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15部分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15部分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视出土文物提供的实证材料。所谓〃内证〃,是从兵书本身所提供的人物、风俗、典章、制度、语言文字等方面材料,考证兵书的真伪。二是注意〃三看〃〃二防〃,正确把握和提炼兵书的基本理论。所谓〃三看〃,即一看作者写作意图,了解背景;二看全书主旨所在,主要论述和解决什么问题;三看主要思想倾向和特点。所谓〃两防〃,即一防古今类比,古人现代化;二防以古论古,割断古今历史联系。在归纳和提练时,即要反映兵书本身古朴的理论概貌,又要启迪读者和现代军事理论自然地发生联想。三是通观全局,着眼于特点和发展,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所谓全局,主要是兵书和军事思想史发展的全局,成书时代、一般兵书和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等。
  纵横比较,即把一本具体的兵书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比较,看它比以前的兵书有什么新成果新贡献,给后来的兵书留下一些什么影响。比较时要注意〃精〃、〃新〃、〃深〃和影响的〃远〃、〃大〃等几个方面。
  近几年,兵书研究确实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研究课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广泛,基础性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队伍比较分散等等。

  第三节兵书研究展望

  兵书研究的现状告诉我们,兵书研究的形势很好,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今后兵书研究,从主观上讲,应该加强对兵书研究的领导,需要建立必要的群众性学术组织,以便把分散的研究力量联合起来,对研究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加强信息交流;创办研究刊物,为研究者提供发表成果和争鸣的园地;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工具书等。从客观上分析,今后兵书研究的发展趋势,估计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兵书的整理出版还将持续下去。以往地方出版社对文学、历史类古籍整理出版最多,很少出版兵书。近几年,随着古籍整理的深入开展,一些地方出版社也将兵书纳入了整理出版计划,与军队出版社竞相出版兵书,如中华书局、北京出版社、书目文献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等都有兵书出版。有的地方出版社还与军队出版社合作出版兵书,如辽沈书社与解放军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兵书集成》。现在虽然已经出版了一批兵书,但与现存兵书相比还只是一小部分。有些已经上马的大型兵书丛书,如《中国兵书集成》、《中国古代兵法译丛》,前者才出版计划的十分之三,后前则刚刚出版一两册,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有待出版。所以,对兵书的整理出版工作将会持续下去。
  二、研究将向高层次发展。目前,学术界已经不满足于对兵书的介绍、注译之类的工作,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如对《孙子》的研究,成果确实很多,但以前多在一个水平上徘徊。现在有的学者跳出训词释意,评述解说的圈子,或以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孙子》的理论体系,或通过古今对比,研究《孙子》军事思想的渊源,表现了研究向高层次发展的势头。今后,通俗性、普及性的著作将相对减少,学术性专著将会增多。
  三、研究队伍将会扩大。一方面,军队成员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阅读和研究兵书的能力增强;军队的学术空气也越来越浓,今天的兵书读者,可能就是明天的兵书研究者,现在已有野战部队研究兵书的成果出版,就是这种趋势的反映。
  另一方面,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加上兵书本身又包含多学科的知识,地方上的有些学者和企业家,或为了扩大视野,或为了弥补本学科史料的不足,或为了寻求借鉴,纷纷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兵书领域。目前,对兵书研究最多的是管理学学者和企业家。1986年12月份,北京市三百多名厂长、经理汇集劳动人民文化宫科技馆,研究兵法与现代化管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开拓新路。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负责人介绍,我国的企业家们已把眼光投向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和运用古代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在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课题。今后,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研究兵书的热情不会降低。除此以外,地方上其他行业也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兵书研究的队伍。
  四、研究的角度将会进一步拓宽。兵书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管理学、文学、史学、医学、地理学、外交、航海等史料,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开掘这些史料。薄忠信《〈武经总要〉与物理学》(《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1987年3期)就是这种开掘的尝试。从目录学、版本学、军事思想史、军事学术史等角度研究兵书的力量将会得到加强。一些研究兵书目录的成果将会相继问世。兵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密切结合也是未来兵书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中国兵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有待众多的专家学者去发掘。


  中编分论

  第一章兵法类上

  第一节概述

  古代称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为兵法。它包括战略战术和建军理论等,如〃兵法之教〃(《战国策》),〃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羽本纪》),〃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吴列传》),〃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六韬·龙韬》)等即为此意。在古籍中,有时它又专指兵书,如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史记·孙吴列传》),〃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史记·淮阴侯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吴起兵法,世多有〃(《史记·孙吴列传》)等句中的〃兵法〃都是指兵书。〃兵法〃作为兵书类目,是有关军事理论方面兵书的统称。
  最早反映这类兵书的类目是《七略·兵书略》中的〃兵权谋〃和〃兵形势〃。〃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古代虽无战略、战术之区分,但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前者侧重战争基本理论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后者侧重战术问题的研究。由于战争和战略的基本理论今古差别不大;战术问题虽今古不同,但其理多相通,后人亦能理解借鉴,所以,兵法类兵书流传下的最多。《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兵书四家,唯兵权谋家、兵形势家有传世之作,其原因就在这里。
  兵法类兵书以《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及对这些兵书的注释之作为代表。它们从理论的高度论述军事问题,揭示战争和军事的一般规律,富有哲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类兵书产生和成熟早,数量多,流传广,价值大,影响深远,居各类兵书之冠。故以兵法类兵书为首,且举例亦较他类为多。
  〃兵书与诸子,实堪并列。〃(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5年版)兵书有诸子之论,诸子亦有兵家之言。所以,阐述战争和军事原理之书,亦存于诸子书中,如《老子》之《三十章》、《三十一章》、《三十六章》、《五十七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七十六章》;《管子》之《七法》、《兵法》、《参患》;《荀子》之《议兵》篇;《吕氏春秋》之《孟秋》、《仲秋》、《季秋》三纪;《淮南子》之《兵略训》等,都有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精辟论述。西汉任宏曾将诸子《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子》、《墨子》等十家二百七十一篇单独著录于《兵书略》,后被东汉班固误以为重复著录而省掉。诸子论兵篇章实为古代兵法的一部分。

  第二节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
  《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吴列传》)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根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西汉墓发掘出的木简《孙子兵法》佚文,以及流传至今的《史记·孙吴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说明〃十三篇〃是《孙子兵法》的本文。〃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内容。东汉末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恢复了〃十三篇〃的本来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传至今。其他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先后佚失。但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的《孙子》佚文以及散见在史书、类书中的《孙子》佚文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也确实存世过,任宏、班固的著录是有根据的。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第十三《用间篇》,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学真理;它重视人事,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在战略战术方面,它重视战略谋划,反对轻易用兵,主张〃慎战〃、〃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它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并指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因敌而制胜〃,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而采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在军队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的将,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主张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以法制原则治理军队等。当然,《孙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如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夹有某些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份;在历史观方面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都是应该进行批判的。
  《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孙子兵法》饮誉千年,传抄翻刻者历代不断,自曹操开注《孙子》先河之后,更是注家蜂起,产生了众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纸本、竹简本、白文本、注解本、单行本、丛书本、汉文本、少数民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