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庐山老相册1 >

第1部分

庐山老相册1-第1部分

小说: 庐山老相册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在庐山的故事(1)
文/兆  言
  1959年、1961年两次庐山会议,我协助方志纯副省长负责会议警卫工作,几乎每天都与毛泽东主席见面。当时正值盛年的我,于今已是耄耋老人了。翻阅会议期间的老照片,毛泽东在庐山的故事,又浮上心头。
      先看《庐山志》
  1959年6月30日晨,我随方副省长站在180号别墅(即美庐)门前迎候毛泽东主席,心情十分激动,虽说担任警卫工作多年,现又在省公安厅警卫处处长岗位上,但毕竟是第一次接待毛主席。公路上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一辆黑色的吉姆车开进了庭院,魁伟的毛泽东走下车,与迎候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他环视了一下花木扶疏的庭院,晨光中并未在意岩石上镌刻的“美庐  蒋中正”字样。当我介绍该别墅的历史背景时;他才饶有兴味地再下楼观看美庐石;并戏谑地喊了一句:“委员长,我来了!”逗得大家都笑了。
  也许是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庐山,加之又有每到一地先看志书的嗜好,毛泽东坐在沙发上;看起了庐山图书馆送来的一套馆藏吴氏《庐山志》,不时在志书颇宽的天头上作详尽的眉批。
  看完《庐山志》,毛泽东临窗铺纸研墨。有顷,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完了《七律·登庐山》。只是原稿的颔联与正式发表的有一句不同:正式发表的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原稿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肤挥汗洒江天”。此诗发表后有一种传说,即首联末句“跃上葱茏四百旋”中的四百旋不是约数,而是确数。据传一路登山所历的399个弯道,是他老人家亲自用火柴棒记数确定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实际情况是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周围景物的能见度非常高。颇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摇下驾驶室的窗玻璃,探首在登山公路上环视,不时向车上惟一的知情人——司机小高询问这路转景移的登山公路到底有多少弯道?小高多次登山,曾经数过,告知四百有余,四百旋由此得来。
    含鄱口与黄洋界
  毛泽东在庐山所摄的照片,最多也最令人神往的是姿态各异的含鄱口照。其中有站姿、坐姿、正面、侧影;有席石凳而坐的,有端坐藤椅上的;有以汉阳峰为前景的,也有借鄱阳湖作衬托的;还有一张与夫人江青坐在一条石凳上的合影。
  毛泽东十分喜爱含鄱口,每每紧张工作之余,就轻车简行奔赴含鄱口极目湖天,寄情广袤,遥望湖间状若绣鞋的湖心岛兴趣盎然。他曾向我问过这只“巨鞋”有多大?绕鞋湖水有多深?
  毛泽东喜爱庐山含鄱口,与他喜爱井冈山黄洋界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以视野开阔著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也是我随同警卫,乘车从茅坪到茨坪他一路都未下车,即使车过八角楼,也只隔窗眺望一番。独有车临黄洋界才招手停车,健步奔壑口驻足环视;回宾馆就写下了《西江月·重上井冈山》。词中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与《七律·登庐山》诗中句“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推  车
  我记得毛泽东亲自在庐山上推过车。
  那是一天傍晚,登山公路上,一辆专给大会拉生活物资的中型卡车,全速行驶在薄暮中。司机开足了马力往前冲,就在车即将冲上高坡时,只听“咔嚓”一声,车轮在原地打了几个转,倒退着溜了一段,就熄火不动了。
  正在他焦急顾盼的时候,我担任警卫的主席车队开来了。前面的开道车刚过去,毛泽东乘的那辆车的司机老顾和我都认出了抛锚的是会议生活车,正欲张口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车窗里传出:“停车!”车停后我赶快下车给毛泽东打开车门,他下车一面招呼随行人员帮助推车,一面径直往中型卡车走去,加入推车的行列。
  中型卡车缓缓向坡上移动,热泪盈眶的中型卡车司机从驾驶室伸出头来,只见毛泽东正一边上车,一边向自己挥手告别。
    游  泳
  青年时代就立志“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毛泽东,两次庐山会议期间,游泳自然成了常习的必修课。
  毛泽东一惯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泳,不愿意在游泳池中划水。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在庐山电站大坝的上源水库嬉水。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芦林大峡谷中垒起了面积比电站水库大的人工湖——芦林湖,毛泽东在山上游泳的天地就更加广阔了。
  每天午后,只要不下倾盆大雨,他是定要下水游泳的。毛泽东游泳非常放松,尽管周围有许多人伴游,他依然自由自在的憩游在湖光山色之中。一会儿侧泳,一会儿仰泳,一会儿踩水前进,一会儿将身子浮在湖上漂流,任潋滟的波光轻漾、抚摸,似乎进入了一种忘我之境。他还有一手绝技,可半躺在水上抽烟,边抽烟边无拘无束地与人交谈。
  提倡到大江大海中搏击的毛泽东,免不了要忙中偷闲驱车下山去长江畅游。一次去长江游泳,安排迎接毛泽东上山的司机小高开吉姆车送他下山,我随车警卫。眼看还有1/3的下山路,怎么小高老是空挡滑行,车速却又挺快,好在是单线行车,不会车我也没说什么。吉姆车将毛泽东送到长江边,小高才舒了一口长气,悄悄地告诉我车煞在半山上失灵,开始有点慌乱,偷眼看主席那么沉稳地端坐着,心也就定下来了。但这事我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毛泽东在庐山的故事(2)
望着在江心甩开膀子劈波斩浪的毛泽东,想想半山上演绎的那场有惊无险,我似乎若有所悟。毛泽东一生多次历险,无不化险为夷,这与他柔时湖上漾波,刚时江中劈浪的性格魅力有无必然联系呢?
  (兆言:1959年、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以江西省公安厅警卫处处长身份负责会议警卫工作,江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任上离休)
  (本文照片部分由吕厚民拍摄,部分由胡立峰提供)
   。。

警卫周恩来二三事(1)
文/马库成
  “老马,这个位子你坐!”与彭真、李富春、###、汪东兴、方志纯坐成一排的周恩来总理,指着事先留给邓大姐的座位对我说。
  “总理,那怎么成?”望着这个阵式,心中直发怵,我四处张望邓大姐在哪儿。
  “这……”我没有坐下,目光前后逡巡,与站在后排的邓颖超大姐目光相遇了。
  邓大姐:“老马,你坐吧,总理早就安排好了,让你紧靠着他照张相。”
  凝视着1959年庐山会议结束时周总理、邓大姐与工作人员的合影照,警卫周总理100多天的桩桩件件,过电影似地浮现在眼前。
    三种不同形式的让车
  在庐山给周总理当随卫的日子里,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最腻味排场。他出行只允许用一辆车,我报到上任的第一天,他就当众宣布:“我在山外出、开会,就让老马一人跟着,他是江西的,熟悉庐山,给我当当向导。”
  周总理到哪儿都让我带路,还笑着说不能带错路。周总理一开始就喊我老马,是不是希望我这个小马成为识途的老马?我感到自身的责任重大,于是暗暗把与会的中央首长、大区书记、各省的省委第一书记的100多栋小别墅一一记在心头。
  跟着周总理外出,近处走路,远处用车,可是在任何情况下,他都给别人让车,自己等候。
  开会、看戏、跳舞,他给毛主席等中央首长让车自不必说。一次在庐山人民剧院看戏散场时,毛主席等人的车开走了,摆在周总理车子前面的100多辆车没走,让出一条道等周总理的车先走。
  “这是谁规定的,非我先走不可?谁车在前面谁先走。”周总理又一次让车了。
  1959年周总理上山住庐山宾馆,与毛主席住处只一河之隔,每次去毛主席处汇报工作或开会,都不出车而由我伴他步行,过长冲河上的小石桥径直去。没料到沿路的车子见我们过来了,却一辆辆地停下来。
  周总理发现了,指着马路上停驶的车辆对我说:“怎么搞的?这路就我走,别人不能走?你让他们走,他走他的,我走我的。”说着,周总理靠在路边,让车子驶去。
    上楼梯脚步放轻些
  一天晚上,我陪周总理从电影院看电影出来,望着对面442号别墅的灯光,周总理似乎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告诉我,这幢别墅当年他住过。说着看了手腕上的手表,时针正指10时,想就近去看看,说着放轻了脚步走进院子。隔着一排玻璃窗,他发现有许多民警住在里边。也许是白天值勤太累了,一个个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周总理向我摆摆手没让进去,悄悄地离开了。
  一次周总理开会,我陪他深夜返回宾馆,楼上四个套间都灯光通明。我想抢在周总理前面去房间做点准备工作,没注意重重的脚步踏得木质楼梯咚咚作响。
  “脚步轻点,别影响别人睡觉。”周总理低声制止我。
  “没事,灯都亮着,没人睡觉。”
  周总理低沉的声音带着威严:“没看见这间房子灯熄了?”
  我说:“没关系,那是我们警卫组。”周总理剑眉一挑,炯炯的目光直视着我说:“警卫就是铁打的,可以不睡觉?”
  周总理生怕影响了周围同志的休息,自己却每天工作到凌晨3时才上床。那天开会回来,他到盥洗室简单地洗漱了一下,就让我召来童小鹏主任和几个秘书汇报工作达1个半小时,凌晨2时左右上床批阅文件1个多小时还未入睡。秘书焦急地想去关灯又怕挨批评,悄悄“请”宾馆服务员去动员周总理休息。
  服务员壮着胆子走进房间说:“周总理,太晚了,该休息了,我关灯呵。”说着,关了灯,轻轻地将周总理房间的门带上。
  我十分叹服周总理精力充沛,总想寻根问底,周总理笑笑说:“你们熬不过我,我多年来习惯了。有时困了在车上打个盹,抵得上一个午觉。”因为忙,他常常连刮胡子的时间都没有,只好在车上用电动剃须刀刮刮。
    花生米与红烧冬瓜
  一次会议间隙,我陪周总理从含鄱口返回。车子路过庐山人民剧院,总理听见舞台上锣鼓敲得正欢。
  舞台上,江西省采茶剧团正在排练《三女抢板》,见周总理来了,连忙邀请他这个“兼职导演”看排练。
  电铃响了,演员们要去楼下餐厅用午餐,团长邀请周总理和我一起进餐,他爽快地答应了,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问我带没带饭票?
  听说我们没带饭票,演员们异口同声地说:“嘿!要什么饭票?我们一人节约一两不就够了。”
  周总理开心地笑了:“那好,就在这儿吃。”
  周总理笑逐颜开地和大家一起品尝着红烧冬瓜说:“你看巧不巧,13年前我来庐山和蒋介石谈判,也在这儿的餐厅吃过红烧冬瓜。”
  炊事员听说周总理喜欢吃红烧冬瓜,赶紧烧了一盘让服务员端了上来。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挡住了端菜服务员的去路。警卫职责告诉我:周总理坐哪桌吃不怕,就怕另外上菜。
  我俩僵持在那儿,周总理见状对我喊道:“老马,你干嘛?紧张什么,端上来。”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周总理和演员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红烧冬瓜,把午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警卫周恩来二三事(2)
无独有偶。周总理在庐山吃了这顿最开心的午餐一年后,偏偏遇上了一次最不开心的早餐。
  那天早餐,因采购不足,蔬菜调剂不过来,炊事员破例给周总理炸了一盘花生米。周总理一见桌子上油光锃亮的花生米,就把脸沉了下来,让服务员找我问个究竟。
  这时我猛然想起了前几个月周总理曾签发过一份在国家困难时期,国家公务员不准吃油脂类食品的国务院文件。
  周总理见我十分紧张,放缓了一下口气说:“国务院有文件不能吃油脂类食品,文件没规定总理可以特殊嘛。”
  (马库成:1959年、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担任周恩来总理的警卫,中共江西省委接待处副处长任上离休。)
   。。

刘少奇在庐山眺望长江(1)
文/李敏贞
  “看见了,看见了,长江就在脚下!”我兴奋地在心中疾呼,却没有吐出声来,生怕影响了刘少奇同志登高远眺的好兴致。
  这张《在庐山上远望长江》的老照片,将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大姐和我们定格在1959年盛夏的大天池山绝顶。平时不苟言笑的刘少奇同志,也许是胸中涌动着的美好情愫溢于脸庞,他笑了,笑得那样的会心。阳光下,他头顶的银发与身着的银灰色中山装交相辉映,十分耀眼。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前方的岩石上,静静地倾听陪同者侃侃介绍。
  陪同者向刘少奇同志介绍长江岸边古城九江名称的由来。相传远古时代有九条江在这儿汇流,是大禹将它们合而为一。听着介绍,他想起了毛主席7月1日上山时写下的七律《登庐山》诗中的颔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大概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陪同者见刘少奇同志远望长江,心驰神扬,又不失时机地介绍了李白诗篇中描写登庐山、望长江的名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刘少奇同志听后频频点头。王光美大姐见刘少奇同志今天兴致那么高,也开怀笑了。看来她今天是有备而来,脚穿防滑鞋,手拄拐杖,头上还戴了顶大草帽。
  望毕长江,刘少奇同志的几个孩子就催着去看龙鱼。据陪同者介绍,龙鱼池实际上就是大天池,是山顶的两口大泉眼。相传文殊菩萨骑狮来庐山,见这儿灵山缺少秀水,便用双指插池并引来甘泉。刘少奇同志的孩子丁丁、平平、涛涛感兴趣的是池中的龙鱼。丁丁弓着背在黝黑的池水中寻找鱼影,平平若有所思,王光美一手拿着衣服,紧挨着刘少奇同志,另一只手依杖弯腰观看,涛涛紧护着爸爸,希望能发现一二条龙鱼的身影。陪同者见刘少奇一家对龙鱼如此感兴趣,让人从池中捞上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