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

第45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45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万港元。                                   深孚众望      1979年,是李嘉诚进入和记黄埔的第一年,集团纯利为3。32亿港元。1983 年纯利攀升到11。67亿港元。到1989年,加盟长江系的和黄纯利高达30。3亿 港元,另有非经常性溢利30。5亿港元。光论纯利,10年内增长10倍!      股东喜笑颜开。媒介称:“沈弼慧眼识珠,李超人深孚众望。”      李嘉诚最初入主和黄,并没有重拳出击,而是着力扭亏为盈,巩固业 绩。1982年,因中英谈判未果,香港前景不明朗,再加上世界性经济衰退 等因素,香港股市低迷,地产下滑,和黄除盈利增长外,没有大的举动。 
… 页面 206…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香港将保持现行社会制度不变,人心稳 定,百业复苏。年底,李嘉诚宣布,和黄将投资40亿港元,将黄埔船坞的 码头、厂房、货仓旧址发展一个庞大的住宅屋村及商业中心,名为黄埔花 园,计划在6年内兴建94幢商业住宅大厦。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住宅发展计 划,计划完成后,和黄约获利60亿港元。      1985年初,和黄总裁马世民 (英国人,接替前主席李察信)建议李嘉 诚收购英资大公司香港电灯公司。港灯与嘉道理家族的中电,并列为香港 两大电王。港灯提供港岛电力,成立于1889年,由遮打爵士创立。港灯一 直是一间盈利稳定的公众公司。1982年4月,怡和透过置地斥资近28亿港元, 收购港灯35%的股权。香港信心危机爆发后,地产市景不利,置地债台高 筑,被债权银行逼得喘不过气来。      结果,李嘉诚动用和黄的29亿港元买下港灯34%的股权,置地获得29 亿去填财政黑洞。置地也由此而丧失一棵摇钱树。1989年,港灯为其控股 公司和黄赢得18。85亿港元收益。马世民任港灯主席。      1985年10月,甫购港灯的李嘉诚,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布和记 黄埔与香港电灯合组公司,筹资29亿港元收购英资国际城市集团公司。      这样,长实系就有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国际城市三家大型英资集团。      1985年,和黄与长实集团投资20亿港元,扩建葵涌货柜 (集装箱)码 头。1988年又以44亿港元投标夺得6号码头。葵涌货柜码头的吞吐量居世界 第一,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公司占蔡涌码头吞吐量的2/3。      1988年,和黄与长实合作兴建丽港城等两处大型屋村。这两项浩大工 程完成,将给和黄带来70—80亿港元盈利。      和黄的业务除地产、码头外,还有贸易、投资及财务、发电、电讯、 工程、酒店、零售、制造等几十项。      1986年初,《信报》第一次刊出香港十大财阀金榜,长实系的四家上市 公司构成的大集团,总市值342。88亿港元,名列全港财阀榜首。称霸香港 百余年的怡和系上市公司,屈居第二。      李嘉诚的长实系名列香港首席财阀宝座,一直到今。                                    问鼎置地      置地在怡和系的地位,可用唇亡齿寒来形容,甚至可以这      么说,丧失置地,怡和在香港的立锥之地都没有了。      置地在中区拥有大批大厦物业。濒临维多利亚港海景的康乐广场(又 名怡和大厦)为怡和总部。怡和主席纽壁坚在第48层大班办公室坐了8年多, 于1983年9月30日辞去怡和及置地大班职位。      凯瑟克家族对纽壁坚“不听话”耿耿于怀。      1982年,英首相撒切尔夫人赴京谈判香港问题,地产狂泻,1983年上 半年置地亏损,不派中期股息。这种政治因素造成的市景萧条,谁都无法 抗拒 (包括超人李嘉诚)。凯瑟克家族却把过失推给纽壁坚,众董事也向纽 壁坚施加压力,纽壁坚唯有辞职。      纽壁坚以无可奈何的神情对记者说:“我只是一名高级打工者。”1984 年1月,纽壁坚携妻嘉露莲离开香港,访问怡和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然后 回英定居。 
… 页面 207…

     接替香港怡和及置地大班的,是亨利·凯瑟克的弟弟西门·凯瑟克。 他们的父亲威廉·凯瑟克曾先后任过香港怡和及伦敦怡和的大班。      西门·凯瑟克生于1942年,曾就读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有些 嬉皮作风,仅读一年,就告别剑桥,举行了一场荒诞不经的葬礼——躺在 棺村里,由同学抬出校门。父亲骂他“孺子不可教”。      西门在1962年进入怡和工作,亚太地区的怡和各分公司均呆过。纽壁 坚任香港怡和大班,他是董事。他在1977年称病回英,陶醉于英式乡村贵 族生活。1982年,家族又动员他回香港,于是就在次年发生怡和人事重大 改组。西门能否担任重任,怡和高层不无忧虑。不过西门是家族中人,过 失可谅,而纽壁坚则不可谅。      西门·凯瑟克上台不到两年,怡和断腕失臂,置地所控的港灯被和黄 收购。但西门很快就稳住阵脚,聘请英国著名“公司医生”戴伟思任置地 行政总裁;聘请美国银行家包伟壮对怡和集团进行结构重整。此举,使怡 和在几年内摆脱危机,走上正轨。      李嘉诚收购置地,正是在怡和结构重整完成之际。      1986年,李嘉诚旗下的四大上市公司,长实、和黄、港灯及其分拆上 市的嘉宏国际,总市值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3%,远超过第二名怡置 系。      1987年,李嘉诚与郑裕彤、李兆基,以及中信公司荣智健(荣毅仁之 子)组成华资财团,商议收购置地公司。      这一年,香港股市牛气冲天,恒生指数创下历史新高峰,达3949。73点  (10月1日)。华资财团吸纳了部分置地股票后,拉开收购战幕:宣布以每 股17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置地。      这对刚刚缓过一口气的西门·凯瑟克,不啻当头一棒。西门接受采访 时,却又泰然自若:“大门总是敞开的,问题在于价格。”传媒猜测,可能 西门与包伟仕自有锦囊妙计;更可能1997将临,怡和准备撤退,正好趁此 机会高价套现。      正当华资财团与凯瑟克家族进行谈判,双方讨价还价,争论不休之际, 1987年10月16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泻,引发了全球大股灾。10月19 日,周一,香港股市开市,港股暴跌421点。联交所主席李福兆下令停市4 天。26日复市后,港股仍一泻千里。      香港股市“残骸遍地”,地产笼罩在寒霜凄雨之中。所有的上市公司皆 铩羽断翅,自顾不暇。收购行动偃旗息鼓。      诚然,对上市公司来说,只是市值下跌,实际资产仍是原有的。因此, 股灾受损最惨的是投资者,他们的资产即是股票。股市一片愁云惨雾,股 价继续滑落。为阻颓势,李嘉诚等华资巨头采取救市行动,李氏及长实动 用15—20亿港元现金,吸收其四家上市公司股票。李嘉诚可谓世上最聪明 的人,他一方面赢得“救市主”的崇高荣誉;另一方面,他低价吸纳的股 票,在股市由熊转牛之后,价值大增。      1988年3月,股市复苏,华资财团卷土重来,再次向置地宣战。消息传 出,低迷的置地股升至8。9港元。      4月2日,凯瑟克家族通过旗下的怡策和文华东方联合发行新股,还以 华资财团一招。      双方频频出招回招,5月4日,李嘉诚等华贤巨头,与怡和西门·凯瑟 
… 页面 208…

克等高层人士谈判。      李嘉诚的出价是每股12港元,购买怡策手中的25。3%置地股权——出 价比市价略高2—4成。      西门的要价是每股必须17港元,即大股灾前华资财团开的价。      双方争执不下,谈判陷入僵局。5月5日,怡和决定用议价购入华资财 团已持有的置地股票,并规定华资财团7年内不得染指怡和系股份。      百余年来一贯霸气十足的怡和,这次采取妥协政策。华资财团不再咄 咄逼人,答应其条件。5月6日,怡和动用18。34亿港元,买下四大华资集团 手中的置地股份。四大华资集团赚了数亿港元。      赚这吸纳吐出间的盈利,并非华资财团的目的。按有关法例,只要收 购方出价高于市价2—4成就可生效。为什么李嘉诚不趁胜追击,一鼓作气 拿下置地公司呢?      据传媒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综述如下:李喜诚一贯奉行善意收 购,不会逼人过甚,如强行收购,不利以后合作,甚至有可能背上包袱; 只要怡和想留香港发展,决不会放弃置地,如果怡和孤注一掷,以更高的 价格从其他股东手中购入置地股份,加强其控股地位,那么华资财团只能 以更优惠的条件来挫败怡和的反击,两败俱伤,对谁都不利,华资财团即 使购得置地,也得不偿失;还有一点,怡和是老牌商业帝国,它在香港虽 处下滑之势,仍是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实力不可低估。      怡和留在香港发展,对稳定香港有利。置地一役,可以说双方交了个 平手。                                     人超超人      李嘉诚在地产股市的三级跳,一跃成为香江首富,压倒称霸百多年之 久的怡和。李超人的威名传遍世界,其势锐不可挡。      拳击台上,击倒了别人,自己也就成为别人欲击倒的对象。竞技场没 有常胜将军,商场亦是如此。      李嘉诚在联合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发动置地一役后,数年没有收 购的大举动。      1993年6月5日,李嘉诚与荣智健发起对美丽华酒店的收购攻势,引起 股市的强烈反应,美丽华股价立即飚升。      美丽华集团是中山籍富商杨志云所刨,杨氏去世后集团由儿子打理。 1989年北京风波后,旅游业萧条,美丽华酒店生意清淡,到1993年才转亏 为盈。      李嘉诚一直以善于把握时机而著称。旅游业兴旺,而美丽华尚未完全 复元,更加上杨氏兄弟不和,美丽华便成了令人垂涎的猎物。当时觊觎者 有大把,当得知李超人有吞并之意,皆退避三舍,不敢与其争锋。      美丽华于收购战老手李超人,如池中之鱼。不过即便是鱼,渔网罩下 来,它也要蹦上几蹦,杨志云长子杨秉正拒绝李氏、荣氏的收购——李氏 提出的每股15港元的价码,与杨秉正估算的起码20港元的底线相去甚远。      杨秉正找到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求李叔在老友儿子为难之际,救他 一把。      李兆基与李嘉诚是老友鬼鬼 (老朋友),长期在生意场联手,并于这个 
… 页面 209…

月,推出高级地盘物业“嘉兆台”,把两个人的名字都囊括进去,情如手足。      李兆基始呈为难之色,但经不住老友儿子杨秉正的恳求,决定拉他一 把。据事后李氏对外界称,他介入美丽华一役,是碍于已故老友杨志云的 面子,救其开创的基业于危难之中。但明眼人皆知,李兆基看中的是美丽 华潜在的资产与物业——为的是自身利益。但李嘉诚又何尝不是为自身利 益?俗话说,商场无父子。两李在美丽华一役对决,自然也不会顾及朋友 情份。      以往,李嘉诚收购英资和记黄埔及港灯,被一些文章渲染成“民族之 役”、“大长中国人志气”、“当代民族英雄”。不少资深财经人士见后噗嗤一 笑:“如是这样,李嘉诚收购英资公司是民族壮举,那么收购华资美丽华, 该算什么?”      把李嘉诚大战英资任意往政治上拔高,实际是看低了商场俊杰李超人。      超人的所向披靡之势,在李兆基面前受阻。6月20日,美丽华在联交所 复牌,李兆基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获得杨秉正让出的约3成股份。另外, 李兆基从其他股东手中吸纳少数股份,李氏便持有美丽华34。8%的股份, 成为该集团第一大股东。美丽华的管理权仍为杨秉正掌握。      李兆基“横刀夺爱”,李超人马上反击,也开17港元的价,但所持股份 远不够控制美丽华。      双方僵持,不进亦不退。但胜券却捏在李兆基手中,若李超人与荣公 子要继续提价吸纳股份,李兆基也会以牙还牙,示以颜色。      李超人与荣公子发动的美丽华一役,至少可以说未如愿以尝。李兆基 由此而名声大噪。      美丽华一役,宣告了二李“蜜月”已成历史。1995年夏,二李在香港 马鞍山再次对决。他们都在马鞍山建有物业,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展开售 楼大战。这一战尚未结束,论气势,李兆基略胜一筹。      李兆基,打破“超人不可超”的神话。      香港传媒,也不时爆出吴光正 (包玉刚女婿)与李超人大斗法的新闻。 敢与超人争锋者,有人在。      从1986年起,李嘉诚一直被誉为香港首富。      1992年,美国《幸福》杂志公布世界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233人,李嘉 诚以38亿美元资产排世界华人富豪首位、世界富豪第38位。但到1993年度, 情况起了变化,郭得胜家族的资产首次超过李嘉诚家族,资产额500亿港元, 超过李嘉诚100亿港元。      据1995年初,各家统计香港财阀排名,李嘉诚家族所控长实、和黄及 港灯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252亿港元,雄踞榜首。第二名是凯瑟克家族, 怡置系上市公司市值1292亿港元,几乎比李氏家族少一倍。怡和总部在伦 敦,凯瑟克家族在海外资产数不详。      但以家族所占股份的市值计,排名又不同。据 《信报》,华人富豪排第 一的是郭得胜家族,480亿港元;第二名是李兆基家族,400亿;第三名是 李嘉诚家族,242亿。      据美国 《福布斯》权威财经杂志1994年资料,世界华人首富有郭炳湘 兄弟 (郭得胜之子),110亿美元 (下同);第二名郭鹤年(香港香格里拉集 团主席),78亿:第三名李嘉诚,70亿。      香港传媒惊呼:“李嘉诚不再是本港最叠水(富有)的人!” 
… 页面 210…

     其实,李嘉诚自己不认为是香港首富。1995年8月6日,李嘉诚会见记 者时指出:“所谓首富大家都明白,是一个错误,在香港比我有钱的人不少, 我不可以讲他们的名字,然而香港人都明白。但是,富要看你的做法,是 怎样的富?如果单就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七名还排不到,我这样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