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贵女种田记 >

第139部分

贵女种田记-第139部分

小说: 贵女种田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壮妇没想到那善人老爷家真能想到她,问她要人帮工,开心得合不拢嘴。

    虎三却是正色道:“工钱你不能扣,我直接给他们手上,你的介绍费我另给你。”

    壮妇愣了愣,又笑着道:“好说好说公子,你们家是大善人一家,我也积积福,不收他们一个子的介绍费。”

    最终请了十个汉子往来桃村与清水县拉砖运泥,还有六个妇人煮所有建筑工与临工的吃食,六个妇人中,壮妇就在其中。这样的活,轻松又有钱拿,吃食又好,竟然有肉菜,还不是飘着几滴油花但看不见肉的肉菜,是菜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掺着结结实实的大肥肉片!

    就冲着这饭食,不给工钱都干,这可是打着灯笼也难寻的。

    虎三与林小宁商议后,把食堂放在大宅前面的空地上,肉香飘到城西上空,引来许多城西的贫民围观。

    林小宁是想存着心晾一晾他们,由着他们那些人懊恼去。

    况且城西的人,如果这性子任由下去,也不是个事,她不能确认这样晾着他们有没有效果,但现在的情况是,清水县显然贫困的不止是城西这些人,还有人也一样非常贫穷,但他们却知礼懂进退,善堂不是为城西人开的!

    并且这事是要长长久久做下去的,一定要公平,要有声誉。

    在施工的过程中,空地上立了一块巨大的牌子贴上布告。上面说明,城里没有条件看病但有病人的人家,可以到县城林家的千金铺里申报情况,留下住址。林家将在一天内核实情况,条件属实后,会有大夫去诊治。还特意注明了,并非城西,是整个清水县。

    而千金铺里也由赵氏与方老没怀孕的二儿媳妇候着,接待前来申报的人。方老的两个儿媳妇在桃村的女子学堂一直学着,也能写不少字了。

    田大人马上就嗅到了其中翻身的机会。之前他只觉得天下没有比自己更倒霉的清水县县令了,细数清水县哪一任县令现在都身居高位,只他,前程暗淡无光啊。

    这是天大的机会!

    当天,田夫人就热情洋溢的表示也想参与进来,林小宁含笑同意了。她也是夫人,说起来还是第一个正式的官夫人。到底付冠月有身孕不能参与执行。

    于是,千金铺里接待申报看病的穷人有三个夫人,一是县令夫人,二是马大总管的夫人赵氏,三是小方师傅的夫人(方老的大儿子现在不叫小方师傅了,叫方大人。小方师傅的名头给了弟弟)。

    三位夫人与千金铺的女掌柜李婶,那个曾经因为长得丑没人要的李婶打得火热。

    李婶现在脸上已越发富相,她把千金铺管理得很是妥当,也早早添了两个女伙计。在专门卖女性棉巾与各种软枕的铺子里,女掌柜与女伙计一点也不出格,反倒极为体贴。

    李婶从流民到稳当当的掌柜,算是咸鱼翻身,但她在期间付出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那时千金铺只她一人,后来又来了付奶奶,付奶奶还好,至少以前是开过杂货铺的。而她一个成年的妇人只因懂得简单加减,让林小宁急训了一阵子就来管铺子,学着做这样大的帐目,又不能出错,她却硬是撑下来了,还做得有声有色。千金铺里的生意稳步增长,帐目清楚了然。

    她的儿子在大户人的庄子上,因了她的关系,很是得庄头的关照。每旬都会来千金铺一次,母子俩说说话,吃上一顿,住上一夜。

    现在李婶乐观健谈,大家忙时自忙自的,闲时就东家长西家短的聊着,很是滋润满足。

    既然医堂这事开了头,那林小宁往返清水县与桃村也不是长久之计。

    李婶献计,儿子庄上邻近的村里有一个游医,医术却是不错。只是村里人生病的到底少,就是有个什么头痛脑热的,治下来也给不了两个铜板。那郎中家中有几亩薄田,农闲时就会来县城走街窜巷的摇铃瞧病,辛苦一天也就接上一个两个病人,收三两个铜板。所以那游医仍是以种田为主,日子过得并不好,倒不如请来做医堂的大夫,给些月钱。

    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医堂开起来也就初时看病的人多些,后面肯定就少了,一个大夫能搞定。清水县富裕,贫困人家相对少些,小毛小病的,也不用自己出面,不然光是跑县城就得活活累死。若是有重病治不了的再看,如果自己不在,就可动用医堂的基金,去名大夫那儿看。

    这样,大夫也请到了。那游医听得这样天下掉下馅饼的事,一时竟懵了。他一个种田的,从小跟爷爷习得不错的医术,但说到底是个种田的农夫。现在不仅仅有月钱可得,还是为和自己一样的贫苦人家看病,心里直道是爷爷在天庇佑。

    ps:推荐“莞尔wr”的《御夫记》,穿成农家小孤女,亲戚极品,名声吓人,看我踩牛鬼蛇神。夫婿钱财都得抓,改善处境,挣钱发达,种田经商两手拿。提前选个好夫婿,好好调教顺心意。重活一世,委屈谁都绝不委屈自己!

  

正文 第225章 担忧

    请来的游医大夫姓朱,在千金铺隔壁那个瓷片铺子里腾两个空房,一间给朱大夫住,一间做药房。住的那间家具被褥子一应俱全,吃饭是跟着两个铺子的人一起吃。

    朱大夫只管看病配药,药材缺了就与赵氏一起去采购。

    若是没病可看,朱大夫就看医书,他祖上就是游医,医书家里也是有的。不过传了这么多代,认字的越发少了,比如医书里有些字他就认错了,也念错了,但是,意思却不会搞错。

    除了一开始布告贴出去时,有许多虚假申报的人,有些人家中并不贫困,只是小气抠门,能占一点便宜都不放过。

    核查后,只有少数人家符合条件,朱大夫忙了两天也就没事了,后面的日子实是轻松无比,医书上的字若是感觉认得不是很有把握时,也问问小方夫人,有时小方夫人不识得,却总会碰到有认得这个字的人,几天下来,竟然也纠正了几个念错的字。

    学堂在十月底就休了学,孩子们开始玩闹不休,完全不理会天寒地冻。

    但铁头与鸡毛没有这样的快乐时光,被安雨拉着没日没夜的训练着。

    鸡毛总是天不亮,被安雨从温暖的被窝里拎出来,穿着单衣的鸡毛在寒冷的星空下打着哆嗦,流着清鼻涕,被安雨水喝斥。

    十一月上旬,气温骤降,下了一场薄雪。

    三千堂的建设才开始没多久就不得不停工了。

    本来清水县这边的气候是比北边要温暖些的,通常一年只有一场雪·薄薄的,不过三两天就化了,有时还没有雪。

    可像今年这样冷得这么早,雪也下得早,虽然是薄雪,可积在屋顶成冰,硬是不化,还越来越冷。这是往年都没遇到过的。

    朱大夫与林小宁及三位夫人坚守在岗位上,因为骤然降温′病人一时暴增,全是没注意保暖受了寒。朱大夫不紧不慢采购来一些药材,配出了风寒的中药包,但全都捣碎了,一包包分装好,按核实名单的地址,也不号脉,受凉的病人就发一包,竟然一包两包就好,极有效果。

    田夫人也是服了这药包才治好了风寒。

    然后·一些有钱人都想要花钱来买这个药包了。

    林小宁自然乐意,干脆做了个义卖箱,风寒药包二十文起卖,若有条件可多给些。钱是由买家直接丢进箱子顶上的小口里,箱子面上还贴出红纸,上书:每包药都有您的善心在其中。

    这算是第一笔义卖的收入了,银两自然入了三千堂的善款库。

    就这样,朱大夫的药包竟然治愈了大面积的风寒人群,果真是一剂见效,严重的三剂必好。

    朱大夫有些骄傲地说:“这是上传下的方子·我祖上就靠这方子吃了几辈子了,只是到我爷爷这辈就不行了。”

    古代的大夫是这样,一个方子吃几辈子·怪不得药包里的药全是捣碎的,为的就是不让行家盗方啊。

    行了,她可不会强求这方子,反正朱大夫已是她的人了,舀着她的月钱,为她做事。

    林小宁笑笑:“朱大夫,你祖上真了不起,这个月加五百文钱。”

    朱大夫月银是一两银子·在他看来·觉得是林家施舍了,他一个游医·就是没日没夜看病,也赚不到一两银子的诊费·对这个月银很是满意。现在因这药包又多了三百文赏钱,心里很是欢喜,也为自己的祖上自豪。

    在义卖的同时,林小宁又与田夫人在坊市劝捐旧棉衣与旧棉被。竟然很有收获,必竟田夫人县令夫人的名头很是管用,一些大户纷纷翻出积年不用的旧衣旧被送了过来。

    而朱太夫的药包所卖银两也购置了一些棉衣棉被,与旧的混在一起,让了虎三带着桃村的一些年岁大的孩子们,去现有已知的贫家发放。

    安风安雨带着一些孩子去申报领取棉衣稀被的人家核查。

    三千堂还没建成,已在清水县有了一定的美誉,至少那些贫区的老人孩子们是真正的盖上了棉被,穿上了棉衣,虽然有旧有新,但他们哪会介意这些,那可是棉被棉衣啊,里面絮的可是棉花!

    所幸这样的寒冷没持续多久,气温又突然回升,那点积雪结成的冰,一天就化了。

    然而,没几天又下起雨来,雨不大,却是陆陆续续,停停下下折腾了好几天。

    风寒病人更多了,这其实就是大面积的流行感冒。

    好在朱大夫的药包仍是有效果,虽然不如上回那么明显,但五六包下去也是能好,比起清水县其它铺子里开的方子,算下来省钱多了,还更管用些。

    于是义卖药包又是火爆得很!

    朱大夫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与兄弟也叫来清水县配药包,实在是一个人配不过来。

    赵氏、小方夫人就干脆在田大人府上住下来了,好接待陆续申报的病人。

    桃村也有许多人受了风寒,天气变化大,就是感冒时。

    林小宁也没法一一开方号脉,拉了一堆朱大夫配的药包进了村来,交给耿大夫的药铺里代为义卖。

    桃村比清水县要冷些,因为靠着山,自十月学堂休学后,就家家户户烧着炕。当初为流民建的砖房都是砌得炕,柴是山上砍的,不用钱,早就把柴备得足足的呢。

    只是最早的老村民,后来改建砖房时,有的砌炕,有的却没有,那便用炭炉取暖,虽然今年的炭价涨了二成,目前还在上涨,可黑炭还是烧得起的。

    桃村几个老爷子家里的炭炉子都是烧得旺旺的,暖得很。

    但安风安雨还有铁头与鸡毛的屋里不让摆炭炉子,说是练武之人,冬天正常的寒冷都扛不住,那怎么练得成一身功夫。

    小南瓜与小东西长大许多,成天与望仔火儿上山去野,下雪也不见他们收敛一些,成日里不见踪影,只到晚上才回来,大吃大喝后再戏耍一番才去睡觉。

    柴房什么的地方,它们是不会去睡的,它们只会往人呆的地方钻。这两家伙与林老爷子最亲,就在林老爷屋里的隔壁,收了一间空屋出来,做了个大暖窝给它们俩。

    两个小家伙的房间里也每晚必摆上一炉旺旺的炭炉子。

    林小宁没心情在家中享乐,只是不停奔波在县城与桃村之间。

    她没有做这种公益的经验,许多事只是凭着想法而来,流感、变天这些事让她明白,要未雨筹谋才行。

    这次义卖的药包,二十文一包,第一回还有近半的利润,第二回时基本没多少利润,因为药材涨价了。说到底,都是林家出的银子买的药材,可观的利润反倒是那些大户人多丢的一些银钱。

    不过好歹是有了小笔的善款了。

    还有这次的旧棉衣棉被是直接就发放了,并没去考虑传染性疾病什么的,这是后来才反应过来,但已发放下去就作罢,以后得提前劝捐旧物,做好消毒处理才能发放。

    还有城西贫区的刁民,实在难以短时就改变性情,但他们又的确贫穷。这一切,都要考虑进去。

    林老爷子也是心焦不已。

    九月初就去横塘乡马家接人了,现在十一月中旬都快过了,人还没来,北边比桃村更冷,万一是下雪堵在半路上,可怎么办?

    马屹峰夫妻也是夜夜睡不好,奶奶年岁大了,万一有个好歹可怎么是好啊!

    林小宁一边忙着与田夫人寻找一个新的捐旧物的点,一边也开始担忧了。姑奶奶年岁不小,又听说是有老寒腿,不知道是不是犯了病耽误了。

  

正文 第226章 林氏得势

    林家人的担忧是多余的,虎大、虎二两人是“裕县三虎”中前二虎,虽然比不了安风安雨这样的高手,但也绝不是浪得虚名,接这种并没有仇家的普通百姓根本不会出任何差错。请使用访问本站。只是林氏的身体实在不太好,加上北边又下雪,在客栈停留了近半月,等雪化了才走,才耽误了行程。

    在林家人实在焦急难奈,安风打算与虎三一路寻去时,林氏的车队终于到达桃村。

    林老爷子与林氏是抱头痛哭。

    哭完后,又拉着林氏见过家里的人,林小宁、小宝、小香、家福、付冠月,然后是生儿

    林氏也让了马家的小辈都一一上前给林老爷子见大礼。

    这时,林家人才发现,没有林氏亲子的身影,林氏的二儿媳妇站在一边低头垂泪。

    林氏的亲子,林老爷子的嫡亲外甥,没被林氏带来!

    虎大叹息地说起了接林氏的情况,林老爷子才知道马屹峰从来没敢告诉他的事。

    当虎大虎二两人寻到马家,递上马屹峰的书信与信物,林氏才相信,院里停着的豪华马车与眼前威风凛凛的两个人真是自己的兄弟派来的,立刻泣不成声。

    林氏的大伯与小叔闻讯带着家人赶来,林氏亲儿子像个狗腿子一样跟在后面。来人又多又挤,把虎大虎二两人拥着进了屋,林氏大伯与小叔反客为主,坐在主位,问东问西。竟把满脸是泪的林氏晾在屋外。

    而林氏这一支所有人竟然没人吭气。

    林氏的二儿子马江涛跟在大伯与叔叔身边很是得意。根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