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02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02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傅一个教导不严之罪呢。”
    杨改革可不想自己弄个什么“数学砖家皇帝”的头衔。这样,岂不是太没“面子”或者说,日后,也有了互联网,也有了别人一写穿越自己这个时期,一查资料,肯定会爆料说自己是个穿越者啊!这样岂不是太明显了?到时候,时空管理局的人来抓自己,可咋办啊?连忙推辞。把这些运算符号,阿拉伯数字的来头,都抛给外人。这个可万万不能要。
    “陛下说得在理,多谢陛下提醒,臣糊涂了,不该让陛下沉迷此道。”徐光启见皇帝一个劲的推辞,也说得有道理,皇帝就是皇帝不该专精这种“旁门左道”否则,朝臣们知道了,少不得又要上各种进谏了,也就不再说什么拜皇帝为师的话。杨改革在心中抹抹汗,可真险。自己日后,还是少把各种头衔,各种明、现都挂到自己的头上,这样,日后,别人一查资料,我靠,近现代以前,世界以上的各种重要明都是伟大的“饷帝”明的,这家伙,摆明了是介。穿越者嘛,否则,怎么可能短短几年里;明那样多至今影响着全世界的东西。
    徐光启眼神有点飘渺了,抹着那撇胡子,道:“陛下要推广这符号运算之术,依臣看,必可改写这数学的历史啊!唉,,可惜,陛下乃天子,否则,在这数学一道上的成就,必将无可限量啊!可惜了,可惜了”徐光启又可惜起来,这样聪明的一个少年,可惜是位皇帝,否则,用心在这数学一道上,必将把这数学一道,扬光大,留名青史,万载流芳”必将为后人所铭记。
    “哦,徐师傅,这个符号运算之术,联准备即刻推广,想我朝的数学,必定可以腾飞,这数学一道,联始终觉得,必将是打开世界真理之门的钥匙啊!所以,时不我待,联急切间,就来找孙师傅了?”杨改革对这个数学上面的研究,完全就是一小白。当然,得益于这九年义务教育,杨改革数学成绩还不错,要说如何计算,杨改革肯定知道一些,但是要说研究数学,研究古代数学的改进。这个,就真的不清楚了。典型的只知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这个,全靠徐光启。
    只有推广这数学的符号化,才能彻底结束中国古代重实用,不重理论体系研究的面貌。让这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早日在明朝的大地上出现。
    “一把钥匙?陛下比喻真是恰当啊!”,陛下,这符号运算之术如推广,必定是我朝数学史上最大的成功!想华夏大地,历朝历代,都只重视这实际的应用,而不重所以然。记数,书写,运算依旧使用这文字作为表述,实乃错误,臣本想向陛下进言,研究这符号代替文字来进行计算的方法,可惜,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以致老臣的翻论,也不得不用文字作为表述,这实在乃臣的遗憾,却没想到,陛下如此聪慧,仅仅是看过,就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真乃我朝之福啊!这数学,臣早先就说过,“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臣也觉得,这数学一道,必定如陛下所言,是日后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啊!臣以为,这数学,“百年之后,必定无一人不学”陛下此举,乃造福子孙万代之举啊!乃华夏之幸。”
    徐光启唏嘘起这中国在数学上的失误来,而且预言起这数学在将来的历史作用,这份眼光,让杨改革佩服不已,这个,才是历史的巨人,才是能拨弄历史的迷雾,看到未来的牛人。不是自己这个穿越者靠未来知识混饭吃。
    “联对徐师傅此话,深有同感,联也觉得,这数学”必将是日后这解开宇宙间一切秘密的一把钥匙,所以,想到此,联也是深感压力,深感责任,迫切的希望早日引进、推广这数学的符号化,运算化,使我朝的数学水平,打开新的局面,想这日后,若是真能解开这宇宙间的秘密,想必,也不会忘记你我君臣二人今日所作出的决断啊!”
    杨改革先对徐光启的目光表示了肯定,这几乎就是说的历史,一个人能预见历史,肯定是一位伟大的人,同时,又臭屁起来,想着日后别人不要忘记自己。却忘记了,刚刚还在努力的抹擦掉自己来这个世界的痕迹,怕别人在些书的时候把自己当成穿越者。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六章 教育产业化
    忽臣直言,数学道,虽然是好,但是。要在科举诓断心肚广。恐怕,陛下,难啊!这事关天下数十万的学子的前途,陛下要推广,难,难,难”。说到兴头上,徐光启又是一盆冷水,泼在杨改革的头上。
    杨改革早就知道会这种事,道:“此事联早就考虑到了,联目前还只准备在这三大班,进士班,内书堂和新军学堂,这三个地方推广,先避开这科举,想来,问题也不大。”说道推广这个事上,杨改革也黯然,这个科举,可不兴什数学,所以,推广数学,想法是好的,办起来,相当的难。
    对这介”徐光启也没好办法。坐在那里长时间的思考,杨改革也坐在那里呆,徐光启则是想着东西,杨改革则是等着徐光启想点什么主意,这个问题上,杨改革可以说得上是一筹莫展,自己对这明朝不是很熟,对这里面的历史典故,历史由来,更是摸不清门,只能等这位年长的明朝人自己想办法。
    想了好长一气,徐光启才停止他那一次又一次的抚摸胡子的动作。道:“老臣想问陛下,陛下的进士班,可是开在国子监?”
    呃!这咋”杨改革到现在还拿不准自己是不要“征收”一批的房子,作为这进士班的教学之地,或者说,在那里腾出来一间学堂作为进士班的学校,虽然进士已经出炉,但是具体在哪里学习,根本就没有地方。
    “联也不怕徐师傅笑话,联到现在,还没选好这地方呢,徐师傅觉得这国子监够大?能够容纳几百人读书吗?”
    “呵呵呵,陛下说笑,这国子监岂止只能容纳这百十名学生。当年全盛时期,曾容纳好几千,上万人就学,岂是是几百人可比的?。徐光启见皇帝这样的“可爱”也就笑呵呵的给皇帝讲解这国子监的光辉历史。
    “几千人?徐师傅不是骗联吧?怎么联的印象当中,这国子监的人数,向来不多,联一直以为,也就百十,几十个人而已,怎么会有几千、上万人之多?。杨改革也傻了,这国子监不是给那些大臣,功臣子弟读书的地方吗?这人数怎么可能会很多。在杨改革的眼里,有得一两百人,那都算是大规模的学堂了。现在徐光启告诉自己,全盛时期,有几千、上万人读书,这介”可比二十一世纪的某些二三流大学的人数了。杨改革真的傻了,在明朝,难道还有这种堪称“级规模”的大学?
    “唉!陛下也没说错,如今,国子监是淹滞了,陛下所言也不差,也就百十人在国子监就读了,远不比往日的盛况徐光启感叹道。
    “啊!怎么又只有百十人了?徐师傅不是说有几千上万人吗?”杨改革晕了,这明朝的中央大学,比日后的野鸡大学还不靠谱,招收的学生能从好几千上万人,一下子降到百十人去,这个东西,入学率可比日后的野鸡大学更加不靠谱啊!就差倒闭了。
    “唉,”这初始,科举一道尚不完善,科举和贡举都是正途,所以,入国子监的人也就多,后来,国库渐虚,开支渐甚平民百姓之家,也可以纳银入监,以致国子监生源泛滥,人数巨多,质量也就差了,渐渐的也就不堪用了,后来,也是这科举渐盛,国子监也就渐渐的没落了”说起这明朝的典故,这徐光启也是门清,又给杨改革讲解了一路历史。
    “徐师傅是说国库没银子,就用这国子监揽财?以致这国子监的水准越来越差?后来没落?徐师傅是说。这国子监,曾经平明百姓纳银子,也可就读?”杨改革仿佛是听天书一般,听徐光启讲故事。这国家没钱,就卖国子监的就读名额,交钱了就可以读书。这个,完全是明朝版的“教育产业化”杨改革不得不在心中骂声“我靠”。谁说明朝人迂腐的,都赶上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教育模式了。
    “正是,朝廷入不敷出,只得开这国子监纳财,以致这国子监,日渐泛滥不堪,最后终至没落也不能全怪这,这后来科举渐严,科举渐盛,朝廷也不需要从国子监输送人才,这国子监,自然也就没落了。倒是可惜了,上万人就读,可是一盛事啊!”徐光启说起这国子监的历史,也是不住的叹息,这上万人就学是何等的辉煌的事。可以说是这文化教育上的一大历史壮举,奇观。可惜,给弄没了。说起这,就忍不住的叹息起来。
    “国子监能纳多少钱?朝廷就这样穷?。杨改革对这个明朝版的“教育产业化”很好奇,决定问问,明朝的“教育产业化”能搞到多少银子,想这日后,教育产业化,可没少捞到银子,自己为何不在这明朝重新搞一次“教育产业化”?大捞特捞一笔?自己这饷帝,缺银子都缺到放“印子钱”了,也不差在这“教育产业化”上捞一笔。
    “老臣翻过以前的文案,也没见有多少,少的时候才几万两。几千两的也有,多的时候倒有十几万。甚至二十万两之多。”徐光启果然是个活字典,很快就报出了这历史记录丰的数据,这个东西,如果没人告诉杨改革,凭杨改革自己去查,天知道要查到那年那月,这活字典的威力,就体现出来了。几十万两?我靠,这“教育产业化”果然有钱途,杨改革大为心动。这不过每年几千人就读国子监,就可以搞到几十万两银子,那要是自己开他个三四万人的大学城,那岂不是可以弄上百万两的银子?这当真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奇葩,就凭这三四万人的大学城的规模估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可以傲视全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啊!要知道这个时候,西方那些“大城市”的人口,比如巴黎,不过几万人而已。
    财迷心窍的杨改革,差不多,已经忘记自己来这里干什么了。也忘记徐光启和他谈国子监的用意了。一门心思的“规”起“教育产业化。起来。幻想着,自己也搞个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壮举,搞个政绩工程,弄个大学城,搞他五六万人进大学城读书。这可是绿色无污染的产业啊!是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的一大历史壮举!少不得要载入史册,被日后称道的,这大学城搞成了。这得带动多少肋,带动多少就业啊!捞多少银子啊!浑然忘记自己来这里的初衷。
    呵呵,写得匆忙,字数也比较少,大家多包涵一下。顺便要点;票。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七章 教育产业化很给力
    幻想着,在明朝把这个“教育产业化”重新做大作强。重开国子监。把这国子监的待遇提高一点,入学的门槛弄低一点,管理严格点,低进严出。把这个国子监的名声搞起来。最重要的,把这国子监的收费水平提高一点,一个人收个一二百两银子,不,每个人收他个二三百两,杨改革一转眼,这银子就翻了一倍。杨改革觉得自己的心太黑了”明朝七品官的正常年薪据说到不了这个数字”这样,一万人入学,自己就能赚个二三百万两银子花花。
    然后,出点钱,搞个“奖学金”制度。还能得个关心贫寒子弟的好名声,只要自己开个政策的口子,这每年,就有白花花二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了,这比出玻璃,开金手指更加的给力。来钱更快,而且环保无污染。
    杨改革现在是“穷”怕了,这按揭还款的催款步伐,越来越快了。这内窜里的六百万两银子,因为练新军,哗啦一下今年就要出去二百万两。招天下精锐入京,也是几万人马,这同样得花额外的钱,这估摸着,没有百八十万两银子不可能摆平。还有毛文龙那边,每年也是百十万两银子,还有袁崇焕那里。自己还得给他准备银子,每年恐怕也不会少于二三百万两银子,还有各边的欠响,下半年自己答应过的,也是二百万两银子,这全得杨改革掏出来,这还要造船,还要推广番薯,还有皇室宫廷的开销,搞情报的开销,收编皇协军的开销,收买蒙古人的开销。其他的比如大别院的建设费,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已经远千万两了,杨改革的财政赤字。高达百分之一百以上。而且绝对不能拖欠。更可怕的是这赈灾。和这军事行动,今年准备去清扫蒙古的,这就是一个无底洞,还不知道要准备多少银子。
    纵使这国子监的教育产业化还不够杨改革塞牙缝的,杨改革也决定,把这个搞起来再说。这蚊子腿细,他也是肉啊!
    徐光启躺卧在床上。看着皇帝莫名其妙的呆,问道:“陛下,可是在想什么事?”
    杨改革觉得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径。高兴的呵呵笑,道:“呵呵,这个。联对这国子监很感兴趣,徐师傅给联说说这国子监的“光辉历史”联听徐师傅说这近万人在国子监就学,想这必定是我朝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这万人一同就学的场面,必定蔚为壮观啊!联是十分向往啊!真想亲身感受一下啊!要是可以,联决定,把这个进士班就放在国子监学习得了。”杨改革面对这块“教育产业化”的肥肉。馋得直流口水。
    “国子监?唉。俱往矣不复往日的风采。现在的国子监名声早就臭了,也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去就学了,陛下问他干嘛?至于把这进士班放到国子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国子监这样大的地方,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让他挥一点作用呢。”徐光启听出这皇帝的话外之音了,对这国子监,也就含糊起来。”唉,别,徐师傅,联可是真的对这国子监比较有兴趣的。还麻烦徐师傅给联讲解一下这国子监往日的辉煌。”杨改革见徐光启不说国子监了,急起来了。“教育产业化”这口肥肉不吞下去,杨改革会天天犯酸水的。
    “呵呵,陛下与其说是想知道这国子监“光辉历史”还不如说是想重开国子监,收点入监银,纳贡银吧。不知道老臣说得可对?”徐光启一语戳破了杨改革的那层遮羞布,直指话的核心。
    被猜中了心思的杨改革带着一丝尴尬,笑道:“嘿嘿嘿,徐师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联想些什么,确实,联在考虑这徐师傅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