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特别经历 >

第39部分

特别经历-第39部分

小说: 特别经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遭警厅拘捕关押她毫不屈服
1920年1月下旬,天津###调查员在某商号检查日货时遭到日本人毒打。天津各界代表为此向省公署请愿,反被军警逮捕,天津###和各界联合会会所也随之被查封。
  1月29日,天津各校的数千名学生,以周恩来为总指挥,冒着刺骨的寒风,冲破军警阻挡,奔赴北洋政府直隶省公署请愿,学生们推举周恩来、郭隆真、于方舟、张若名四人为代表,要求面见省署要官,张若名和其他三名学生代表奋不顾身地从紧闭的省署大门下面钻进去,结果被警方拘捕,送进警察厅关押。
  尽管在狱中遭受了许多折磨,但18岁的张若名始终表现出了勇敢而坚贞不屈的精神。
  周恩来曾在他的《警厅拘留记》中,摘录了张若名给他保管的日记中的一段描述:“在那三九严寒季节里,我和隆真被关押在一间没有火炉的破屋子里,俩人挤在一张床板上。尽管监狱生活折磨得我俩不断患病,但我们仍不断惦念着监狱外面在战友,彼此照顾,互相鼓励,毫不屈服。”
  一天,张若名的父亲来到拘留所,向女儿进行“劝降”,要她“承认错误”,即可对她单独提前“取保释放”。
  张若名义正词严地回答父亲:“学生抵制日货的游行请愿,是爱国、正义、合法的。”父亲听了大为恼火,对在场的狱方官员说:“我不认这个女儿了!”
  张若名和周恩来等难友一道,在狱中开展了绝食斗争,抗议被当局非法长期关押。狱外的“觉悟社”成员和天津###,也积极声援他们的绝食斗争。北京的名律师刘崇佑,出于对爱国学生的深切同情,义务为他们出庭辩护。1920年7月,张若名和难友们终于全部获释。经历了这次患难与共,周恩来和张若名更成了亲密坦诚的同志和朋友,张若名甚至极为信任地把私人日记交给了周恩来保管。
  他们出狱那天,天津各界群众夹道欢迎,并把铸有“为国牺牲”四字的银制纪念章和大红绸花佩带在他们胸前,周恩来、张若名还代表狱中难友在欢迎大会上讲话。天津有名的鼎章照相馆,免费为他们拍摄了一张合影照,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为各大博物馆珍藏。
  张若名出狱后不久,觉悟社考虑到她和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四位曾被捕社员的安全,一致主张他们4人赴法求学。但由于出国经费一时还难于筹措,就暂时搁置下来。张若名就暂时回到保定的伯父家小住。
  这时,张若名的父母为了让她不要在外面“胡闹”,“惹事生非”,便四处张罗着为她“找个婆家”。张若名对父母搞的这一套“包办”婚姻极为反感,她背着家人去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报了名,后来被家中亲戚得知,报告了她的父亲,父亲立刻派人赶到保定,谎称母亲病重,要把她“接”回温仁村。
  张若名料想她的赴法计划已为家人知晓,若自己回到家乡温仁村,恐怕就再难以出来了。于是,她下定决心,毅然弃家出走。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你们不要追我,你们若是追我,我就跳海了。”
  张若名到了北京,爱国律师刘崇佑听说她和郭隆真要赴法留学,无私捐赠出300元给她们做路费。后又在刘清扬父亲的推荐、担保下,由天津###借支了一笔钱,这才凑足了赴法经费,使她们如期离沪赴法。
  

赴法留学潜心攻读马克思学说
1920年11月7日这天,上海杨树浦码头,停靠着一艘“波尔多斯”号法国邮轮。周恩来等百余名中国学生登上了这条邮轮,准备漂洋过海,赴法国勤工俭学。
  甲板上,18岁的张若名亭亭玉立,凝望远方,她是这批留学生中仅有的三名女生之一,另两名女生即是郭隆真和李昊。他们背负着理想,满怀激情,要去异国寻求革命真理,学习科学知识。
  刚到法国时,张若名和郭隆真先住在地中海边的蒙彼利埃,由中国留学生盛成帮助她俩学习法语。这期间,张若名作为北京晨报的驻法特约通讯员,为该报撰写了二十多篇通讯,报道了中国赴法勤工俭留学生的生存状况,文章真实而有见解;郭隆真也积极帮她搜集资料,誉写文稿。
  不久,她们俩又到巴黎的一家云母片生产工厂,一面做工,一面参加革命活动。1922年6月,周恩来和赵世炎等在巴黎组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张若名和郭隆真都成为“少共”最早的成员之一,并于1922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少共”秘密组织内,张若名化名“一峰”,大家采取互教互学的方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由于张若名的法文进步很快,能熟练阅读法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常担任互教互学小组学习会上的主讲人。她的宣讲常得到周恩来等人的一致好评。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张若名将她在小组会上的讲稿整理成文,如《马克思主义浅说》《帝国主义浅说》等,在法国的《赤光》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稿后来油印成册,发给共青团员和旅法华工阅读,并被共青团中央编入了介绍马列主义的通俗读本中。周恩来回国后,也将这些小册子带回并组织出版,1925年3月,“中国青年社”即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浅说》一书。该书共四编,两万多字,其中三编为张若名所写(笔名“一峰”)。
  张若名在“少共”组织内,还担负了一项特别任务,即和法国共产党保持秘密联络。1924年1月21日,苏维埃领袖,第三国际创始人列宁逝世。法国共产党里昂支部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追悼会。希望旅法中共组织派代表参加,并在大会上发言。中共立刻决定选派法语水平好,能力强的张若名与会,并撰写发言稿。但后来法国政府不允许外国共产党参加,非法到会就可能受到拘捕。法国共产党立即通知旅法中共组织不要派人参会了,发言稿可以转为代读。但当时任旅法少共主要领导人的任卓宣却冒险行事,坚持派张若名去参加大会,并在会上发言。
  张若名按组织决定出席了大会,但散会之后,她立即受到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查询问,险些被当局驱除出境。此后,张若名一直被法国警方跟踪盯梢,并多次遭到盘查,人身安全直接受到威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她的成绩是我们学院的光荣
1924年,周恩来不再担任旅法少共书记,由任卓宣接替了他的领导职位。而此人作风专横跋扈,唯我独“左”,谁不服从他,就会受到打击刁难,郭隆真和张若名多次遭到任卓宣的谩骂刁难,心里极为愤慨和不满,思想上也产生了强烈波动。
  恰逢此时,法国参议员于格儒先生去世后,留下了一笔遗产,他的###碧细太太把这笔遗产专门捐赠给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女学生,支持她们继续求学。张若名有了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经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想斗争,张若名终于做出了一个选择,她决定放弃政治活动,退出少共组织,留在法国专心读书求学,今后走一条学问人生的路。
  1924年7月的一个绵绵雨夜,张若名送奉调回国的周恩来踏上了归程,两人都明白,此番别离,相见不知何时。送走亲密的战友后,张若名随即宣布退出了“少共”。22岁的张若名,终于放弃了她少女时代就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同时也意味着与相处了5年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分道扬镳。
  同年冬季,郭隆真也去了苏联学习。张若名先后把两位亲密的战友送上了火车,以后在法国的路,只有她独自跋涉了。
  经中国驻法领事馆的验证推荐,张若名进入了里昂大学读书,攻读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心理学。一个在国内中等师范还没有毕业的女生,一下要学习法国里昂大学的课程,很难马上适应,听讲和阅读都显得很吃力。但张若名并未因难踯躅,而是全力拼搏。
  她搬进了距离里昂大学较近的天主教女子中学公寓,像一名圣徒修女一样,全心修读,几乎几年没见中国朋友,说中国话,这种“修女”式的生活,也让她摆脱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踪。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两年的拼搏努力,1925年6月,张若名取得了第一张心理学课程合格证书。这张证书,证实了张若名的能力和潜力,也使她决心再接再励。
  1926年3月,张若名取得了普通哲学与逻辑学课程的合格证书;1927年6月,她再取得伦理学与社会学课程的合格证书。
  1927年10月,里昂中法大学招生。张若名以3门专科合格的优秀成绩,顺利跨入这所著名的学府大门。
  1928年2月,张若名又取得了第四门专业教育学课程的合格证书,随即取得了大学文科硕士的学位。开始享受中国政府官费资助待遇。
  张若名选定世界高水平的法国文学专业,准备继续攻读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赛贡教授接受张若名作他的博士研究生,并为她确定了研读方向: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法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
  赛贡教授对张若名的才智和文笔都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我不仅发现她是一名非常专心的学生,而且还思维敏捷,她掌握的法语能表达出事物的细微差别。赛贡还说:“张若名的成绩是我们学院的光荣。”
  

里昂郊外与周恩来的难忘会面
在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若名还曾经历了一次不曾想到的见面。
  192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张若名正在宿舍里埋头读书。突然,她听到楼下有一个微弱而清晰的声音在喊:“张若名,张若名!”
  张若名颇感奇怪,自己为潜心读书,已隐居大学三年之久,几乎很少与外界联系,有谁会来找她呢?她匆忙下楼去看,只见一男青年,身穿笔挺的白色西装,头戴白色“法国盔”。
  当那人摘下墨镜,张若名大吃一惊,她看到了一双自己无比熟悉的、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是周恩来!两人都很激动,一时竟相对无言。
  周恩来示意他的行动很秘密,于是两人悄悄离开中法大学,来到附近小镇上的一家小咖啡馆,畅谈了一个多小时。
  原来,周恩来是刚去莫斯科开完中共六大,取道法国回国,专程赶到里昂探望张若名的。老友相逢,分外亲切。周恩来告诉她,自己已于1925年和邓颍超在广州结婚,邓颖超还让他代为向若名姐问好。
  张若名也向周恩来诉说了这几年攻读学位的艰苦经历。周恩来还对张若名说,目前国内的革命形势极具危险,他常随身带着烈性毒药,随时准备为严守党的机密献身。
  即将分手时,周恩来恳切地对张若名说:这次分手,不知什么时候再能相见,也许我个人牺牲了,看不到革命胜利。但即便如此,也在所不惜。
  尽管张若名没有同周恩来一样,同走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但周恩来始终把她当作可信赖的朋友。张若名对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革命志向和牺牲精神表示敬佩,并祝愿共产党早日成功。她向周恩来再次保证:永远不泄露共产党的秘密。
  中法大学的大门快要关上了,周恩来也必须赶快离开里昂。在咖啡馆门前的夜幕下,两人互道“珍重”,握手告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对留法博士结下百年好合
在里昂读书期间,张若名认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即是后来成为张若名丈夫的杨堃。
  起初,杨堃通过同乡郭隆真与张若名相识。郭隆真见二人都很优秀且班配,就极力为两人撮合,并主动写信回家,帮助女友打听杨堃的家庭情况。但不久,家人回信告之,杨堃在家已娶妻室。郭隆真赶快劝若名别与杨堃继续交往了。郭隆真觉得,自己和若名曾是同窗难友,到巴黎后又一同做工革命,亲如姐妹,自己要对若名负责。
  其实,杨堃的婚姻也是家庭包办。他对这桩无感情的包办婚姻异常痛苦,多次提出离婚,都因父母反对而不能,以致和父亲脱离了关系。杨堃远赴法国留学,亦是对自己不幸婚姻的逃避。
  张若名并不急于做出什么“选择”,她感到重要的,是先专心完成自己的学业。
  后来,张若名与杨堃同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又同在攻读博士学位,关系自然比从前更密切了。
  五四时期,张若名曾追求做“急先锋”的女子,抱独身主义,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她的观念也逐渐变了,她对“理想婚姻”抱着期望,她说:“真正以思想感情意志结合的,在现在这种时代,实在不容易做到……”。她渴望“从众多的朋友圈中,遇着“无一不投”的人,由浅而深,达到最高度的相知相爱,然后成为婚姻。”
  安宁的学斋生活,浪漫的法国文学熏陶,使张若名的心境平和怡然,愈发向往真挚浪漫的爱情生活。而杨堃更是对张若名一往情深。
  1930年春,杨堃去巴黎民族学研究所进修后返回里昂,准备论文答辩,张若名的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这时,杨堃与妻子正式离婚,他把一篇剖白自己的包办婚姻以及痛苦的婚姻和离婚经历的《我的婚姻史》拿给张若名看,杨堃的坦诚和衷情终于打动了张若名,她感到万事具备,决定与杨堃结婚。
  1930年5月31日,中法大学小礼堂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几十位中法师生聚集在这儿,同贺张若名杨堃喜结良缘。新娘一身白色沙裙,手捧鲜花,显得妩媚动人;新郎昨日刚获得博士学位,今又踏上婚礼的红地毯,真是双喜临门,容光焕发。大家举杯畅饮,同祝新人幸福美满!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安德烈·纪德的真正“知音”
张若名夫妇赴法国东部旅游胜地安纳西共度蜜月返回里昂后,张若名便专心投入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的最后修改。1930年秋,当5万余字的博士论文完成后,张若名把打印稿寄给了住在巴黎的纪德。
  不久,纪德回信写道:“通过您的大作,我似乎得到了新生。我确信自己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透彻地理解过。”全信充满了赞扬和感谢的话语。
  张若名的论文“充满着流畅潇洒、诗一般的词句”,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评为里昂中法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