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162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162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去天津没有多远的距离,依着马速,小半天的时间也就到了。
    天津的意思就是天子经过的渡口,只是为纪念朱棣同他的侄子明惠帝争夺皇位,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永乐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而设的一个卫,卫是军事建制,而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至于后世传的什么‘京滑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其中这个卫,就是指的天津卫。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因天津卫分为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这些士兵官员都是子子辈辈脉相传的,属于定额。而因为明朝那个时代没有‘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所以这一个定额,明显满足不了一家五六个兄弟的‘工作安置’,所以渐渐的,天津卫变成了由卫各军民混居的城市。
    又因卫的建制没有行政职权,只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卫所已不能治理这个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所以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
    就这样天津卫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城市,在里面有众多的官员,相互争夺或者是推诿管辖权。甚至是如今的工部尚书徐光启,也在天津任过职,种过稻子,收成不错每亩产一石半,酿过酒,一时传为佳话。
    天津兵备道贾之凤,以及原宣府总兵张继先,(以原官充总兵官镇守天津)天津巡抚李邦华、天津通判张召国、河间府清军同知许正心,天津锦衣卫千户于一明等天津天小官员俱出门迎接锦衣卫等。
    顾不上什么寒暄、接风酒了,如此大事还真没有这个闲心。万相和首先和各位官员说明了情况,因为情报说,车辆已经进了天津卫,所以他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找出来,一旦出了海,那可就前功尽弃了。所以直接要求把天津所有兵丁、差役等全部集中起来,放下手头所有的差事,全力协助锦衣卫排查此事。
    这些当官的显然不是太愿意配合,主要就是张继先,因为一集中,所有的空饷就‘破案’了。但万相和相当的强硬,兵部的命令也是着天津总兵全力配合,看到张继先犹豫不决,那脸变的比翻书可快多了,立刻就要以通匪罪拿人。这下可把把继先吓了一跳,当看到周围的锦衣卫有的拿着胳膊指着他,天津锦衣卫千户于一明也摆明车马的,要上来亲自绑他,他当时就吓傻了,虽然自己干总兵如此多年,也是吃过见过的,什么大风大浪也经过,但这一言不合当场反脸的事,还真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锦衣卫是什么角色?别看人家官不高,但还真有权利在这个档口拿下他,这是皇上最看重的东西丢了,就是判他一个阻挠公务,这个罪也不是他能受得了的。而且自己身上也不干净,一旦被抓进去,那可就相当的被动了。
    如今看来,锦衣卫根本不是他一个小小的总兵能够抗衡了的。连忙变脸陪笑,大把的银子往万相和身上塞,这要是进了锦衣卫,不死也得脱成皮啊。
    还好,万相和也不是专门来找茬的,看在钱的份上,也没有太计较此事,这一下,天津众官员老实了,以最快的速度把人员集中了起来,一共不足一万五千人,天津卫还是很小的,这些人应该也够了。由六扇门的人开始负责吧,郭捕头是六扇门第一捕头,在他之上,只有一个总捕头,经验相当丰富,立刻开始分组,每十人一组,不许任何人脱队,中间有离队现象者,不论通匪于否,二十军棍的处罚。分别按天津的街道、港口分片搜索、询问所有遇到的人员,探查可疑车辆。一有情报立即汇报。
    而锦衣卫提缉和南苑锦衣卫,也百人一队,由当地的锦衣卫带着,分别分别关闭天津卫城门、天津港口,不准任何人出城、离港,来个瓮中捉鳖。
    而此时的宁完我则在天津一处相对偏远的港口处,等着约定好的船只,这次的行动太失败了,一切的行动都是天衣无缝,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除了姓名留的是真的外,全部都是提前安排设计好的,以快打慢,打锦衣卫一个措手不及,在他们找到之时,自己早已乘船离开中原前往朝鲜了。但八十拜都拜完了,就差最后一抖没抖好,马车里的武器是分装的,自己只拿了竖盾!昨晚换车之时,他才发现,把他那个气啊!这种计划打的就是一个突然袭击,现在锦衣卫jǐng醒了,那再想找这样的机会就没有了。好在这个竖盾里也是有机关的,从里面可以拿出一支支的弩箭出来,而且一支跟着一支,源源不断。这也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功绩了。

第257章 可纲遇伏
        宁完我正想着呢,却发现了周围的不妥,锦衣卫搞的动静太大了,神经再粗的人也会看到街面上有人在排查的,更何况宁完我这种特工级人物,那神经末梢可是相当灵敏的。虽然当时选择的地方就偏僻,但看那天津卫全体出动,地毯式搜索的架势,查过来也是很快的,但宁完我就需要面临选择了,真的没想到锦衣卫会如此快的就在如此短的时间追到天津卫来。看来自己的确低估他们了。(他哪里知道为了找这些丢失的竖盾,出动了几万人的‘jǐng力’)。
    宁完我瞬间判断出这次自己玩大发了,如果现在不找机会逃出去的话,估计这辈子就得交待了,几十条命的官司,加上抢的是皇上的东西,被抓住了不死都没天理了。这时候就得有一个取舍了,是留得青山在还能毁树林,还是一不做二不休,将藏匿进行到底。天人交感之下,宁完我还是选择了留有用之身,接着搞破坏。
    带着自己的几个手下,悄悄的退了出去,在一处确定无人的河海边,启动了他的逃生计划——水遁,这是早已练好的‘功夫’,没办法深入敌后,没点保命的本事可是不行的。确定衣服上没有其它物件后,扔下身上的衣服,换上准备好的水靠,悄然无声的滑下水中,好在这时候正是盛夏,水中甚是凉快,在锦衣卫们根本想不到的前提之下,潜水而逃。
    锦衣卫们在众地头蛇的帮助下。终于在短时间内,就发现了那辆满载竖盾的车辆。一查东西一件不少,这一颗悬着心才放下一半。这次的差事可是相当的费劲。
    经过多方打听、询问,终于确定了这辆车是今天一早进城的,然后有目击者看到了七个人带着这辆车进了那个小码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线索断了,对方相当的小心,没有留下有用的线索。万相和又留下一千锦衣卫提缉和捕头们一起在天津卫找线索,而自己带着二千绵衣卫回返,把竖盾轮流的带在了马上。弃马而行,希望到晚上的时候能够赶回京城。万相和之所以这么急,一是要把消息传回去,二是他们锦衣卫提缉倒是只有些行政琐事,但南苑的锦衣卫却是有大动作的,特别是已经换装的,虽然不知道什么动作。但这是田尔耕特别交待的。还是越早越好。
    那边闻一礼带队的房山之行锦衣卫们也回来了,三千人对付二百人,虽然对方占据着优势地理位置,但还是在不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之下把人给或杀或抓的带回来了。正规军和土匪的差距也就这样表现出来了。而闻一礼的鬼点子当然也起到了相当到位的作用,这次算露脸了。
    田尔耕亲自听了审问案犯的经过,就锦衣卫那些酷刑。除了杨涟这样被洗了脑的,心中有着‘信仰’挺了过来,但这些乌合之众的土匪,哪里挺的住这些,没几下就全部的摞了。
    真象大白。田尔耕也最终知道了事情的大概。据匪徒交待,三天前有一个叫守完我的年轻人找上门来了。以十万两银子的价钱,要求他们干一票买卖,然后他们就埋伏、、、、、、事后宁完我付清了尾款和他们分道扬镳。
    案件就这样暂停了,除了在人海茫茫之中寻找那宁完我之处,没有任何办法了。田尔耕急忙给老魏和孙承宗汇报了破案的经过,孙承宗也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宁完我没有归案,但追回了竖盾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赶紧的把消息连夜六百里加急送给皇上,虽然光报系统已经有了个雏形,但现在是晚上,还是用皇上驿站的快马吧。
    孙承宗又让那四千换装的南苑锦衣卫,放假一天,然后后天卯时回南苑点卯,有皇命。这是皇上交待的,现在兵力已经因为辽东锦州的失守、陕西的乱民、蒙古的亲征而显得捉襟见肘了。必须尽快的把武装起来的南苑锦衣卫拉上各个战场。
    第二天清晨,大同,在接到京城血案始末之前,朱由校的眉头就已经皱的接近疼痛了,没想到何可纲被围,草原之上赶来了二十多万的援兵,正在往归化城赶去。这样的消息给本来相对简单的归化之征带来了相当大的变数。
    这五天以来,朱由校就天天看着净军训练、接收京城里的战车、建大同高塔,然后就是等待着何可纲的会师了,时间太长了,所以他从前天开始就催促启动草原的情报系统,打听消息。没想到等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消息,另一个孙承宗的翻版再次上演。
    如今北京到大同的道路铺到了一半多,光报系统也建的个七七八八,虽然不是都用高塔,但暂时沿途用高山上的高峰来做观察点,也快了不少。所以对于清剿乱匪和辽东事宜,朱由校还是掌握了全面的消息的。
    对于孙承宗启用贺人龙、左良玉这样的将领,朱由校当然是不放心的,那是些什么样的人,朱由校不太熟悉,但兵匪一词,也不算冤枉他们,一方面对老百姓留下匪过如梳兵过如篦人口实,一方面又养贼自重,一般的文臣还真驾驭不了他们。但现在蒙古功略处于正在进行时,想要撤销了,又心有不甘。所以朱由校想到了一个文人里的怪胎,卢象升,自从上次传过来在大名府站住脚跟后,朱由校也和卢象升能了几次信,治理地方也算出色,但经济发展方面显然不如宋应升甚多。扔在下边当知府,他也不是那块料。正好要过来先在兵部挂个职,然后让孙承宗安排他去参加剿匪。
    而汪乔年的父亲也死了,自己正欠他一个官位,下个夺情圣旨,去大名府上任吧,也算平调了。不过为了让他心理平衡一些,赐了一些治丧之物,让徐光启代写一些祭文之类的东西,算是补偿吧。
    正在处理这些事情之际,来自边墙以外的消息,让他惊心动魄,何可纲遇伏,被逼困守岱海。更有甚者,二十万的蒙古联军成立,来自瓦剌、兀良哈三卫、曾格林沁、及科尔沁等草原的部落。这些人是来声援归化城的土默特蒙古族的。
    照朱由校得到的情报看,他们绝不希望看到大明踏足草原,大明的强盛,绝对是蒙古族的一种灾难。朱无璋时代,那是蒙古人最悲催的时代,动不动就是派如蓝玉这样的人来草原,甚至是几次亲征。好不容易朱元璋死了,又来了个朱棣,那也是个狠人,既是皇上又是猛将,也是好搞个亲征之类的。好不容易出了个明英宗,让蒙古族抓住了可劲的报复,几十万大军来了个全军覆灭,武将勋贵也弄死了大多数。就这样,基本维持着,到了正德皇帝之时,大明又开始强硬起来,又搞起了亲征,还好,正德挂的早了点,没把事态扩大。而到了下面,大明皇上开始怀柔起来,直到开马市,搞交易,才没有了大仗。
    但如今大明的皇上又来亲征了,这可不是个好现象,虽然名义上是对付归化城,谁知道他打顺手了,会不会打的再远点?自古以来,蒙古和汉人就是此消彼长,当汉人强大的时候,就是他们忍辱负重之刻,汉代、唐代、明代均是如此,这上千年的仗打下来,两族之间的仇恨就是一团乱麻,根本解不开了。所以一听到有心人的挑拔,当然的派兵来援了。
    而何可纲被困,那是逃回去的温布楚琥尔,在jīng心安排之下的结局,机会对地形的熟悉,何可纲在背靠岱海扎营之时,他率七万蒙古军,硬是用巨木大盾,把何可纲挤在了岱海之滨。
    “岱海?”铺上地图之后,朱由校仔细的在地图上找着,嘴里却不由的咕嘟着,他是没不明白是自己看错了,还是送情报的人写错了,记得以前玩拼地图时,那蒙古就是个内陆国,怎么何可纲跑到海边了呢?再说了,现在去的是呼和浩特,是中国的地方,不记得有海这个字眼啊?
    找了半天,实在是找不到了,只能问旁边的满桂了,人家是蒙古族的,应该对那边的地理有所了解。果然,满桂立刻在地图上找到了那个岱海。
    原来岱海不是海只是个湖泊,不过是大了点而已,它的古称天池,也叫大海,汉叫诸闻泽,魏叫盐池,也称旋鸿池(因鸟得名),俗称葫芦海(形状),宋叫鸳鸯泊,辽称奄遏下水,金叫昂遏下水,元叫下水,明复用奄遏下水,俗称威宁海。
    处在一个狭长的陷落盆地之中,南有马头山,北有蛮汉山拱卫,东西长约五十里,南北宽约四十里,面积倒是不小。
    找到地方就好办了,何可纲这三千净军,无论如何是不能放弃的,看来温布楚琥尔,这是找到对付孙承宗的法门后,没来及成功,就叫朱由校给破坏了,而今又拿了来对付何可纲了。无论如何,必须把何可纲救出来再说。

第258章 辽东世族
        现在北京到大同的路也离大同越来越近了,朱由校也已经让人来从大同往北京修,这样能够增加一些速度。所以只要京城造好了车,二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能送到了。现在连同京城送来的战车一百架以及五架阻击战车和五辆汽油弹战车,运送二千人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大汉将军等都是骑马,可以一起跟着。
    所以朱由校打算率战车先行,只须给后面的部队留下五部阻击战车一部汽油弹战车,就可以保证对付那大盾了。
    而岱海离大同大概就二百五十里地,先头部队有战车之利,大半天的时间即可到达。于是朱由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满桂和赵率教,让满桂跟着自己和战车队先行,而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