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166部分

满江红之崛起-第166部分

小说: 满江红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官,全杀了会不会”
    张汇滔看着那十九人,在这座军营里可有七成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虽说起义当天,就已经着令“军中无会党”,从入光复军起他们就没了任何关系,但那也只是嘴上说说,万一
    “张团长,军律无情”
    唐在礼嘴上说着,正正军装朝着台上走去。
    “立正”
    一声军令,台下的这些士兵同时立正,未有任何迟疑,在这支部队中,除去两个连的光复军和一个连外,三成是淮南煤矿上的工人,其它七成皆是会党出身,此时这些士兵们看着被压扣于台上的龙头、堂主,皆是一惊。
    “于问远,逆军令,按军法——死刑”
    一个又一个死刑只让这些士兵呆住了,他们中的一些人看着扣在台上,被反扣着双臂,呒呒着却又说不出话来,显然是嘴里被塞了东西。
    “诸位兄弟皆是光复军官兵,从穿上这身军装,就不再是什么得立堂、众生门、清帮的门徒,光复军中,只认军令、军法,绝无人情今日十三团二营六连官兵训练生怨受罚,军士、军官皆受连座之罪下犯禁,长有责,唐在礼,按军法行五十军棍”
    声音一落,唐在礼自己手腿拄地,身后一名军士冲他的臀部挥起了军棍,**轻易闷响只是在令营中的官兵无不瞪大了眼睛,他没想到这师长竟然先受起了刑,这棍棍到肉的啪啪声在众的耳间响着,原本挣扎的诸人这会反倒不挣扎了,只是垂首站在那,任由身后的宪兵反扣着。
    行刑完后,一声未哼,痛的满是是汗的唐在礼挣扎着站起身,
    “这十九人皆系违逆军令,逼迫长官,皆需军法事之”
    接着又步履艰难的走到这十九人面前,瞧着他们的神情,示意身后的宪兵把他们嘴中的木球取出来。
    “现在,你等还有何话可说”
    “我有话说”
    喊出声来的是清帮一码头的舵主,第九营的营长曹达。
    “说”
    被松开手臂,曹达只是先行了一个军礼,看着军裤上透着血的师长,如果说先前还有不服的话,这会他却是服了。
    “曹达随众兄弟坏我光复军军纪,罪不容赦曹达认了”
    说罢,曹达又一脸凛然的说道。
    “师长,请告诉俺爹娘,曹达非死于军法,而死于战场曹达当感激不尽。”
    唐礼才看在眼里,又用余光撇了眼台下的士兵。
    “是条汉子你父母我会有交代,但你死罪不可免”
    看着台下除去几位最亲近的兄弟面上带着悲色,其它的却是微低着头,这一幕只让许问远苦笑一下,过去在帮里,一个个都是苦哈哈的,现在大家伙却都是每月九块实饷,前日不过是寿州刚复,众人就领了一个月的光复饷。有什么比沉甸甸银子更吸引的人,即便是有几个忠心的,为了义字冲上来也心下叹一声。
    “长官”
    心知必死的许问远喊了一声。
    “你有何话可说”
    “问远不从军法,害得十八位兄弟随问远伏刑,问远心中有愧,”
    说着他又吼了起来。
    “兄弟们,即入军中,当知军令,我许问远就是教训,我不恨军法严苛,只恨未能手刃索虏,若是兄弟们他日上战场,替问远杀两个鞑子,问远泉下拜谢兄”
    唐礼才点了下头。
    “这自是当然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众人摇摇头,唐礼才这才让人拿着一叠碗走过来,每人倒了一碗酒。
    “兄弟们,杀鞑子、复大汉”
    众人喝完酒后一摔碗,大声吼着,待他声音一落,站于十九人身后的宪兵便是抬起手枪冲着这些人的后脑扣动扳机,枪声在军营上空回荡着
    看了眼地上的尸体,唐礼才并没有行军礼,而是看着台下的面中多少显出些难色的士兵。
    “第六师的官兵们”
    一声吼,伴着一阵整齐的立正声。
    “今日许问远、曹达一众十九人,因犯军法伏刑于此还请诸位兄弟引以为戒,身为光复军之兵,必从军法否则军法绝不姑息”
    有时候军棍的威慑远不比脑袋更惧威慑力,虽说尸体被抬上马车时,不少人面上带着些悲色,但在官士们吹起哨子时,立即又投入了先前的训练之中,这一幕看似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却已经劳劳的印于心间。
    “师长,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
    “不会起乱?”
    唐礼才笑看着张汇滔,自己的这个团长倒底还是太过于年青。
    “你是寿州人,你告诉我,过去像那些个会党,他们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最多二三两银子”
    “现在呢?”
    “光复饷九元,战地津贴每月三元”
    “一个月十二块钱的军饷啊战死者三百元抚恤金国家光复后另有三十亩勋田,孟介,你觉得有多少人愿意为了那些个龙头、舵主、堂主去送死”
    屁股上的吃痛让唐礼才的笑容显得有些怪异,他咧着嘴嘶着牙,倒吸了一口凉气。
    “兵士所虑无非是军中不公,可本师长受刑于前,五十军棍,刑完见血,这让那些个人看到公平,一边是厚饷和公平,一边嘛会党中事,你比我了解,不是吗?”
    步骤艰难的唐礼才并未让人扶着,而是继续站在训练场上看着将营地里的土地踏实的士兵,这会的队列已经不见了先前的凌乱。
    “这第六师,到底还是变成了光复军的第六师”
    心下乐着的时候,头顶上传来一阵轰鸣,看到那隐约可见的飞机,唐礼才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训练士兵了,只要飞机一到,飞机就会出动搜索敌军,到那时第六师怕就是要上战场了。
    (这两天,家中有事,无语已将所有存稿设定,希望大大们能够继续支持无语支持满江红拜谢)

第189章 两个人(每天万字更新!求月票!!)
    第189章两个人(每天万字更新!求月票!!)
    “中华民族政府湘省督政府布告:今奉督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勿用猜疑,光复军为救民而起,并非贪功自私,拔尔等于水火,补尔等之疮痍,尔等前此受,甚于苦海沉迷。(手打小说)只因异族奴役,故此充尔如遗。须知今满政府,并非吾汉家儿。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竟无所施,我等同胞不甘为奴,赫然首举义旗,第一光复民族,与民努力邓驱,所有汉奸民贼,不许残孽久支,贼昔食我之肉,我今寝贼之皮。有人激于大义,宜速执鞭来归,共图光复事业,汉家中兴立期,建中华民族之政权,同胞其勿差池,士农工商尔众,定必同逐胡儿。光复军严苛军律,公平相持不斯,愿我等同胞,皆奋起共谋光复黄帝纪元四千六百年四月日”
    这是第一张光复布告,渴望汉族光复的民众几是在布告贴出后,便挤于布告之前,观看者不计其数,都以先睹为快,布告的署名是湖南督政府守相刘一,虽说曾不闻其名,但这会却也顾忌不了太多。
    “光复会举义成功”的消息,在当天便飞传中国大地,在震憾大江南北之后的十数天间,随着光复会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六省举义成功,七省督政府成立,半壁江山皆为光复,一时间几乎全世界都皆相信,清政府即将陷入的士崩瓦解的局面之中。
    湘省大起义爆发时,刚刚通过入籍归化为美国公民的孙逸仙,此时正与美国致公堂首领黄三德一同从旧金山出发作巡回演讲,每到一处,黄三德都组织洪门会新会员的入盟仪式,而孙逸仙则发表演说,宣传致公堂反清的宗旨和**救国的主张,驳斥保皇党的保满皇的谬论,顺道的再抨击一下光复会的“保守”,一路上可谓是收获颇丰。
    在前往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时,孙逸仙正在构思着《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他和黄三德等人却在火车上看到了一张地方报纸上报道的“湖南省为**党占领”的新闻。
    看到这则消息后,孙逸仙自然是非常兴奋,几乎是当即决定返回中国,多少年来,他为之奋斗的,翘首盼望的就是起义胜利的这一天。
    在黄三德等人与美国朋友的劝说下,等待局势明显后再行定夺,完成了英文书写的《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后,他便乘火车返回旧金山,而恰是在旧金山,孙中山听到一个惊雷般的消息。
    一夜之间,六省光复
    是夜,孙逸仙靠在床头,床头灯发出柔和的橘光,照着他激动的有些发红的面颊,他将报纸上的消息又看了一遍,其实,原文他早已经能背出来了,他一边看,一边想,无尽的思绪在脑海里翻腾着,往事一幕幕的呈现在眼前。
    从1895年至今已十年,乙未广州起义、庚子惠州起义,两次起义皆以失败告终,起义的失败让他面对的不仅是战友的凋零,现样还在面对组织的涣散。武装起义失败的同时,**队伍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这是孙逸仙最不愿看到的,而在兴中会中同样有一些的对他大加攻击。
    而最为致命的却是几乎是在庚子惠州起义之后,在兴中会力量大为削弱之后,光复会的崛起使得大量原本可为**同志的人才流入光复会,刘师培、张继、章太炎、陶成章、张恭、徐锡麟等人,原曾一度此为**同志诸人,现无不是光复会成员。
    在最需人帮助的扶持的时候,还什么比朋友、同志的背离更使人伤心,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仍然毫不气馁的为**奔走呼号,他坚信自己所奋斗的事业是正确的。
    七省光复固然可喜,但孙逸仙想起年初时于檀香山经他人居中联络和光复会的拐杖先生,也就是现在这光复军大帅之间的两封书信,第二封信中那陈大帅的一句话,却是至今所不能忘。
    “在口号的动听悦耳方面,执政者永远比不上在野者,因为人家不挑担子,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慷慨激昂的挑刺者,却一直很少踏实勤勉、能够真正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的人。历朝历代的反*政*府者,往往把自己当成了正义和真理的化身,然正义、真理为何,一两人有岂可代四亿五千万之民之决。我所之许正义,绝非先生所言之**,如先生欲言**,本人可助两千美元,助先生于南美诸国一游”
    随信那人果然付上了一张两千美元的汇票,正如当时他所忧者,无论是那拐杖或是现在陈默然无非只是“名则光复,实则**之辈”,可偏偏他从未提过专政,而是曾于文中对比诸国之政体利弊,每有人问中国之未来,他从来是用一句“未来当由民众决择”作为回答,他人初一反驳“愚昧之民众,岂能决定国体”,他即会反驳“亦尔等视民众愚昧,不知尔等所言**后之共和,总统之交是交由“愚昧之民”选择,还是寥寥数人选**众即愚昧不可决国体,又岂可决共和之总统”。
    “论裹胁民意之手段,其可谓之今世第一。”
    心叹着那人的心机,孙逸仙却又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在自己**尚能功成,甚至无希望之时,其却已经光复七省,手握数十万大军,光复汉族指日可待。
    如今,江南七省光复,清廷舰队沉塞于武昌,诸列强中立观望,十年来自己颠沛流离、云游海外,为的是实现自己的夙愿,驱逐满清,建立民国。而现在,江南诸省光复,这第一步实现了,但第二步
    想着这些,孙逸仙的在激动的久久不能入睡,索性穿衣下了床,在房间里踱着方步,有时真愣愣的盯着窗外出神,静静的地思考着。
    窗外偶尔可以听到鞭炮声,那是唐人街庆祝江南光复的鞭炮,甚至于就在这两日,唐人街的街头已经到处悬挂那“蓝黄红”三色旗。
    “蓝色系为青天,黄色系为炎黄子孙、红色系为中华大地已为血染之地,意喻我等炎黄子孙立于青天之下,踏于血染之国土之上,三色相乘为黑色,加以红色,意喻我等炎黄子孙胸怀铁血之精神,三色相除为白色,加以蓝色,意喻我等炎黄子孙当清白做人”
    报纸上关于这三色旗的解释,到也是合情合理,但孙逸仙却在激动之余,又是心怀忧意,他知道随着江南七省的光复,随着这华侨悬起这意喻炎黄的“蓝黄红”三色旗,
    立于窗前,看着那意喻炎黄的三色旗,华侨的爱国精神已从那兴中会,转向了“中华民族临时政府”,就像报纸上呼吁为“一人一元,光复民族”的筹款一般,黄三德有意无意的疏远更是让他再度体会到战友的背离。
    会党多为投机之徒,黄三德的疏远倒在意料之中,立于窗前,看着那意喻炎黄的三色旗,孙逸仙甚至能够想象,或许不出数月,身旁会有更多的战友背离兴中会。
    下一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回国参与于这场剧变之中?立于窗前的孙逸仙踌躇良久。如果这时即从太平洋回国,那么二十多天就可以到达上海,亲自参加摧毁清王朝的战斗,以慰平生之愿,而且他看着报纸上那七省督政府的名单,其中除去督政府“临时咨议局”诸人外,其余皆为名不见经传之辈,若
    心下沉思着,孙逸仙却是深吸了一口烟,光复民族、建立共和是他的愿望,可若是回到中国,他誓必与那大帅唱起反调,那大帅将未来国体交由民众,他岂会不知光复之日以四亿民众之愚,会选出一什么样的国体,界时今天的大帅怕要龙袍加身了
    吐出烟雾,烟雾在窗边散去,听着空气传来的中那《重回汉唐》的歌声,香烟夹于指间,孙逸仙却是皱眉思索着,思索着那句话。
    “当今之任,唯光复尔”
    陈默然平静的回答着梁启超的问题。
    “大帅,您在回避问题”
    直视着端坐于首座的大帅,梁启超直接开口说道,他现在甚至忆不起自己究竟是怎么样的踏上这艘“贼船”,像眼前的这陈默然一年前,他曾认为他是乱臣贼子,而现在却又视他为光复民族之希望,世事的变化只为莫测。
    “不,本帅并没有回避问题,今日之事,乃系唯光复为首,民族不能光复,一切皆系空谈”
    端坐在太师椅上,冷静的说完这番话后,陈默然两只眼皮微敛着,一刻也未离开过梁启超的脸。
    “大帅,若是民选出共和呢?”
    “那即共和”
    “若民选而帝制呢?”
    “那即帝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