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庄子内篇二 齐物论 译文 >

第3部分

庄子内篇二 齐物论 译文-第3部分

小说: 庄子内篇二 齐物论 译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靠着桐树高谈阔论。一说“梧”当讲作桐木几案,“据梧”则是靠着几案的意思。
    
    几:尽,意思是达到了顶点。
    
    载:记载;一说载誉。末年,晚年。
    
    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专长和学识。
    
    明:明白、表露。
    
    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但“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公孙龙子曾有
“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迷昧。
    
    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说指惠施之子。纶:绪,这里指继承昭文的事业。
    
    这句语意有所隐含,意思是“虽我无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况都叫有所成就的话,
即使是我没有什么成就也可说有了成就了。
    
    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
    
    图(圖):亦写作“啚”,疑为“鄙”字之误,瞧不起,摒弃的意思。
    
    【译文】
    
    说话辩论并不像是吹风。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果真说了
些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雏鸟的鸣叫,真有区别,
还是没有什么区别呢?
    
    大道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论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是与非呢?大道怎么
会出现而又不复存在?言论又怎么存在而又不宜认可?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
华的词藻所掩盖。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
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
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
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
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
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
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
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
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
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
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
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
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
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用组成事物的要素来说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来说明事物的要素并
非事物本身;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论存
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
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
    
    能认可吗?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可以认可;不可以认可吗?一定也有不可以
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不能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怎样才算是正
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怎样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是不正确
的。怎样才能认可呢?能认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认可的。怎样才不能认可呢?不能认可在于
其本身就是不能认可的。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的一面,没有什么
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能认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
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
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
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
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
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
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
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
这就叫做“道”。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
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
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
    
    :“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
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
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
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而
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
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显
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
就因此形成。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
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
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
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
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
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
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
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
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
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①,则与彼无以
异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③,而未知有无之
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
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
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⑩!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11),而况自有适有乎!无
适焉,因是已(12)。
    
    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为是而有畛也(15)。请言其畛:有左有
右,有伦有义(16),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17),六合之外(18),圣人存
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9)。春秋经世先王之志(20),圣人议而不辩。故分
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21),众人辩之以相示也
(22)。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道昭而
不道(26),言辩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
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29)。注焉而不满(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2)。
    
    【注释】
    
    ①类:同类、相同。
    
    ②尝:试。
    
    ③俄而:突然。
    
    ④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历(曆):历数,计算。
    
    ⑩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
    
    适:往,到。
    
    因:顺应。已:矣。
    
    封:界线,分别。
    
    常:定见,定论。
    
    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
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
    
    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
    
    八德:八类、八种。
    
    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
    
    论:研究。议:评说。
    
    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
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誌”。
    
    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
    
    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
    
    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
    
    嗛(qiān):通“谦”,谦逊。
    
    忮(zhì):伤害。
    
    昭:明;这里指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
    
    不及:达不到,这里指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
    
    圆:这里作做圆、求圆解。几:近,近似。“圆而几向方”,意思是求圆却近似于方,
比喻事与愿违。
    
    府:储存财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库,也就是整个宇宙。
    
    注:注入。焉:讲作“于之”。
    
    酌:舀取。竭:尽。
    
    葆(bǎo):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
    
    【译文】
    
    现在暂且在这里说一番话,不知道这些话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的呢,还是不相同的
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相互间都是言谈议论,从这一意义说,不管其内容如
何也就是同类的了。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把这一问题说一说。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
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
“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
“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
真正的“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言论和看法,但却不知道我听说的言论和看法是我果真
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
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
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然已经浑然为一体,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
法?既然已经称作一体,又还能够没有什么议论和看法?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
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
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从无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况
从“有”推演到“有”呢?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
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
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
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
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
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
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
面。
    
    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
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
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
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
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