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6部分

齐鲁文化-第6部分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挠跋臁
  1孔子的身世及活动
  在曲阜城东南约2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尼山,又叫尼丘山。这座山虽然不太高,但周围五峰连峙,东面还有常年不竭的智源溪。每到夏意浓浓之时,阵阵山风将流泉细涓的清新吹送到人的身上、脸上,叫人恍若置身世外桃源。这犹如仙境般的尼山,就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的诞生地。
  据史籍记载: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陬邑昌平乡,父亲是陬邑大夫孔纥,母亲颜氏是一位平民女子。孔子是孔纥与颜氏在尼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自幼随母亲居住,并不知道父亲的情况,母亲也从未向他提起过。孔子名字中的“丘”与“尼”可能就是其孔子画像母为纪念尼丘野合而起的。事实上,孔纥在孔子三岁时就已去世了。
  孔子母子虽然只有三间房舍,物质生活非常贫穷,但鲁国有“礼乐之邦”的美誉,曲阜更有着极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孔子自幼就受到周礼典乐的熏陶。幼年的孔子经常与同龄伙伴在家中摆弄碗碟,把它们看作礼器,并模仿大人的样子行礼。
  孔子17岁那年,母亲撒手人寰。在安葬母亲的问题上,孔子表现出了相当的勇敢和对世俗的叛逆。
  按照当时的礼仪,父母双方死后应当合葬,但由于孔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只好暂时将母亲葬在“无夫之衢”,并准备打听到父亲的情况后再进行合葬。此事传开后,以前的一位邻居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贵族,如今已经过世。听到这个消息,孔子立即在其他人的引导下找到父亲的坟墓,然后将身份卑微的母亲与贵族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件事情显然不符鲁国社会的礼仪,对鲁国的上层社会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和震撼,孔子也因此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母亲去世后,年轻的孔子只能独自面对社会与人生。这时的他虽然面临着生活上的压力,却产生了使上层社会承认其贵族身份从而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想法。
  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由三大家族控制。一天,一个家族宴请鲁国的贵族,地位低微的孔子竟然身穿为母亲披丧的丧服赴会,并要求以贵族的身份加入。但他还未踏进那个贵族的家门,便遭到家臣的阻挡:“这次宴请并没有请你,请回吧!”
  此次受辱非但没有使孔子气馁,反而令他更加发愤图强。天道酬勤,在34岁那年,他的贵族身份终于获得承认,并在鲁国开始拥有很大的名望。
  公元前501年,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官职),第二年升任司空,没过多久又因政绩显著担任大司寇之职,达到了仕途的顶峰。几年之后,由于鲁定公终日贪恋美色、朝政荒废,孔子认为自己已经很难尽到辅佐国君的重任,愤而辞职,离开鲁国,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此次出游对孔子而言本想寻找一条政治出路,但其“恢复周礼,仁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却接连碰壁,无奈之下只得重返鲁国。
  返回鲁国的孔子厌倦了仕途,开始潜心著述: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但是,在著述期间却发生了许多不幸的事: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射杀麒麟”;得意的弟子颜回病故。在一连串噩耗的打击下,孔子终于病倒了,并悲叹道:“吾道穷矣,吾已矣夫!”第二年(公元前479年)春,孔子溘然长逝,享年72岁,一代大儒就此告别人世。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7)
2儒学及儒教
  孔子一生的著述并不多(只留有语录体的《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弟子遵照遗嘱将其言行、语录等编辑而成),但却极为通晓古代的礼乐制度和经典文献《易经》、《尚书》、《礼》、《诗经》、《春秋》等。正是由于他能够将中国上古以来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以及经典著作等通过自己的讲授传承于门徒,而这些门徒中的杰出者又将其流传下去,“儒家”才最终得以形成,并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应该明确一个观念,儒家与儒教并不同。所谓儒家,就是一种学说,在当时并不是主流文化,充其量只是孔子所开设的私学。儒教则是一种官学,是国家的宗教(以神道设教),也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夏商时期,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汉武帝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
  3孔子的历史影响
  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5000年来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
  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都在追求理想社会。
  孔子不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还对世界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据考证,在欧洲近代启蒙思潮兴起时期(17—18世纪),已经传播到欧洲的孔子思想对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家的启蒙学者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伏尔泰等思想先驱都非常推崇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人道主义思想。
  近20多年来,风靡全世界、权威性的历史人物传记著作《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作者迈克尔·H·哈特将孔子排在第5位,这显然是非常公正的评判。因此,孔子不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四、儒学传承
  孔子几乎将毕生的心力都放在政治上,但始终没能得其所愿,此后一直致力于广收门徒、从事教育。正是弟子们如众星拱月般推崇和一再传彰光大孔子学说,才使得孔子拥有了如今的地位和声誉。
  1孔门弟子
  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顾颉刚先生(1892—1980年,江苏苏州人)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写道:“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
  热诚的人……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由此可知,孔门势力的强大除了客观环境的因素之外,与孔子的人格也有很大关系。
  孔子晚年曾进行过自我总结,将自己的众多弟子进行了粗略的分类:有德行方面出众者,如颜渊、冉伯牛、仲弓、闵子骞;有政事方面出众者,如冉有、季路;有言语方面出众者,如宰我、子贡;有文学方面出众者,如子游、子夏。至于其他一些颇负盛名的弟子,孔子评价道:“师(子张)也辟,参(曾参)也鲁,柴(高柴)也愚,由(子路)也果,回(颜回)也屡空……”也就是说,弟子们各有所长和所短。
  孔子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们在孔子生前均不曾另立门户,但由于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比如:曾子作《孝经》,记述孔子论孝之言;子夏等荟萃孔子绪言,纂为《论语》;《诗经》由孔子授子夏,六传而至荀卿;《公羊》、《觳梁》二传为子夏所孔子讲学图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8)
传……),为儒家后来的发展与分化埋下了伏笔。
  在孔门弟子中,孔子晚年最得意的门生当数子贡,孔子对他也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孔子死后,其丧葬事宜都由子贡主持和料理。因此,当其他弟子守丧三年将要返回时,都向子贡作揖,并相向而哭。不过,子贡在为孔子守丧六年之后,基本上与孔门其他弟子失去了联系。他投身到了实际的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中,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
  此外,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但未被归入大儒家八派的还有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人。曾子是孔子的晚年弟子,据说天赋不高,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但他非常注意道德修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最终成为孔门弟子中除颜回之外最为重要的道德楷模。孔子去世后,曾子开始收徒讲学和著述,主要从孝道、伦理道德方面阐释与宣传孔子的遗说。  
  有子也是孔子晚年的弟子,荀子在《解蔽》中写道:“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他勤勉好学,受到了孔子的喜爱与赏识。在学术见解方面,有子也基本继承了孔子的学说:重视孝悌道德、主张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本。
  子游比孔子小48岁,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赏识,对古典文献和礼乐教化有较深的研究。《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由此可知,子游与子夏齐名,在对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子游之学称得上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子夏和子游一样,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比孔子小44岁。《荀子·大略》曾记载:子夏家贫,穿着破烂。有人问他:“子何不仕?”子夏回答:“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早甲而丧其掌。”由此可见,子夏的性格虽然有些怪异,但一心向学,因此曾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孔子去世后,子夏离开鲁国,先到卫国为卫灵公做事,后应邀前往魏国西河讲学,名声由此大振,弟子众多,影响非常广泛。
  2子思与《中庸》
  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子思曾受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并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所以后人尊称其为“述圣”。
  子思虽是孔子的孙子,但孔子去世时他还年少,并没有跟随孔子学习,而是通过向孔门的多位弟子学习,才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子思生活的战国年间,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在经受了春秋时期的严重冲击后,正逐渐走向破落甚至崩溃。面对整个社会的礼坏乐崩、人伦不理,子思在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精义后像其祖父一样竭力倡扬儒家学说,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观,提出仁、义、礼、智、圣的道德五行观,阐释守诚践道的天人合一观,力求以此来拯救社会危机。这充分展示出儒家学者的人格特点:明道救世、笃志不移的远大理想;修德成善、不畏困苦的坚定意志;抗节守道、威武不屈的刚正品格。
  子思一生有大量著作,但因年代久远,大都已散佚,目前只有《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传世,尤以《中庸》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是其学说的核心。朱熹曾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一语道出了子思的忧虑——“道”的学问是否能好好地延续下去。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9)
子思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孔子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传播“道”的学问——“朝闻道,夕死可矣!”可“道”并不是能够摆出来让人们看到的东西,而是人们努力挖掘才能认识的东西,所以要想真正认识“道”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对于“道”的学问,人们常常表现出堕性,以致于孔子极为感叹,认为对于追寻和遵循“道”,“民鲜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到了子思所处的年代,各种异端邪说纷纷出现,使得子思更加担忧“道”的流传,因而极力将前辈们关于“道”的学问辑录成文字,以便于流传。
  子思及儒家的“道”,是说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由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即行为的准则。子思在《中庸》中写道: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如能修养得好,可与天地相参,如文王、武王和孔子。子思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结,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家庙飨之,子孙保之。”这就是说,文王、武王的命虽好,但也离不开“文武之德”,离不开“文王之德之纯”。
  对于孔子,子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就是说,孔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德性方面的成就却可以配天地、育万物。由此可见,子思对于存养之功是极力推崇的,而对孔子的推崇则达到了神化的程度。
  《中庸》中还写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所谓的“道不远人”,就是所谓的“率性之谓道”,道并不需要他求。这实际是在说人性善,是孟子性善论的前奏。
  3孟子与《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掷地有声的言辞是中国思想家孟子阐述的人格标准。2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将它视为格言传诵。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年),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有“亚圣”的尊称,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出身贫寒,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其整个少年时代都是与母亲一起度过的。传说孟母是一位很有见识又懂教子之道的人,是孟子的启蒙教师。在孟母教子的传说中,最为后人所传诵、也最为快炙人口的就是“孟母三迁”和“断织劝学”的故事。
  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孟子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少年时代,并为此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母亲将家选在了读书人聚集的学宫附近,少年孟子受到了礼仪风习的熏陶,逐渐对孔子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年龄稍长之后他离开邹国,来到孔子的家乡鲁国,师从子思。
  通过刻苦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最伟大的人,并推崇、继承、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认为“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