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104部分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104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党。概略而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一直是一个等级制的金字塔,有政治
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居于顶点(见表 18)。由这一层次作出的决策,
尤其是政治局或者是它的主席毛泽东作出的决策,都经过书记处,书记处大
致确定目标,还决定哪一个机构或部门应负责执行所要求的任务。
下一级组织有两种类型,负责处理党的工作。第一种是有定向任务的职
能部门,在最高层次上直接对书记处和政治局负责。它们的最重要的单位及
其领导人参见表 18。
下一级组织的第二种类型是区域性的,与党开展活动的地区相对应。这
些地方局,像中央委员会的各部门那样,对延安的党中央负责。它们通过指
挥系统向下监督各分局(主要位于华北根据地)以及下级委员会和支部的工
作。在地方局以下,也像中央一样设有职能部门,但形式上有所简化。
表 18          中日战争时期党的组织①



























① 此处中共组织及负责人名单未必准确,请读者用时加以鉴别——译者注。




中央委员会
政治局
书记处
中央委员会的主要部门
军事委员会
组织部
宣传部
统战部
敌占区工作委员会
干部教育委员会
社会部
群众运动委员会
职工运动委员会
妇女运动委员会
青年运动委员会
出版发行委员会

地方局


分局

各级委员会





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周恩来、陈云等上述人员,加上任弼
时、朱德和康生(其后还有刘少奇等)


毛泽东
陈云(其后是彭真,约在 1943 — 1944 年)
凯丰
周恩来(约在 1944 年后为李维汉)
周恩来(兼,还有康生、刘少奇等人)
刘少奇(其后,李维汉)
康生(其后,周兴和李克农)
陈云
陈云(兼)
蔡畅
冯文彬
张闻天
华北局、西北局、长江局(到 1938 年)、南方局,中原局(这
两个局建于 1939 年)、东南局(与中原局在 1941 年合并为华中
局)、 1945 年后还有东北局。
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晋绥分局、晋东南分局(晋冀鲁豫中央
局的一部分)、华南分局
适合于建立委员会的省、县、镇、区及分区

来源: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第 293 页,及引用资料。
最后,党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以及在群众团体中,均设有支部。因此
党的作用犹如神经系统,连接这一运动的各个部分,传送和处理信息,并发
布指令。
军队。分别在华北和华中活动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正式结构见表 19。作
为正规的专职的野战部队,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三级军
表 19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组织




八路军总部(延安)
总司令
副总司令
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
115 师(前第 1 方面军;晋察冀根据地)
师长
副师长
政治委员
120 师(前第 2 方面军;晋绥根据地)
师长
副师长
政治委员
129 师(前第 4 方面军;晋冀鲁豫根据地)
师长
副师长
政治委员
新四军
军长
副军长
政治部主任
政治委员
副政治委员





朱德
彭德怀
叶剑英
王稼祥( 1937 — 1938 年,任弼时)


林彪( 1937 年后期受伤)
聂荣臻( 1938 年起代师长)
罗荣桓


贺龙
萧克
关向应


刘伯承
徐向前
邓小平


叶挺( 1941 年后,陈毅)
项英( 1941 年后,张云逸)
袁国平( 1941 年后,邓子恢)
项英( 1941 年后,刘少奇)
饶漱石

来源: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第 296 页。
事结构的最高一级。这两个军是共产党人可以投入战斗的在训练、领导和装
备上最好的部队——虽然他们的装备至少离要求还很远。①这两个军的部队可
派往任何需要的地区,但每个根据地有它自己的分遣部队。为了避免国民党
的反宣传,共产党人从不扩大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最高指挥机构,但下层团、
营和连却在扩展。实际作战由这些较小的分队执行;师从不以完整的部队参
战,而团也只是偶尔全体出动。
在中共的根据地,存在着另外两种类型的武装力量:地方军和民兵。大
多数地方军也负有专职的军事责任,但与八路军和新四军不同,他们长期留
在自己的管辖地区以内。民兵理论上包括 16 至 45 岁之间全部身体健全的人,
但不同于野战军或地方军,他们不“脱离生产”,而是在需要时执行零星任
务。与此同时他们继续从事自己的正常业务。当然,在人们说到这种军事组
织时,都感到训练和装备的不足日益明显。大多数民兵是用大刀与农具武装
起来的,他们的老式鸟铳和土枪已被野战军或地方军征用了。
虽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创立这种军事组织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任
务,但共产党人仍逐步建立起一套互相联系的军事权力等级制,向下延伸到


① 晚至 1944 年,八路军的较佳单位步枪和卡宾枪数量只到战斗人员总数之半, 而机枪和迫击炮缺口更大,
火炮几乎完全没有。见莱曼?P。范斯莱克编:中国共产党运动:美国陆军部报告,1945 年 7 月》,第 185
页。



地方社会。当八路军或新四军的一支分队进入一个不熟悉的地区时,他们可
以期望与了解地形和敌人部署的辅助部队一道工作,也可以期望与提供后勤
支援、情报、向导和住处的当地老百姓一道工作。每一级都是上一级的征兵
基础,是人员培训和兵力补充的源泉。实际上,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规模在战
争最后一年的扩大(见上表 17)大多来自地方武装的集体改编。
中共每到一处都设法缓解农民对服兵役怀有的传统怨恨与不信任,因为
根据民间传说和痛苦的经验,服兵役通常意味着永远失去心爱的儿子、丈夫
以及十分需要的劳动力。但每个人都熟悉年轻人在田间劳动而于必要时保卫
家园的观念。因而,即使一些年轻人被调到地方部队或正规军,震动也不会
很大——特别是,如果他们的家庭得到某些减税优待,庄稼有人帮助照料,
并被给予对子弟兵做出贡献的光荣。确实,送子参军是富裕农户寻求照顾和
减税的一种方法。
中共公开声称他们的军队是抵抗日本侵略者和卖国贼的觉醒的中国公
民。但是,在这一角色之外,中共领导的各级部队还执行着许多其他任务,
如与当地各种对手争夺地区控制权,推行社会和经济政策,维护治安。共产
党人也不得不计算每个地方可以负担多少“脱产”的部队,因为许多党政干
部也需要靠他人的劳动提供食宿。平常微薄的剩余产品因受战争的冲击而进
一步减少,经济上的非生产人员容易成为沉重的负担。
协调。人们当然不能只通过形式上的结构去估计一个组织的效率。清朝
官僚制度的决策、执行以及上下信息交流已大体得到描绘,与此不同,中共
体制的运作只在某些方面可以描述。一个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把关键人物从一
个岗位调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地区调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前者的经验
可以带往后者。刘少奇提供了这种解决难题的突出例子,战争的头 6 年他在
延安和敌后根据地之间来回奔波,先在华北,后到华中,将他和毛建设根据
地的理论成功地付诸实践。还有许多其他较低级的干部也到处调动,如在
1939 年,有几千名八路军政治干部到达华中,以加强新四军根据地的群众动
员工作。但这样的人事调动经常是有选择的,决不是整体的,这样就保证了
领导班子的连续性,熟悉当地情况,并维持由对有声望的领导人的忠诚而产
生的士气和纪律。
根据在江西时期的经验,各个层次的党校和军校成为干部训练和教育的
另一条途径。①这类学校,如设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把它的毕业生分配到
需要他们的地方去,此外,每个主要根据地有它自己的抗大分校和干部学校、
短期培训班等教育网络。各种类型的会议——公开的和秘密的,大的和小的
——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标记。出席和参加这些会议,对于党员、士兵
和积极分子来说,实际上是强制性的,向许多不识字的干部解释党的政策则
更是如此。
印刷材料是联络与指导的又一重要媒介。中共为普通读者出版了两种主
要报纸:延安的《解放日报》与在国民党首都的、常被删改的《新华日报》。
②这两种报纸和其他公开的出版物刊登来自全国的、经过净化的新闻报道,主
要的国际事件,共产党领导人的一般声明,某些文件以及宣传材料。同时,


① 简?L。普赖斯:《干部、指挥员和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训练, 1920—1945 年》,第 8、9
章。
② 1941 年夏以前,《解放》以杂志形式每隔约十日出版。然后该刊改为日报出版。



每个主要根据地也出版当地的报纸和期刊。较机密的材料用多种方式由信使
传递:保密期刊、经过分类的汇编和报告、特殊指示。地方报刊常采用原始
的方法,如印在极为粗糙的纸张上的手写胶版拷贝。某些情报可通过无线电
传送,但设备是凑合的,而且稀缺,能操作和维修的人极少。用数码传送汉
字常常出错,当然也可能被截收。③尽管困难很大,失败也常有,这种通讯系
统还是很有效地把许多地区不同层次的党、军和政的工作协调起来。




















































③ 林迈可:《不为人知的战争:华北,1937—1945 年》。林迈可回忆,由于密码 错误,毛泽东的“从群
众中得到尊重”竟被译成“从迷雾中得到珍宝”。大约 经过一年,在 1941—1942 年,日本人破译了中共
密码,始能解读中共电文。



日本的入侵和中国的最初反应

1937 年 7 月,日本在中国的军队最强有力地由关东军代表。它的总部设
在满洲城市长春(新京),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日本在伪满洲国的利益,但
它也试图在华北建立柔顺的缓冲区,以排除国民党的势力。关东军一时很成
功,但在 1935 年末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和绥远)脱离
与南京的联系时却遭到了难堪的失败。这一笨拙的举动激起了爱国怒火,1935
年 12 月 9 日在北平爆发了由学生领导的示威运动,并很快扩展到中国大多数
主要城市。在华北地区本身,根据《辛丑条约》的条款,有一支规模小得多
的日本驻军,总部设在天津。它的指挥官们与关东军争夺在河北北部的权势,
但他们的野心大大超出了他们当时所能支配的力量。这支驻军总数仅约 6000
人,正是他们的一支分遣队于 7 月 7 日在卢沟桥同宋哲元的第 29 军的中国巡
逻队发生了冲突,当时第 29 军比他们强大得多。
日本在华北的行动既有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动机,也有经济上的动机。
为了把华北的经济与满洲国和本土岛屿的经济联系起来,在满洲国当局(关
东军和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华北派(天津驻屯军及其经济机构——行政
公署)和日本各财团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协商。①每一方的军事指挥部为了自
身利益都拉拢东京的决策者,但他们常常无视他们不赞同的指示。东京的决
策者们也说不上较为一致,他们深知他们对战地指挥官的控制是有限的。日
本人确实从未找到能使他们在中国的行动真正协调起来的途径。
7 月 7 日后不久,驻屯军得到关东军和本土岛屿的增援。它重编为华北
方面军,兵力不久达 20 万人左右。同时在华中——头 16 个月里战斗最频繁
的场所——日本兵力达 25 万人,由最终成为华中派遣军的部队指挥。
在华北,驻屯军很快占领了北平和天津,然后,得到加强的华北方面军
沿这一地区铁路系统的辐射线出动,如图 9 所示。在多数地区,日本的推进
只遇到微弱的抵抗。宋哲元的第 29 军最初表现坚定,但不久即向南撤退。山
东省主席韩复榘将军不战而溃,打开了经过山东通向关键性的铁路枢纽与华
中门户的苏北徐州的道路。(不久,韩即被蒋介石逮捕并处决。)
在西北和西边,战斗比较激烈。在诡诈的军阀主席阎锡山的全盘指挥下,
山西部队一度勇敢地守卫娘子关。在大同以北,①山西军队与林彪指挥的中共
第 115 师的混合部队于 1937 年 9 月末,在平型关赢得令人振奋的胜利,虽然
在战略上并不重要。(见下节《根据地的建立》)然而,山西首府太原于 1937
年 11 月 9 日陷落,而日本人继续沿同蒲铁路向西南方进军,直指黄河大弯曲
处。卢沟桥事变后一年,日本对华北的占领大致如图 9 所示。
当然,这完全不是真正的占领,而只是一些点和线的网络。华北方面军
在进军中有时离开主要的交通走廊,并在农村成扇形展开。有时他们袭击经
过的村庄,但并不想驻守乡村,这是他们力所不及的事。仅仅在华北,主要
的铁路线长达 3000 英里左右;单单保护这些铁路线和守卫沿线的城镇就分散
了他们大约 20 万人的兵力。结果是,对遥远乡村的控制只能交给中国的合作
者。在 1937 年 12 月一份含糊的指示中,华北方面军将任务交给乡村警察和


① 中村隆英:《日本向华北的经济推进,1933—1938 年:北支开发会社的成立》, 载入江昭编:《中国
人与日本人:关于政治和文化相互影响的文集》,第 220— 253 页。
① 平型关应在大同以南——译者。



未加说明的地方民团。但是每个县警察人数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