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

第31部分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第31部分

小说: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境鏊蔷薮蟮娜烁聍攘ΑU饫镂颐怯绕溆Ω锰岬脚当炊苯鸬拇词既巳鸬浠Ъ曳⒚骷野⒍ダ椎隆づ当炊ˋlfredBernhardNobel)一个终身未婚的单身者。



食禁果者道德认同



  1中西传统道德观道德
  这个词,给人以正义凛然的印象,特别是在中国。许多法律管不了的问题,一旦被媒体推上所谓〃道德法庭〃,意义骤然变得严重许多。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以儒佛道思想体系为基础,中心意义是克己复礼,杀身成仁。君子是中国人最高的人格典范,圣人是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境界。西方传统道德观念主要来自于基督教文化传统,禁欲是其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道德进行理论颠覆。这种情况在中国从未发生过。中国统治者给予平民知识分子从科举考试而进入统治阶级的机会,因而中国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有机会加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西方统治者却没有给平民知识分子这样的机会,西方封建统治完全依靠贵族世袭制,平民阶层希望登上上流社会只有两条路:一是献身宗教;二是从军征战。这两条路他们都不愿意走,于是他们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微乎其微。正是因为与统治阶层完全两不相干的身份和立场,所以,西方知识分子掀起的针对上流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革命往往比中国知识分子要激烈得多,也彻底得多。这之中,尼采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尼采说:〃基督教道德是一种最有害的虚伪意志,是使人类腐化的巫婆。它不是那种激励着我的意志;它不是长久不断的'善意'、薰陶、庄重,以及精神上勇气上的缺乏:它是人性的欠缺,它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即凡是非自然的东西,都被接受而作为道德的最高荣誉,都是悬诸人类之前作为无上命令的法则。〃引自尼采:《瞧!这个人尼采自传》,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这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基督教道德文化的颠覆,向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击。此后又有福柯等现代知识分子,他们开放言谈,质疑传统,给快感、欲望以合法地位,其功绩有目共睹。
  与基督教的禁欲思想对立,尼采提倡古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这是一种尊重生命欲望和肉体满足的狂欢精神。他〃重新评估一切〃,宣布上帝已死,重新评估苏格拉底之后的欧洲思想,向基督教道德发出挑战。尼采说:〃你们了解我吗?狄奥尼索斯,这基督的死敌。〃引自尼采《为什么我是灾祸》一文,见《瞧!这个人尼采自传》,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五四运动时期,尼采成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主神,鲁迅曾经极力推崇尼采。只是,五四启蒙并没有坚持下去,而是夭折了。
  2中国文人的道德热
  中国文人普遍地具有一种病态的道德主义狂热。他们走路时的样子是佝偻着腰的,仿佛知识的重量已经使他们不胜重负,他们谈话的时候总是引经据典,仿佛除了引用别人的话,他们自己就没什么话好说了。他们一生的时间都在解释别人的话──在纸面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做学问,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看别人是怎么说的,从这本书到那本书,如果把他们的文章中的引文去掉,他们的文章剩下来的就只有引号了。他们的眼睛特别发达,不仅用常人的肉眼,还要加上两只镜片,他们的眼睛似乎生来就是看书的,看书中的圣贤怎么说,然后跟着说,于是他们成了十足的道德主义者,他们得上了一种共同的病叫〃道德主义病〃。
  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不仅把这种做学问的方法用在他们的文章中,还把这种方法用在生活中,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仿佛不是自己的事,而是书中早就规定好了的事,他们的知识害死了他们,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实践圣人在书中已经规定好了的预言,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圣人预言的实现。他们失去了活生生的自己,那个有血有肉的人死去了。他们害怕任何书外的东西,任何圣人没有说过的东西他们都感到害怕,一件小小的新鲜的东西(例如一块新品牌的冰激凌)都会使他们装满文字的脑壳短路,因而他们除了整天躲在家里做所谓的学问之外不敢做任何别的事情,他们不敢外出,街上的摩登女郎使他们眩晕,摩登女郎的超短裙击中了他们道德主义的脑门,使他们发出非道德主义的惊呼。他们对这个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世界是恐惧的,他们不敢和这个世界接触,于是他们就用一种理由将自己禁锢起来,这个理由我们经常听到学者要坐冷板凳。他们太虚弱了,虚弱到霓虹灯的光线也会使他们生病。所以他们只能坐在家里的冷板凳上。
  这就是知识在他们身上的反映。他们用知识代替思考,对于他们来说知识就像我们每天刷牙一样无可怀疑。他们生活在知识中觉得无比地安全,所以他们手不释卷。离开了书他们该干什么呢?他们什么也干不了。
  中国文人病得最严重的地方是道德。他们的道德太多,他们试图为社会建立道德秩序,他们乐意充当社会的道德总裁判的角色。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头重脚轻的人,他凭什么在这个世界立足,他如何证明自己为这个世界所必需?他说:我的形是颓的,我的身是弱的,我的体是虚的,但是我的魂是强大的,我的灵是高贵的,我的神是勇敢的;他说: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重要的是灵魂的安妥和清洁,身体是可耻的粗陋的卑下的污秽的,只有灵魂是伟大的高尚的纯洁的美满的文人就是这样利用身体和灵魂的二分法证明了自己的高人一等,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解除了对自己的存在价值的焦虑,把这种焦虑转嫁给了劳动者。
  就是这些文人杀死了原始的、安居于这个世界的、灵肉统一不分的、身体本真地处于安妥状态的人,建立了两个妖怪:灵魂的人、肉体的人,并为这两个虚想出来的怪物编织了无数的神话。
  文人说:道德即知识。文人自己是靠知识吃饭的人,他就说只有知识才能导致道德,言下之义就是只有文人(有知识的人)才是真正的拥有道德的人。由此我想到一个劳动者一个农民,他会不会像一个文人一样一边在田间劳作,一边说自己的劳动是惟一的道德,他会不会说只有喷洒农药才会导致道德,他会不会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劳动。一个农民,一个淳朴的农民他不会这样,他只是默默地耕耘,他的道德就是他的身体,他的体力,以及他的体力的结果那些鲜绿鲜绿的青菜、萝卜,那些通红通红的番茄、苹果;当他来到菜市场,弓腰坐在他的蔬菜摊前,他无需说话,用不着夸夸其谈,他的蔬菜就是最好的语言,他的道德就在他沉默的弓腰而坐的身体里,在他的新鲜而自信的蔬菜里。他的道德是沉默地身体性地凝结在结果中的,而不是语言的、灵魂的、看不见的、虚幻的和说辞的。文人说:〃爱灵魂不要爱身体,爱上帝不要爱自己〃,〃肉体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最可鄙的人就是只爱自己和那具臭皮囊的人〃文人进一步说这个社会的灵魂就是他们,大众只是这个社会的肢体。在这里人的身心二分法落实为现实世界的人在主体地位上的(超越主体与一般主体)绝对等级制度。文人说:道德即秩序。儒家讲〃无违〃,就是要人们对社会等级制度采取一种默认的态度。
  在中国,儒家的对于身体的蔑视(〃君子舍利而取义〃、〃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历史的源头没有像古希腊的伊壁鸠鲁那样的崇尚身体、感性的反对派伦理学家,又没有经历尼采那种非道德主义哲学的冲击,所以中国的反身体、敌视感性、视肉体为仇寇的道德主义观念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中国人在长达几千年的过程中一直受着这些可耻的道德主义者的愚弄和欺骗,以致中华民族看起来似乎是先天就反身体的。中国人不重视身体锻炼、缺乏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对身体蔑视得太久了,几千年的结果是人们获得了一种种族上的身体的颓败形式,道德主义者应该为这种身体素质的普遍虚弱、体力的普遍萎靡、感官的普遍退化负责,一个灵魂主义的民族怎么会不得此体症呢?
  我们承认人道主义的精髓在于对个体的人的自我选择和决断的权利的肯定,那么我们会清楚地发现道德主义者的文人的所作所为是多么地反人道主义,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个体:自由自觉自主的个体,而代之以那些无个性无决断的〃群众〃。他们把道德抬高到绝对,其目的就是要无数个体放弃个性没入普遍理性和普遍意识之中。进而言之就是要牺牲无数人的个性,使他们不能成为个人,而成为道德主义者的道德容器,执行思想而不是创造思想,甚至连选择思想的权利都没有。对于世界这将是怎样一幅图景?世界之舟的最上层是道德主义者〃高大〃的身影,他们振臂挥舞,是伟大舵手,而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只能在底层的船舱里划桨,对于这船划向哪里他们无权过问。他们除了划桨之外不再有任何权利。
  面对道德主义者我们想对自己说:别盲信,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决断,必须认清道德主义者的虚伪的面目。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一点,现在我们把这个世界简化到只有三个人,这是一个简化的世界模型。假设他们三人只有一块面包作为食物,这时道德主义者会对另外两个人说:〃你们应该讲讲道德,应该将面包给有病的人吃(我就是那个有病的人)。〃而个体主义者会对另外两个人说:〃你们有权选择你们对面包的态度,但是我对面包拥有三分之一的权利,我将使用这个权利。〃第三个人,他听信了道德主义者,他说:〃亲爱的道德主义者,我听从您的教导,为了道德的完善,我将面包献给您。〃第三天我们将看到道德主义者在吃了双份的面包之后满面红光,他的道德主义说辞越发凌厉辉煌,而那个献出面包的人已经饿得两眼昏花,连说一句〃给我一片面包吧〃的力气也没有了。
  一旦我们解除了对道德主义者的迷信,那么相信一种超凌于个体之上的道德规范为一种绝对的普遍有效的道德规范的信念也会跟着瓦解。人们就会从这里回家,回到那个个人的立场。换句话说,没有普遍必然的道德律,道德主义者无权充当绝对主体,无权对公众指手画脚。
  3中国民众的性观念
  中国民众在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左右之下,其思想状况不可能不受影响,特别是在性观念方面。
  因为有了19世纪的欧洲哲学和社会科学,所以才有可能出现后来的金赛与福柯。和尼采的哲学研究有些不同,他们是以研究人类性文化为专职的社会学家。他们认为爱欲和性欲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都是人类的本能需求,是一种无法克制的,不可缺少的生理欲望。他们打破了将爱和欲对立,将爱赋予精神,而将欲赋予肉体的二分法。
  传统中,人们认为性欲的宣泄途径是婚姻。两性之间非婚性交往是非法的、不道德的。但是,现代以来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性学家更倾向于将性看作人类的生命本能,既然如此,任何人都有权利得到它,即使是非婚者。这样就推翻了婚姻和性之间的必然联结。经过19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人们终于公开地承认甚至宣传他们的性追求了。福柯对性作了如此解释:
  〃如果它(指性)未能袒露出来,这是因为有某种限制力禁锢在那里,暴力将它压了下去,最终只能以某种解放为代价将其唤出。〃承认性是必须付出代价的,这是对长期以来欧洲禁欲思想的反动。
  4单身者的性途径
  单身者因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不可能通过婚姻来获得性,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愿意通过金钱(妓女制度)来获得性,他们的性只能依靠社会性交往来获得。这种非婚性交往向来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所不容。随着社会开放,中国人也渐渐懂得了性对于人的重要,大多数人不再认为单身者获得性是不道德的,在需要和被需要相统一的情况下,单身者有权获得性,性作为一种生命的必然需求获得了认可。涉及这个问题中国有学者认为:其中,性乱交也是要反对的,〃不过,肆无忌惮的性乱交所产生的神奇的力量,是由青年人好奇心和性欲旺盛所致。乱交只是部分人感情危机的表达方式,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因此不应该过分遗害他们〃;认为〃乱交的危害比侵略性的社会危害要小得多〃。
  例如张翼先生在他的《爱情之外性行为和婚姻之外性行为》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为了逃避爱欲的激情,性(成为)掩盖焦虑的药剂,(于是)性变成一种纯粹个人的关系。〃
  张翼先生说:〃越轨的人在有规矩的制度框架中,永远是少数,正是这些人大胆地创造着新的规范和新的失范,也正是这些人品尝着常人不敢品尝的禁果,承受着常人所未曾承受的重压。〃《中国社会现象分析博士十人谈》,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这些话可以用在本书的对象单身者身上。的确他们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重压,因此他们也可能享受常人不曾享受的禁果。



围城内外婚恋心态



  当代中国民众对待婚姻家庭的态度前面我们已经有详细的讲述,这里只是以婚姻论者和非婚姻论者两类作一个综合的归类叙述。之所以介绍婚姻论者的观点,是因为可以和非婚姻论者(单身主义者)的观点对照。
  婚姻论者:
  1传统婚姻论者。他们主张婚姻建立在相互之间的责任感的基础上,夫妻从一而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家庭和美,子女有成。这些都是传统婚姻论者对理想婚姻的要求。这是一种传统的,带着男权思想因子的婚姻观。然而,传统的男权的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它的合理性,甚至这种家庭模式常常带来特别令人艳羡的效果。产生这样的家庭的条件是当事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女方性格温和忍让。
  2理想主义婚姻论者。他们希望婚姻建立在夫妻间的爱情基础上,爱使婚姻关系天长地久,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