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君心应犹在 >

第56部分

君心应犹在-第56部分

小说: 君心应犹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了礼,崔莞少不得要还礼,如此一来,谈话也有诸多不便。
  卫临自是看在眼里,于是便随她一同走到了慢慢变得空无一人的松柏之下。
  “秦四郎君怎会缺席?”崔莞自知时辰不多,直截了当的开口问道。
  “我方才已言明,郎君身子不适……”卫临早已料到崔莞会有此一问,心中斟酌好的说辞下意识便出了口,可话到一半,便被崔莞打断。
  “卫大哥。”她郑重的开口,沉着言道:“秦四郎君的身体究竟如何,你我心中自知,所以卫大哥不用以此来敷衍阿莞了。秦四郎君一路相护之恩,阿莞心中不敢忘却点滴。”
  言下之意,便是无论秦四郎出了何事,她愿助之。
  崔莞所言,令卫临心中不由一松,整个人霎时跌坐在一张干净的几面上,这段时日,昼夜不分的赶路,早已让他精疲力竭,眼下浑身上下酸软不已,全然顾不上风度仪态了。
  他狠狠喘了几口气息,抬眼对上崔莞含忧带虑的眸光,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道:“时辰不早了,你且先进学宫,我在此等你,一切待学宫闭门之后,再详谈。”说罢,他生怕崔莞不愿,又道了一句:“此乃郎君嘱咐,卫临莫敢不从。”
  目及卫临眉宇间的坚持,崔莞垂下双眸,无奈的叹了一声,点头应道:“那便如此罢。”
  言毕,她深深看了卫临一眼,转身大步往稷下学宫走去,由于无需验帖,学宫门前的学子已无多少了。
  望了望四下,崔莞的步子加快了几分,就在她即将踏上石阶时,卫临的声音自她身后传来,“阿莞,郎君之名,尽系你身,万不可再藏拙了。”
  崔莞脚下一顿,却未回头,甚至连话都未言一句,顿在半空中的纤足,重重地落在了石阶上,登阶而行。
  即便如此,卫临脸上亦浮起一抹会心笑意,他知,崔莞必定不会让郎君失望,她乃郎君举荐之人,一旦名扬天下,便是郎君不曾亲入学宫,也可获慧眼识珠之名。
  这于现下的郎君而来,是极大的助力。
  崔莞不知卫临真正的心思,以为他只是为秦四郎传话罢了。
  她走到檐下,临入门时,对那方脸中年学士抬手作揖,“挽方才所言,尚有不妥之处,先生莫怪。”
  见状,那中年学士的面色不由缓了几分,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无妨,且入罢。”
  崔莞颔首,拂袖正袍,方抬足,真正的跨入了稷下学宫。

☆、第一百六十五章 诸子台上动天下(中)

    稷下学宫内十分宽敞,崔莞连入三门,绕过立于门前的山水影壁,眼前陡然一阔。
  只见广宽的庭院中间,立有一座莫约高三尺的圆形石台,这座石台几欲占据了大半个庭院。石台之上,分东西两面,设几,摆席。
  一人一几,一人一席,而今已然快坐满了。
  如此看来,匀子之言倒也不假,心中早有念头,只是不敢轻易更变千百年衍出的门规,而她的一番话,恰好给了匀子一个时机,就好似困顿欲眠时,有人递来了一只软枕。
  若不然,这多出的数百近千张几席,又岂能如此迅速的加设在诸子台上?想必匀子决心离席之际,便下了指示罢。
  崔莞略扫了一眼,便往东边的石阶走去,踏过九层小阶,方算是真正登上了诸子台。
  她的步伐极轻,打算就在后方随意寻一席位坐下便是,不料刚走两步,便听见一道沙哑低沉的声音飘传开,“雍城崔挽,可入东三席。”
  唰唰唰,霎时间,诸子台上近千双目光,齐齐看向站在最后方那道纤瘦却挺拔的身影。
  凡是东、西两面前十席,所坐之人无一不是当世大儒贤士,亦或者惊才绝艳,早已名传天下的学子儒生。这样的人,大多出身极为尊贵的顶级世家,似崔莞这般不显山水的普通少年,前所未见,怎能令人不诧异?
  即便崔莞曾历经生死,也不由让眼前之景惊得心中颤了几颤,不过,她面容仍旧沉静,唇角微抿,抬眸望向正前方那与众人相对而坐,神情和蔼的匀子,作揖应道:“诺。”
  清脆的一言落下,当即便有人指引她一路向前,直至顺利寻到东三席,端正的跪坐而下,纤细的身子顿时隐入人群之中,也隔绝了绝大部分探究的目光。
  此时,崔莞紧绷的心绪才骤然松了几分,不过,她仍旧屏气凝神,一脸肃穆,因所坐之位,恰好与前方十步之处的匀子遥遥相对,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可清晰的落入匀子眼中。
  如此一来,她便错过了一道妒意横生,暗愤不已的目光。
  西席靠近最后一排的席位上,曾信眸光阴冷如蛇,东三席,那可是连萧之谦也难以企及之处,更别提如他这般虽有才学,却出身寒门的子弟。
  偏偏,崔莞入座了,这个在他心目中,不过是秦四郎跨下玩**的小儿,入了那他想也未敢想的席位。
  曾信怎能不妒?他心如烈火焚灼,恨不得起身,坦声言出崔莞的卑劣事宜,然而,他袖下的拳紧紧握了握,又缓缓松开了。
  来日方长,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尽全力搏出一条大道!曾信狠狠告诫自己一番,勉强移开了盯着东三席所在的目光。
  随着一声清冽的钟磬之声缓缓传向四方,原本便安静的诸子台上愈加针落有声。
  “问难,始。”
  稷下学宫开讲,向来先问难,后解惑,此次问难不但是学子出问,贤士应答,同时诸多贤士也可反其道,校考学子经义疑难。
  故而,匀子一言落下,静谧的诸子台霎时暗流涌动。
  随着一名贤士击钟鸣磬,郎朗之言不绝于耳。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是故,天地先祖不从,君师何以为治之本?”
  这是……儒家之言,出自《礼记》。
  崔莞静静跪坐在竹席之上,体态端正,神情肃穆,心中却对一句一句问难之言,泛起了莫名的通透与明澈。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如此而言,国之固本,至始不变,顺呼?逆呼?”
  崔莞抿了抿唇,心中又道:法家之言,取《韩非子》。
  “又道凡有名者皆称君,善名为名,恶名亦为名,岂非善恶皆为君?”
  崔莞垂下双眸,掩去眼底渐渐泛起的惊骇,此言者为……名家。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何谓也?”
  ……阴阳家。
  ……
  诸子台上,一句一句问难,接踵而出,无论是坐在诸子台最前方的贤士,还是分东西两面席地而坐的学子,均将心中所知,所学,经口而诵,侃侃而谈,气氛时紧时缓,令人心潮澎湃,跌宕起伏。
  可端坐在东三席上的崔莞,面容虽肃,心中已是一片恍惚。
  为何,为何她如此清楚百家典籍?这朗朗入耳的问难辩解,前世今生,她都不曾明晰一册,即便当初在秦四郎身旁,所学大多为儒家经典,余下其他流派,本该万分陌生才对。
  可偏偏百家之言入耳,她却下意识的辨出了所有的流派,甚至典籍出处。
  究竟为何……崔莞苦思,却仿若坠入一团深谷迷雾,拨不开,看不透。
  不知不觉,已是日上中天,诸子台上激烈的问难争辩渐渐缓下,平静,就在众人以为,问难即将了结时,一道浑厚的声音陡然划破了这宁和的气氛:
  “吾有一问,欲请雍城崔挽一解,不知可否?”
  轰的一下,诸子台上千双目光又一次齐刷刷投向东三席,沉浸在思绪中的崔莞,猛地打了一激灵,瞬间回了神。
  她抬眸循声,顿时发现坐在匀子左侧,一名年逾四十的中年学士,身躯凛凛,相貌堂堂,同是高冠博带,可比起匀子,他身上多了一股凌厉气息,仿若一柄即将出窍的利剑,尤其是两道浑如刷漆的弯眉下,一双冽如寒星的眼眸,让人望而生畏。
  这样的人,根本不似一名贤士,而似一名征战沙场的名将。
  许是被这双寒眸紧盯之下,崔莞心神凛冽,反倒将方才的杂念抛诸脑后,她将原本平直的背脊,又挺起了几分,叉起双手,朗声应道:“还请先生出题。”
  “善。”那名中年学士微微颔首,炯炯有神的目光扫了四下一眼,落向崔莞沉静无澜的面容,提高声,缓缓言道:“吾有一骑,世间罕见之名驹,鬃毛纯白无暇,欺霜胜雪。一日,匀公所见,赞此马乃万中无一,吾曾驳言,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此话,你可认同?”
  闻言,崔莞心中一惊,这竟是上一世秦四郎成名之问,白马非马!

☆、第一百六十六章 诸子台上动天下(下)

    心中的惊愕诧异,极快便被崔莞安抚下来,她垂眸沉思,那名问难的中年贤士也不催促,抚着下颌上几缕短须,闪烁的眸光时不时瞟向身旁泰然自若的匀子。
  那一席,是匀子为所挑选的关门弟子所设,换而言之,此时谁坐在席中,谁便可成为匀子之徒。
  据说此席之上应当是巴陵秦尚,没想却是一名不经转的普通少年。
  不过,如此也好,若来的真是秦尚,少不得还得费一番心思。
  中年贤士的目光,匀子恍若未觉,他低低一笑,以仅有二人可闻及的声音言道:“怕是要让颜琢师侄败兴了。”
  名唤颜琢的中年贤士撇了撇嘴,轻哼一声,以同声道:“匀师叔莫要得意太早,那枚玉珏,子琢志在必得。”
  闻言匀子含笑摇头,却并未再开口多言,而是与众人一般,将目光紧锁于崔莞身上。
  少顷,仿若木雕一般的崔莞动了,在众人的注目之下,她的下颌慢慢抬起,一点一点昂高,迎向颜琢炯然有神的双眼,“学生以为,先生所言,极是。”
  霎时间,诸子台上一片不大不小,失望扫兴的唏嘘之声,相较于旁人的失望,曾信眼中却迸出一丝痛快之色,东三席岂是谁都坐之处?他倒要看看,这小儿还有何花样可耍!
  在众人细微的低语声中,颜琢侧眼瞥了匀子一眼,脸庞上渐渐显露出一丝笑容,正准备调侃几句,岂料这时,崔莞清冽的嗓音如钟磬轻击,轻而远,清而透,传入诸子台上的每一个人耳中。
  “挽以为,白马之说,古来争辩层出不穷,数见不鲜,所争皆为一非字,于今而言,意何在?”她的话,说得不快,一字一句,却慢慢令众人唏嘘嘲讽的神色渐渐凝滞,“但先生所问,挽不敢不从,便以一字入手罢。”
  她顿了一顿,继续朗声说道:“非这一字,本与是相驳,然则,其本意用于先生话中,是为大过。所幸此字所含之意甚广,于挽而言,白马非马,取于先生前言,‘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若无此言在先,白马非马,取非字本意而论,实属无稽之谈!”
  崔莞之意,乃是明明白白的指出,白马非马一论,早已时过境迁,从古至今无数贤士为此争辩不休,为的也不过是一字之争,对于今世而言,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可今日在此,颜琢为贤,为长,所询之话,身为晚辈学子的她不敢不回,故而出口辩之。
  这番话落,众皆哗然!
  颜琢脸上的笑意早已褪去,眼下的神情更是一片沉凝如水,盯着崔莞的目光寒意凛冽。
  自古以来,凡是被问难者,均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意图让对方心悦诚服,从未有人像崔莞这般,直白尖锐,不留余地。
  故而,非但众学子惊愕哗然,除去匀子外,其余几位颇有名望的贤士,面色也添上了一丝不虞,只不过自持身份,不愿以崔莞这无知小儿较劲罢了。
  颜琢沉着脸,又瞥了一眼面色丝毫未变的匀子,将手中的麈尾一拂,瞪着崔莞冷声言道:“白马论出自公孙先贤一言,历来是名辩中的翘楚,如何是毫无意义?莫非,你欲自比圣贤,定是非之责?”
  “崔挽不敢!”
  这一席话,太重,太重,甚至重到崔莞若依然端坐在席上,便是一种无法饶恕的大责。
  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中,她慢慢地站起身,抬手向匀子,向颜琢,向横席上的贤士郑重的行了一揖礼,朗声说道:“挽所言,并非质疑圣贤,只不过,在挽看来,稷下学宫为天下士者尊崇之地,又可不任职而论国事,如此,为何先生们不睁眼看一看这纷乱渐起的世间?”
  “圣贤曾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在己小,天下为重。故而,挽敢问先生,那流离失所,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的百姓,比及一字之争,重否?重否?重否?”
  一连三声重否,一声比一声激昂,震撼人心,原本窸窸窣窣的低语,尽数消散,诸子台上一片难以言明的沉寂,众人的目光怔怔望着那道挺立的身影。
  崔莞的容貌本就清俊惹眼,而今在众人皆坐时,独自立于诸子台上,头顶明媚的春阳倾洒而下,铺染在她温润如玉的脸庞上,漫入一双清透明澈的眸子里,倏忽之间,将这抹纤弱的身影,映照出一股无比凛然的大义,撼人心魄。
  崔莞不知此时众人心中所思所想,她原是为淡下颜琢的问难,避重就轻,刻意曲转了言语,可话一出口,便再也止不住了。
  此时此刻,无人比她更明晰,那场不久后即将来临的战乱究竟有多惨烈,一座又一座被屠戮一空的城池,血流成河,堆骨如山,即便上一世,她不曾亲眼目睹,可入耳的哀言泣语,深刻于心。
  纵使,她无天下之志,亦无圣人之心,会为万民苦而苦,乐而乐,但言到此处,她崔莞,这么一个大世中微不足道的弱女,亦会觉得心撼。
  春风拂过枝头,新长的嫩叶沙沙作响,可这原本令人愉悦的声响,仿若传不上诸子台一般,无论贤士,还是学子,均是一脸沉思。
  良久,一声清冽的鸣响唤醒了众人,匀子缓缓放下手中的玉击,一道低沉沙哑却饱含慈爱的声音,融在慢慢传开的钟磬声中,“小友此言,老朽受教了。”
  说罢他虽未起身,却是颔首抬臂,向崔莞一揖。
  匀子的言行,好似一道明示,余下的颜琢等贤士,也纷纷抬手作揖,“受教了。”
  “挽愧不敢当。”崔莞心中一惊,急急侧身,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