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风云录 >

第15部分

中国历史风云录-第15部分

小说: 中国历史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统远近的不同,但都有皇位继承权,所以让他们直接指挥军队是比较危险的。皇帝担心被掌握军队的同族取代,因此就形成了将军一职由外戚就任的惯例。武帝不像父亲和祖父那样,母亲的亲戚较多,故而任命妻子的亲人为将军。不管是卫青还是霍去病都是深孚所望。
  3
  汉的外藩东越后来在史书中被标记为东瓯。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杀了吴王刘濞的正是东瓯。吴王的儿子刘驹在闽越亡命,因痛恨杀了父亲的东瓯,于是鼓动闽越王攻击东瓯。被包围的东瓯火速派特使前往汉朝请求援兵,时间是建元三年(前138)武帝十九岁的时候。武帝派一个叫庄助的人从海路赶往东瓯,但闽越在此之前就退兵了,并没有发生实际战争。然而三年后,闽越(福建省)在其好战首领的带领下,又向南越(广东)用兵。南越派特使到长安请求援兵,于是汉派去王恢和韩安国两名将军。但这一次战争还是没有发生。好战的闽越王为同族和大臣所憎恶,被自己弟弟杀了。
  未见血腥就凯旋的两个将军在武帝面前商议匈奴问题。王恢主张###,韩安国则主张继续和亲,因而形成对立。韩安国反对###的理由是:汉若远征,人马疲累,只会沦为以逸待劳的匈奴的盘中餐。针对此论,王恢出了个主意,既然人马疲累,那么汉军就不要动,目的应该是让匈奴远征,汉就可以迎头痛击。武帝采纳了这个计划。
  三十万汉军埋伏在马邑(山西省)附近的峡谷,引诱匈奴进入。汉斩了马邑的官员,把佯作投降的“叛徒”派遣至匈奴。
  然而匈奴在进攻途中觉察到汉的阴谋,立刻回军折返。三十万汉兵就这样白忙一场,成了汉的奇耻大辱。匈奴此时的单于,是俊才冒顿单于之孙军臣。有了这次马邑之役,汉和匈奴的关系自然一下子就恶化了。
  责任人王恢被处以斩刑。他通过王太后这条线,乞求武帝网开一面,但武帝已然不受影响。虽然三十万军队未曾受损,但动员花费的损失庞大。母亲的求情也没起作用,他决断地说:“王恢如果不死,就是一个坏的榜样。”

荣光时代(4)
在曾祖父刘邦的白登山之耻上,自己又加了一道马邑之耻。武帝决心不雪此耻,誓不为人。四年后的元光六年(前129),他授予四将各一万骑兵,令他们四路出击。四将中的公孙贺未与匈奴遭遇,而公孙敖和李广战败,被处以斩刑后二人以巨额献金赎罪。在汉代,赎罪是合法的。四将中以胜利收尾的只有卫青,他甚至攻入了匈奴的龙城(甘肃省),取得了斩首、俘虏七百的战果。虽然看似杀敌数量较少,但龙城是匈奴祭天的重地。因践踏了这块地方,所以不得不说这是自汉朝成立以来,对北方的一次了不起的军事成就。
  第二年,卫青率领三万骑出雁门(山西省),获得斩敌数千的成果。这一年,他的姐姐卫子夫产下一个男婴。可以说他的胜仗就是对此最好的贺礼。
  又过了一年——元朔二年(前127),卫青收复了鄂尔多斯地区。秦始皇的将军蒙恬曾驻扎此处,在被李斯等人骗杀后,匈奴夺取了这块地方。
  汉把秦始皇都未能征服的浙江南部、福建、广东收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汉的版图比秦帝国更广大,但也有一点,不能说在秦之上,这就是秦曾保有的黄河弯曲部的鄂尔多斯地区被匈奴占领。如今鄂尔多斯被收复,汉才名副其实地凌驾于百年前全盛时代的秦之上。
  卫青为大将军,曾七次率军远征匈奴,但是之后对匈奴战争的主角转变为他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年仅二十岁时就率领大军转战各地,大破匈奴军。霍去病于二十四岁亡故,武帝极为悲伤,为他仿祁连山(甘肃省)的样子修筑陵墓。
  卫青和霍去病的确是有才能的将军。和后来的李广利相比,他们有明显技高一筹的军事才能。然而也不能忽略,武帝为爱妃的弟弟和外甥配备了最精锐的部队。另外,匈奴势力削弱也是二人军功辉煌的原因之一。冒顿单于在白登山围困刘邦时,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到了武帝初期,冒顿的孙子军臣成为单于,但他在公元前126年就死了,相当于卫青夺回鄂尔多斯的第二年。匈奴因军臣单于之死而起了内讧。军臣立的太子是於单,但他的弟弟伊稚斜击败於单,继承了单于之位。而於单则向汉投降。起内讧的事情说明,在此前匈奴就在不断衰落。
  4
  这里简单提一下张骞的西域之行。他的艰苦西行,使汉了解到西域的情况。西行的最初动机还是匈奴问题。
  武帝即位的时候,有个叫月氏的部族被曾为手下败将的匈奴打败,月氏王的头盖骨被匈奴拿去用作饮酒器,于是双方结下了深仇。有消息显示,月氏有意复仇,正在寻找共同打击匈奴的同盟。月氏原本在敦煌,但因被匈奴追击而逃往北方。
  于是武帝就考虑联合月氏夹击匈奴,开始招募派往月氏的使者。张骞自告奋勇,愿意前往。出发的时候,武帝给了他一百多人的仆从随行,其中有个出身匈奴的人叫甘夫。然而,张骞一行在河西被匈奴捕获,时间是建元初年,那时匈奴正处于军臣单于的时代。就这样,张骞被扣留在匈奴十年有余,娶了匈奴女子为妻,还生了孩子。他被认为是个纯粹的匈奴人了,于是对他的监视也不再那么严密,张骞终于等到了恰当的时机,逃离匈奴。
  月氏已经不在北方了,被乌孙赶到了西南。张骞在滞留匈奴期间就得到了这个消息。逃脱后的张骞沿着未知的行走路线,向西不停赶路,数十日后终于到达了相当于现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市的大宛。月氏在相当于现在撒马尔罕的地方。张骞由大宛经康居(约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境),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月氏国。 txt小说上传分享

荣光时代(5)
虽然找到了月氏,但张骞的目的却没有达到。原因是月氏移居的中亚是肥沃之地,附近的国家都很弱,叫做夏的国也对月氏称臣。被匈奴所杀的月氏王的未亡人可能就是月氏族的领导。但不管张骞怎么劝说,月氏就是没有和远方的汉结盟向匈奴作战的打算。也许是已经不想重复那样惨烈的战争了;或者也可能是佛教在此时已传入这个地区,和平的思想开始传播。
  张骞在归途中被臣服匈奴的婼羌族抓住,又被扣留了。不过匈奴因军臣单于之死而陷入内讧,他好不容易乘隙逃脱,时隔十三年后回到了长安。尽管和月氏的军事同盟没有成功,但张骞带回来的情报在以后的对匈奴政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他因此功劳被授予博望侯的爵位。《史记》中说,在那之后,向外国派遣的使节都被称为博望侯。张骞是个值得称赞的人,他因品格高尚而得到了异族人的信赖,于是异族人也都信赖汉朝使节。
  张骞在大夏(从阿富汗到中亚之间的商业国家)看到了四川邛出产的竹杖和蜀布,这是经由身毒(印度)而来的。于是我们知道,从中国西南经由印度存在贸易路线。汉为了平定南越,对夜郎国加以怀柔,但很快就对这个地方失去了兴趣,中止了工作。夜郎是个西南小国,国主曾询问汉朝使节:“汉和我们夜郎哪个更大?”这个故事很快就流传开来,“夜郎自大”的成语便由来于此。根据张骞的报告,汉再度着手西南夷工作。这意味着不只是为了平定南越,还要开拓新的贸易路线,以避开匈奴的势力范围。
  张骞亲自作为使节前往乌孙国,商谈和亲的事情。乌孙在现在中国新疆的伊犁地区,汉考虑如果让他们再向东移居,与汉和亲,就能牵制匈奴。百闻不如一见,和张骞同行访问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后报告了汉的强盛,于是和亲就被定了下来。汉和乌孙交换了公主。送往乌孙当乌孙王妃的,是因罪被处死的江都王刘建(武帝的侄子)的女儿,名叫细君。汉还向乌孙派去了几百名官员、仆役、宦官等随行。乌孙王因已年老,就让细君做了自己的孙媳妇。细君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思乡不已,郁郁寡欢,唱的歌也让人心感悲凉。歌的结尾是
  ——欲作黄鹄兮还故乡。
  细君死后,汉又把吴楚七国之乱中自杀的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送去乌孙。解忧产下三男二女,其中有做了后来的莎车(叶尔羌)王的,也有做了龟兹(库车)王妻子的。可以说他们是联结起西域和汉的桥梁,为汉文化的向西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狩四年(前119),也就是张骞十三年西域之行归来七年后,卫青第七次、霍去病第六次远征匈奴。匈奴伤亡###万人,撤向遥远的漠北。此时张骞已经死去,但功臣名单里不能没有他。此后约二十年时间里,汉和匈奴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
  汉也把集中到北方的力量转向了南方和东方。南越形式上臣服于汉,但实际上是个独立国家。汉曾多次命南越王入朝,但南越王从来都没前往长安。南越政权也留意到了吴楚七国之乱中许多诸侯王的倒台。三年一度的入朝是诸侯王的义务。汉朝使节向南越王传话说,如果不入朝,王就不会被承认。
  南越丞相吕嘉等人杀了赞成入朝的幼王、摄政太后和汉朝使节安国少季。太后是长安人,在南越先王入朝(实为人质)的时候被宠爱,生下了现在的幼王。而使节安国少季,有传言说他是太后的昔日恋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荣光时代(6)
南越内部分为亲汉派和独立派,既然以吕嘉为首的独立派发动了政变,那么已在北方无后顾之忧的汉朝立刻动员大军,迅速制服了南越。汉为了平定南越而对夜郎的怀柔如前所述,从友邦夜郎发动进攻的汉军在到达南越之前,中央汉军就已把南越收拾完毕。东越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汉消灭的,理由是和南越同气连枝,可能这也只是汉的借口。这样一来,汉朝势力扩展到了中国大陆的南端。
  东方的朝鲜也以外臣自称,但从不入朝。元封二年(前109),也就是远征南越两年后,汉由山东半岛和辽东,从海陆两路向朝鲜出动大军。然而这次不像征讨南越那般顺利。陆路的左将军荀彘和海路的楼船将军杨仆相互嫉妒猜疑,左将军是主战派,而楼船将军是主和派。
  楼船将军也在远征南越时带领水军立下大功。在远征朝鲜时他包围了王险城(平壤),他想独占功劳,却铩羽而归。而左将军甚至怀疑主和派的楼船将军可能会联合朝鲜进攻自己。
  朝鲜内部也有纷争。朝鲜王右渠被部下所杀,但是换上来的大臣成巳依然死守王险城。左将军指使右渠的儿子和其他实力派向人民发布告谕,最后诛杀了成巳。
  回国后,两个将军被押到军###议上,左将军被处以斩刑,楼船将军以大量金钱赎罪,被贬为庶人。
  汉把朝鲜作为直辖领地,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在远征朝鲜前一年,汉武帝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年号“元封”即是由此而来。关于年号有各种说法,但毫无疑问的是,从武帝起中国才开始使用年号。汉武帝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年号依次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每六年就改元一次。实际上武帝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得宝鼎后的“元鼎”,在此之前的年号是后来命令补加的。故而,“元封”元年(前110)是中国最早的实质性改元。
  封禅被认为是只有圣天子才能举行的仪式。曾有大臣劝谏武帝的祖父文帝封禅,但他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
  武帝非常有自信。他统治着远远大于秦始皇所征服的广阔地域,曾祖父的白登山之耻也被雪清,他认为已经没有比这更高的资格了。但是,据说古代封禅还有个前提条件
  ——振兵释旅。
  封禅是带来天下太平的圣天子所举行的仪式,所以拥有庞大的军队是与此相矛盾的。武帝这时解散了北方的十余万军队。
  武帝带领群臣一路向东,沿海岸巡礼八神。这也是一次视察民情兼展示威仪的大旅行。他于四月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式。虽说是带领群臣,当然也有人数限制,所以对被选中随行的人来说,都是莫上的荣耀。这一次,太史令司马谈就觉得自己当然会被选中。
  太史令是阁僚(三公九卿)之一的太常的属官,和博士一样是六百石的官。司马家自周代起就专门执掌历史记录,除了记录现有事情外,还保管着过去的记录。封禅仪式百年不遇,所以作为记录官的太史令是咨询仪式细节的最佳人选,理应被列入随行人员。虽然他这般坚信,但下达的决定是封禅仪式不需要太史令。
  司马谈对此无比愤慨,一病不起,最终亡故。可以说是被气死的。他在临终时叫来儿子司马迁,老泪纵横,拉着他的手,留下遗言:
  自获麟(孔子编纂《春秋》)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迁的《史记》是继承父亲遗志所作。记录官被忽视到了不被允许参加封禅仪式的地步,是因为他们平常忙于历法却怠于整理历史记录。希望你恢复司马家的本职工作——这正是司马谈的遗言。
  司马迁把父亲的话铭记于心。几十年后,《史记》这部伟大著作诞生了。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是属于全人类的记录。拥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史书自此开始。此后,正史就以纪传体来书写。孔子所编《春秋》是编年体,也被继承了下来,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其中的代表。
  

盛极而衰(1)
1
  我认为武帝举行封禅仪式正值汉朝最繁盛的时期。前章叙述了汉对南越和朝鲜的战争,这两次远征都发生在封禅前后。封禅是在远征南越的第二年,次年远征朝鲜。我们来对二者做一比较。远征南越对汉来说是场巨大成功。如前所述,在这次远征中,一时中止的西南夷工作也因张骞的情报而再度展开。不过,从西南夷的夜郎南下的军队在到达广东之前,战争就已经结束。但是远征朝鲜对汉来讲,并不是按自己的想法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