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香艳激情电子书 > 春秋战国--中国权力游戏白皮书 >

第16部分

春秋战国--中国权力游戏白皮书-第16部分

小说: 春秋战国--中国权力游戏白皮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实际上,伍子胥自己也不知道这个答案。他是听了伯噽说的话后,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不管怎样,现在绝不能惊吓胜!——因为热爱故乡,所以怨恨楚王。他用这样的场面话来应付胜。
  胜却以肯定的口吻说:“我知道!你的父亲和哥哥被杀,而我的父亲也被郑国杀害!我们都是矢志报仇的人!”
  胜的父亲太子建是受了晋国顷王之煽动,企图霸占郑国,却因奴才告密而被杀。
  伍子胥感到战栗。
  杀害你父亲的是郑国!你要对郑国报仇!他从未用这样的话教导过胜。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胜从伍子胥身上吸取了这样的复仇之心!——此外他还有什么可以从伍子胥身上吸取呢?
  吴王阖闾授兵伍子胥和伯噽前往攻打楚国,是即位后第四年的事情。
  这一年,外征军只攻陷舒就回国。先王之弟曾为伐楚司令官、后来却归降楚国的烛庸和盖余,正是舒地领主。吴军将两人俘获,本来准备继续向楚都进军,却因总参谋孙武“人民疲惫,时机未熟,应暂等待”之进言而中止。
  孙武乃是后来被称为“孙子”的兵法家,体察人民疲惫并且判断时机未熟,这都不是普通职业军人所能做到的。
  约一百年后,孙武后裔孙膑,出仕齐国且以兵法扬名,同样被称为“孙子”。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二部分(9)
兵书《孙子》之著者为吴之孙武还是齐之孙膑?抑或后世之人的著作?——这是长久以来的悬案。
  时机成熟。攻打楚都,正是时候!孙武下这个判断,是五年之后了。
  在吴军排山倒海之势攻击之下,楚军连连溃败,楚昭王在首都未沦陷之前就已逃走。
  进入楚都郢后,伍子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原来,他挖开已于十年前死去的平王之墓,将棺木拖到地上。
  那个时代的王公棺木,都以多层厚重木板构成,并且使用大量防潮物质。近年出土的轪侯墓中两千年前的妇女,皮肤还具弹性,是人们记忆犹新的事情。棺木中,十年前被埋葬的平王,当然还是栩栩如生。
  从棺木中被拖出的平王尸体,被拋到地上。
  复仇者伍子胥手执皮鞭站立。他的手微微颤抖。
  复仇之时刻终于来到!
  父亲和兄长被杀已十六年。
  啪!啪!
  伍子胥使出浑身解数,挥鞭猛抽尸体。这个动作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接触空气的尸体变得脆弱异常,皮肤因而破裂,灰色肉粉扬起。
  鞭之三百然后已。《史记·伍子胥传》将这个情景做如此记载。
  这真是令人为之鼻酸、惨不忍睹的景象。
  因吴军入侵而避难山中的伍子胥挚友申包胥,听到平王尸首遭到鞭打之事后,派人对伍子胥说:“纵然天道因畏于人势而一时退避,然而总有恢复之时。天道再现时,你的暴虐行径,一定会受到处罚的。”
  伍子胥对这名使者说:“请你回去后,转告申包胥这句话吧:‘日暮途远’。”

()好看的txt电子书
  我的年纪已大,不能依从天道,悠然行事。想做的事情很多,而人生剩余时间已不多。所以,复仇之事也非采取如此干脆的手段不可——知道老之将至的伍子胥,企图以年龄为自己的激烈行为辩白。
  果然,第三批囚犯部队刚引颈自刎完毕,吴军阵地左右就传出一片呐喊声。“敌人来袭!”吴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我一定要把楚国攻灭!
  “复仇魔鬼”伍子胥说这句话时,挚友申包胥对他说:“如果有此事,楚国就由我来复兴吧。”
  伍子胥由于“日暮途远”,所以复仇手段极为直截了当,而申包胥为使楚国免于被灭,所做的努力也同样地直截了当。
  处于对立地位的两人都直来直往。
  申包胥跑到秦国,请求援助。
  秦毫无情面地拒绝。
  申包胥站在秦国王宫之前,连续七日达旦号泣。
  勺饮不入口七日。七天来,他是片食不吃、滴水不进的。
  秦哀公终于被感动。
  哀公于是大声唱了《无衣》诗: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收录于《诗经》的这首秦国歌谣流传迄今。
  其中“与子同仇”,表示“答允给予援助”。
  在宫殿外听到这首《无衣》诗时,欣喜若狂的申包胥当场行九叩首之礼。
  秦为救楚,动员了五百乘战车。
  一乘是“马四、士三、卒七十二、辎重二十五”,因此,五百乘援军之兵力内容为:
  马:二千匹
  士卒:三万七千五百人
  辎重:一万二千五百人
  申包胥与这批秦国援军合力迎战吴军,于稷(河南省)攻破吴军。
  虽然稷地之战只是小规模作战,对局势影响却极大。在这之前,吴曾与楚交战五次,而五次皆奏捷。楚获胜,这还是头一回。
  始终受到背后越之威胁的吴,在征楚连连奏捷时尚无特别顾忌。一旦战败,就有芒刺在背的感觉。
  吴王阖闾之弟夫概注意到这个状况。
  这是好机会!他做如此判断。

()
  这时他正跟随兄王出征楚国。吴国所以能于对楚战争初期连战皆捷,全靠夫概的勇猛作战。阖闾却对这位勇猛的弟弟耿耿于怀。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二部分(10)
隔着汉水与楚国大军对峙时,夫概表示愿意组织敢死队,并由自己率军攻入楚军本营。兄王阖闾没有准许。而夫概却专断独行,率领五千手下直捣楚军本营,并使得楚国名将子常狼狈败走。这成了吴军连战连胜的原因。
  “楚军连战连败,完全是靠王弟奋战的结果。”
  听到这句话时,阖闾悻悻然说道:“幸亏打赢,实际上,那是违背命令之行为。弄不好反会成为我们大败的原因。难道能把战争当做赌博吗?没有胜算而动,只能算是赢了一场赌博,这样的人有什么功劳可言呢?”
  阖闾不屑地说完,又说:“本来该以违反军令之罪处置,且饶恕他一次。”
  这件事情传到夫概的耳朵里。夫概当然十分不悦。他现在明白兄王的确讨厌他,也以戒心对待他。好!既然如此,那就走着瞧!夫概开始耐心等待机会。
  干脆由我来取而代之吧!连连胜利,使他信心十足,夫概最后有了这个念头。
  于稷地之败战,使得夫概决定采取行动。
  夫概悄悄脱离战线,率军回国自立为王。
  夫概回国称王!接到消息时,阖闾怒不可遏地叫起来:“这个趁火打劫的混账东西!”
  他遂立即率领全军归国。
  夫概犯的是过分自信的毛病。过去之所以屡战屡胜,完全是大国“吴”之国威使然,而他却误以为是靠一己的力量。被有“吴”国威做后盾的兄王军队攻打时,他一下子就溃不成军,没命地逃亡。
  讽刺的是,夫概亡命的地方竟是他过去交战的楚国。楚国不但接纳他,更给他堂谿之地当领地。
  回国后,阖闾又出兵攻楚,由于前车之鉴,所以这回没有亲自出征,而改派太子夫差率军。
  在河中换乘另一艘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在急流处!船身这时候一定会大大摇晃。不过,摇晃总比翻船或掉落水中好。
  换船之事不可突然决定,一定要作妥善准备。
  复仇魔鬼以鞭打平王尸体、蹂躏楚国国土达成其目的。一般的情形是,复仇心愈强烈,达到目的后的空虚感愈难压抑。而伍子胥却是早已有所准备的。
  他由以复仇为名的船,轻快地改搭以权力欲望为名的另一艘船。
  换乘后的情形和先前没什么两样,同样以执著态度面对一切。
  从这个时候起,吴所面对的敌人,已由楚转为越。
  吴王阖闾绝不饶恕于自己出征楚国之际,曾经对吴国加以侵扰的越国。
  “越国算什么东西!”阖闾气愤不已。
  越国只是海滨一落后小国。不过,今日之越已非昨日之越。在名臣范蠡的努力革兴之下,越国已成长到能与近邻强国吴互斗而平分秋色的程度了。
  国境纷争性质的局部战争屡见不鲜,至于大规模作战,吴国也不敢轻易向越国发动。
  阖闾即位后第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吴终于抓到伐越之机会。
  因为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
  “允常并非只有勾践一个儿子,勾践一定不是顺利继位的。越国政局正在动荡,这不正是发动攻击最好的机会吗?”
  做此判断的阖闾,发布了动员令。

()
  “大王不要忘记越国有范蠡。”伍子胥说。
  虽然知道越是强劲对手,不过,阖闾内心多少还是瞧不起对方的。
  ——越不过是拥有全身刺青之渔夫军队,一个落后小国罢了!
  蔑视常会引起大意。伍子胥就是担心这一点,所以对阖闾有所提醒。
  “我知道。”虽然阖闾如此回答,但吴军将士却没有一扫蔑视越国之气氛。
  这次的吴越战争,战场是一个叫做槜李的地方。这个地方位在太湖与杭州湾中间,是现在的浙江省嘉兴附近。
  对峙的两军,始终分不出胜负。
  “不可能打不赢这样的敌人!”
  吴国参谋群颇为费解。
  原本准备一鼓作气攻到越都会稽,却在途中受到越军迎击,这已是意外之事。而且越军的强劲也超乎想象。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二部分(11)
“我们和楚国交战多年,士兵都是经过战争洗礼的啊!”
  部分将领十分讶异。
  与楚交战多年,的确有益于士兵之实战训练,但国家综合性战力因而低落,也是事实。
  吴越两军兵力在伯仲之间,士气也不分上下。只是,比起越军,吴军较缺乏谦虚态度。
  为何打不赢这样的敌人呢?这份讶异,本身就证明在态度上欠缺谦虚。
  对越军而言,吴国是长久以来耸立于眼前的障碍,是个绝顶强劲对手。
  我们一定要奋斗到底,把它打倒!全体越军将士,无不以此砥砺自己。
  越国之补给线较长。由国都会稽运输物资,非绕行杭州湾不可。对吴国而言,战场就在由国都姑苏笔直下来的南方,因此可以利用水路。
  “战事不能拖久,不然会对我军不利。”范蠡一开始就持此想法。
  “看样子,战事好像会拖延下去……”勾践蹙着眉头说。
  “若不退兵,就要使用奇策——我们大概只能二者选一!”
  “倘如退兵,敌军一定会乘势追击的。”
  “奇策不一定会成功。”
  “我想,只有孤注一掷了。”勾践好像下定决心的样子。
  “范兄,请你想出奇策吧!该使用武力的地方,我们可以负责,可是……”一旁的大夫灵姑浮急切地说。他是越国第一勇士,由于急着想要一决雌雄,所以显得心浮气躁。然而,他不可能想出奇策,因此,对范蠡说了这句话。
  “军中有六十个重罪役夫是吗?”作冥思状的范蠡问道。
  使用罪人为军中役夫,是各国都有的事情。此次迎击作战,越国也带有囚犯部队。其中的六十名重罪刑犯,担任较危险的工作。
  “你准备把囚犯怎么样?”灵姑浮有些着急地问。


  “我要他们为国捐躯,为我们打开一条路。”范蠡回答。
  “知道自己不能生还,这一点他们倒明白的……”
  “一样要死,让他们为国捐躯,不是很好吗?”
  范蠡环抱着双臂。
  他要把六十条囚犯生命使用在什么样的奇策上呢?
  他召集六十名囚犯,对他们说:“我要大家把命给我。不过,我答允会给各位的家人极大恩赏。这一点要向各位明确承诺,也会在文书上做正式记录。你们可以因牺牲自己而救祖国,也可使你们的父母子女过富贵生活。这样的牺牲应该是值得的吧?”
  这六十名囚犯,都是被判决死刑的。比起罪刑较轻的囚犯,他们大都抱持“豁出去”的态度。因此,动不动就以“看不顺眼,你就把我杀掉啊!”之语顶撞长官,是经常可见的现象。
  范蠡对这批囚犯有所指示——
  六十名囚犯,二十名为一队,分成三队,每人分发一把利剑。
  越军阵地突然传出洪亮乐声。这是极其雄壮的进行曲,大概是动员了所有军乐队演奏的吧。
  “那是什么?”吴军阵地士兵全都鼓噪起来。
  “只是音乐而已,没有什么稀奇。大家不要离开自己的岗位!”伍子胥对各部队下令。
  他一看就知道,越军此举目的在于分散吴军的注意力,进而寻觅可乘之机。
  想用乐队乱七八糟的演奏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乘隙而入,这一套是不管用的!足智多谋的范蠡怎么只能想出这样的计策呢?伍子胥心里如此想着。
  而热闹的不只是音乐。
  一排二十名士兵,配合着进行曲节奏,踏着整齐步伐,朝吴军阵地行进前来。
  “那是什么?他们准备干什么?”吴军阵营又嘈杂起来。
  “我们是不是要放箭?”将军问道。
  “这……”伍子胥开始思虑。
  现在猛然射箭,当然能把那一排毫无防备的士兵悉数射杀。这一点敌人当然不会不知道,所以,这一定是某种计策。伍子胥由于辨识不出敌人——也就是范蠡——的企图,所以一时拿不定主意。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第二部分(12)
“暂时不要动,看看再说。”这是吴王阖闾做的决定。
  一字排开的这二十名士兵是越国囚犯部队的第一队。他们越来越接近吴军阵地。
  对数万吴军而言,二十名士兵只是螳臂挡车罢了。因此,吴军此时持的与其说是警戒心,不如说是好奇心较为正确。
  乐队停止奏乐时,这二十个人当场立定。这里距吴军阵地仅仅咫尺,彼此喊话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楚。
  立定的二十名士兵,先以夸大动作向吴军敬礼,然后齐声大喊:
  “我们都是犯了重罪的人,反正不能生还。因此,我们决定在此地自尽!”
  语毕,他们同时拔剑,一起引颈自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