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

第9部分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第9部分

小说: 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广死在扬州,并且多次下扬州。死在扬州,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么,为什么他对扬州有这么深的感情呢?有历史学家说,如果当时他不是跑到扬州而是坐镇长安,隋朝的历史肯定是另一个模样。可他却偏要在扬州就那么藏着躲着,似乎他觉得自己就应该死在扬州。

  据史料记载,590年,杨广调任扬州总管,任此职长达九年。当时,帝国给他的头衔有太尉公、扬州总管诸军事、扬州刺史等。在扬州期间,他览尽名胜,很为这一方水土而深深折服,直到600年被立为皇太子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扬州。当上皇帝后,他不顾百姓疾苦,频繁下扬州,大概也源于那九年的扬州生活。

  隋炀帝陵不仅仅是杨广,也是隋朝初期的一个写照。

  隋朝的历史功绩和秦朝不相上下,它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初期的隋朝经济发展,政局稳定,是有一定的功绩的。

  但是,也正因为杨广,隋朝如昙花一现般陨落了。杨广生前的生活壮观场面和隋炀帝陵的暗淡之间的强烈对比和巨大反差,就是一幅隋朝历史的画卷。

  当然,隋炀帝陵完全有可能不必如此寒酸,有了今天这样寒酸的场面,完全是杨广的性格所致。据说,就在农民大起义如火如荼时,他仍不加收敛,依然奢侈残暴,而且拒绝臣下的劝谏。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他的“自信”:他曾对侍臣说:“别人说我只不过是继承先帝的遗业,其实,即使和士大夫比才学,我也应该做皇帝。”又说:“我生性不喜欢别人劝谏。如果是达官,再想以进谏来求取声名,我更不能饶他们。如果是一般百姓,我还可以饶他些,但决不让他有出头之日。”试想,这样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怎会为自己的后路打算?他这样的人只会向前,不可能后退。隋炀帝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杨广用他生前与身后天上与地下的对比给了我们一个可笑的谈资,也给了我们许多值得反思的教训。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

李世民:大唐盛世的缩影
如今西安城西北面的礼泉县,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叫九嵕山,大唐帝国巅峰时期的皇帝李世民的昭陵就在此山上。虽然,这位皇帝口口声声要薄葬,但言行不符,昭陵其实是唐陵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他把玄宫搬上了山,这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正因此,昭陵开辟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种新形式。
  昭陵的来历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窦皇后。唐朝建立后,被封秦王,后来积极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亲兄弟,并逼着自己的父亲退位。在位二十四年,649年,他得了很严重的痢疾,并很快死掉,死后葬于昭陵。
  李世民刚登基时,很是有作为。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在抑郁中死去,李世民安葬了这位太上皇,但却没有安葬父亲的灵魂。他经常做噩梦,梦到父亲来邀请他一起游地府。精神的负担导致了身体的不适,不久后,他就患上重病,并显出下半世的光景来了。他的皇后眼见如此,伤心不已,拿出十二分精力来照顾自己的夫君,李世民还算争气,一年后,居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可皇后却病倒了,并且也显出下半世的光景来。两个人每天在一起,由于对死亡的恐惧,总谈论死后的归宿问题。他的皇后就要死了,说, “我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希望不要以丘陵劳费天下,但因山而为坟,器用瓦木而已。”
  李世民点头答应,并派出风水师四处寻找风水宝地。但,风水先生并没有使他满意。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经常率军出征时路过的九嵕山。九嵕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成为皇帝后,他经常来这里狩猎,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座山。所以,当他的妻子一死,他就下诏在九嵕山营建昭陵,并将妻子葬于此。这一年是贞观十年(636年)。
  有人说,李世民之所以选择九嵕山建造陵墓,是遵从了皇后的意思。这种凿山建陵的确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也撰文写道:“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那么,昭陵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文献上从未有过记载。有人根据古人死后给谥的原则进行分析,认为谥法中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明德有功曰昭。”他们认为唐朝在李世民统治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而李世民是当时世界各国统治者中最富有生气和创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人像他那样在各个方面创造了辉煌业绩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所以李世民陵名是选择了一个歌功颂德比喻美好的字眼。
  据说,李世民将皇后安葬在昭陵后,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他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他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李世民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对皇上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李世民很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下令拆除了宫中的那座楼台。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李世民把自己的父亲废掉后就再也没有“孝顺”二字可言。而昭陵所谓的“薄葬”更是扯淡。
  

兴建昭陵
昭陵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入葬时方完成,历时十三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从地质学角度来讲,九嵕山属石灰岩质,这种岩质因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到了今天,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现在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呈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呈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

  在兴建昭陵时,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兄弟参与了墓室的设计。据《唐会要》说,昭陵“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玄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饶山二百三十步,始达远宫门。顶上亦起游殿”。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七十五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石门五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时曾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以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宏丽的情景。从诸多历史材料来看,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凹凸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接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杜甫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就是对这种状况的最佳描写。

  李世民的确为中国和他的大唐王朝创造了许多奇迹,生前他并没有机会炫耀,而在死后,他把这种荣耀带进了坟墓。据统计,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目前确定名位的有六十九座。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名人的坟墓。陪葬墓分布在昭陵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在山上。

  更让人惊羡的是,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闻名的浮昭陵远景雕石刻六骏。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面积东西53郾5米,南北86郾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至今仍可辨认。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面积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围墙基厚约3郾5米,其形状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

  如果现在去寻找陵道,该由山南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它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阈一对,此处当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宫”遗址,当时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这里。

  李世民生前平定突厥,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出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有力见证。但让人可惜的是,在清代乾隆以后,这十四尊雕像却突然不见了踪影,不知是谁出于什么目的而将其毁掉了。

  昭陵地面建筑最让人惊讶的则是昭陵六骏,它们是驰名中外的浮雕。据说,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时所骑的六匹战马。李世民是否骑了这么多宝马,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历史记载,李世民的确是为了纪念它们,而将它们雕在石屏之上的。六骏由画家阎立本所画。六骏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一个在旁边伴有人像的。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丘行恭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后来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真挚感人。

  无论如何,昭陵都是中国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虽然李世民口口声声要薄葬,但仅从昭陵的地面建筑来看,并非如此才招惹了那些胆大妄为的人。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vip。book。sina。/book/?book=42850五代史的另类解读:乱五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昭陵的命运
唐朝结束后,五代开始。温韬在镇七年期间,凡是在他管辖境内的唐陵,几乎都被挖掘。据史料记载,温韬从昭陵墓道进去,见到地下宫室建筑宏丽,简直同朝内宫殿一般。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面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首推王羲之的真迹了。
  被发现时,纸张和墨迹都还跟新的一样。这些珍贵藏品,全被温韬取了出来。又据记载,只有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因受风雨阻挡,没有被发掘。到了明代,于慎行还在他所著的书中说,世上所传王羲之的《兰亭帖》已葬入昭陵,但是,“以史考之,此本复出人间矣”。他认为,史书所记,确有其事,“此知兰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间必有其本”。遗憾的是,“第不知复沦没于何代耳”。
  昭陵被挖掘不止这一次,但仅这一次就足够李世民在天之灵痛哭不已的了。我们在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盗墓。盗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一个恐怖的字眼,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对掘墓者的不耻行为的憎恨程度,几乎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养生送死”的孝道之下,挖别人祖坟的人是不尊重自己祖先的十恶不赦之徒,所以要“斩立决”。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故意破坏墓葬的现象。《吕氏春秋》说,一时陵墓随葬丰厚,“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于是“无不抇之墓也”,“大墓无不抇也”。抇,就是发掘。
  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参照《史记》关于秦国历代国君葬地的记载,在陕西凤翔灵山(陵山)一带寻找秦公陵园,但一无所获。后来根据一位农民偶然提供的线索,来到凤翔南指挥村南侧一片历年生长情况不好的麦田勘察。这一带农作物生长状况不佳,是由于古墓葬一般夯土坚实,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缘故。通过钻探,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规模空前的秦墓,定名为秦公1号大墓。
  这座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规格数量以及殉葬人数等现象看,是“厚葬”的典型。可能正因为如此,曾历经多次严重盗掘。发掘工作开始时,一揭开墓上的耕土层,即发现盗洞247个。发掘到椁室时,仍然有十多个盗洞。经过考古学家的检验,推测出盗洞的年代为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时代。
  《史记》中曾经记述,中山地方民间风行“掘冢”习俗。游侠“铸钱掘冢”的事迹,也受到司马迁的注意。唐人颜胄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述民间盗墓的盛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石人徒瞑目,表柱烧无声。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韩愈对于东汉陵墓多被破坏的事实,也有“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