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风云录 >

第11部分

中国历史风云录-第11部分

小说: 中国历史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凶约旱目悸牵菏蓟实鄣哪盖鬃杂自诤Τご螅运惺虑橛Ω枚加幸惶鬃约旱陌旆āG卣淹跛篮笞映母盖装补次唬蓟实酆退哪盖字沼诨氐搅饲毓>潘曛埃氖峭仿姆旁诩绨蛏系纳睢6杂谑蓟实郏以稳菟恰澳灾恕薄J蓟实鄄皇瞧胀ㄈ耍松婵梢圆辉袷侄蔚男拍钤谒闹懈畹俟獭J椤“⊥xt小说上传分享

土崩瓦解(3)
秦向与其接壤的韩出兵后,韩把一个叫公子非的使者送给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始皇帝是韩非著作的忠实读者。韩也知道这件事,于是就把公子非送去了。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流传到了现在。始皇帝在读后甚至说,如果能和作者相会、交往,死也愿意。
  《韩非子》是冷酷的法家著作,里面有句话
  ——为政而期适民,皆乱之端。
  它断定,为了取悦人民而施行的政治就是混乱的开始。举例说,收取税金和年贡是出于应对饥荒和国防的需要,而人民却因性“贪”而不满。为了博得人民的喝彩声而减免税金的话,饥荒的时候就会有饿死者,外敌入侵也无法防御。如果刑罚变得严厉,人民会因法“严”而不高兴;然而如果放松刑罚,社会秩序就会乱套,市民的生活就会受到威胁。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主旨都是不能迎合、迁就民意。这本著作的作者是儒家荀子的门生,却对儒家持否定态度,理由是“儒以文乱法”。若以文章和言论批判政治,“法”的权威就会降低。它主张应该赋予“法”绝对的权力,王依法施行政治。信赏必罚则是不言自明。不管是和王血缘有多近的王公,还是影响力有多大的豪强,在“法”的面前是一样的。血缘、人情,一概无视。父亲犯法,儿子也得告发。儒家批判这种违反人情的做法,但韩非子辩解道,如果做得不这样彻底就无法推行政治。这种学说非常对始皇帝的胃口。
  始皇帝扣留了以使者身份前来的韩非,准备为秦所用。对此有危机感的是同为荀子门下的李斯。李斯最初是由吕不韦招揽的法家,因其才能而被认可,成了始皇帝的最高顾问。如果始皇帝起用倾心已久的韩非,李斯的地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李斯向始皇帝进言道
  ——非是韩的公子,所以即使仕于秦,也会以韩国利益为先。不可起用。但也不能为他人所用,可以在秦国以某种法律的罪名诛杀之。
  始皇帝放弃了起用韩非的念头,但韩非是他曾经私淑过的人物,于是惜其才能,决定予以赦免。然而,李斯深知韩非的可怕之处。只要这位法家的一号人物还活在世间,李斯在别人眼里就只是个二流的法家。他给狱中的韩非送去毒药,迫他自尽。
  在法家的世界,就算是同门师兄弟也没有人情和公平。这让人联想起鬼谷子门下的张仪和苏秦之间也是火星四溅,以合纵和连横相争不休。同门的俊才、同学,相互之间也是敌手。肉体上消灭对手,是法家保证自身生存的所谓最佳策略。
  韩非在秦国死于非命,但他的思想仍然活在秦国以及始皇帝心中。
  3
  可以说秦灭六国的确是大势所趋,至少始皇帝使这种势头得以加倍。
  韩非子死后三年,秦国灭韩。时间是秦王政十七年(前230)。
  两年后,赵国灭亡。将军王翦攻陷了赵都邯郸。
  又过三年(前225),王翦的儿子王贲水淹魏都大梁,俘获魏王。
  自此,春秋时代的大霸主晋分裂成的韩、赵、魏相继灭亡,秦的对手由六国变为三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将军王翦率领大军,消灭了最强对手楚国。
  在韩和赵被消灭后,有强烈危机感的燕太子丹准备以暗杀始皇帝的方式来打开局面。刺客荆轲被送往秦国,但暗杀最终功亏一篑。虽然暗杀是狗急跳墙的策略,但此时也没有其他手段可使了。燕在受到秦猛攻后,杀了暗杀大案元凶太子丹,向秦献上首级,想以此来平息秦的怒火。然而,秦并非是一怒之下才发兵的,吞并天下才是其真正目的。秦自然不把太子丹的首级放在眼里,仍然继续发兵。燕王逃到了辽东,但很快就支持不住了,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燕国就此灭亡。 。。

土崩瓦解(4)
最后只剩下一个齐国。蹂躏了燕国的秦军顺势南下,占领了齐都临淄,俘虏了齐王。时间是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此前叙述中虽然一直用始皇帝的称呼,但实际上在天下统一之前还是得称其为秦王政。而在消灭六国后,秦王政就开始用从未有过的“皇帝”称号。与此同时,谥法被废除了。各国的昭王、怀王等谥号,是在王死后依据其生前业绩和品行来选定的,这正是一种评价。始皇帝认为天子是超越评价的存在,那么如果废除了谥法后该怎么排行,就以数字来算。他宣称自己是始皇帝,接下来的就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直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始皇帝想要的是天子的绝对化。在此之前普遍用于指代第一人称的“朕”被定为天子专用,就是绝对化的表现之一。此外,秦不允许士大夫掌握较大的权力。称为仲父的吕不韦不得不自杀,百战百胜的将军白起也被以“有余言(怨言)”的理由处死。秦一度包围了赵国邯郸,但因无法攻克,只得退兵。始皇帝的父亲子楚逃出赵国就在这个时候。白起反对这次出兵,称病拒绝就任司令官。出兵失败后,白起说了句“都是因为不听我的话才导致这样”,传到了昭王的耳朵里。这被认为是不可原谅的多嘴,必须以死谢罪。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军四十五万、在伊阙攻韩魏斩首二十四万的战果,进而攻陷楚都郢甚至使楚来不及迁都的大胜,悉数出自白起的指挥。可谓是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的名将,却因为一句牢骚就被轻描淡写地杀了。多嘴只是个口实,军功过于辉煌才是被清除的真正理由。从那时起,秦就在推进王权的绝对化。如果要依据法家思想推行政治,这样的事就是无法避免的。
  基于法家思想的政治要求,还要废止封建制而施行郡县制。也曾有人进言,在远离国都的地方封皇族为王。而李斯主张强行推进郡县制,他的意见被采纳了。全国被分为三十六郡,郡下置县。郡、县的长官全部由朝廷派遣,一纸调令就可调到任何地方。当然世袭之类是不能容忍的。中央也就是朝廷的指示会被传达到全国的所有角落。
  继统一国土后,秦又在所有领域推行统一。这应该算是始皇帝的功绩。各国略有不同的字体都被统一为秦国小篆;各地有差别的度量衡也被统一;全国的车轮间距离被命令必须一致。当时的道路上因为辙较深,显现出轨道的形状,车轮就在其中疾驰。各国的轨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了防御外国战车的进攻,至此已经被认为是没必要了。文字和轨的统一被称为“书同文,车同轨”。继军事上的统一后,政治、文化上的统一也开始实施。
  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人们的心里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中国”的信念。从此人们就认为,分裂是异常的,统一才是正常的。
  4
  秦始皇足足花了三年时间,才清除掉吕不韦,而在统一天下后,他的办事节奏让人感觉一下子快了许多。
  提起万里长城,马上就会让人联想到始皇帝,实际上长城是战国时代诸侯在各自国界要地所筑的城墙。因为天下已经统一,所以始皇帝就拆除了这些城墙。齐长城围山东半岛而建,楚长城则依汉水到汝水而建。天下统一后,这些城墙就成了无用之物,还妨害了交通。只是北方的长城还不能拆除。究其原因,从战国晚期直到秦汉,匈奴俊杰辈出,北方塞外民族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秦始皇连接起燕、赵和秦自身在北方修筑的长城,并予以加固、加强。

土崩瓦解(5)
《史记·蒙恬列传》介绍长城
  ——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记述说将军蒙恬率领了三十万役众,这是依法强制召集的役众。民众如果抗法,就会被毫不留情地处以死刑。到了秦始皇的时代,商鞅开创的秦国法家政治在李斯手中变得更加严酷。
  长城的建造引人瞩目,而拆除国内长城的时候也强征了很多人。始皇帝在即位的同时就开始在骊山修建自己的陵墓,这项工程从全国征用民夫。此外还开始营造叫做阿房宫的巨大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营造骊山陵和阿房宫,共动员了七十多万囚徒。囚徒的数量确实显得过多。派遣至郡县的官员是依法家思想来管理行政的。对他们业绩的考核,是看是不是施行了更多、更严厉的法律,结果出现大量囚徒。囚徒数量多被认为是郡县官吏有能力的表现。于是,嗟怨遍布天下,但这样的声音也被法律压制住了。
  始皇帝举行了泰山封禅的仪式。在泰山封禅的只能是圣天子,秦始皇自然深信自己有这个资格。尔后他开始巡历天下,亲自检阅自己的江山,在各地立碑称颂自己的伟业。队伍浩浩荡荡,给人们以威慑。使人民敬畏就是巡历各地的目的之一。
  虽然是所谓天下的人民,但大部分还是被灭六国的遗民。长平之战中四十五万赵军曾经投降,但将军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杀害。因为有降兵叛乱的前例,所以对这四十五万降兵说杀就杀了。而他们的家属和亲戚何止百万。至于被秦灭国的六国王族、公族、相国、将军等,对秦肯定也有极深的仇恨。
  后来汉高祖刘邦的著名军师张良,据说出身于韩国世袭相国家族。他投入了全部身家财产,寻访暗杀始皇帝的勇士,找到了一名能远投一百二十斤铁槌的大力士。在河南博浪沙的山里,这个力士将铁锤投向始皇帝的车,但偏差了一点点,最后击毁了副车。秦虽然展开了十天严密的大搜查,但最终还是没能抓到犯人。
  得到天下的始皇帝开始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据说那些神秘的方士们把这种药当饭吃。他们骗始皇帝说,只要给钱,你就能得到长生不死的药。但药的交付不能老是拖延下去,所以方士们只有趁夜色逃跑一途,方士侯公和卢生的就这样逃亡了。此时始皇帝也受到了责难。
  对皇帝的批评是不可原谅的。正因如此,连谥法也被始皇帝废除了。始皇帝对可能“诽谤”过自己的学者进行了严格的调查。批评法家政治的,不用说就是儒家系统的学者。究竟是怎样的调查,史书中没有留下详细的经过,但记载说犯禁者有四百六十多人。
  早一年,秦应李斯进言,实行了“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用了李斯的进言,内容是: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始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除医药和其他实用书以外,百家的书全要焚毁,特别是言及诗、书的。可见其主要目标是儒家。和政治没多大关系的老庄,对法家的李斯来说不算多大的威胁,而积极倡导以古代周公的精神推行政治的儒家才是最应防范的敌手。除了言及诗、书,进言中特别强调了“以古非今者”,这一点值得关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土崩瓦解(6)
李斯的进言是赤裸裸的言论弹压,历史上称为“焚书”。仅仅焚书也不能让始皇帝安心,于是以方士逃亡案件为托词,逮捕了划为可疑分子的四百六十多名儒者,在国都咸阳全部坑杀。
  焚书在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坑儒在三十五年(前212),总称为“焚书坑儒”。不得不说这就是秦的晚期症状。
  5
  焚书坑儒后,始皇帝将长子扶苏送往北方,责令他监督将军蒙恬。据《史记》记载,扶苏因劝谏焚书坑儒,始皇帝惩罚性地让他远离朝廷。不过,如果说这是带有惩罚性质的人事调动,其中也有疑点。在长城一线,蒙恬率众共三十万。前文已述,当时的匈奴正迎来兴隆时期,变成了极大的势力。此外被灭的六国遗臣的怨恨还未消尽。如果蒙恬和匈奴、六国残余势力纠合起来进攻咸阳,秦是无力抵御的。但奇怪的是始皇帝为了扬威,经常巡游天下而不在国都咸阳。这样看来,始皇帝是把长子送到了最重要的地方。
  坑儒两年后,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在巡游东方的归途中死于沙丘(河北省),据说年满四十九岁。巡游的一行人中,有宰相李斯、始皇帝末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师宦官赵高随行。始皇帝在得病后,写了一封给长子的玺书,内容是回到咸阳后替我主持大葬,这正是对接班人的指名。然而,赵高和李斯、胡亥三人共谋篡改了玺书——至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么写的。这件事情只有三人知道,而三人后来全部被杀。那么为何玺书被篡改一事能被他人所知呢?历史总会时不时出现这样的疑问。不过三人有过共谋,基本上不会错。
  在秦国,传位于长子基本上已是原则。始皇帝的祖父安国君虽是次子,但他是在兄长死后继承了王位。始皇帝的父亲子楚虽是华阳夫人的养子,但也是在异母兄死后继承了王位。始皇帝当然是长子。这样看来,在北方担任重要职务的长子扶苏成为二世皇帝是理所当然的。
  在巡游中随行的胡亥是末子,是个愚蠢的人物。宦官赵高是他的老师,所以在胡亥即位后他就可以掌握大权。法家宰相李斯也是个野心家。长子扶苏除了英明,从劝谏焚书坑儒可以看出他还偏好儒家,至少应该是反对法家政治的。而愚笨的胡亥则容易控制。所以如果英明的扶苏即位,李斯就有失势的可能。虽是密室中的事情,玺书的篡改却是事实。
  仅伪造一封指名胡亥为继任者的玺书还是让他们感到不安,于是又炮制了赐死扶苏和蒙恬的玺书。在视法为绝对的秦,玺书是不能违抗的。扶苏在接到玺书后立刻自杀,将军蒙恬虽然对命令存疑,也被迫入狱服毒自尽。结果导致三十万民众向南散去,英豪冒顿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