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海啸 >

第24部分

海啸-第24部分

小说: 海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惶恐,皇上和陆丞相已经投水自尽。实在遗憾。”

  年仅二十丸岁的杨太后依然年轻貌美,但是脸色完全不像个活人。宛如白腊般苍白的脸颊在寒风的吹打之下,流下了透明的泪水。就算眼泪原本是热的,一瞬间也已经完全冷却。

  “啊啊,我忍住不死活到现在,就是为了保存未室之血脉。既然皇上已经驾崩,我也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

  “皇太后,目前各地尚有承继宋室血脉之后裔存在。皇太后可以监护人之身份,推举其中一人,为再兴宋朝继续努力。不论如何,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先将皇太后送往安全之地……”

  为了向整个船队发号施令,张世杰从杨太后面前退了下去。

  宫女们的哀嚎忽从张世杰背后传来。

  一转过身,张世杰亲眼目睹。在暗云的笼罩之下,冬日的天空之中仿佛出现了一只飞舞的鸟儿。那正是衣袖随风飘扬地落入海中之不幸的杨太后身影。

  帝景和陆秀夫之遗体,始终没有落入元军手中。拼命的搜索也在进行了一个月后宣备结束。元军公认帝景已死。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断主要是因为,宋军生还者之证词完全一致,丝豪没有怀疑的余地。

  帝禺与陆秀夫遗体之下落究竟为何呢?正史之中虽然并无记载,但是一般人之认定大多如同《三江赵民族谱》所记叙的一样。这份资料被收录在《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当中,内容主要是记载宋朝历代天子之生涯。

  距离崖山东方约二百里,有一处面海之地,名为赤湾。此处有一间古老之寺院,院中之僧侣们在二月十日左右见到了一幅奇怪之光景。低空之下聚集了数百只鸟儿盘旋骚动。仔细一看,群鸟下方之海面似乎漂浮着什么东西。乘舟前往调查之下,竟是以带子系在一起之二具遗体。一名成人与一名小童。成人一身高官朝服,小童则身着天子特有之黄袍。两人之容颜都相当清朗,毫无苦闷之表情。僧人们立即猜到一切,趁着元军尚未来到之前,便郑重地予以厚葬。

  僧人们害怕上述事情被元军知道以后,陵墓会遭到破坏,因此部谨守秘密。虽然有个名为杨链真加草藏僧极得忽必烈之信赖,并且陆续破坏了多座宋朝历代皇帝之陵墓,不过那些都是稍晚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另外,关于帝景之年龄,《宋史》虽然没有记载,不过《三江赵氏族谱》以及《续资治通鉴》两文献之纪录都是九岁。

  张弘范于离去之前最后一次来到崖山周边视察。他之所以来到此的原因之一当然是鼓励搜索帝景之士兵们,但另一个原因则是某天他在一片可以俯视烧烂之军船与海面上之浮尸的倾斜地上,发现了一块巨大岩石。他满意地点着头,并且命人花了数日将岩石表面削平磨亮,在上面刻下了十二个足足有四个人头大小之文字。

  镇国大将

  军张弘范

  灭宋于此

  “镇国大将军张弘范,在这个地方将宋朝灭亡”。

  海岸地带除了元军之外,尚有一万左右之居民。看见这几个文字,令居民们哗然不已。

  “这算个什么东西呀!”

  其中一名老人既愤怒又轻蔑地斥骂道。这个人就是命令从仆搜寻帝景遗体的那名老人。

  “元人不是宣称,宋朝早已灭亡,据守在崖山的不过是一些假借宋朝之名的流贼罢了,那么又何需特地在此刻下这些宇呢?这么做岂不是昭告天下,元人承认身在崖山的是真正的宋朝天子吗?”

  “您的声音太大了,老爷。”

  从仆们一面眺望着元军所在,一面劝戒着老人。虽然不服气但还是缄默其口的老人耳中,传来了胜利骄傲之谈话。

  “这块碑文将会遗留到千年之后,将吾等之功绩永垂不朽地流传下去。你们也要把现在立于此地之事告诉子子孙孙孙,让他们共享荣耀!”

  发言的人是张弘正。再次哗然喧腾的是元军这边。这一次住民们个个有如石头般地沉默不语。

  经过百年,到了明代,朝廷御史徐瑁以钦差之身份被派遣至崖山。徐瑁将张弘范所刻下的十二个字全部铲掉,重新刻下了九个字。

  宋丞相

  陆秀夫

  死于此

  “宋朝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地”

  除此之外,徐瑁还在崖山西方建造了三座庙宇,以祭祠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杨太后,以及所有死于崖山之将兵和宫女们。

  《绘画本二十五史》除了记载上述事实之外,并且附加了一句“历史自有公论”。所谓“公论”就是公瓦无私之评断。从此处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张弘范之“千年大功”,是抱持着什么样的想去。

  确认碑文完成之后,张弘范离开崖山,进入广州城。他在广州处理着战后事宜之同时,仍然极尽礼貌说服文天祥臣搬改事忽必烈汗,但是始终遭到拒绝。于是四月二十二日在严密的监护之下,文天祥被送往大都。同一天,宋朝武将周文英率领五千余之士兵前来投降。周文英还告知了张世杰之最后下场。

  从崖山战场脱逃之后,亲眼目睹杨太后自尽的张世杰,在海上继续向西疾行。除了“战将”之外再无更合适他的形容词了。此时他仍然一心复兴宋朝,打算与元军继续奋战。

  于崖山厚战场投降元军之翟国秀与刘俊在张弘范的命令之下,拼命追击前任上司。然而张世杰却不是他们所能应付之对手。张世杰穿梭于沿海地带,躲避着翟国秀等人之追踪,同时还不只一次地回以猛烈反击。偶尔上陆补给饮水粮食,并招募士兵。

  有的是从崖山战场成功脱逃之人,有的则是极欲加入崖山阵营却被元军阻挡未果之人,还有重新寄望再兴宋朝而赶来加入之人。他们的总数达一万人以上,周文英也是其中之,一他率领三干士兵前往会合。张世杰将他们重新整编成军,并且还拟妥了从元军间隙突进,攻占广州或是泉州之计划。

  泉州蒲寿庚因畏惧张世杰之报复,而向无军求援。这么一来,令张弘范极不放心将事情交给不可靠的降将去做。他派遣急使回到遥远的大都向忽必烈汗请示。于是广东宣慰使帕本儿不花叙任都元帅,接手讨伐张世杰之任务。张弘范自己仍停留在广州处理战后事务。不过此刻他的健康或许已出现问题,因此无法亲自指挥实战。

  元军之十万正规军随即于沿海地带,从海陆两面展开对张世杰之追击。即使张世杰再有能力,也绝不可能对抗得了这支大军。因此他率领部下前往占城。之所以选择占城,原因是过去他曾与陆秀夫商讨过,并且派遣陈宜中为国使前往该国。他打算暂时藏匿于占城,同时集结占城及安南之旧宋军将领,之底再找机会与无军一决死战。

  事实上,不论占城或是安南,在数年之后都遭受到元军之侵略攻击,因此张世杰之构想不能说是贸然轻率。三月底,张世杰率领着一万士兵与百余艘军船航向了前往占城之海路。

  然而就在即将抵达占城海岸之时,他们赫然发现元军船队。派遣小舟前往查探之下,才发现占城似乎已决定臣服元朝。

  这的确是事实。占城以认同元之宗主权来交换和平保障。只不过在元朝设立了“征占城行省”之后,仍旧打算彻底以军事力量直接支配占城,以致令占城人民忍无可忍并且起而反抗。

  张世杰在无可奈何之下率领船队折返,并且决定以广东的一处角落为据点安顿下来。此处距离海陵山岬角相当近,天色与海面同时开始暴乱起来。云层低得仿佛快接触到海面,狂风咆哮,雨水也如瀑布般地倾盆降下。海的颜色从湛蓝骤然转为灰色,巨大的波浪化成了数万道的浪涛袭击着船队。整支船队在海面上跃动着,用“海上之树叶”来形容一点也不荒谬。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苏刘义焦急地说道∫当初放弃攻占泉州,击溃元军刘深船队之后,往潮州前进之时,他们也曾遭到暴风雨之袭击。不过此次的风暴显然比上次更加强烈。

  “就算能战胜元军,但绝对战胜不了暴风雨。还是暂且上陆,等风雨平静之后再做打算吧!”

  苏刘义之意见杨亮节亦赞同。他们从来不曾经历过这样的暴风雨。如果不上陆的话,船队恐怕会全体翻覆。没想到张世杰却大怒斥道:

  “连这等程度的风雨都害怕,宋朝复兴还有什么希望?让船队转向广州。”

  船队于是继续朝着东北前进。天空和海面仿佛涂了层墨汁般漆黑无比,不时还会发出如白银般耀眼的闪电光芒。波浪冲洗着甲板,有时甚至还跃过船楼之屋顶。终于有艘军船承受不住高耸的波浪冲盘,以致船底朝天地翮覆了过去。张世杰从头到尾都站立在船楼之上,全身早已被雨水和波浪打湿。他叫来苏刘义,下令靠岸登陆。船队好不容易转入海陵山北侧,遁入一个无名的港湾之中。士兵们纷纷改乘小舟登陆岸上。苏刘义乘上最后一艘小舟之时,叫唤着张世杰。然而张世杰却毅然地摇头,并亲手将小舟推开。

  “张枢密!”“越国公!”

  部下们的叫声被强风吹散。只身一人留在军船上的张世杰在船楼之上盘腿而坐,膝上横放着他的大剑。

  “天哪!苍天哪!既然你毫不留情地执意将大宋灭亡,那么就在此赐我张世杰一死吧!”

  屏息注目着一切的苏刘义等人眼中,闪过一道刺眼的紫色闪电。雷声轰然响起。狂风继续咆哮,军船就这么消失在漆黑翻卷的怒涛之中。

  舟遂覆 世杰溺 宋亡

  “船终于翻覆。世杰溺毙。宋朝灭亡”。

  仅仅八个宇,当中却包含了无限悲恸,史学家以此终结宋朝灭亡之记载。张世杰之死。《宋元战史》之中所收录钩《昭忠录》所记载是在四月八日。也就是崖山战败的二个月后。

  一夜过后,暴风雨平息。天空中仍旧是乌云密布,波涛也依然汹涌。湾内有二十艘左右之军船逃过沉没之命运,除了奇迹之外实在无法形容。苏刘义等人从陆上放出小舟,于湾内进行搜索,可是始终找不到张世杰。

  “没希望了。”

  两个人无精打采地说道。是杨亮节和周文英。拥有张世杰之斗志与统率力,复兴宋朝尽管困难重重但总还有一线曙光。然而失去了他,就如同屋顶失去了梁柱支撑一样,连招募新兵都不可能。

  “向元军投降吧!张弘范应该会接纳我们的。事到如今我们再也无计可施了不是吗?”

  “你们想怎样就怎样。要把意见和你们相同的士兵都带走也无妨,可是军船必须留下来。”

  周文英与苏刘义交谈之时,身旁闪过了一个如幽灵般之人影。就在两人察觉到那是杨亮节,并开口叫唤“杨附马”之时,他早已消失无踪。从这边向大海跳望寻找的苏刘义等人,发现了满身是血、倒卧在海滩上的杨亮节身影。然而下一瞬间,汹涌的巨浪就将一切冲散带走了。

  Ⅳ

  苏刘义、张达、方兴三位将领以及士兵干余名、单船十八艘。这就是宋军最后之船队。尽管受伤、力竭、就连君主和总指挥官都已失去而成为流亡之身,但他们仍不愿向元军投降。

  “事情不能就这样子结束。”

  苏刘义昂然地说道。

  并非世上所有的土地皆已被元军占领。还有安南,以及日本。在元军眼中,我们的存在或许就像蚊子一样渺小,但是一只蚊子也能够令大象沉睡。”

  苏刘义知道自己并不如张世杰那样伟大。但是若连自己都放弃的话,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人可以继承张世杰之遗愿了。只要自己还活着的一天,不论是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好,总之有人持续反抗忽必烈汗和元军就行了。

  不过撇开斗志不谈,他们缺乏一个安身之地却是个严苛的事实。之所以暂且往赤湾出发是因为,反元人士之间秘密流传着帝景和陆秀夫之遗体被埋葬在那里之谣言。到那里拜察过帝景,报告张世杰死亡之消息后,再决定将来的事情吧。

  他们一路闪躲元军警戒来到赤湾之时已经是四月二十四日。此时张世杰之死讯已由周文英传达至元军方面,因此警戒早已放松了许多。进入赤湾的苏刘义等三将,发现到四艘船停泊于港湾之时相当紧张。本以为是元之军船,但是从帆柱上远望之士兵却报告“看见占城国之旗帜”。但是从船型看来,怎么都是宋之外洋船,一边进行着万一之时的交战准备,一边慢慢靠近,终于看到船上之人影。仔细一瞧,对方似乎身着宋朝之高官朝服。

  “陈丞相?”

  占城国怎么会与宋朝高官之名扯上关系,三将茫然了。直到刚才为止,陈宜中这个人的事情就早被忘得一干二净,就跟个死人没两样。

  不久之后,三将登上了挂着占城旗帜的船。陈宜中并不认识张达与方兴二人,但却曾经见过苏刘义。

  “啊,苏将军,见到你安然无恙,真是太好了。”

  尽管知道苏刘义对自己不具好感,但是陈宜中仍旧表现得非常热络。他急切地向他们询问。

  “杨太后可好?”

  “死了!”

  “张枢密呢?”

  “死了!”

  苏刘义之回答化成了愤恨之怒吼,悲愤之情急遽涌上,令他情绪爆发。

  “这个那个全都死了。惟一活着的人就只剩下陈丞相你一个人而已!”

  陈宜中面如死灰,惊讶地差点站不住,幸好身旁健壮的男子将他扶住。那人是郑虎臣,不过苏刘义并不知道他的名字。

  “事到如今你还来做什么?这段时间你究竟在占城做些什么?现在你知道皇上驾崩,陆丞相也已经殉节,要做什么都已经太迟了!”

  陈宜中甩开了那名男子之手,但是却站不稳而跪倒在地。他手撑着甲板,眼泪从双眼之中夺眶而出。

  “原谅我,原谅我。”

  陈宜中并非贪图安稳而留在占城。

  其实占城国内愿意降服于元的,只有国王因陀罗跋摩四世以及极少数王族人士而已。大部分的文官、武将以及民众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