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66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66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位卿家,还有事要奏?”杨改革现在只想着快点办完这铸币权的事,然后去问徐光启,到底怎么回事,看看徐光启如何的解释。
    果然,杨改革的话为落音,后面就有人站出来,要奏事了,杨改革一看,是站在后面的,这个,也许就是徐光启他们找的托了吧。
    “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杨改革很高兴,这终于到铸币权的事了,于是道:“嗯,很好,卿家有何事要奏?”
    “启禀陛下,关于解决移民,安置百姓一事,臣也有一策,供陛下遴选。”这个站在后面的大臣说话了。
    杨改革就纳闷了,这好像不是说铸币权的事啊!铸币权一开头难到不是说我刚登基,改元,需要发行新钱吗?怎么又说到移民的事上去了?这个,也扯太远了。不过,杨改革还是让那个大臣把话说下去:“哦?那卿家就说说,何策?”
    “回禀陛下,臣以为,既然陛下要迁移安置灾民,陛下何不多开一些於田呢?”这个大臣说到。
    於田?这是什么?杨改革疑惑,这和古人交流,还是有点障碍啊!
    “於田?何是於田?”杨改革这个历史小白又不耻下问了。
    大臣们也没好意思笑皇帝,这皇帝整天都呆在紫禁城里,恐怕连田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别说什么於田了,大臣很能理解皇帝的苦衷。纷纷只是憋在心里笑笑而已。
    这个大臣面色严肃的解释道:“回禀陛下,於田就是河水冲刷的淤泥,用掘水法引入田内,使土质肥沃,称淤田。”
    听这个官如此一解释,杨改革算是明白了,小时候听老人家说过,冬天里,把河里的淤泥挖出来当肥料,可以使农田增加产量,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嗯,朕明白了,卿家接着说。”杨改革给了一个鼓励的眼神给这个大臣。
    “遵命,陛下,臣以为,如今有上百万的人需要迁移,需要重新安置,臣以为,不远千里迁移到南方去,不如就近安置在北方,如此,也省力,省钱不少。臣以为,用掘水法掘黄河、泾河等泥沙较多的河流,开堤冲荒滩,荒地,如此,就形成良田了,可就近安置不少百姓,虽然比不上徐少保的百万移民,但是移民数万,也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大臣似乎很有信心。
    “开黄河、泾河堤坝?冲於田?”杨改革脑袋里纷乱的事,乱七八糟,不住的在脑海深处回忆这黄河是怎么回事,想起来,这黄河中学历史书上说了,是地上河,这河道比两岸高出很多,原因就是这黄河的泥沙太多,累年的沉积,这河床就越来越高,这堤坝也就越修越高,也就有了地上河之称,一开掘堤坝,明显,河道里的水就会冲到两岸来。
    “这位卿家,你的意思朕懂了,能具体的说一下吗?可有方案?”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决黄河、泾河灌於田此事,我朝一直就有,不曾停过,臣的意思是,陛下只需要派人组织陕西灾民前来,一切都有定例可循,简单易行,陛下只需要加派人手,多多寻找可决堤之处,必可多得无数良田,如果规模够大,安置数万百姓,不成问题。”
正文 第二百二十二章 收铸币权议监生历事
    杨改革觉得这事确实不错,这个比那个移民到洞庭湖的要简单得多,最关键的,这个,有先例,而且一直在做,只需要扩大规模就行了,比移民到洞庭湖简单得多。
    “诸位卿家,没什么意见吧?”杨改革决定快刀斩乱麻,这件事,值得做,那就做吧。
    朝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没有人对这件事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如果没有徐光启的迁移百万移民到南方去,那么,这个小移民,开黄河、泾河河堤灌於田的建议。到是值得说道一下,这小移民或许会派一位钦差下去,值得争一争,不过,现在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前面那个百万移民的差事太肥,这个几万人的小移民,实在不给力了。
    “没有意见就好,那么,这件事就定下了,待日后赈灾移民总体方案定下,合并在一起办吧。”杨改革飞快的处理了这件事。
    群臣也没什么意见,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好了,还有那位卿家有事吗?”杨改革觉得挺恼火的,这还没到铸币权一事,现在,也该到铸币权了吧,自己好多事,都还指望着这铸币权赚点钱去办呢。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要禀报
    “有何事,说”。
    “回禀陛下,臣以为,陛下改元登基,按例,是需要铸造新钱,以此告知天下的黎民,使万民知晓陛下的恩德,陛下,臣提议,改发新钱。”这个,大臣终于说出了杨改革想听的。
    杨改革窃喜,表面装作无所谓,道:“诸位卿家,都说说吧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登基改元,新皇当有新气象。铸造新钱,乃天经地义,确实该当。臣赞成施凤来又是第一个站出来给皇帝站场子。
    其他不少大臣也都点头,这个,确实是新皇帝很大的一项权利,这个,几乎不值得讨论。
    “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各地私铸,乱铸之风甚盛,到置铜钱粗糙烂制,百姓怨声载道,臣以为,这严重败坏了朝廷的纲法,败坏了朝廷的威信,臣以为,该严加整治,彻底恢复我朝钱币的威信,如今正是陛下铸造新钱的时候,臣以为小正该整治一番,还解我大明百姓倒吊之苦。”一个大臣也站出来,诉说这大明朝各地铸币的乱象,希望借助这次皇帝发行新币,彻底的解决。
    “启禀陛下,臣也赞成,想这些年,魏逆横行,烂造滥发,导致铸币之事败坏,无法收拾,全耐陛下圣明”魏逆服法,该是正本清源,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的时候了一个大臣出来说事,把这钱币烂造问题,扯到魏忠贤头上去了。
    这下,一说到魏忠贤,这朝堂上的人就停不下来了,这魏忠贤害过不少人,如今,不少人都官复原职,重新回了朝堂,对魏忠贤一党是恨之入骨,见有人提起魏忠贤,也都愤愤不平,出来说骂几句。这朝堂之上,还有不少是和魏忠贤有瓜葛的,本该下台,不过,杨改革为了平衡朝局,特地留了很多,这些人为了和魏忠贤撇清关系,更是厉声大骂。
    没几下,这铸币混乱就变成了魏党作祟了,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杨改革看着,觉得好笑,这件事,也太轻松了吧,这样多的人都是托?
    “那既然如此,这铸币一事小确实事关重大,刻不容缓,该当正本清源,垂需整改,那”这铸币一事,归那个衙门负责啊?”
    “回禀陛下,铸币一事,归户部负责,户部之下有宝泉局,专事铸币,各省又有钱局,都可铸币户部尚书站出来,回答了问题。“既然户部管辖,宝泉局负责,那么,就由宝泉局拿出一个整改的办法,由户部审议之后提交到联这里吧,这件事,要尽快,联希望尽快的看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明白吗?这各省都有铸币局?也太多了吧?难怪如今这钱币如此的粗糙烂制,百姓怨声载道呢,这个,户部,宝泉局得想个办法,明白吗?,小杨改革顺势,就把这铸币,收拢铸币权的事,初步搞定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发行银币了。
    “臣遵命户部尚书答应道。
    这铸币的事,终于告一段落,杨改革松了口气,接下来的朝事,就没什么重点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下了朝,杨改革才对王承恩说道:“大伴,去把两位师傅请到文华殿,还有毕自严今天的事实在是糟糕,这事先没有和自己通气,徐光启就闹出如此大的计发。
    不一会,这孙承宗,徐光启,毕自严三个人,就来到文华殿。
    杨改革也是才坐下来。
    三个人见礼过后。
    杨改革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徐师傅。如此之大的事,你怎么也不和联通气一下啊!联实在是被动
    徐光启也是一脸的无奈,解释道:“回禀陛下,非是臣不和陛下事先禀报,实在是事先没有一点征兆啊!臣也不知道,怎么就有人提出提前赈灾来了,这,臣也很无奈,臣的赈灾移民之策,还有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臣原本打算等陛下的铸币权明了之后,再向陛下禀报此事的,那里知道,有人提出来提前赈灾的事,臣也是措手
    “啊!这件事不是徐师傅请的托干的?”杨改革矢口说道,杨改革一直就以为这件事,是徐光启请的托做的,这下,杨改革就纳闷了,这是谁这样缺德,没事乱捅篓子啊!
    徐光启很羞愧,道:“启禀陛下,臣根本没打算现在说这件事!臣原本是打算等陛下的铸币一事收回之后,再和陛下说这移民赈灾的事,因为臣发现,用二十两银子和用二十个银币,能节约不少钱,所以,臣觉得,还是等陛下的铸币一事搞定之后再和陛下商议此事,那里知道”徐光启相当的委屈,这真的是被人搅局了,这原本,徐光启想的是等皇帝的铸币一事搞定,然后直接使用皇帝的银币作为移民安置的费用,如此,光是那二十两银子的安置费,就可以节省不少出来。
    杨改革一听,有道理,没错,这件事,确实要安排在铸币之后,确实可以省不少钱,那么,今天是谁在朝堂上提这件事的?巧合?
    孙承宗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这件事,怕是一个巧合罢了,怕是有人接到各地的奏报,觉得事情紧急,也是好心吧,不是诚心坏陛下的事的。”
    杨改革想了想,觉得这件事也许真的是巧合。
    徐光启今天虽然在朝堂上语惊四座,为朝廷创造出了崇祯朝第一肥差,但是,心中也是极为不爽快的,有无数的冤屈要吐,道:”陛下,赈灾放在铸银币之后,把银子都铸成银币,可以节约一成成本,臣原本打算花一千万,如果都使用银币,则只需要九百万,所以,臣以为,这铸币一事,要加紧”小”
    徐光启一肚子的委屈,通过这个说法吐了出来,这明显的铸币权优先于赈灾,因为这赈灾如果使用银币,这银币能节约一成的钱,自己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再次从侧面重申了不是自己找的托在朝堂上提出提前赈灾这件事的,这件事小涉及到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不得不反复重申。
    杨改革点点头,赈灾使用银币,确实,可以节约一成银子,这种好事,徐光启如论如何也不会放过的,那么,这朝堂上提前赈灾这事,是谁干的?搞得自己如此狼狈和郁闷?
    孙承宗道:“启禀陛下。既然这提前赈灾一事已成定局,那么,臣觉得,还是先考虑如何提前赈灾之事吧。”孙承宗又出来打圆场了,这提前赈灾一事,把皇帝和徐光毒两个人之间,搞得有点隔阂了,孙承宗决定打消这个隔阂,徐光启为人做事,孙承宗还是看得上眼的。
    “嗯,确实,现在该是讨论该如何移民和赈灾的事了,这提前了,也正好,否则,再迟,联怕这圣旨在路上行耽搁的时间太多,赶不上救灾,那就糟了。”杨改革也不再追究这件事了,这也许真的是个巧合罢了,现在需要讨论的关键。就是移民安置、赈灾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的实在是太多、太大,杨改苹现在还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启禀陛下,不会赶不上的小陛下不是让臣提前准备了吗?臣已经托人,在江南花十数万两,预定了不少粮食,这个,只要陛下的一声令下,臣预定的这些粮食,就可以作为并批赈灾粮,运往陕西了。”徐光启说道。
    “嗯,很好,这,联就不担心了,联害怕赶不上赈灾呢,现在有徐师傅,联就安心多了。”杨改革贵人多忘事,把自己曾经让徐光启提前预备粮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只”,既然徐师傅已经预定,那么,就开运吧。”杨改革暗恨自己计算错了时间,把农历当公历过,现在五月中旬,圣旨快马加鞭到南方下命令,然后调集粮食运到陕西去,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粮食收获是在六月,一个半月的时间,勉强能赶上。杨改革那是焦急得不得了。恨不得江南的粮食立刻起运。
    只”,陛下,臣预定的粮食。只付给了一些定金,这,如果是提取粮食,怕这”徐光启小心的说道。
    杨改革哀叹,要钱啊!一文钱难到英雄,没钱,取便是皇帝。也什么别想干,该吃脖菜的吃膛菜,该喝稀饭的喝稀饭。皇帝富有四海,理论上天下都是皇帝的,买粮食却需要钱,这个,不得不说,是谁这样不负责的忽悠皇帝的,这明显的道理都解释不通。
    “需要多少钱?”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有的给了三成的定金,有的给的少,只有一成,这合计起来,怕需要数十万银子徐光启是卜声的说道。
    “那就给银子吧杨改革也没想什么,直接就说了,这买东西给钱,这个小观念,早就深入了杨改革的心灵,杨改革不指望自己圣旨一下,天下就有无数的粮食自动送到陕西去。那不现实,皇帝没银子,发不出工资,发不出军饷,合该吊死在煤山。
    “启禀陛下,如今这批,臣预定相约用的是银子,不过,这日后,巨额的支付,怕还是得早日把这银币造出来啊!否则,全部用银子或者银票支付,怕这花费得更多。”徐光启很担心,这何日才能使用得上银币,一个银币节约一成的银子小这笔帐,怎么算都划算,可惜,这头批的粮食,是赶不上用。否则。还可以节约出几万两银子
    “唉,”是啊!联也知道该早日把这银币推出来,禁止银子直接流通,可是。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啊!”。杨改革也知道用银币支付会便宜一大截,可是,这头批粮食,怕是赶不上啊!那也没办法,只能哀叹。
    “对了,徐师傅,这个移民计划,徐师傅可有具体的人选?到时候,该如何执行呢?这个可是涉及百万人口,涉及数省,几十上百个。州县,执行的人,少了,怕不行啊!”杨改革最忧虑的就是这个,这种工程,没有一个,可靠的执行团队,怎么去执行?自己那点钱,怕出不了户部,就被人分光了。了。
    杨改革听了徐光启说的,没作声,杨改革也不知道用什么理由把这个移民计划的起草者留在自己身边,不让他去办这件事。
    臣的设想是和当年太祖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