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38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38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 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

    ,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

    “仁者乐山”

    ,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知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

    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知者乐”

    ,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

    ,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331

    813论 语 别 裁

    变了形的文化样品

    下面两节,孔子感慨起当时的文化问题了。 看起来是两节闲文,毫不相干的话。 研究起来,必须要配合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代。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讲到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演变,齐鲁两国,无论在东西周时期,都具有核心性的影响作用。 后来的楚国、秦国,虽凭一股新兴文化的气势,左右战国时期,但始终是以国富兵强而具有影响时局的力量而已。 若论文化的渊源,仍然不能离开齐鲁。 鲁国乃周公之后,周朝武王统一天下,对老功臣,分封建国。周公的后代被封在鲁,保存了周代文化的精神。姜太公帮助了武王统一天下,他的后代封于齐,发展出后世道家学术的精神。 换言之,姜太公一系遗留在中国的文化,可以说代表了传统道家的文化;鲁国的文化则代表了周公这个系统,也就是形成后世儒家的文化;楚的文化则为老、庄一系所形成的南方文化成分较多;墨子则代表宋国的文化,宋为殷商的后代,所以在墨子的学术思想中,保留有浓厚的夏商文化的色彩。 讲中国文化史或哲学史,对这个观念应该清楚。春秋时期,当时的文字语言并没有完全统一,交通也不

 332

    雍 也 第 六913

    便利,各国诸侯的政治措施也有了各自为政的趋向,只是大体上还保持大同小异而已。 到了孟子的先后时期,鲁国保留的周代文化,也只剩一线命脉。 那时候较为兴盛的,还是道家传统所流衍的燕齐文化。 而且齐国比较强,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现在山东靠海这一带地方,本来资源缺乏,因为姜太公封到了齐国,他便发展资源经济,开始制盐,不但使齐国成了产盐区,并且渔盐之利大增,后来又经管仲的一番开展,齐国的经济更发达,到了战国时期,他的国际地位,等于我们当年在大陆时的上海、现在美国的纽约。 所以当时孟子、荀子这些学者,都曾到齐国转一趟,好像现在的人们都要去美国混一下一样的。 这是孔子以后的事。在孔子当时,鲁国文化,还大有可观之处。 孔子的思想中,认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起来,乃至于振兴起来,就要以齐国的文化为基础,再加上好的转变,就可以到达当年鲁国的情况;再把鲁国的文化,提高一点水准,就可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这是他的一个看法,一个感叹。下面孔子又对觚发出一个感叹。 觚依考据是一种四方有棱角的酒杯,到故宫博物院,应找得出这件东西。 依古人的解释“觚不觚!觚哉!觚哉!”这句话,是孔子在感叹说,这个时代什么都变了。 你看嘛,这只酒杯本来是有棱角的,现在酒杯的棱角也磨平了!这里记载孔子有这个感叹。 但是酒杯没有棱角有什么稀奇?孔子如果看到我们现在用的茶杯还是玻璃做的,圆圆的,孔子一定要感叹,玻璃杯啊;玻璃杯啊!我们如果连接上文看,就知道这句话的意义了。 孔子说我们的文化已经衰落了,要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件非常

 333

    023论 语 别 裁

    吃力的工作。 除非像齐国那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能为后代文化努力,再加重整一番,可至于鲁。 鲁国的文化有这样相当基础,能够把他再发扬光大一点,可以保持传统文化之“道”。可是他讲到这里,正在拿着杯子喝酒,于是就近举例说,试看看,酒杯的样子都变了!什么都在变,时代已经变了;酒杯啊!酒杯啊!他是感叹连这样一个用具、都跟着时代在演变了,人更是永远在演变,历史是拉不回来的。 这是他假借酒杯对文化演变的感叹。 我曾和朋友们谈起,不要感叹,感叹是没有用的。 历史无法拉回。 我们死了,下一代照样活下去,照样又生下一代来。我们现在要尽到自己的任务,把我们所知道的,尽量交给后一代。 他们去整理,他们去发扬,那是他们的事,不要担心。 一定说“人心不古”

    、“今不如昔”

    、“世道衰微”也不见得。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每代历史有每代历史的精神。所以孔子说“觚不觚!

    觚哉!

    觚哉!“意思不单指这个酒杯。 而是说变了,一切在变,就是这样一个感叹。

    君子可欺以其方

    正当孔子感叹,旁边有个学生提出了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334

    雍 也 第 六123

    宰我就是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的台柱学生,我认为他是身体不太好,而聪明有余,德性不大够的一个人。 他有一天和孔子半抬杠,也可以说是在怀疑一个问题。 他问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要学仁,作人做事要讲道德仁义。 假使有一个人,去骗一个有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 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跳?宰予这个话问得没有错,并不调皮,很实在的。 他的意思是,老师你天天教我们讲仁义道德,现在世界那么坏,坏人那么多,有人来骗我们井里有道德,道德又值几毛钱一斤?要不要跳下去呢?和我们现在问:“这个社会这样坏,仁义有什么用?”是一样的。孔子听了以后,终于笑了。 他说你怎么这样想呢?一个作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孔子力赞《周易》,而《周易》的道理,便有“适变”

    、“随时”

    这两个要点。 要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 但自己要站在中间,顺应这个变,有中心主张、中心思想。 他在这里说一个君子之人“可逝也”

    ,可以放弃自己的终身,但“不可陷也”

    ,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 比如说抛弃了一切,甚至抛弃了这个社会环境,抛弃了一生的功名富贵,绝不受困扰。 如果说没办法,受了环境的困扰,陷进去了,在无可奈何下而拿了功名富贵,然后自说清高,那对不住,这是没有骨气,不是君子。 有骨气的作法是自我牺牲,不受困扰。“可欺也,不可罔也。”当面来欺骗可以,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 但如果糊涂、将就,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 所以孔子是说,你问的哪有这个道理?归纳起来的意思,人一定要仁义道德。 这是孔子所标榜的,也就是他的学

 335

    23论 语 别 裁

    问中心,要有中心思想,中心路线。 如果这个中心思想行不通,只要认为对了,乃至于被时代遗弃了都可以,可是如果被现实所陷没了,那是不应该的。所以孔子在下面再加以引伸解释。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博学于文,这个文不仅是文学,而是代表了一切学术文化。 以现代名词来说,包括了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所以说要博学于文。 博就是渊博,样样要懂,才能成为通才。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所以先求渊博;后要求专精。 要渊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作人处事在在合礼。 孔门的思想要讲礼,我们再三提过,礼并不是教我们行礼,而是《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 孔子说如果做到这样,大体上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弗畔”

    ,就是没有离经叛道的意思。

    冲冠一“路”为红颜

    到这里引出一件事来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段很妙。 南子是古代的一个美女,是卫国的人。 孔子

 336

    雍 也 第 六323

    在这个国家相当久,因为卫国本来有意留孔子,把国政交给他,学生中有很多人怀疑孔子想取得在卫国的君权。 当时卫国的诸侯卫灵公,宠爱一个漂亮的妃子,就是南子。 春秋战国的时候,女子把持政权的有好几位,不过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专书,我倒很希望有人,如果有功夫,对这种女人把持政治的风气,列举中外的历史事例写一本书。中外历史上,与政治有关的女人太多,几乎任何一个政权都离不开女人。 常在报纸上看到,英国的绯闻出来了,白宫的桃色新闻又出来了,全世界新闻界闹得那么凶,我看看觉得蛮好玩的。 有的学生问,怎么觉得好玩而已?我说这有什么希奇呢?报纸上闹是另外一回事。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权,几乎没有不和女性发生关系的。不过有些是好的女性,有些是坏的女性。 和历史的整个型态都有关系,可惜的是古代重男轻女,历史的记载没有朝此方向发挥而已。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笠翁说的,人生就是戏台,历史也不过是戏台,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没有第三个人。 哪两个人?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这句话又引起另一则有名的故事: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游江南,站在江苏的金山寺。看见长江上有许多船来来往往,他问一个老和尚:“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老和尚当然不知道这个问话的人就是当今皇上,他说:“住了几十年。”

    问他:“几十年来看见每天来往的有多少船?”

    老和尚说:“只看到两只船。”乾隆惊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为何几十年来只看到两只船?“老和尚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乾隆听了很高兴,认为这个老和尚很了不起。

 337

    423论 语 别 裁

    李笠翁说人生舞台上只有两位演员,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孔子当时到了卫国,南子这位宠妃正在把持政权,曾经找人告诉孔子,想见见孔子。 这是古代,不比现代外交:除了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外,到了一个国家,见元首夫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还是一种习惯上的礼貌。 但在古代不然,尤其是南子这个人,名声并不好,她要见孔子,孔子并没有答应,后来有人告诉孔子,要在卫国有所作为,非要走南子这条路线,孔子当然没有走这条路。 但是孔子有一天的确见了南子,照历史上记载,孔子见南子,南子对他恭敬万分。 历史的记载,男女相见,中间挂一幅珠帘,南子穿了国家的大礼服,在帘子里面向孔子跪拜,非常尊敬孔子,这也是事实。现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见了南子。 这一下,学生当中脾气最大的子路不高兴了,出来在态度上大概给孔子很难堪,逼得孔子赌了咒:“你不要怀疑我啊!

    我假如做了对不起人的事,给天雷打死!给天雷打死!“古人对这节书,都作上面这样的解释。如果这样解释是对的,试想想,我们民族文化所标榜的这位圣人,岂不太糟糕了?见南子就有不轨的行为吗?这是不可能的。 南子虽然在社会上的名誉不太好,孔子也瞧不起她,到底她是这个国家国君的如夫人,她硬要见见,也理所当然。 孔子特别讲礼,这又有什么失礼的?

    孔子见了南子出来,子路这个学生就摆脸色给他看,孔子这个“校长”也干不下去,要辞职了,太受学生的威胁了,

 338

    雍 也 第 六523

    还要逼得孔子当面赌咒,“天啊!给雷打死!给雷打死!”哪有这样的解释?这完全是后人塑造孔子的错误,所以孔家店被打倒是难怪的,都是这些店员乱搞!把自己老板塑得那个怪像。 就是现在,也还有人把孔子像塑得那么呆板。 孔子哪里是这样的,孔子态度本来非常活泼轻松。孔子见南子,是事实;子路不大高兴也是事实,孔子也的确矢之。“矢之”是很严重,等于赌咒,赌什么咒呢?问题在下面这句:“予所否者”

    ,孔子就告诉子路,你们的看法不对的。 这里要千万注意,古人说:“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是流言。”

    又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这就是人言可畏。又“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情世故要通达,凡事问心无愧,旁人背后怎么说不要管他,只问自己。 所以孔子是说,你们看法和我看法不一样,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 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便不需要与他来往。我们再看南子,是不是那种“天厌之”的人呢?南子在历史上不像夏姬,后来的夏姬是不得了的,坏得很。 我们查卫国的历史,南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不过长得漂亮,卫灵公非常迷她,如此而已!政治上当时比较起来,卫国还算好的。 而且孔子周游列国,流落他方的时候,还是在卫国住得最久,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