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67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67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的设想是和当年太祖移民一样,派遣国子监的监生历事,或者征召当地县学,州学等学堂的学子,如此,才有能力组织实行如此庞大的计划徐光启简短的介绍了自己的想法。
    国子监的监生?各地的学校的学生?这个,杨改革犹豫了,也郁闷了,这国子监的监生是有不少人,现在怕已经过千了,组织他们提前历问题也来了,原来国子监的监生小不过百十人,有资格历事的更少,更多的是这几天借了高利贷才进去的家伙,要是这头天借高利贷,第二天就能出去历事,”过,杨改苹自己都觉得这实在是太**裸了点,卖官粥爵也不是这样干的啊!怎么也得在国子监读几天书吧。见皇帝一脸的忧郁,徐光启道:“陛下,可是担心监生们刚入监,就历事,有人说朝廷闲话?
    杨改革点点头,这不是明显的吗?头天才交钱入监,第二天就可以去历事了,这不是明显的拿钱买官吗?谁看了不这样说啊!
    陛下,大可不必为此事烦恼,想如今新举监的,大多都是举人出身,是举监,本身就可以为官,如今天灾当头,朝廷欲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乃是活人无数的功德善政,该当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这完全没问题的。”徐光启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件事,就看你怎么看了,你觉得这头天拿银子入监,第二天就可以历事,这就是**裸的卖官行为也行,不过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这朝廷救百万百姓,意义非凡,何况别人本身就是有功名的举人,就算是立刻当官,那也没什么可说的。
    被徐光启这样一开解,杨改革心中的郁闷又好多了。
    孙承宗又给杨改革加了一把火,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能救万民于水火,比什么都强。此事,宜当机立断
    “对,两位师傅说得有道理,联明白了,就如此吧,召集国子监的监生,提前历事,这历事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待遇?比如给个几品官的待遇?”杨改革下了决心,如今,也只能这样干了,不然,到哪里找几千有文化的人去?
    “回禀陛下,至于待遇小这早年监生历事,都是无官品的,只是差遣,只有历事完毕合格,才会授官职。小徐光启又解释道。
    “没有品级?联以为,是不是可以给历事的监生,给予一个九品官待遇什么的,注意,仅仅是待遇,并无实质的官职,如此,可以让监生们更加的卖力,徐师傅以为如何?”杨改革知道这历事,大致和后世的挂职锻炼一个意思,这二十一世纪的官职锻炼,本身是有级别的,比如享受某某待遇什么的,杨改革也准备学葫芦画瓢,来个享受某某待遇。
    “享受九品官的待迎”徐光启和孙承宗,毕自严几个人都莫名其妙的,不知道皇帝为何想出这一招来。
    不多时,徐光启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不可,这官就是官,一旦陛下开了口子,给这些历事生九品官的待遇,这些历事生,必定会心生懈怠,再者,这一旦为官,将来历事不合格,岂不是又要收回官品?陛下,这历事的规矩,向来都只是差遣,历事合格者,才会授官的,如此,也才会使诸历事生,安心的办事”。徐光启是反对皇帝这个主意,如果是这样,这大明朝一下子就多出上千官位,甚至几千个九品官了,这如何了得?这朝廷卖官的名声,算是彻底坐实了,当然,这个没敢跟皇帝说。
    “陛下,臣也以为,此法不妥。”孙承宗也跟着反对,这件事,真的是不能开口子,批发几千个九品官,这史书,大概会把他们几个写成卖官的典型,成为历史上的“名人”孙承宗可不想享受这待遇。
    毕自严也看出名堂来,道:“陛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坏了规矩,还是按照老规矩来,比较好毕自严也怕啊!这批发几千个官帽子的事,还是别从自己手里过的好,否则,给那些御史知道了,自己怕是完蛋了。
正文 第二百二十三章 绝妙的移民技巧
    米启。孙承宗。毕自严纹;个心腹都不赞成自帝的批年的行为。这种行为,绝对是不行的。
    杨改革虽然有点遗憾,但是还是决定听从自己这几位心腹的。也许,自己想得过于简单了点。
    不过毕自严显然要比两个帝卑更加的会琢磨上意,想了想,又道:“启禀陛下,臣有一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说吧,没有什么不可以说。”杨改革道。
    “陛下,陛下给去协助赈灾的人一个官职,或者官品,这确实是有助于增加赈灾诸人的积极性,既然这国子监的历事生不方便给官品。陛下何不从今年的新科进士里抽调一批,让这些人协助组织赈灾呢?如此,陛下,这个给予官职,倒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毕自严给皇帝出了一个让进士们出任赈灾官员的主意,这样。这赈灾官员就可以有官品了。这个没有一点问题。
    杨改革也是眼睛一亮,看了看毕自严,道:“嗯,毕爱卿,说得有道理。两位师傅如何看?”
    徐光启和孙承宗两人互相望了一眼。
    徐光启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此法尚可。”
    “陛下,臣也以为此法行。”孙承宗也不反对这件事。
    “那既然行,那看看该给个件么品级或者官职?”
    徐光启想了想,道:“回禀陛下,向来。这进士出身补入各部。都是从主事起,主事乃正六品,外放一般都是县令。正七品。”徐光启没有直接回答该给什么职位和官品,而是给了一个可供参考的选择。这就是当人臣需要注意的地方了。什么事都是你做主了,那这皇帝怕会对你有意见。
    “主事?正六品?县令。正七品?这今年新科进士,有三百多位吧,也就是说,最低。也会是个正七品咯?”杨改革觉得这当了进士可真昭啊!一出来,起码是个正处级干部。稍微好点的,还是个副厅级干部,难怪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是自己有一丁希望,自己也不会放弃这科举的路子啊!
    “凤禀陛下。是的,陛下今年恩科有三百多个,一般最低也是个正七品的县令。”徐光启肯定道。
    “正七品就正七品吧,既然如此那就都给正七品的职位,徐师傅,你看,这大概需要多少人?”
    “回禀陛下。可如我朝洪武年间移民一般,设立司农司,由陛下派出钦差总揽移民全局,不过,如今和当年的情况又不同,如今迁移的人口众多时间紧急。所以,臣建议,陛下可在受灾之县设立司农局,设立司农局移民主官一名,专事移民,移民官数名,由每位移民官带领一批人迁移,负责沿途接洽和保全移民。臣大致的计算了一下陕西。河南,湖广等牵涉移民之州县,怕不下一二百,所需之人,甚巨”说道这里,徐光启才发觉,自己的这个计划,也许真的很庞大。一下子就批发了一两百个七品主官,还有不知道多少位协助移民的移民官,这个,这,不知道大明的官场是喜欢自己,还是狠自己呢。
    “徐师傅是说,以前移民。是由一位官员带领一批人移民的?是这样的?”杨改革还是首次听说古代移民是这样干的,对这个很感兴趣。
    “回禀陛下,如果是移民自愿的。那么,朝廷只需要派遣一名官员,负责带领就成,这名官员负责移民过程中和沿途各地的接洽保全移民。这迁移的勘合,牌照都归这名官员负责,如遇到不愿意迁移的百姓,这就比较难了,除了负责带领的官员之外,需要动用卫所驻军强制迁移。这个就比较麻烦。不过,此次迁移,有陛下权利支持,又是灾荒之年。迁移的地方又是鱼米之乡,应该不会太难,臣相信,只要和灾民好好的沟通一下,应该不是问题。”徐光启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联明白了。对了。以前这移民的带队官是如何解决的?”杨改革现在的打算是启用还在进士班读书的进士们。而且一次性可能需要启用一两百位进士当移民官,然后再派遣一两千个的监生去协助。不知道以前是怎么干的。
    “回禀陛下,洪武年间的移民,虽然是号称移民百万,可是。时间跨度比较大,有数十年时间,所以。不似如今时间紧迫,一下子需要数百个移民官,那时候,多派遣一些比较清贵的朝廷官员,或者启用一些当地闲赋在家的官员负责,并不需要像如今这样,数量庞大,而且时间紧急。”徐光启又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的。联明白了。”
    杨殃革点点头。使用以前的移民政策和移民方法,这个很有必要,毕竟。这才是最贴近事实,最有利实施的。不过,这以前的方法和现在的情况也是有差距的,不可能一模一样。
    “徐师傅接着说。”杨改革挥挥手,一事徐光启接着说。
    “陛下,臣以为,每州县司农局可配数名干事、书吏,协办移民事务。移民官
    干事负责协助移民官移民,泣干事、书吏可由“约监生充任。或者由当地的学子充任。”徐光启说道这里,又停下来。看这皇帝。
    杨改革听得很仔细,也在认真的分析,问道:“这移民基本上只是到县吧?没有深入乡或者村?”杨改革发现这明朝的行政能力,最低的一级,是县,现在,徐光启的移民计划,也只布置到县一级。
    徐光启很惊愕!深入乡村?这,皇帝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点。自己原本以为自己每个受灾的县都设立司农局,就已近很奢侈了。现在皇帝居然问自己为什么不深入乡村?这,难以想象,这得动用多少人。
    杨改革只是随口说一句。着徐光启一脸惊愕的样子,知道自己说的话恐怕太“无知”了一点,道:“接着说,接着说。”
    徐光启在惊愕当中,继续解说自己的计划。
    陛下,除了这些,还需要各地卫所驻军配合,沿途护送。押解,防止移民过程中出现暴乱,或者遭贼人抢夺钱财,这个,应该注意”,不过,如今现在是是赈灾,到不需要害怕移民会暴动,只需要防御贼人抢劫”徐光启又把这移民的方式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大体的讲解了一下。
    通过徐光启不断的分析、讲解,一副大明朝,百万人口迁徙数千里的移民工程。就这样逐渐的清晰起来。杨改革不住的用桌面正在深思。
    过了好一阵。杨改革才从这深思当中回过神来。
    “嗯,很好,联对这移民工作,也算是有了些了解了,不过。联还想问问,这钱财工作。徐师傅打算如何布置?”杨改草又问道。
    徐光启思索了半天,道:“启禀陛下。钱财方面,臣打算呢。移民到指定地点,分给三成,待围湖筑堤完成。分到田地,再给剩下如此,方能保证移民造田成功之后,有钱购买农具。种子,还可以生活下去。”徐光启解释道。
    杨改革盘算着,虽然徐光启自己是信得过,不过,不代表自己信得过别人。这个。也该自己使用自己的“惯例”派出会计组。专门负责银钱的核对和监管。
    “徐师傅,这银钱的发放和监管问题。可有对策?”杨改草再问。
    “这个”陛下,臣打算请从户部抽调一批书吏,会计,专管钱财。”徐光启说这问题。也是心里一紧,这可是上千万银子的进出啊!虽然自己说从户部调一些人过来,可是。也不见得就够用,这钱实在太多了点。
    “这样吧,联派遣一批算学厉害,懂会计的中官,协助徐师傅核对和监管钱财,当然,钱财怎么使用,依旧徐师傅说了算,联派出的中官,是不会干涉徐师傅办事的,他们只是负责核对账目,管理账目。”对自己钱财的使用,让太监监管账目,杨改革这不是第一次这样干,少的只派出一两个太监。多的,就排除一群太监,反正,这钱财的监管。自己是无论如何,不会放手的,自己赚点钱,不容啊!
    徐光启也没说什么,答应下来:“遵命。陛下。”皇帝对这笔银子的使用关心,那是肯定的,毕竟,上千万两银子。
    说完一个问题,杨改革依旧用着桌子,继续深思,这移民这个问题。不得不慎重。
    “徐师傅,购买,调集粮食这方面,是如何操作和准备的?运粮这又是如何操作的?”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调集粮食方面小除了购买一部分,大部分,还是依靠江南各地调集,先前商议的加税,直接加收粮食收上来,和原来的漕粮一道存储在江南各大仓。起运粮食,直接从各大仓起运。运输粮食。臣打算雇佣一批商船,臣再造一部分船,尔后大量使用移民以工代赈自行协助运粮。在河道艰险地段沿河驻扎。助船能快速的通过,运至河南,陕西等受灾地,尔后将这些移民的赈济,集结出发地,多设在临河之地,如此,即便是有些灾民不知道该往何处就食,不知道该往何处求生,只需要沿河而下。总能找到朝体设立的救济点,而一旦找到救济点,则可就地就食,接受赈济,或是立刻运往南方,,臣的打算是全程使用水路,水路来粮食。水路去移民,如此,方便移民快速的迁移,也方便粮食的就近运输。臣不打算长途跋涉把粮食运至各个州县分发。或者只运少部分,如此。可最大程度的节约粮食,”徐光启解释道。
    “啪啪啪”杨改革听了徐光启详细的方案,才觉得,这徐光启相当的有才,居然把这救济点地点设立在河流边上,不上陆路,这样,全程水路,这运粮,运人,可最大程度的节约,更绝的这灾民只需要沿河而下。总能找到救济点,这个设计,不得不说,非常的高明,这样,可最大程度的解决移民动员难的问题,既然你来了移民点了,就说明你“同意”移民了,这个”比强制移民可强得多,如果是平时年景
    人移民那恐怕有难度可是如果是在大灾年,朝挂,怀负责给你田种,你只要沿河而下,就能不挨饿,就能有田种,这个。不得不说。是非常高明的技巧。这个,绝对比那个动用军队强制移民要巧妙得多,等人没饭吃,活不下去的时候。有一条活路可走,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沿河而下的。
    更绝的是,大明朝是农耕文明,老百姓都是种地的,种地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有水,而有水,就必定有沟渠,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