯古,今山东省临淄人)撰写的《酉阳杂俎》中写道:“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矣。”
  千佛山
  现代研究表明:千佛山是泰山余脉。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为海域,18亿年前出现燕山运动,导致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穹窿构造,形成了千佛山。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千佛山,章丘市人王化东在1941年出版的《济南名胜古迹辑略》中曾有非常详细的记述:千佛山冈峦雄秀,俯视万家,佛宇亭榭,半倚岩壁,磴道纡盘,凡历300余级,至西山口,有木坊,额曰峰回路转,回视城郭平原,境像变易,迤东有坊曰齐烟九点,临一览亭,望见鹊华河济,山水依依,不胜慨然,上有兴国禅寺,大舜庙,鲁班祠,黔娄洞,龙泉洞,每年四九两月有庙会,游人糜集,香烟云绕,颇一时之胜。
  1959年,千佛山辟建为公园,占地166公顷。兴国禅寺位于千佛山山腰,内设大雄宝殿、观音堂、弥勒殿、对华亭。南侧千佛崖现存隋开皇年间的10余尊佛像。山崖上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吕祖洞。兴国禅寺东侧是历山院,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杂院,内有舜祠、文昌阁、鲁班祠、一览亭等建筑,保存着北魏、唐、宋时代的石刻造像。山的东麓是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如果由西沿着山路上山,可以看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而写的“齐烟九点”牌坊。拾级而上便可来到“云径禅关”坊。
  1981年,燕子山、佛慧山、平顶山、金鸡岭及山南侧的北魏黄石崖石窟造像、佛慧山造像和开元寺遗址、山东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被统一划入千佛山范围,成为千佛山风景区。
  近年来,千佛山风景区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增添了桃花园、观音园、瀛芳园、大舜石图园、游览索道、奇能滑道、卧佛、十八罗汉、高尔夫球场、佛山书苑、梨园、瀑布等景点。至此,这里逐渐发展为一处融历史、文化、风景、佛教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旅游胜地。
  二、大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对济南大明湖的真实写照。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区中心、旧城区北部,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济南三名胜。
  济南号称“泉城”,有泉眼百余处,其中名泉就有72处,大明湖即由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湖南岸流入,水满时便会从宋代在北岸修建的北水门流出,而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构成,所以湖水“恒雨不涨,久旱不涸”,常年保持在固定的水位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14)
大明湖是天然湖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北两面则湖。”隋唐时称莲子湖,宋代称西湖,宋朝著名文学家曾巩还写道:“问吾何处进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任齐州(今济南市)知州,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并沿湖修建亭、台、堤、桥等,使之逐渐成为游览景观。金代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称其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初成今日的形与貌。
  大明湖公园占地86公顷,其中湖面面积为46公顷,自古遍生荷莲,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公园内有历下亭、南丰祠、铁公祠、辛稼轩祠、小沧浪亭、汇波楼、北极阁、牌坊、遐园、明湖宝鼎、汇泉堂、湖心岛、曾公画壁、明昌钟亭、湖心百米大型喷泉等众多景点,素有“一阁、三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之说。历下亭位于湖心小岛上,因处历山之下而得名。此亭四面临水、绿柳环绕、八角重檐、朱梁画栋,是一座轩昂古雅的木结构建筑。唐代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诗人杜甫与书法家李邕在此欢宴,杜甫当席吟道“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历下亭从此名播天下。不过当时的历下亭在五龙潭一带,北宋以后,历下亭辛稼轩纪念祠移建于今天的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才在湖心岛上重建。现在的历下亭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亭中匾额的“历下亭”三个大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亭北名士轩中的墙上镶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画像和济南历代名人的画像,门前的抱柱上刻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渠秋月一片大明。
  湖北岸西端有铁公祠,是为纪念明朝兵部尚书铁铉而修建的。明建文帝时,燕王朱棣南下夺权攻至济南,铁铉曾固守济南抵抗燕王。朱棣攻下南京自立为帝后,铁铉因兵微将寡而兵败,又因拒不屈服而被杀。后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铁公祠是民族式庭院,占地6000多平方米,由曲廊、三间祠堂和一座“湖山一览楼”组成。刘鹗在代表作《老残游记》中写道:在铁公词前看大明湖,可见千佛山之倒影。
  南丰祠为纪念宋代文学家曾巩而修建,他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任齐州(今济南市)知州,为治理大明湖水患而修北水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后人便为其建造了南丰祠。
  辛稼轩纪念祠修建于1961年,位于大明湖南岸遐园,坐北朝南,是一座三进院落的民宅式建筑。大门正中悬挂着陈毅同志书写的“辛稼轩纪念祠”金字匾额。东西厢房悬挂着辛弃疾塑像,展橱中陈列着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介绍及其代表作。
  小沧浪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一处具有江南风格的小园林,由小沧浪亭、曲廊、荷池等组成,因效仿苏州沧浪亭风格而修建,且规模较小,故取名小沧浪。其位于园中的临湖处,为八角形,三面荷池,面山傍水,湖水穿渠引入庭中,境界清幽。站在亭中远眺,可将全湖收入眼中。如果是晴朗之日,能够看到千佛山的倒影。西廊的墙壁上镶嵌着清代学者、书法家翁云纲、铁保、阮元等人的墨迹石刻,均为吟诵小沧浪和大明湖的诗文。小沧浪园门两旁就是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15)
南丰祠北邻的汇波楼就是济南市的北水门,也叫汇波门,为宋代的曾巩所建,是人们登临游览、集宴赋诗的好去处,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在此作诗留念。解放前,汇波楼毁于战火。1982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拔款进行重建。新建汇波楼是一座悬崖歇山重檐两层城楼式建筑,门、窗、隔扇均雕有传统花式图案。登上此楼能够眺望整个泉城,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北极阁也叫北极庙、真武庙,是一座道教庙宇,位于大明湖的东北岸,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进行了重修。这组建筑由钟鼓楼、前后殿和东西配房组成。前殿摆放着真武帝君的雕像,此像高约25米,殿上悬挂着“位极天枢”的牌匾。此外还有四天君、青龙、风伯、仙真、雷公等18尊泥塑像。
  三、趵突泉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倚千佛山,北临大明湖,东与泉城广场连接,总占地105公顷,是一座以泉水、人文景观为主的文化名园,也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趵突泉历史悠久,以“齐多甘泉,甲于天下”闻名于世。据《春秋》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北魏时,因泉旁建有娥英祠,被称为“娥姜水”或“娥英水”。金代时,趵突泉被称为“瀑流泉”,并被列入七十二名泉。趵突是跳跃的意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而“趵突”之名最早见于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的《齐州二堂记》,其根据泉水涌出的形状取名趵突。
  济南自古被誉为泉城,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特色。趵突泉则是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公园内泉水众多,有著名的金线泉、漱玉泉、卧牛泉、马跑泉、柳絮泉、皇华泉、老金线泉等27处名泉,泉水清冽甘美,水温四季恒定在18℃左右。泉水盛期的涌水量为每秒15 立方米,三座泉眼浪花飞溅,使“趵突腾空”成为济南八景之一。自北宋以来,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如苏辙、曾巩、赵忭、赵孟、元好同、王守仁、何绍基、吴伟业、王士祯、翁方钢、蒲松龄等都曾吟咏佳篇。清代皇帝康熙、乾隆也曾来此游览,作诗勒石。
  昔日的趵突泉方圆不足4亩,是香火胜地,也是卖艺、说唱、摆小摊的场所。1956年,趵突泉被整修辟为公园,历经几次扩建逐渐成为以泉为主、小巧玲珑、步移景异的泉石园,面积扩至105公顷。 趵突泉是公园内的主景,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凭栏可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园内的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泺源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易安旧居、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人文景观或气势恢宏,或古朴典雅。漱玉泉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关,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边,此泉则因李清照的《漱玉集》而得名。泉呈方形,1米多深,泉水清彻见底,汩汩水珠不断上涌。离此不远是李清照纪念堂,堂前楹联为: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金线泉内有两股泉水对流,由于两者流量均衡,阳光投入池底,水面上会形成一条水线,所以称金线。
  趵突泉公园的南大门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横匾“趵突泉”蓝底金字,为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并被人们誉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1)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齐鲁山川的喜爱也足以大书特书,例如抱犊崮、峄山、五莲山、崂山、沂山、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