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

第10部分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第10部分

小说: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俾罚未δ涎粲薪住钡母刑尽
  掘冢,也曾经是不法贵族官僚的一种游戏。如西汉广川王刘去,就有公开盗掘坟墓的嗜好。《西京杂记》说刘去发掘古墓“不可胜数”,“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其奇异者就多至上百。
  王莽覆亡之际农民军对西汉陵墓的破坏,是见于史书记录年代较早的大规模的盗墓运动。《后汉书》也说:“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由于当时殓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发掘所见尸体往往容貌如生,盗掘者有污辱女尸的行为。
  那么,盗墓贼为什么要盗墓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论述社会行为往往为利益驱动时曾经说到,“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敢于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实都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他在列举所谓工商货殖之家走上成功道路的诸种致富方式时,又指出“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一例,说田叔这样的巨富竟然是因盗墓而发家的。
  对随葬品的特殊追求,也是值得注意的。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到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铜礼器,于是地方官发掘冢墓求其器以献上的故事。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说,帝王“好古”,“世既知其所以贵爱,故有得一器,其直为钱数十万,后动至百万不翅者。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汉朝人京房的坟墓在东晋时被盗掘,遗体依然完好,“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据陶宗仪《南?##「肌罚小澳灸艘痢笨芍斡八鹫壑濉钡拇担搿敖┦巳饪拔钡拿孕沤咏6钍闭洹侗静莞倌俊芬么怂担仓档米⒁狻=牢庥腥纭兜闶ā酚刑馕叭涸舻凉恰钡墓适拢渲行吹溃骸坝蟹送浇啄厩丝甙司撸燎钥莨牵形揭灾葡悖形揭灾弦┒J滤涑鲇谀庖椋环亲ǖ烈率慰杀纫印!闭庵秩】莨恰耙灾葡恪被颉耙灾弦┒钡牡聊苟翟诹钊司臁?/p》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历史上发冢斩尸(如拓跋珪挖慕容普麟冢)、剖棺焚骨(如王颁掘陈霸先陵)一类事例还有很多。不过,这种情形往往与盗取墓中随葬财物的情形相互纠结,不易明确分辨。例如策划组织武装盗掘清东陵的军阀孙殿英,竟然自我辩解道,“清人杀了我孙家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盗发东陵被标榜为“革满人的命”,“革死人的命”。然而其真实动机,其实与一般的盗墓贼并没有什么区别。
  发掘冢墓在战争中又被作为心理征服的一种手段。明军发掘李自成家族墓地,清军发掘郑成功家族墓地,都是典型的史例。
  还有一些人纯粹是把盗墓当成了一种乐趣。据《陈书》记载,陈叔陵“好游冢墓间,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令左右发掘,取其石志古器,并骸骨肘胫,持为玩弄,藏之库中”。他“历发丘墓”、 “石斤棺露骸”的行为,与他“幼而很戾,长肆贪虐”的心理特质有关。所谓自幼性情凶狠怪戾,似乎有某种神经系统功能上的障碍,或许可以理解为反社会人格迹象在童年早期的明显表现。所谓“好开发冢墓”,似乎也可以看做病态人格的一种反映。心理学者对于盗窃癖这种“冲动障碍”的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增益对盗墓嗜癖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G。迈耶、保罗·萨门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盗窃癖中,“许多人都为了获得刺激”,“许多人都是盗窃狂,因为他们并不真正需要或使用被偷来的物品。他们寂寞的行为就是对一种‘无法抵抗的冲动’的反应,因为这样接着就可以获得一种放松感”。
  盗墓行为的猖獗,使得反盗墓技术也逐渐完善。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太平御览》卷五五七引《交广记》说到吕岱发掘南越王赵佗陵墓未能成功的故事,指出赵佗“鉴于牧竖所残也”,“乃令后不知其处”。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不断更新改进,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我们前面提到的曹操有“疑冢”为典型代表。南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元人陶宗仪的《南?##「肌芬残吹溃骸安懿僖哨F呤谡暮由稀K斡嵊Ψ惺庵唬骸捌厶炀和常篮笃廴松枰哨!H松弥撬兰葱荩斡杏嗷角鹇ⅰH搜砸哨N也灰桑矣幸环ň粗V毙刖》⒁哨F呤赜幸悔2鼐!鼻迦笋胰嘶瘛都狃沸小罢暮硬懿倌埂碧酰涤胁队阏撸又杏写笫澹杂幸幌叮胄惺降靡皇牛俺跗裘牛渲芯∶琅蜃蛭曰蛞校至辛叫小S星辏慊遥厣稀S惺玻采衔砸蝗耍诜踩缤跽摺V辛⒁槐S嫒酥杏惺蹲终撸椭虿懿僖病薄?/p》以“疑冢”防避盗掘的做法,后世仍有沿用,如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欢等都曾采用这种史称“虚墓”、“伪墓”的形式。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中人骨无存,骨骸朽毁和被盗墓者毁坏的可能都被排除,因而有学者推断,这是“经过科学清理的第一个‘潜埋虚葬’的实例”。(曹永年:《说“潜埋虚葬”》,《文史》三十一辑)
  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
  

惩治盗墓贼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坟墓曾经是能够维护祖先精神权威,体现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保护冢墓,历来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唐人杜荀鹤诗所谓“耕地诫侵连冢土”,表明这种道德规范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形成了约束。

  禁止盗墓的法律,在先秦应当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中写道,当时对于“奸人”盗墓,已经有“以严威重罪禁之”的惩罚措施。《淮南子》说到刑法有“窃盗者刑”,“发墓者诛”的内容。《魏书》记载,北魏文成帝出巡,看到“有故冢毁废”,诏曰:“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这也是“穿毁”冢墓已经被法令严厉禁止的证明。唐代法律也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有关于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例如:“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通过刑法的内容,可知王族贵戚的坟墓,受到特殊的保护。而看守者在盗墓现象发生后也要受到严厉处罚,也是值得注意的。从《明史》的记载看,当时法律有严治“盗墓之罪”的原则。而《大清律例》有关于“发冢”的内容,对三十六种情形分别处罪。其条例计二十二条,内容备极详密。

  据《新唐书》记载,卢龙节度使张弘靖因安禄山、史思明于此初起反叛,而当地民众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于是“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然而适得其反,以致“众滋不悦”,使民意更为倾向安、史而背离朝廷。这正是因为“发墓毁棺”的做法过于极端,与民众传统情感习惯不相合的缘故。《旧唐书》也记载,张弘靖“发(安)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民众的“不悦”,民众的“失望”,都表现了一种对于“发墓毁棺”的做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倾向。

  《南史》记载,传说张骞墓有人欲盗发时,就听到作战时的鼓角声,盗墓者不得不惊退。宋人程大昌在《考古编》写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史书又频繁可见盗墓时遇大蛇围绕、崩雷晦雨等异象的记载。如果有人不畏惧这种保护墓葬的灵异警示,常常会遭致严酷的惩罚。《异苑》写到,士燮墓常蒙雾气,屡经离乱,没有人敢盗掘。晋时地方官温放之前往发掘,在回程中即坠马而死。袁枚《子不语》有“掘冢奇报”条,说“以发冢起家”的朱某发富人坟,石椁坚不可开,于是纠同僧人诵咒开椁,“诵咒百声,石椁豁然开,中伸一青臂出,长丈许,攫僧入椁,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坠地,琤琤有声”。朱某后来也“以讼事破家,自缢于狱”。类似表现盗墓恶报的故事还有许多。这一现象,也是民间否定盗墓的社会舆论倾向的一种反映。

  回过头,我们再来探讨李世民的昭陵,如果不是它殉葬品的繁多,它不可能遭到被盗挖的下场。在昭陵上,我们引申出盗墓的问题,无非是因为昭陵符合了盗墓贼的心理。无论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盗墓贼的最初动机都是为了获得财宝。由此想见,李世民为自己营建的昭陵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愚蠢至极的。虽然,他依山而建,但世间万物总有沧海桑田的那一时。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李治与武则天:盗不了的墓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唯一两个性别的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葬在一起的皇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它也是唐朝诸陵中唯一没有被盗墓贼光顾的皇陵。关于它的命运,无论传说还是正史,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两个术士的把戏
  唐朝李氏因要和道教李耳攀上亲戚,所以十分信奉道教,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道士们在唐朝很吃得开。在有关道士的传说中,唐朝初年的袁天罡与李淳风可谓出尽了风头。有着神秘色彩的乾陵自然也就跟他们两人扯上关系了。
  据说,唐高宗李治继位的第二年就派出这两人为他选一块墓地。当时,袁天罡是著名的星相学家,李淳风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两个人得到命令后分头行动。
  袁天罡先去江南走了一圈,发现并没有好地方,而李淳风比较聪明,他跑到唐太宗昭陵的附近寻找风水宝地。在昭陵东面,他转了很久也一无所获,于是就转到西边去找。可就在那天晚上,袁天罡来到了昭陵西边的一块地方,拿出罗盘测试,大喜,就把一枚铜钱埋在那里然后回去复命了。第二天中午,李淳风才慢慢地来到那个地方,捻指一算,也大喜,就把一根针扎入土中而返。
  李治听二人在同一方位选中了风水宝地,就命老臣长孙无忌去复查。长孙无忌按照两人的指示,来到了一座叫梁山的山上,他向下一望,大吃一惊。此山生得好生奇怪:正南向北就像一位少女裸坐在蓝天之下,两条大腿左右翘起,一对乳房坚挺对称,梁山主峰下的苍松翠柏仿佛是少女柔软飘逸的长发。长孙老头来到了袁、李二人所示之地拨开伏土一看,又是大吃一惊,原来李淳风的针正扎在铜钱的圆孔之中,丝毫不差!后来,这里就成了传说中的墓道口。
  长孙老头回到京城把他“大吃两惊”的事情告诉了李治,李治大喜,就命军队开始在那里破土动工。由于此宝地在梁山的乾县,后人就称其为乾陵。
  但是,民间传说不可能只有一种,还有一个关于陵址的传说。这个传说认为那块风水宝地是由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定,但袁天罡是反对的。
  袁天罡反对的理由是,梁山近看非常奇伟,但若远观则非常低平,在风水学上,这种山的阴气非常重。如果真要在这山上建陵,李家的龙脉很可能会被一个女人所伤,坏掉大唐江山。袁天罡反对的理由还是跟龙脉有关的,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昭陵在梁山东面的九嵕山,那么,九嵕山就应为大唐龙首。按堪舆术中的风水位序说和传统的封建葬制,儿子李治应该葬在老子的东面或者下面。可是,梁山在九嵕山的西面,这就破坏了龙脉。龙头也并不是李世民的昭陵了。
  但他的反对意见不被人所重视,从古到唐朝,任何风水先生对梁山都情有独钟。梁山东西两面环水,藏风聚气,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都曾钟情于梁山,它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据说,梁山系从前周代龙脉之余韵,百姓人家择得此地,可保三代富贵发达,但对大唐来说,三代就太短了。而且,梁山所在风水与昭陵互不呼应,王气欠缺和谐,恐怕三代后国运受阻,因此它作为风水宝地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称是万年吉壤,袁天罡当然也承认这个地方是宝地,但他坚决不主张在这里选址,理由就是他认为会破坏掉大唐的龙脉。
  据说,做事一向优柔寡断的李治此时更没了主意。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心中窃喜,当初袁天罡曾算过有武姓女人要侵犯大唐,李世民还杀了不少跟“武”有关的人。更有一个传奇色彩非常浓重的事是,袁天罡当年曾给冒充男孩的武则天看过面相,称“若为女,当为天下主”。照这样看来,梁山风水格局不正好暗预她的命相?于是,她力劝李治不要犹豫,要他听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的。
  于是,梁山陵址就这么定下来了。据说,袁天罡知道李治同意在梁山建陵后,长叹了一声:“代唐者,必武昭仪。”后来果然应验了。
  与袁天罡不分上下的李淳风当然也知道龙头之说,他跟长孙无忌也谈过此事。长孙老头就在陵寝建成后,在陵的名字上下起了工夫。他根据梁山位于西北,易理上属“乾”的特征,跟李治建议叫“乾陵”。大意是说,梁山阴气重,我就用属阳的“乾”来震住它。于是,“乾陵”始定。
  李治死后,武则天就把他放进了乾陵,然后用巨型大石板封闭玄宫洞口,在石缝间又灌注铁汁加固。武则天死后,又重新打开,把她放到里面,再次用大石板和铁汁加固。
  但是,这些却并不是史实。它只不过是让本来就很神秘的乾陵再增加一点传奇色彩而已。毕竟,这个陵墓里有两位皇帝,而且是两个性别的皇帝,一个是唐高宗李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