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03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03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猜中了心思的杨改革带着一丝尴尬,笑道:“嘿嘿嘿,徐师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联想些什么,确实,联在考虑这徐师傅所言,既然以前能够开国子监纳财,联现在穷疯了。也准备抓点收入什么的。说出来。也就不怕徐师傅笑话了”杨改革对徐光启这种人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直直的就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给说了出来。
    徐光启本以为皇帝会因为讲面子,不愿意承认这事,却没料到皇帝敢说,敢想,还敢承认,更准备做,一时间。准备好的“教育”皇帝的说辞。说不出口,把这话憋在心里,转而考虑皇帝的话来。穷疯了?这皇帝还是弱冠的年纪,就说出穷疯了的话。唉,这国事,已经艰难到了什么程度了啊!徐光启心直往下沉,喘嘘跌容。”唉“臣本以为,臣对这国事之艰难有所了解,却没想这国事已比老臣所想的还艰难,陛下尚是弱冠之年。就如此唉”老臣就把这国子监的往事,给陛下说一说吧,至于,陛下是不是拿国子监敛财,老臣也就不再多做评论了。想这万人读书,也是我朝的盛事,只要加强教育,严加管理,想这国子监,必定可以为我朝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也小们二是件坏徐光启很快转变了思想,虽然猜破了心思,但是,还是准备顺着皇帝的意思,敛财就敛财吧,反正也是为了国事,又不是皇帝自己荒淫无度的花费去了,也是为了天下人。
    这万人读书,说起来,也是培养天下更多读书人的善举,也不是什么坏事。“好,快给联说说。”杨改革迫不及待,这“教育产业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明显,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一个产业,每年从里面赚点银子,也不过分。
    “我朝国子监,最早可以追索到元至正二十五年,那时候,太祖置国子学,这时候的国子学,是改集庆路儒学而成,可以说是国子学的前身了””到了当吴尧年,太祖称帝之时,就增设这国子学祭酒,这国子学,也就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学衙门了
    “当时政局初定,各方面人才急需,洪武太祖建立这国子学,确实为朝廷输送了不少的人才,在当时,这科举和贡举,也就是这国子学,都被视为这正途,那时候,为内阁,为各部尚书,不少都是国子监出身,不似现在,只认科举一途”
    “太祖洪武八年,在中都凤阳也设立了一座国子学,洪武十五年,这国子学就改成国子监了。后来。这成祖永乐元年,就设立了这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自此至今,这就是国子监的由来。其实,这国子监,也是沿用。古已有之,也不是我朝创的。”
    徐光启不愧是本活字典。很快就把这国子监的来历,说了出来。杨改革听得有味,对这国子监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这对于自己搞这个“教育产业化”可是很有帮助的。否则,日后和朝臣们争辩起来了。连这国子监的来历也说不清,肯定是不行的,这就省去了查阅大量资料,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活字典的威力所在。”嗯,不错,徐师傅果然是博学多才,接着说,后来呢?结果如何,怎么又会增加到好几千人就学呢?这是那年的事?收费情况又如何?”
    杨改革已经等不及了。很想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起,这国子监变成敛财的工具的,既然明朝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自己只要照着做就是,那些朝臣也无话可说,这以前行,为什么到现在就不行了?难道这大明的皇权,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打折了么?
    “至于国子监后来是如何有几千人就读的?说起来,也是和朝廷的财政有莫大的关系的。到了景泰四年,国库空虚,无力赈灾。也就开了纳贡。出八百石的米于几处地方赈灾,就可以入监一人,且不限身份,这就是最早的,因为朝廷赈灾而可入监的先例”
    联,杨改革心中狂骂,这是那个穿越者出的主意,这种用功名换赈灾的主意,不是常常在什么穿越者的书中看到吗?这明显,是穿越者所为啊!
    “至后来,因边事紧张,或赈灾无力,也就常常开纳贡,例监,也就是输银子,粮食,马匹给朝廷,换取入国子监的名额。初期。还控制的严格,一般以千人为限,纳贡,例监不过年余就停,入监也就是挂个名称,并不实地在国子监入学,但是。后来,到了成化年间,这口子就开得逐渐收不拢了。就可以在国子监入学就读了,国事一紧张。就纳贡,例监,一下子,入监就学的人就高达六七千人了”
    哇塞!杨改革听傻了,这谁说明朝热迂腐和傻的,看看,明显的都是一群很精怪的主啊!没钱就搞搞“教育产业化”就可以对付危机,这明显是很有经济头脑的。杨改革听着,觉得这明朝也不是书上说的那样迂腐不堪,更加垂涎的是这一个人就要输送八百石的米到灾区,这个,远杨改革的“规划”原本,杨改革打算,这一个人收个二三百两银子,就算是这“教育产业化”极大的“升级”了,自己已经够黑了,没想到,人家历史上直接从八百起,比自己狠了几倍以上,更黑的是,还要是米,还要运倒灾区,这个,恐怕一个监生的费用,起码也在一千石的米以上,注意,是米,不是粮食或者谷,而且,最黑的还只挂个名,不去实地读书,杨改革泪奔,自己还是一纯情的宅男啊!和古人比起来,不够看,心。不够黑啊!
    杨改革一边流口水,一边恨自己的心不够黑,不够狠,一边催促徐光启接着讲:“徐师傅说得好,徐师傅说得好,接着说,接着说”一个人一千石米以上,这六七千人入学,起码能输六七百万石的米以上,按现在北边粮食的价格,起码值一千万两以上,杨改革猛吞口水。心中狂喊:我了个擦,给力,给力。
正文 第一百五十八章 国子监
    侧改革听着徐米启讲解着明朝版的,教育产业化”。嘴头子流了一地,这口肥肉可不是一般的肥,如果能恢复到往年的年景,六七千人就学,能输送的米就可以高达六七百万石,价值在一千万两以上。
    这个价值,远造玻璃,出各种金手指,也不用和官僚们作生死,斗,抢官僚们把持的盐业之类的。毕一的缺点就是这国子监的名声现在太臭,没什么人愿意到国子监读书,而且,国家不可能给这几千人都弄个官当当,大部分还得回老家,不能改变这个,这国子监的吸引力就有限了,还得改善一下。
    自成化年间之后。这口子就开得收不拢了,至正德年间,这国子监才真正开始泛滥了,到了嘉靖年间,已经不可收拾,到了过烂的地步了,只要交纳入监银,就可以入学,这就连这府、州、县学斥退者,都可以纳捐入监,这下,国子监的水准,严重下降”徐光启说起这国子监的历史,也是恨铁不成钢,这以前好几千人就读,都能够维持,还算得上好,结果到了嘉靖年间一下子就变成烂大街了。这万人读书的场面,算是彻底的报废了,这朝廷想再从这国子监弄银子,就没门了。好好的一条财路,就被人玩死蛇了。
    “孙师傅是说,这网开始的时候,六七千人就读,还算好?管理得还算严格,这也不用给这些人分配工作的吗?真正的过滥,还在这嘉靖年间,对吗?。杨改革的心思,其实还在这分配工作的问题上,如果不分配工作,这国子监的吸引力,未免有点不高,现在听徐光启一说,又觉得没问题了。前人都能受得住这没分配工作的待遇,为何现存就接受不了?这成化年到嘉靖年,可有段时间啊!
    “诚然,这才开始,管理得尚严格,可是,这后来,到了嘉靖年间,就一下子过滥了,至于陛下所说的“分配工作”这个,陛下可知我朝有历事的规矩?”徐光启见皇帝对很多东西都不懂,只得慢慢教授,这也是他这个帝师的本职。
    “历事?这个怎么说的?。杨改革对这明朝的了解,就听过历史老师说几句明朝是黑暗的,明朝很腐朽,然后看过一些穿明的,大致的了解,就只有这些了。对于真正明朝是个什么样子,则一点也不了解。
    “历事,就是指国子监学子完成坐堂学业,修完六堂之课,并且合格之后,分配指派到各处衙门,历练事物。
    早在太祖洪武年间就有了,一般有三月,有半年,一年不等,主要还是让这些国子监优秀的学子,了解和熟悉政务,为日后迅的入下基础,这咋也在有时候,充吏员不足之事,缓解政务压力,或者大型的政务如清田亩,清军目,这些事物,需要大量的人手。也会分配国子监学子去历卓”徐光启说把这个事的来有,解释得很清楚了。
    历事?这不就是实习吗?我靠,谁说明朝人迂腐的?这政务实习都搞出来了。还用国子监的人去清田亩,清军目,这个,谁这样聪明?想出这宗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不费钱就可以办好各种事,原本杨改革觉得,明朝政府的那点人手,去清理这天下的田亩,持非常的怀疑态度,这点人,能干好什么?现在看来,别人也不是傻子,会用这免费的人手去干这事。
    “如此,也就是说,历事,也就是实习咯?如此,倒是善政啊!为何联就没听说过呢?还有,徐师傅说这历事是修完六堂课程,并且合格之后才能去历事?那要是不合格呢?岂不是不能实习?”杨改革纳闷了,这好好的一个政策,怎么就弄没了呢?这和现在的学分制度有点像啊!修不满学分,就不准你毕业,这明朝你不修完课程,不准你历事,更别说什么毕业了。
    “唉陛下说得不错,本是善政。早年间,确实为这朝廷输送了不少的人才,这尚书,阁臣,封疆大吏,不少都是出自国子监的,科举和国子监,都是正经的出身,不过,这后来,朝廷也就没有如此之多的职位分派了,这国子监,逐渐的也就出现了淹滞,再加上科举逐渐的兴盛,原本走国子监路子的诸生,开始转向科举,这国子监的历事,也就逐步的荒废下来了徐光启对国子监荒废一事,还是有很多感慨的,就如陛下所说的,多少是个缓解财政压力的好法子,可惜。被前人给弄得玩不下去了,他徐光启又不能跳出来大骂以前的皇帝,只能感慨几句罢了。
    “原来如此,联到是明白一些了徐师傅还说说,这国子监是如何教学,都有那些课程,这国子监如果要毕业历事,都需要经过那些经历?”杨改革心道:果然不错,自己没猜错,这明朝的正式岗位如此。正常的官,拿国家俸禄的。不讨几个人。众科举就能嘲下。这国子监每年输送几百人,如何有地方分配?肯定会逐渐的没落啊!这个看来,自己还得想点办法,可能要扩大这“国家分配”的范围。最好把这捕头,乡长,各种吏目也逐渐的纳入这国家分配的范围,这样,这国子监才有出路啊!否则,每年入学几万人,就算是松进严出,恐怕每年能毕业的学生,也在千人以上,这没有众多的职位可以分配,是不可能吸引到别人到国子监来读书的。嗯,再加上自己这新军退伍分配村长的待遇,这大明朝上上下下能分配的东西,估计,都给自己包圆了啊!想到这里,杨改革自己也有点膛目结舌了。
    “这国子监,分为高、中、初三种班。正义,崇志,广业为初级,修道,诚心为中级,率性为高级。这通四书的可入初级班,就读一年半以上,如果文理清楚,就可就读中级班,再妾堂一年,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就可升入率性堂读书,这是太祖洪武时期制定的六堂三级,初级的有十八个班,中级修道,诚心则只有十个班了,这率性,就只有四个班。如果率性堂出来,各门功课都合格了,积分够了,则就参加历事,为三月一年不等,再依历事的成绩,推选优秀者入仕”徐光启把这国子监从入学到入仕的经过,简单的说了一下。
    “这国子监的课程,基本上还是“六艺,范围,这礼仪,音乐,数学,策论,都在教授范围内,到最后是历事。”徐光启想着少说了点的东西,又添了一句。
    “等等,徐师傅,你说这初级班有十八个,这高级班才4个,也就是说,淘汰率相当的高?基本上,会淘汰掉大部分的人?”杨改革现,这明朝初年的班级设置,很有名堂,十八个班淘汰成四个班,这淘汰率,高的惊人,这样算下来,十个里面,有一个能经过国子监搞到国家分配,都是不容易的事啊!自己如果要开四万人的大学城,那岂不是说,至少要分配三四千人?杨改革对这个数字,也有点恐惧了。这人数,是在是有点多,大明朝,正式的官,恐怕也就这个数字啊!
    “诚然,陛下,这要升入率性堂,靠的是积分,孟月考试一次,仲月考试一次,季月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优秀者得一分,合格者得半分,不合格不得分,每年,积八分以上,就可以升入率性堂了,没到八分不合格者,仍做堂肆业。
    如陛下所说,这淘汰的肯定会相当多的,令缺母滥,这是肯定的一个季度的第一个月叫孟月,第二个月叫仲月,第三个月叫季月”杨改革晕了,这不就是后来的大学积分制度吗?怎么这明朝也就有了?还有一分,半分的,每年八分才算通过,不合格的就留级,这是那个穿越者过来出的主意啊?杨改革泪奔了。这个个面,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位面啊!怎么听这些事,都这样熟悉啊!
    杨改革麻痹了,这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没说错,一些人把几百年前的东西,捡起来,刷一刷,打扫一下,拿过来就用,就算是自己弹精竭虑想出的好主意。得,这个东西反正已经和日后的国际先进水准接轨了,自己直接用就是,还不用费心思,搞出一大堆的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来。
    杨改革忽然觉得这穿越来明朝,也挺无聊的,自己想挥一下自己穿越者的优势,搞一些夺人眼球的事,做一些开创时代的事,却没料到,明朝很多事,已经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先进水半接轨了。自己白操那个心了。
    “国子监也是教投的“六艺,?”杨改革觉得,自己网听徐光启说过,国子监也是教授六艺的。
    “回陛下,是的,入国子监,子,经,史,集都是要学的,还要学习时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