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

第26部分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第26部分

小说: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11)
笔者经常被问及:谚语中难道没有与男性看法相抗衡的女性看法吗?正如我们所见,本书中确实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谚语,但它们实际上只占非常非常小的少数。女性的声音通常被压了下来,而且不管这些声音来自何处,她们的看法常常受到轻视。最近的一些西方女权主义口号(是否可以说是现代谚语呢?)如“女人不需要男人,如同鱼儿不需要自行车一样”,或者“肚子说了算”也只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才问世。
  大众语言可以对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而且毫无疑问,大众形式的谚语也可以加强女人的典型形象、“女人的工作”模式以及女人作为姑娘、妻子、母亲和寡妇的角色模式:
  不适合这一混合模式的女人为她们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其他女人以及男人们所排斥。因此,人们可以看到以下这些泛论:女人不能保守秘密,女人向男人们提出不可理喻的要求。女人被证明是不忠的……然而,这一混合模式阻止独立的女人成为有个性的人,这一事实没有改变。(Oduyoye 5)
  传统将男性的创造活动与女性的生育活动区分开来,而且对于(曾经)胆敢逾越女性领域的女人有大量(比如通过谚语)负面的评价。这些肯定足可以说明为什么女人没有(自)信心去质疑角色分工了,同样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男人不喜欢怀疑或改变陈旧但却使人安心的模式了。虽然谚语主要体现一种男性优越的视角,但毫无疑问女人也愿意接受,因为女人一生的既得利益和其效忠的对象通常都取决于(现在也常常如此)她们生命中的男人们——父亲、丈夫、儿子,正如一则朝鲜语谚语所言:“三个男人决定女人的命运。”
  严厉苛求男人的谚语很少,这并不说明女人比男人更善良,也不能说明女人对男人没有负面的看法或评论。即便有丰富的女性谚语或其他体裁,也通常都被遮蔽起来,没有出现在大众传说或大众文化当中,而且到目前为止也很少被人转述。'86'这种不平衡很明显,可能与下面这一事实有关:女人的角色过去(现在仍然如此)只限于女性领域,在这样的社会里,女人不敢(或不能)像男人那样在公开场合发表自由言论。女人过去经常不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只是在谚语中发表这些看法;当然,还有只在她们自己所属社会群体内部流传的歌曲或传说里流露出这些看法。由于这种“方法”的隐秘性,也难怪这些看法的影响力远远不如谚语这一大众体裁了。'87'
  许多谚语把女人当作物品,这些物品根据它们的外表和用途被安排得秩序井然。妻子和其他珍贵的物品一样,如马、刀、枪,主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因为把这样的物品借给别人,还回来的时候通常是“坏的”(指怀孕?)。女人的经济地位不稳定,因此,不可避免地,她们要用那些想得到她们并且应该保护和照顾她们的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这种情况使得许多女人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外表上,利用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和其他美容手段——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来吸引男人,并最后诱使他们结婚,以便能够得到她们生活中那仅有的一块蛋糕。
  女人主要是在经济上依赖男人,而男人在性方面依赖女人。有关爱情和性的谚语反映出一种等级关系、性行为模式和性别的双重标准。首先,女人主要被视为男性力量的施展对象和牺牲品。一些谚语指出,男子气概——成为“真正的”男人——就是指“拥有”女人,最好是拥有女人们,反之则不然。这也正是爱情经常被刻画成一种可怕的情感、深渊和使人溺水而亡的大海等原因。
  然而,事情还有另外的一面。不仅女人是“对象”,在某些方面,男人也是一种客体,不仅因为他们任由自己受欲望——因而也是女人——的控制,而且还因为他们需要一位母亲。男人经常无意识地将自己的妻子看作是母亲的延伸,而女人也会本能地回应这种需要,把男人看成自己的孩子。(Safilios…Rothschild 1977)这样的妻子像亲生母亲一样照顾和保护(这种关爱甚至可能会使他窒息)自己的丈夫。因此,她们继续发出溺爱的赞美,表现出令人欣慰的爱抚,从男孩一出生,母亲就用这些宠爱把他包围起来。也可能这些被宠坏了的男孩们永远都不会成熟起来,于是,妻子们就将丈夫看作是可为自己操控的孩子,尽管这些“孩子们”一旦离开家来到社会,就会获得重要的地位。许多谚语都表达了这样的信息:即男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或应该被)宠坏了,他们极其依赖妻子的照顾,但是他们还是努力贬低那些为人之妻的女人们;或者说,正是由于他们的贬低,谚语才能表达出这样的信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12)
“生为女人就意味着荒废生命”,在一个有关发展问题的电视报道中,一位不知名的不丹农村妇女无可奈何地说。显然性别观念已经被她消化吸收,使她相信,对于两性等级差异,没有出路可寻——这也正是谚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她放弃了要在有生之年改变这种状况的想法。然而,在当今世界里各地无以数计的女人们享受到的自由比祖母辈的人多,甚至比她们母亲所梦想的自由还要多。与前几代人相比,今天的成功女性受到了更多的教育,从事着更加体面的工作。她们为自己的姐妹、朋友和女儿们树立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榜样。孟加拉最近出现了一个流行的口号,提倡女人接受教育:“给我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我会给你一个繁荣的国家。”(经印度Manzoor Elahee口述)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社会和文化把女性角色的改变视为一种对“传统”或“宗教”的背叛。'88'在这样的社会里,本土社会与外界社会之间的分界受到严密的保护。例如,###教原教旨主义社会明确反对全球化,特别是西化,努力保持本土风俗习惯和艺术创作以及关于爱情、生活和死亡的观念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女性权利的观念和思想。显然,这种对于全球化的抗拒似乎全都围绕着女性的身份问题,一位摩洛哥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El…Khayat这样说道:“15个世纪以来女性角色和女性地位的模式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女性身份一直是穆斯林社会的中心问题。”(1997,曾在Rawoo Report on Globalization 2000中引用)然而,另外一些###观念却体现出了一种观念的混杂。《先驱论坛》(Herald Tribune 10 Dec。 1997)上曾引用Mullah Mohammed Khatami的话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反思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时代,了解这两者是必须的。只有利用西方文明所创造出的积极成就——科学、技术和社会方面的成就,###国家才能成功地继续前进,这是我们走向未来所必经的阶段。”
  对于根深蒂固的规范制度(及利益制度)的破坏至今仍然受到禁止。这也可以说明人们为什么会反对改变传统,有时甚至动用了暴力。全球化不仅引发一些新的讨论,而且也加深了各个地区对两性差异的认识。
  对两性传统进行跨文化分析,可使人们对传统有更清楚的认识,我们也许至今仍然认为这些传统是“正常的”,也许认为我们已经将这些传统远远抛在后头。这些传统正在逐渐消失,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传统已经消失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保持了下来,不管我们是赞成还是反对不置可否,因为我们已经被各种各样异口同声的性别“传统”洗了脑,虽然这些传统有时似乎很陌生,有时又似乎很熟悉。
  今天,从某些角度看来,本书中所讨论的许多谚语都可能令人不安,而且它们所传达的信息也“不合时宜”。但是,对这些来自过去、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谚语,若要不经慎重考虑就加以拒绝、抑制甚至审查,那这种目光短浅的反应就太令人遗憾了。'89'我们要认识到谚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思想,这一点绝对很重要,因为它们已经成为——现在仍在成为——各个社会日常会话的一部分,一直在塑造着人们的性别传统及其身份特征。有关女性的负面看法很容易在男性政策制定者心中引起共鸣,甚至可能会阻碍司法的进步。'90'为了要改变这种已经为人们所接受的观念,我们首先必须要回到那些最基本的思想和观念上,下面例子当中那些###的妇女们就可以恰当地说明这一问题。
  语言和文化都不是静止的,不管谚语想让我们相信什么。有关男女特征的观念因人们的地位、经验以及对自己处境的认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不断地引用有关女人的谚语肯定可以起到一种强化意识的作用——例如,###的一些女性群体在研习了笔者早期出版的从整个撒哈拉以南地区收集来的谚语集(‘Source of All Evil’。 African Proverbs and Sayings About Women,1991年在内罗毕出版,1992年在约翰内斯堡出版。)之后,给出版社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其中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女人写道:开会的时候,她们就讨论谚语,关于女人生命中的各个阶段、女人的生活本质和力量的谚语。她们发现:谚语让人着迷,一方面谚语可以反映出她们自己内心深处关于“做女人”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可以直接反映出男人的优越性。经过热烈讨论,她们开始把谚语中的这些信息颠倒过来,把每一条谚语中的“男人”都换成了“女人”、“女人”换成了“男人”。这种看似滑稽的作法可以引人哈哈大笑,但同时也可以使人大开眼界,认识到她们自己的处境。她们的这种方法很实用,不是为了逃避或抵制遗传下来的口头传统,而是要对这些传统加以重新利用。她们不仅成功地揭露出其中所隐含的意义,而且也成功地颠覆了这些含义。于是,对她们来说,研究谚语就是回顾“传统”,就是展望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的两性关系。这种反思文化传统的方法既使人耳目一新而又有的放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13)
谚语是动荡多变的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我们的“传统”各种各样,在决定要将哪一部分传统传给子孙后代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历史的教训。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比以前更加紧密;而且与以前相比,我们了解其他文化传统的途径更多了,因此对其他传统的了解也就更多了。我们认识到了我们之间的共同点,但我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我们各自的文化差异。现在全球化和移民浪潮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施加了许多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联合起来——不同(性别和文化)的人们一起——重新来考察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这样做是非常有意义的。'91'
  我们的首要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该如何从包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观念、撰写文章和开会讨论呢?我们就是那些家庭的成员(曾在第一章中讨论过),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还不太熟悉,但现在我们却要聚集在一些匪人所思的地方,用一些出乎意料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种相聚真是令人吃惊啊。同样令人吃惊的是谚语本身,和我们一样,谚语也都来自世界各地,也都要聚在同一本书中进行交流。由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开始了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仍然植根于人们已有的共同之处:男性或女性的身体以及人类的基本需要——自有史以来人们共同的基本需要。
  我们看到,谚语中反复出现两种主要的男人观和女人观。男人们是无情的暴君、不知羞耻的投机者,既不可靠,又非常可怕。女人不仅是令人同情的牺牲品,同时也极其强大。她们的力量就在于迷人的美貌、令人敬畏的(生育)创造力、极强的工作能力和坚定的意志。这两种矛盾的性别观都在谚语中有所反映,一种既明确又直接,另一种却非常隐秘。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由于男女角色和男女领域的不断融合,谚语中所想象的世界在某些方面也迅速发生了变化,但在另外一些方面虽发生了变化,但变化缓慢。
  我们在通向世界公民的路上已经前进了多远?本书所做的比较研究也许可以成为一盏明灯,给今后的两性研究以启发。就像今天的男人和女人们一样,为了弄清楚我们想去往何处、不想去往何处,我们必须首先知道我们来自何方。愿经验这位老迈的“万学之母”及其所孕育出来的谚语给我们指明方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