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14部分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14部分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诀》介绍(《战术研究》1987年2期)等。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附近的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千多支西汉早期的竹简,其中包含失传已久的重要兵书《盖庐》。这是一部问答体兵书,盖庐问、申胥答,实际上是记述的申胥的军事思想。书中盖庐即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申胥即吴国大臣伍子胥。《汉书·艺文志·兵技巧》著录《五(伍)子胥十篇图一卷》,早已亡佚,《通志》载有伍子胥《兵法》一卷,今亦不得见。《盖庐》详论〃用五行之道〃,〃用日月之道〃,强调〃四时五行,以更相攻,天地为方圜,水火为阴阳,日月为刑德〃等观念,其阴阳家的倾向十分明显。在《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著作全部亡佚的情况下,这部古佚兵书,对于先秦至汉初兵阴阳的研究,显得更加有价值。

  第二节兵书研究的繁荣

  1978年以前,兵书研究在考古发掘和发现的推动下,虽然有一定成果,但从总体上讲还比较薄弱,发展也不平衡,对《孙子兵法》研究较多,对其他兵书研究较少。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兵书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一样,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这个时期兵书研究繁荣的标志是:(1)国家重视。经国务院批准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就包括有兵书在其内。(2)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由原来只限于几本兵书和个别专题研究发展到综合性研究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如有的从宏观上研究兵书的发展史,有的从哲学、管理学、文学、心理学、人才学、物理学、分类学、情报学、系统论、决策论等方面开掘兵书资源。(3)整理和研究工作向着系统化方向发展,由原来的只出单行本发展到出版大型的兵法丛书。解放军出版社和辽沈书社联合出版大型军事丛书《中国兵书集成》,计划收录兵书一百余部,装订五十册,已出版十五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兵法通俗读物》丛书,已出十余种;《中国古代兵法译从》丛书,已出二种。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军事著述选读》丛书,已出四种。(4)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入。这不仅表现在对原文版本校勘、文字注释的精益求精,更主要是表现在对兵书军事思想、学术价值的探索和阐发。(5)工具书、特别是大型工具书加强了对兵书的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收入兵书条目三十七条;《辞海·军事分册》(修订版),在原有兵书辞目基础上,增收十七种兵书。(6)研究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出版的专著有40余种,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或文章有二百余篇。兵书研究大致包括综合研究、专书研究、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关于兵书的综合研究这一时期,兵书的综合研究有了一定进展。1983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兵书杂谈》(王显臣、许保林著),填补了综合研究兵书的一项空白。该书是从宏观上研究和介绍兵书的。它对兵书的历史、著录、分类、作者、版本、流传、兴衰际遇、主要内容、社会作用,以及兵书之外的兵法资料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古代兵法要籍选译》(吴如嵩、霍印章著),从二十一部有代表性的兵书中选出重要篇章,进行注释、今译,书中除对每种书分别作出评介外,前言部分还较系统地论述了古代兵书的军事思想、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等问题。1979年《文献》第7期发表了《中国历代兵书述略》(谈今著),文章按照历史顺序论述了兵书的发展史,对每个朝代的兵书概况、特点及重点兵书略作评说。
  二、关于专书研究专书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仍以《孙子》为最多。这一时期对《孙子》的研究更趋活跃,有重要进展。其特点是:研究的成果多,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和学术文章百余篇;研究的角度广,已跳出释词训义的圈子,从军事、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学、音韵学、情报学、预测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展开了学术争鸣,对《孙子》的成书时代、军事思想、概念训释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郭化若的新作《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译注信达,评介公允;军事科学院战理部的《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引证恰切,译文晓畅;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从历史背景上解说其军事思想,通俗易懂;杨丙安的《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参证广博,用功颇深;李世俊等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则是别开生面之作;庞齐的《孙子兵法探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张文穆的《孙子解故》(国防大学1987年版)等也是研究《孙子》的力作;服部千春《孙子兵法校解》(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则是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人用中文写成的研究《孙子》的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刘彣《孙子字义探微八则》(《教学与研究》1980年1期)、孙祚民《张献忠与〈孙子兵法〉》(《社会科学研究丛刊》1981年2期)、娄良《论〈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南开史学》1982年1期)、效汶《孙武的认识论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辑刊》1982年2期)、席绍曾等《孙子哲学思想新探》(《武汉钢铁学院学报》1982年增刊)、杨丙安《〈孙子〉书两大传本系统源流考》(《文史》第17辑)、魏知信《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84年3期)、钮国平《〈孙子〉韵例》(《西北师院学报》1985年3期)、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4期)、汪柳《(〈孙子·势篇〉三议》(《军事历史》1985年1期)、蓝永蔚《〈孙子兵法〉时代特征考辩》(《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3期)、振筑《论〈孙子兵法〉的修辞艺术》(《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1期)、刘思起《〈孙子〉的战略思想》(《中国军事科学》1988年3期)。这些论文大都不拘旧说,独辟蹊径,努力从版本、校勘、训诂、音韵、修辞、时代特征、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孙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时期讨论较多的问题,一是关于《孙子》的作者和成书时代问题;二是关于〃势〃和〃形〃的理解问题;三是关于《孙子》的思想渊源问题;四是关于《孙子》的理论体系问题;五是关于《孙子》的哲学基础问题;六是关于《孙子》的战略思想问题。
  《孙子》之外的专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部兵书:对《吴子》的研究,集中在辩伪和军事思想的评价方面。
  专著有李增杰《〈吴子〉注译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李硕之、王式金《吴子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论文主要有李硕之《〈吴子〉军事思想初探》(《军事学术》1983年增刊1期)、向麓生《〈吴子〉不是伪书》1(《军事卷通讯》1984年28期)、何崇恩《评吴起及〈吴子〉》(《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2期)、孙开泰《吴起的军事思想》(《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2期)等。
  对《司马法》的研究主要是评述其军事思想和考辩今本非伪。论文有王中兴《司马法及其轻重说》(《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蓝永蔚《〈司马法〉书考》(《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版)等。
  对《孙膑兵法》的研究。近几年出现研究《孙膑兵法》的热潮,先后有十余部专著出版,发表论文数十篇,就成书时代、内容考定、文字训诂、军事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1975年竹简本进行了补充和订正。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重新编订《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邓泽宗《孙膑兵法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傅振伦《孙膑兵法译注》(巴蜀书社1986年版)等。主要论文有陈克明《略论〈孙膑兵法〉》(《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6期)、杨伯骏《孙膑和〈孙膑兵法〉杂考》(《杨伯骏学术论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等。
  对《尉缭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时间与作者、《汉志》中所列〃杂家〃《尉缭》二十九篇和〃兵形势〃《尉缭》三十一篇以及今本《尉缭子》二十四篇之间的关系、《尉缭子》的理论价值等几个方面。专著有华陆宗《尉缭子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钟兆华《尉缭子校注》(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论文主要有龚留柱《〈尉缭子〉考辩》(《河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3年4期)、何法周《尉缭子初探》(《文物》1977年2期)、张烈《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和成书》(《文史》第8辑)、徐勇《〈尉缭子〉的成书、著录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1期)、刘先廷《〈尉缭子〉对古代军事哲学的贡献》(《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黄小榕《〈尉缭子〉军事哲学初探》(《争鸣》1985年1期)等。
  对《六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时代、真伪考辩、《六韬》在《汉志》中的著录和学派、《六韬》思想体系等方面。
  专著有孔德骐《六韬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论文主要有张烈《〈六韬〉的成书及其内容》(《历史研究》1981年3期)、刘宏章《〈六韬〉初探》(《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2期)等。
  对《黄石公三略》的研究主要是对成书时代的考证和对其军事思想的解说。专著和论文有拙作《黄石公三略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和《〈三略〉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1984年总第11期)。
  对《李卫公问对》的研究,有文字校勘和军事思想评述,也有关于作者问题的争鸣。专著有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间对校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李卫公问对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论文主要有蓝永蔚《〈李靖问对〉辩伪》(《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84年版)、孙公达《〈李卫公问对〉的由来》(《军事卷通讯》1984年33期)、刘先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漫议》(《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等。
  此外,《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著《武经七书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陈秉才《阵记注释》、军事科学院《投笔肤谈译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王晓卫和刘昭祥《历代兵制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邹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总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李炳彦和崔彧臣《兵经释评》(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张文才《百战奇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范中义《筹海图编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李炳彦《三十六计新编》(解放军出版社1981年版)、韩金波等《〈百战奇略〉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天夫《诸葛亮将苑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无谷《三十六计》(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等,也都各具特点,都是专书研究的重要成果。
  三、关于专题研究兵书的专题研究渐趋活跃。已开展的专题研究主要有:(1)兵书的分类研究。拙作《从古代兵书分类沿变看军事学术的兴衰》(《漫话中国古代军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兵书分类浅探》(《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1期),比较系统而简明地介绍了兵书分类的历史,并加评析,勾画了古代军事学术兴衰概貌。(2)比较研究。把兵书和其他史籍比较对照,研究它在思想史中的地位,以李泽厚的《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4期)、《中国思想杂谈》(《复旦学报》社科版1985年5期)为代表。这两篇论文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中国的辩证法是〃从兵家中来的〃,〃要真正了解中国古代辩证法,要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辩证观念具有自己特定的形态,应该追溯到先秦兵家。〃(3)诸子论兵的研究。以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为代表。本书不仅将诸子中论兵篇章一一辑出,进行注释译述,而且对其军事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发。(4)兵书中的决策思想研究。刘仲宇发表了《先秦兵家决策思想简论》(《求是学刊》1985年5期),将先秦兵家决策思想概括为三个大方面:一是重视完善决策的主观条件,主张〃将能而君不御〃,使将帅有权有责;要求决策者既要有〃能〃,又要有〃德〃。二是重视决策的客观依据,即情报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三是重视决策的选择,追求最佳方案。
  四、关于兵书研究方法的探讨兵书研究的广泛展开,要求提供科学的方法。兵书研究方法的探讨,反映了兵书研究的深入。谢国良《克服困难,提高兵书(条目)释文质量》(《军事卷通讯》1983年23期)对兵书研究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三条方法:一是充分查找〃外证〃、〃内证〃,以辩别兵书真伪。所谓找〃外证〃,即广泛利用前人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方面的成果,并重视出土文物提供的实证材料。所谓〃内证〃,是从兵书本身所提供的人物、风俗、典章、制度、语言文字等方面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